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标准-E-NCAP评测标准解析(2023版)
文章目錄
- 什么是E-NCAP?
- E-NCAP 評測標準
- E-NCAP評測維度
- 四大維度的權重占比
- 四大維度的評測場景及對應分數(shù)
- 評星標準
- 自動駕駛相關評測場景
-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VRU
- 評測內容(測什么)
- 評測方法(怎么測)
- 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各場景的詳細解析——VRU
- CPFA—50(Car-to-Pedestrian Farside Adult 50%)
- CPNA-25&75(Car-to-Pedestrian Nearside Adult)
- CPNCO-50(Car-to-Pedestrian Nearside Child Obstructed)
- CPLA-50(Car-to-Pedestrian Longitudinal Adult)
- CPTA-50(Car-to-Pedestrian Turning Adult)
- CPRA/C(Car-to-Pedestrian Reverse Adult/Child)
- CBFA-50(Car-to-Bicyclist Farside Adult)
- CBNA-50(Car-to-Bicyclist Nearside Adult)
- CBNAO-50(Car-to-Bicyclist Nearside Adult Obstructed)
- CBLA(Car-to-Bicyclist Longitudinal Adult)
- CBTA(Car-to-Bicyclist Turning Adult)
- CBDA(Car-to-Bicyclist Dooring)
- CMRS(Car-to-Motorcyclist Rear stationary)
- CMRB(Car-to-Motorcyclist Rear braking)
- CMFtap(Car-to-Motorcyclist Front turn across path)
- CMoncoming(Car-to-Motorcyclist oncoming)
- CMovertaking(Car-to-Motorcyclist overtaking)
-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SA
- 評測內容(測什么)
- 評測方法(怎么測)
- 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各場景的詳細解析——SA
- CCRs(Car-to-Car Rear stationary)
- CCRm(Car-to-Car Rear moving)
- CCRb(Car-to-Car Rear braking)
- CCFtap(Car-to-Car Front turn-across-path)
- CCCscp(Car-to-car Crossing Straight Crossing Path)
- CCFho(Car-to-Car Front Head-On)
- FCW—HMI
- LSS—HMI
- LSS—LKA
- LSS—ELK
- SA(Speed Assist)—Basic SLIF
- SA(Speed Assist)—Conditional Speed Limits
- SA(Speed Assist)—Road Features
- SA(Speed Assist)—Local Hazards
- SA(Speed Assist)—System Updates
- SA(Speed Assist)—SLF(Speed Limitation Function)
- SA(Speed Assist)—ISL(Intelligent Speed Limiter)
- SA(Speed Assist)—iACC(Intelligent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什么是E-NCAP?
E-NCAP名為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xié)會,是專門針對量產車型的安全性進行評測的機構。
每輛新車上市前(出口歐洲),都會經過E-NCAP的測評,并且其最終的得分將反映這輛車型的整體安全性能。此外,歐洲市場也會對E-NCAP得分存在一定的要求,不滿足的話是無法進入市場的,因此新車在開發(fā)過程中會對E-NCAP評測標準進行評估,來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
E-NCAP 評測標準
E-NCAP評測維度
- 成人乘員保護
- 兒童乘員保護
- 弱勢道路使用者(VRU)保護
- 安全輔助(SA)
四大維度的權重占比
| 成人乘員保護 | 40% | 40% |
| 兒童乘員保護 | 20% | 20% |
| 弱勢道路使用者(VRU)保護 | 20% | 20% |
| 安全輔助(SA) | 20% | 20% |
四大維度的評測場景及對應分數(shù)
由于成人乘員保護和兒童乘員保護中無自動駕駛相關功能測評,此處不做分析,僅對道路使用者(VRU)保護及安全輔助(SA)作拆分;
評星標準
上面介紹了評分場景,其中分數(shù)為標準分數(shù),當實際測評中,會將最終的實際分數(shù)與標準分數(shù)作比較,通過對照下表,可得出對應星級。例如:安全輔助(SA)總分為18分,若想拿到5星標準,我必須拿到18*70%=12.6分的實測分數(shù)。
| 5星 | 80% | 80% | 70% | 70% |
| 4星 | 70% | 70% | 60% | 60% |
| 3星 | 60% | 60% | 50% | 50% |
| 2星 | 50% | 50% | 40% | 40% |
| 1星 | 40% | 40% | 30% | 30% |
