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恐惧抑郁症
《不要恐懼抑郁癥》讀后紀錄:
這本書是91年由德國人努貝爾首次出版。 以下內容不完全是摘抄,有些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同做了修改。 作者認為導致現代抑郁癥患者增加以及年輕化是因為: 1.信息泛濫:對很多人,包括本來積極有野心的人,容易在信息洪流中出現迷惘、無助、挫敗的感覺 2.增速:任何東西都在增速,一夜暴富的例子讓很多人變的急于求成而不能忍耐必由的過程,而如果所追求的結果不能很快達成就會產生loser的感覺 3.教育與性格:高期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越大,越容易抑郁 抑郁癥的主要表現: 1.思維:悲觀解釋模式,把失敗和問題的責任完全歸咎于自己 2.情緒:無感覺的感覺,無淚的悲傷,失去信念,原來歡樂的一切被否定 3.行為:想做什么,又覺得無能為力;無精打采,精神運動緩慢 4.生理:睡眠障礙,肌肉緊張不適 以上不需要同時具備。總之,抑郁癥是一種緊張疾病,缺乏擺脫身體和精神的禁戒狀態而安靜下來的能力。 抑郁癥患者大多不愿承認自己患了心疾,而是躲藏在“正常表象”的背后,稱為蛹式(偽裝式)抑郁癥。抑郁癥是需要及早發現的,因為在抑郁的棧欄還沒有密集到完全封閉的時候,走出來就會容易一些。 女性患者一般多于男性。不巧我是一個男性。除了所處的環境外,我認為個人性格起的作用十分重大,比如我無法想象我老婆那樣的人能患抑郁癥,因為她骨子里對很多外在的東西不在乎,又很容易給自己找樂子。性格的形成可能遺傳和早期教育起決定性作用,像我這種,我對現在重塑自己的性格沒有把握,只能說是從現在開始努力嘗試自我救贖。 女孩子的話,天真或成熟都可以,男人的話必須是成熟的性格才能扛起責任。關于成熟的討論,推薦張銳敏的http://www.ceconlinebbs.com/FORUM_POST_900001_900055_1033880_0.HTM 下面這段話必須MARK: 當你種植一個思考的種子,你就會有行動的收獲,當你把行動種植下去,你會有習慣的收獲,當你再把習慣種植下去,你就會有個性的收獲,當你再把個性種植下去,就會決定你的命運。 我現在就是打算種植一個習慣。 以上是題外話。 關于抑郁癥的科學調查: 沒有一種抑郁癥是單純由體內源(遺傳、基因)所誘發或完全是精神官能性的(外界影響),二者可能是乘積的關系。所以從原因上分類不科學,現在一般從程度上進行分類: 1.多癥狀抑郁癥:狂躁階段,高度興奮,睡眠少,一般是自損性的;抑郁階段,黑洞。少部分人回狂躁與抑郁交替,稱為雙向型,目前只有該種類型科學家才認為其存在遺傳因素(通過單卵雙胞胎和雙卵雙胞胎的統計數據)。 2.憂郁:負罪傾向,低下的自我價值觀 3.反應型抑郁癥:事件觸發(如失戀),一般時間能解決問題 4.癥狀型抑郁癥:藥物或生理原因引起;一般隨生理癥狀消失而消失 5.冬季型抑郁癥:知識因為白天縮短,陽關減少 其它科學解釋: 1.神經遞質的水平下降導致睡眠淺切容易失眠 2.緊張荷爾蒙可的松長期居高不下 3.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某些事件導致大腦生物化學反應形成“生物疤痕”,這些疤痕會在特定地生活環境或事件上再次破裂而形成抑郁癥。 4.環境因素:影響力低且得不到周圍人認可和喜愛的童鞋容易比較消極(無助和對個人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覺)。誰如果有可能和其他人談他的感受和經歷,它就可以減少心理上患病的危險。這種長期消極的情緒會導致體內生物化學變化,神經調節功能下降。 5.童年模式:如果孩子能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呵護,學會了信任別人,那就為其日后心理平衡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通常,不要在孩子的幼年期間強制剝脫他應有情緒反應(哭喊,悲傷,憤怒),一旦孩子學會了沉默,情感被壓抑,對需求的表達得不到滿足并且沒有希望得到滿足,這種無望的感覺會停留在記憶中。一個壓抑自己感情的孩子,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價值觀,所謂乖孩子難成大器(“虛假的自我”)。 抑郁癥患者的認知結構: 1.