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如皋人,秦岭深处的火热青春——记苏州大学如皋籍学生佘一奇的支教故事...
對每一個在校大學生來說,社會實踐都是一場不同尋常的鍛煉。而來自如城街道沿河村16組24歲的佘一奇,則選擇來到陜西省藍田縣九間房鎮張家坪九年制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支教活動。佘一奇,就讀于蘇州大學電器工程自動化專業,今年9月份將讀研一。在他的眼里,這是學府之外、人生之中的一次讓自己感到興奮的學習和生活際遇。“大山和那里的人教會了我很多。”說起自己的支教經歷,佘一奇與其說是自己為山里的孩子帶去了知識,他更愿意說自己獲得了一次寶貴的歷練。□特約記者 陳雨果
支教生活 苦中作樂
“去年8月27日,從未出過江浙滬的我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這里的風景很美,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這里淳樸的民風和孩子們求知的眼神……”這是佘一奇支教的第一篇日記。
第一次參與支教,佘一奇完全沒想到那里的條件那樣差。“兩張長椅,蓋上幾塊木板,鋪上被子,就是床。”佘一奇所在的藍田縣九間房鎮張家坪九年制小學建在群山之間,全校共有200多名學生,老師卻只有20多人。
張家坪村位于陜西省藍田縣九間房鎮,這個地處關中平原的小村落有著秦嶺的偉岸雄奇和灞水的悠遠綿長。但是閉塞的環境使孩子們缺乏對外面世界的了解,加之學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一位老師常常身兼數“職”。佘一奇了解到學校由于平時教學中課程設置的單調,孩子們實在無法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
然而,孩子們清晨洪亮的讀書聲,回答問題高舉的雙手,上課時跑回教室的速度,下課時的主動問好……這些令佘一奇感到驚訝:“孩子們有著積極的心態和熱情,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他們缺少的只是走出大山的條件。”在這大山深處的教室里,佘一奇感受到孩子們一顆顆為夢想跳動的心。
在熟悉和完全適應了環境之后,佘一奇開始和學校的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特色課,幫助孩子們開拓眼界。學校舉辦了模擬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比賽。老師們還舉辦了一次“多功能廳影視教育主題活動”。考慮到孩子們多數為留守兒童,佘一奇在設計學習版塊的時候開設了安全教育、科普知識、勵志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有教育意義的中外名著影視作品五大板塊。他說,希望孩子們可以學會避免危險,保護自己;鼓勵同學,激勵自己;感恩身邊的人和事。
因為山路崎嶇,多數孩子都寄宿在學校,而每天晚餐和晚自習之間的空隙時間能通過老師帶來的電腦看一場電影則是孩子們一天中最期盼的時刻。“孩子們略帶羞澀的問候,一聲聲稚嫩的‘老師好’,讓我意識到我所做的事情的神圣意義,讓我明白自己的付出并不是無用之功。”佘一奇說。
孩子暖心 感動常在
為何選擇支教作為自己的社會實踐?“在學校的時候就聽到參加過支教活動的學長講述支教的一些經歷,心生羨慕和向往。”佘一奇說自己非常幸運成為了中國青年志愿者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中的一員。
回憶起支教經歷,他說需要克服的困難有很多,但是一切都讓他覺得非常值得。“剛到學校,佘一奇基本上無法和學生溝通,孩子們包括老師都說當地的方言,我是一句都聽不懂。上課的時候,孩子們都能聽得懂普通話,但是你讓他們發言,他們開口就是方言。不過,這個我也能理解,因為在這之前,老師們都是用方言授課的。”為了讓孩子們能學會普通話,佘一奇還使了一些小計謀。“當時,他們不愿意開口說普通話,我就和他們說,讓他們教我說當地方言,我教他們說普通話,我們做彼此的老師。”這一招果然靈驗,畢竟是可塑性極強的孩子,在他支教三個月左右的時候,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說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佘一奇的方言學習卻只停留在“單詞”水平。
好學是這些大山孩子的一個特征,而他們身上的“淳樸”氣質也讓佘一奇感觸頗深。“雖然聽學長說過,在影視作品里包括文學作品里都看到過對大山里孩子的一些描述,但是我自己實際接觸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佘一奇說,有一次他感冒了,上完課之后發現自己宿舍的桌子上多了很多“草”,打聽之后才知道,原來班上有個孩子得知他感冒之后去山上采了很多當地人用來治療感冒的“草藥”,然后悄悄地放到他的桌上。“和城市的孩子比起來,他們可能不善于言語,但是他們的心卻是那么真摯。”佘一奇說。
一人支教 眾人筑夢
再小的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也會泛起一圈漣漪。從佘一奇站上三尺講臺那一刻起,在距離陜西1000多公里之外的不少目光就一直跟隨著他。將支教生活用微信日記的形式傳播出去。一張張照片、一篇篇微信日記將山里孩子的真實生活傳到山外。相應的,一聲聲溫暖問候、一份份捐助飛越千山萬水來到這里。
在佘一奇的背后,有家鄉人民作堅強后盾。佘一奇說,自己剛剛決定支教的時候,父母是不太贊同的,主要出于對我安全的考慮。我和他們反復溝通,表示我已不是一個小孩子,支教的經歷也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需要知識。再后來,父母看到我微信上的照片和日記,除了關心我的支教生活之外,他們還希望能幫助一些大山的孩子。
“2015年6月19日,這是我最后一次家訪,只不過這次家訪的隊伍人數稍有變化,來自家鄉的志愿者帶著物資和我們來到孩子的家里。雖有不舍,但是分別的時刻還是來了。”
記者采訪得知,就在佘一奇的支教接近尾聲時,家鄉如城街道沿河村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劉衛得知了佘一奇支教的事跡,組織志愿者驅車趕到張家坪九年制學校,為當地貧困家庭的兒童送去愛心城市的關愛與溫暖。
情系秦嶺 相約來年
不管是努力備課,還是每周跋山涉水的家訪,回想一路走來,一張張照片和微信日記見證著時間一點一滴溜走。“支教,懷著最初的希冀。既然接受了‘老師’這一稱呼,就要擔起這份責任。”佘一奇說,支教的一年時間里,他體驗了不曾吃過的苦、遭過的罪,不只是為了社會實踐,而是希望用自己的經歷與知識,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帶去一絲正能量,讓他們對這世界有更多的念想,有更多的勇氣面對生活。
在離別的時刻,佘一奇的手上塞滿了孩子們送給他的禮物,從教室到學校大門,再到出村的路口,孩子們送了一程又一程,不舍的眼淚抹了又抹。“你們聽話,好好完成老師布置給你們的作業,老師答應你們,明年暑假我們不見不散。”佘一奇被孩子們感動了,面對孩子們的不舍,他許下諾言,還會再次前往支教。
“來年,我們再見,佘老師!”
記者感言? 佘一奇懷著滿腔熱情與真誠試圖竭盡全力換取大山深處孩子們一點點的改變,可是有時身為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個體,面對現實他又會感到如此渺小和不安。但孩子們眼中漸漸亮起的點點星火告訴我們,這場遠行,佘一奇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如皋人,秦岭深处的火热青春——记苏州大学如皋籍学生佘一奇的支教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无线通信模块定点传输-点对多点的具体传输
- 下一篇: 5G/4G外置型无线通信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