自動駕駛相關評測場景
上面提到成人乘員保護和兒童乘員保護中無自動駕駛相關功能評測,弱勢道路使用者(VRU)保護和安全輔助(SA)中是有的,但不都是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場景,所以此處更一步精簡場景,將只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功能評測場景拆解出來,我們可以看到VRU總分是63分,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只有27分;SA總分18分,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只有15分。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VRU
上面我們已經把跟自動駕駛有關的場景梳理出來了,在詳細解析每個場景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拿到這些場景之后,需要測什么以及怎么測還有就是測出來之后怎么打分
評測內容(測什么)
下圖為每個場景的測試標準,我們將通過測試相應的標準來衡量被測車輛對每個場景的處理能力:
評測方法(怎么測)
上面我們知道了,每個場景需要測哪些東西,但是如何測,我們還不明確,下面我們將對應的測試方法簡要列一下:
-
車對行人場景(Car-to-Pedestrian Scenarios)
-
車對騎行者場景(Car-to-Bicyclist Scenarios)
-
車對摩托車場景(Car-to-Motorcyclist Scenarios)
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Vimpact:當前測試車輛前端或者后端輪廓線與目標虛擬盒重合時的速度,也就是碰撞速度
我們測出Vimpact后,需要根據(jù)以下原則來計算出對應的分數(shù):
圖中對每個測試速度下的Vimpact都進行了說明,我們將我們測得的實際Vimpact與上圖對照,便可得到其對應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其對應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對照上表,我們就可以知道每個測試速度下,對應的比例了,拿到比例有什么用呢?其實每個測試速度下,都會有一個標準的分數(shù),我們拿到比例后,乘以對應的分數(shù),就是我們得到的在對應測試速度下的實際分數(shù),各測試速度下的標準分數(shù)如下:
這樣經過計算,我們得到了對應測試速度下的實測分數(shù),然后我們將每個測試速度下的分數(shù)想加計算總和,跟標準的總分相比較,例如:我CPFA場景最終算出來在10-60的測試區(qū)間內,我總共得了18分,我們從上表可以看到CPFA的標準總分是20分,這相當于我們拿到了90%的分數(shù),這時候我們拿90%乘以CPFA的場景分數(shù)0.250,最后得到0.225分,也就是CPFA場景,我們拿到0.225分的成績
- Vrel_impact:被測車輛撞擊目標時的相對速度
Vrel_impact的評分計算和Vimpact是一樣的,首先判斷出每個測試速度下對應的顏色
之后根據(jù)顏色,判斷每個測試速度下的相應比例:
然后根據(jù)比例,計算每個測試速度下,實際的分數(shù):
最后計算總分,算出得分比,乘以場景分數(shù),得到最終的實測場景分數(shù)
- Pass/Fail
不同場景下,對Pass和Fail的定義不同:
CBTA/CMFtap:被測車輛不得進入目標EBTa或EMT的路徑
CPTA:在與EPT碰撞之前,碰撞車輛速度為0即可
CPRA-s/CPRC-s:每個測試速度都必須避免所有3種重疊才算通過
通過以上場景對Pass/Fail的定義,我們可以對照下表,判斷各測試速度下,是否可以拿到對應的分數(shù)
然后計算總分,算出得分比,乘以場景分數(shù),得到最終的實測場景分數(shù)
- FCW的碰撞時間TTC:當TTC≥1.7s發(fā)出警報時,可獲取分數(shù);或者TTC<1.7s時,制造商能夠證明ESS可以避免碰撞
可使用測得的TTC判斷是否能夠獲取對應測試速度下的分數(shù)
然后計算總分,算出得分比,乘以場景分數(shù),得到最終的實測場景分數(shù)
-
綜合時間
當TTC≥2.3s時,提供視覺信息
當TTC≥1.7s時,提供視覺和(聽覺或觸覺)警告
當1.7s≥TTC≥-0.4s時,車門保持系統(tǒng)被激活
當存在威脅時,是否對應側的所有車門均發(fā)出有效警告或保持功能
此外需要在前側窗的視野內提供視覺信息
如果系統(tǒng)在存在威脅的一側的所有車門上發(fā)出有效的警告或保持功能,將獲得“所有其他側門”分數(shù)
-
無碰撞
CMoncoming/CMovertaking:在試驗期間的任何時候,VUT都不允許接觸超車或迎面而來的摩托車目標。每個場景的可用分數(shù)是基于通過/不通過的基礎授予的,其中每個場景的所有橫向速度和測試速度組合都需要通過才能得分。
各場景的詳細解析——VRU
CPFA—50(Car-to-Pedestrian Farside Adult 50%)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駛向從遠側穿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并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的碰撞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夜晚要有路燈且開啟近光燈),目標行人從距車輛中心6m處開始加速,經過1.5m加速至8km/h,此時車輛以速度1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行駛,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PNA-25&75(Car-to-Pedestrian