所有經歷都被堪稱消極,即使客觀上積極的事情亦如是 2.消極的自我形象:我是一個廢物 3.消極的未來觀:在行動中猶豫不決,對事淡漠 抑郁癥治療: 1.冬季抑郁癥:婦女居多,使用光線療法 2.睡眠引起的:通過藥物提高神經遞質的水平;正常人一旦緊張荷爾蒙在血液種達到一定水準,大腦就會停止分泌,但是抑郁癥患者緊張中樞極度活躍 3.藥物治療的必要性:苯甲二氮卓類鎮靜劑藥物會產生依賴性;目前主要使用神經鎮靜劑和抗抑郁藥物。這些藥物只能緩解癥狀,但不能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心理治療可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但是心理治療需要患者本身就處在一個相對不那么抑郁的心境(首先要能正常的溝通),所以藥物可以增強患者尚存的健康部分并協助心理治療。 4.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純粹地心理治療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或許他知道什么原因到治療抑郁癥,但卻仍然是抑郁的。心理治療一個重點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一方面要學會接受和信任,一方面要學會改變,簡而言之就是接受只能接受的(信任別人),改變可以改變的(自覺)。心理醫生有時候重要的不是其方法而是其人格,讓病人感覺他是一位可靠的朋友。 5.病人自己的救贖:學會感覺,了解導致自己情緒的真實原因;學會樂觀思維,不要總想著作出卓越的成績才不是廢物,不要總看著自己的劣勢;建立良好的A-B-C鏈條,在對事務進行猜測時往好的可能性去思考(作者舉的幾個例子很好);學會輕松的生活,慢跑可以抗抑郁,運動對生理機能的恢復是全方位的(血液循環和呼吸節奏),另外就是禪坐和禱告以入靜,或者行走靜思(什么都不想,精神集中在腳底的觸覺),或者瑜珈(柔和和緩慢的拉升、舒展使血液循環改善) 6.社會支持:加入活動小組,互相傾訴、互助 7.身邊的人:拍一下抑郁癥患者的肩膀并告訴他“會好的,要振作起來”就等于告訴糖尿病患者要多生產些胰島素一樣,沒有任何意義。正常人可能覺得解決抑郁問題可能只需要一些毅力,但實際情況是抑郁癥患者重要標志是知而不能,越是強調正確的道路越是使其產生負罪感。 人的情緒形成一般遵循A-B-C鏈條模式: A:事件本身 B:導致事件原因的推斷 //這步最關鍵了,不同的推斷導致后面不同的情緒,要把消極的事情想成是暫時的、個別的、情有可原的、可改善的 C:情緒形成 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其正確的鏈條。可以在睡覺之前和孩子一起會議一天的經歷,并與其盡可能的找出不同的解釋。 禪坐: 1.選擇一句禱告詞,作為入靜的口訣 2.舒服的姿勢坐下 3.閉上眼睛,松弛肌肉 4.緩慢呼吸,呼氣時默念口訣 5.如果思想走神,設法收回到口訣 6.堅持10到20分鐘 7.每天堅持,至少一次,早上和晚上 家人錯誤的態度: 1.擺出治療者de姿態 2.過分照顧和限制抑郁癥患者的生活 3.對患者不信任,懷著畏懼的心情去監視他 4.拍著肩膀說:“會好的” 5.作出攻擊性和拒絕性的反應 6.和患者爭論是非對錯 7.表現過于樂觀或相反表現絕望 家人正確的態度: 1.盡可能地表現理解和同情 2.把他當成病人 3.要有耐心 4.患者正常時要給予表揚 5.一起共同安排和計劃每日活動,一起監督維護健康的生活節奏 常見藥物: 1.三環類:改善睡眠,增加食欲 2.血清素再生抑制劑:代表百憂解 3.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4.鋰鹽: 5.草藥類:所以中藥還是有其作用的,優點是沒有副作用;輕度抑郁癥:穿葉金絲桃;緊張疲勞,睡眠障礙:秸草根、啤酒花。 ======= 后記,個人認為避免抑郁的要點在于清心寡欲短視。這里的短視不是貶義,而指的是一種專注,專注在能讓自己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上,少做白日夢。?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fernnix/p/3538100.html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