Nearside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駛向從近側穿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并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25%&75%撞擊行人的碰撞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夜晚要有路燈且開啟近光燈),目標行人從距車輛中心4m處開始加速,經過1m加速至5km/h,此時車輛以速度1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行駛,與行人在25%&7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PNCO-50(Car-to-Pedestrian Nearside Child Obstructed)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與從近側障礙物后面穿過其路徑的兒童行人發(fā)生碰撞,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夜晚要有路燈且開啟近光燈),目標兒童從前方障礙物后面距車輛中心4m處開始加速,經過1m加速至5km/h,此時車輛以速度1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行駛,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PLA-50(Car-to-Pedestrian Longitudinal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AEB)描述:
車輛朝著在車輛前方以相同方向行走的成人行人前進,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夜晚要有路燈且開啟近光燈),車輛前方有目標行人以相同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10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2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行駛靠近,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相對碰撞速度Vrel_impact
測試場景(FCW/ESS)描述:
車輛朝著在車輛前方以相同方向行走的成人行人前進,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以車輛寬度的25%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夜晚要有路燈且開啟近光燈),車輛前方有目標行人以相同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10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50-80km/h[步長為5km/h]速度行駛靠近,與行人在2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FCW的碰撞時間TTC
CPTA-50(Car-to-Pedestrian Turning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1: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轉向穿過穿過交叉口,與經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與VUT轉向前的方向相同)發(fā)生碰撞,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遠側有目標行人以相同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8.5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10-20km/h[步長為5km/h]速度穿過交叉路口,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
測試場景圖示2: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轉向穿過穿過交叉口,與經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與VUT轉向前的方向相反)發(fā)生碰撞,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遠側有目標行人以相反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5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10-20km/h[步長為5km/h]速度穿過交叉路口,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
測試場景圖示3: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轉向穿過穿過交叉口,與經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與VUT轉向前的方向相反)發(fā)生碰撞,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近側有目標行人以相反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8.5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10km/h速度穿過交叉路口,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
測試場景圖示4: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轉向穿過穿過交叉口,與經過其路徑的成人行人(與VUT轉向前的方向相同)發(fā)生碰撞,且在未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近側有目標行人以相同方向行走,行人經過1m加速至5km/h,之后再行走5m后,此時車輛以速度10km/h速度穿過交叉路口,與行人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
四種CPTA場景的路線軌跡設計
CPRA/C(Car-to-Pedestrian Reverse Adult/Child)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Stationary)描述:
車輛向后行駛,在未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與后方站立的成人或兒童行人發(fā)生碰撞,且車輛后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25%、50%或75%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4km/h和8km/h速度后退,與后方靜止行人在25%&50%&7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以及三種重疊度場景是否都通過
測試場景(Moving)描述:
車輛向后行駛,在未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與從后方左側穿行的成人或兒童行人發(fā)生碰撞,且車輛后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行人。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4km/h和8km/h速度后退,后方左側有行人橫穿,經過1.5m加速,速度達到5km/h,再經過2.5m后,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是否為0km/h
被測目標選擇
CBFA-50(Car-to-Bicyclist Farside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騎行者從遠側騎自行車穿過其路徑,當沒有施加制動作用時,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10-60km/h速度行駛[步長為5km/h],此時前方盲區(qū)內存在騎行者,通過距離N加速至20km/h出現(xiàn)在車輛視角內,在行駛22m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BNA-50(Car-to-Bicyclist Nearside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騎行者從近側騎自行車穿過其路徑,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10-60km/h速度行駛[步長為5km/h],此時前方盲區(qū)內存在騎行者,通過距離C加速至15km/h出現(xiàn)在車輛視角內,在行駛17m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BNAO-50(Car-to-Bicyclist Nearside Adult Obstructed)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有騎行者從近側障礙物后面穿過其路徑的,并且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的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10-60km/h速度行駛[步長為5km/h],此時前方盲區(qū)內存在騎行者,通過距離G加速至10km/h出現(xiàn)在車輛視角內,在行駛H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BLA(Car-to-Bicyclist Longitudinal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AEB)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在車輛前方有騎行者以相同的方向行駛,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以車輛寬度的50%撞向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25-60km/h速度行駛[步長為5km/h],此時前方存在騎行者,通過距離3.5m加速至15km/h,在行駛28m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相對碰撞速度Vrel_impact
測試場景(FCW/ESS)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在車輛前方有騎行者以相同的方向行駛,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以車輛寬度的25%撞向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50-80km/h速度行駛[步長為5km/h],此時前方存在騎行者,通過距離6.2m加速至20km/h,在行駛28m后,與車輛在2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FCW的碰撞時間TTC
CBTA(Car-to-Bicyclist Turning Adult)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遠側)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此時有對向騎行者從遠側穿過其路徑,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的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速度10-20km/h[步長為5km/h]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此時有對向騎行者從遠側以15km/h速度穿過其路徑,行駛一段距離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被測車輛是否侵入目標車輛路徑
測試場景(近側)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此時有對向騎行者從近側穿過其路徑,在沒有施加制動作用的情況下,車輛的前部結構以車輛寬度的50%撞擊騎行者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速度10km/h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此時有對向騎行者從遠側以15km/h速度穿過其路徑,行駛一段距離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被測車輛是否侵入目標車輛路徑
CBDA(Car-to-Bicyclist Door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騎行者行駛于停止的汽車旁邊,與車門發(fā)生碰撞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處于靜止狀態(tài),后方2m處存在另一靜止車輛,兩車外側平齊,此時后方距離外側軸線1m處,存在騎行者以15km/h向前行駛,在騎行者行駛至D點處,駕駛員開始打開車門操作,在騎行者繼續(xù)行駛8m后,于關閉后車門的最后點C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綜合時間TTC
CMRS(Car-to-Motorcyclist Rear stationary)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AEB)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于靜止摩托車手發(fā)生碰撞,以車輛前部結構50%撞擊摩托車后部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1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存在靜止摩托車手,行駛一段距離后,在車輛前部結構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測試場景(FCW)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于靜止摩托車手發(fā)生碰撞,以車輛前部結構50%撞擊摩托車后部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30-60km/h[步長為5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存在靜止摩托車手,行駛一段距離后,在車輛前部結構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MRB(Car-to-Motorcyclist Rear brak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AEB/FCW)描述:
車輛朝著以恒定速度行駛的摩托車駕駛員前進,之后摩托車減速,車輛前部結構撞擊摩托車后部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50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12m&40m處存在摩托車手以50km/h速度同向行駛,之后摩托車以-4m/s2[1s內達到對應減速度]的減速度減速,與車輛前部結構2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MFtap(Car-to-Motorcyclist Front turn across path)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轉彎,一輛以恒定速度行駛的摩托車迎面駛來,車輛前部結構50%撞擊摩托車前部。
測試內容
車輛以10-20km/h[步長為5km/h]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前方存在摩托車以30-60km/h[步長為15km/h]速度迎面駛來,經過一段時間后,與車輛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車輛是否侵入目標摩托車路徑
CMoncoming(Car-to-Motorcyclist oncom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偏離車道,與相鄰車道上以相反方向行駛的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內容
車輛以72m/h速度向前行駛以0.2-0.6m/s[步長為0.1m/s]橫向速度偏離車道,前方相鄰車道存在72km/h速度的摩托車迎面駛來,其中心軸線距離車道標線內側1m,經過一段時間后,與車輛在1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車輛是否與目標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路徑設計
CMovertaking(Car-to-Motorcyclist overtak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無意識偏離)描述:
車輛偏離車道,與相鄰車道上同一方向行駛的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50km/h和72km/h速度向前行駛,此時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橫向速度偏離車道,臨側車道存在騎行者延距車道線1m處軸線同向行駛,車速60km/h和80km/h,經過一段時間后,摩托車前輪與被測車輛后輪發(fā)生碰撞,測試車輛是否與目標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場景(有意識偏離)描述:
車輛偏離車道,與相鄰車道上同一方向行駛的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內容
白天狀態(tài)下,車輛以50km/h和72km/h速度向前行駛,此時車輛以0.5-0.7m/s[步長為0.1m/s]橫向速度偏離車道,臨側車道存在騎行者延距車道線1m處軸線同向行駛,車速60km/h和80km/h,經過一段時間后,摩托車前輪與被測車輛后輪發(fā)生碰撞,測試車輛是否與目標摩托車發(fā)生碰撞
測試路徑設計
評測方法及評測標準——SA
與VRU一樣,在分析SA相關場景前,我們需要對評測方法提前做個了解
評測內容(測什么)
評測方法(怎么測)
- 車對車場景
- 車道支持場景
- 速度輔助場景
評分標準(怎么打分)
-
Vimpact:當前測試車輛前端或者后端輪廓線與目標車輛重合時的速度,也就是碰撞速度
雖然CCR(AEB和FCW)、CCRb、CCFhos、CCFhol和CCCscp測試均是使用Vimpact評分標準,但是分數(shù)計算方法不同,如下:
1.CCRs(AEB)場景分數(shù)計算:
我們測出Vimpact后,需要根據(jù)以下原則來計算出對應的分數(shù):
圖中對每個測試速度下的Vimpact都進行了說明,我們將我們測得的實際Vimpact與上圖對照,便可得到其對應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其對應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對照上表,我們就可以知道每個測試速度下,對應的比例了,然后將比例乘以此測試速度下標準分數(shù),就是我們得到的在對應測試速度下的實際分數(shù),各測試速度下的標準分數(shù)如下:
根據(jù)上表,通過計算,就可以得到每個測試速度下的實際分數(shù)了,這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我們算出來的是一次的分數(shù),因為每個測試速度下,都需要測試-50%,-75%,100%,75%,50%總共5個重疊度,也就意味著要測試5次,并且計算5次,并且最終場景得分也不是簡單的5次求平均分,有特定公式如下:
經過計算,我們得到每個測試速度下,5個重疊度算出的最終分數(shù),然后將各測試速度下的最終分數(shù)想加,除以總分,算出百分比,在乘以場景標準分數(shù),就是最終的實際場景分數(shù)
注意:CCRs FCW的50%碰撞實驗不能完全避免碰撞時,若能通過ESA來規(guī)避碰撞,亦可得分
2.CCRb場景分數(shù)計算:
我們測出Vimpact后,需要根據(jù)以下原則來計算出對應的分數(shù):
圖中對每個測試速度下的Vimpact都進行了說明,我們將我們測得的實際Vimpact與上圖對照,便可得到其對應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其對應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對照上表,我們就可以知道每個測試速度下,對應的比例了,然后將比例乘以此測試速度下標準分數(shù),就是我們得到的在對應測試速度下的實際分數(shù),各測試速度下的標準分數(shù)如下:
這里著重說明的是此場景下需要測4種變量組合,但要求測試速度是一樣的,所以分數(shù)是4乘以1.0,我們將每個組合下算出的實際分數(shù)想加,除以總分4分,算出得分百分比
最后將百分比乘以場景最大可得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3.CCFhos、CCFhol場景分數(shù)計算:
CCFhos和CCFhol場景雖然也是測Vimpact,但算得分的依據(jù)卻是速度的減少量,通過初始速度減去Vimpact即可得到,其評分依據(jù)如下:
-如果減速≥20km/h,將獲得0.25分。
-10km/h≤速度降低<20km/h,得0.125分
相關測試場景如下:
根據(jù)每個測試場景下的速度減少量,即可知道相應得分,然后將分數(shù)想加除以總分,即可得到得分比,再乘以場景最大可得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4.CCCscp場景分數(shù)計算:
關于CCCscp的評分測試場景如下:
其判定的得分依據(jù)如下:
-VUT測試速度在≤30km/h(包括從停止啟動)的分數(shù)根據(jù)碰撞避免的通過/失敗標準進行評分。
-VUT測試速度在≥40km/h:
?如果車輛的AEB系統(tǒng)激活,并且避免了碰撞,則每次測試都會獲得滿分。
?如果車輛的AEB系統(tǒng)激活,以≥30km/h碰撞速度緩解碰撞,則每次測試可獲得半分
-如果AEB避免了測試速度組合,則相應的FCW測試將自動獲得分數(shù)
按照得分依據(jù)將每個測試速度下的分數(shù)想加,除以總分算出得分比,之后乘以場景最大可得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
Vrel_impact:被測車輛撞擊目標時的相對速度
測量Vrel_impact的場景是CCRm,其與Vimpact類似,先根據(jù)實測的Vrel_impact將所屬顏色判斷出來:
然后根據(jù)顏色,判斷其對應比例:
之后將所得比例乘以對應測試速度下的標準分數(shù),算出不同測試速度下的實際分數(shù):
此處著重說明,此場景下需要測試-50%,-75%,100%,75%,50%五個重疊度,因此同一測試速度下,我們將得到5個實際分數(shù),最終分數(shù)由這5個分數(shù)作如下運算得到:
通過上述計算我們得到不同測試速度下的最終分數(shù),之后想加得到總分,再除以標準總分算出得分比,乘以場景最大可得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
無碰撞:被測車輛與目標車輛不發(fā)生碰撞
此標準適用CCFtap場景,在各測試速度下,不發(fā)生碰撞即可獲得對應分數(shù)。
將各測試速度下所得分數(shù)想加除以總分,算出得分比,再乘以場景最大可得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
FCW-HMI提示:包含F(xiàn)CW補充警告及皮帶的可逆預張緊
具體標準如下:
從上面的CCR測試場景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與FCW相關的主要是CCRs FCW和CCCscp FCW兩個場景,這里需要說明一下:
1.CCRs FCW場景,用來作為FCW補充警告的測試場景,也就是說在CCRs FCW場景中除了基本的碰撞測試外,還包含F(xiàn)CW補充警告的測試,其中FCW補充警告測試的分數(shù)單獨拿出來,作為HMI測試的子場景來算分;如果單靠AEB就可以實現(xiàn)避免80km/h以內的所有碰撞,則FCW自動獲取對應分數(shù)
2.CCCscp FCW場景,此場景不用來作為HMI的測試場景,而是FCW作為碰撞測試的附加要求,在CCR場景>40km/h相對速度時,補充警告將用作制動的附加要求,也就是在此場景下,除了要滿足碰撞要求外,還要滿足-FCW要求,才能拿得分數(shù)。要求如下:
?在主AEB干預前≥0.5s以及峰值加速度≤-2米/秒2時,制動抖動可被接收
?在主AEB干預前≥0.5s期間,以≤-2米/秒2持續(xù)加速時,允許階梯性部分減速
以上只是對FCW的場景做了額外說明,接下來回歸正題,介紹一下分數(shù)的計算:根據(jù)FCW補充警告和皮帶可逆預張緊測試結果得出分數(shù),然后想加算出總分,除以標準總分算出得分比,最后乘以場景可得最大分數(shù),即為實際場景分數(shù)
以上所有均為車對車場景的子場景得分,但最終整體場景得分還需進一步計算得出,計算如下:
公式中包含AEB和FCW的校正因子,這兩個因子是通過驗證實驗得出的。隨機選取驗證點,將驗證點的實際分數(shù)除以預測分數(shù),即為修正因子。
-
LSS-HMI提示:包含LDW警告/BSD警告
在LSS-HMI中,只要LDW在DTLE小于0.2m之前發(fā)出觸覺警告或者BSD能夠實時顯示盲區(qū)信息,即可獲取0.5分的HMI得分 -
DTLE:指在VUT穿過車道邊緣之前,車道邊緣和輪胎最外側邊緣之間的剩余橫向距離(垂直于車道邊緣)
其適用于LKA及ELK道路邊緣、車道實線場景
1.LKA場景:只要保證車輛不會進入DTLE小于0.3m的區(qū)域即可獲得分數(shù)
2.ELK道路邊緣及車道實線場景:
道路邊緣:只要保證車輛不會進入DTLE小于0.1m的區(qū)域即可獲得分數(shù);
車道實線:只要保證車輛不會進入DTLE小于0.3m的區(qū)域即可獲得分數(shù);
-
無碰撞:被測車輛與目標車輛不發(fā)生碰撞
LSS測試中,無碰撞適用于對向來車和后方超車場景,只要能避免碰撞,即可獲得對應分數(shù)
與CC場景類似,LSS場景最后需要有一個綜合分數(shù),其分數(shù)為LSS子場景得分的總和:
- 是否配備相應功能: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特定場景自動建議或控制車速
相應場景及對應分數(shù)如下:
各場景的詳細解析——SA
CCRs(Car-to-Car Rear stationary)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一輛車向前駛向另一輛靜止車輛,車輛前部結構撞擊另一輛車后部結構的碰撞
測試內容
車輛以X[步長為5km/h]速度向前行駛,與前車重疊-50%-50%[步長為25%]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其中X范圍與AEB和FCW的配置有關:
- 若車輛只裝配FCW,則X為55-80km/h;
- 若車輛只裝配AEB,則X為10-80km/h;
- 若車輛AEB與FCW均裝配,則10-50km/h用于AEB測試,55-80km/h用于FCW測試
CCRm(Car-to-Car Rear mov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前方存在以恒定速度行駛的汽車,被測車輛前部結構撞擊另一輛汽車后部結構的碰撞
測試內容
車輛以30-80km/h[步長為5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存在車輛以20km/h速度勻速行駛,與前車重疊-50%-50%[步長為25%]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相對碰撞速度Vrel_impact
CCRb(Car-to-Car Rear braking)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前方車輛以恒定速度行駛,之后前車減速,汽車前部結構撞擊另一輛汽車后部結構的碰撞
測試內容
車輛以50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12m、40m處存在車輛以50km/h速度勻速行駛,之后前車以-2m/s2、-6m/s2減速度[1s內達到相應減速度]進行減速,兩車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CCFtap(Car-to-Car Front turn-across-path)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穿過交叉路口,對向有恒定速度行駛車輛迎面駛來,車輛前部結構50%處撞擊另一輛車輛前部結構的碰撞。
測試內容
車輛以10-20km/h[步長為5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存在車輛以30-60km/h[步長為15km/h]速度迎面駛來,經過一段時間后。兩車在50%處發(fā)生碰撞,測試被測車輛是否侵入目標車輛路徑
測試路徑設計
CCCscp(Car-to-car Crossing Straight Crossing Path)
測試場景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向前行駛徑直穿過交叉口,此時在垂直路徑上存在穿過交叉口的車輛,目標車輛在加速階段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之后進入0.5s的穩(wěn)定階段,進而達到穩(wěn)態(tài),經過一段時間后,測試車輛的前部結構撞擊另一輛車輛的側面。
測試內容
1.被測車輛以20-60km/h[步長為10km/h]速度向前行駛,此時垂直路徑上存在目標車輛以20-60km/h[步長為10km/h]速度通過交叉路口,經過一段時間后。被測車輛車寬50%處與目標車輛車長2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2.垂直路徑上存在目標車輛以20-60km/h[步長為10km/h]速度通過交叉路口,被測車輛距離目標車輛軸線2.9m,被測車輛由停止啟動,在1-1.5s內達到1.5±0.25m/s2的縱向加速度,在結束時的加速度仍大于1m/s2,在行駛2.9m后,被測車輛車寬50%處與目標車輛車長25%處發(fā)生碰撞,測試當時的碰撞速度Vimpact
相同場景下,若AEB可避免,則FCW不用再進行測試,自動通過
CCFho(Car-to-Car Front Head-On)
測試場景圖示1: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在其規(guī)定車道內沿直線路徑行駛,并與另一輛行駛方向相反的車輛發(fā)生碰撞,該車輛已漂移至與被測車輛相同的車道。車輛的前部結構撞擊另一個車輛的前部結構
測試內容
車輛以50km/h、70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存在車輛以50km/h、70km/h速度迎面駛來,經過一段時間后。兩車發(fā)生碰撞,測試被測車輛的速度減少量
測試場景圖示2:
測試場景描述:
車輛在規(guī)定車道內沿直線行駛,并與另一輛反向行駛的車輛發(fā)生碰撞,該車輛故意駛入被測車輛的車道,試圖超車。車輛的前部結構撞擊另一個車輛的前部結構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50km/h、70km/h速度向前行駛,前方臨側車道存在對向目標車輛以50km/h、70km/h速度駛來,距第二車輛SOV距離13.9m、19.4m時,變道超車,變道距離44m、60m,橫向最大加速度1.5m/s2,變道完成后,碰撞時間剩余1.5s,之后兩車發(fā)生碰撞,測試被測車輛的速度減少量
FCW—HMI
測試場景描述:
CCRs FCW、CCCscp FCW、預碰撞階段或ESS中的安全帶可逆預張緊
測試內容
1.CCRs FCW:除所需的視聽警告外,當TTC>1.2s(適用于CCRs FCW場景,包括所有重疊)發(fā)出警告時,還會發(fā)出更復雜的警告,如抬頭顯示、安全帶抖動、制動抖動或任何其他觸覺反饋。
2.CCCscp FCW:相對速度>40km/h時,補充警告將用作制動的附加要求:
?在主AEB干預前≥0.5s以及峰值加速度≤-2m/s2時,制動抖動可被接收
?在主AEB干預前≥0.5s期間,以≤-2m/s2持續(xù)加速時,允許階梯性部分減速
3.預碰撞階段或ESS中的安全帶可逆預張緊
LSS—HMI
測試場景(LDW)圖示:
測試場景(LDW)描述:
當以小于1m/s的橫向速度運行時,任何在DTLE為-0.2m之前發(fā)出觸覺警告的LDW系統(tǒng)都將被授予分數(shù)
測試內容
對于僅LDW系統(tǒng)或LDW可作為獨立功能使用的系統(tǒng),在0.6至1.0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進行LKA單線測試,測試LDW系統(tǒng)是否在DTLE為-0.2m之前發(fā)出觸覺警告。
測試場景(BSD)圖示:
測試場景(BSD)描述:
車輛兩側配備盲點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警告駕駛員盲點中存在其他車輛
測試內容
車輛以72km/h速度行駛,后方存在目標車輛以80km/h速度靠近,當測試目標前端進入圖中紅色區(qū)域內時,測試是否能夠持續(xù)提供視覺盲點信息(注:為避免碰撞,測試目標周圍的虛擬框不得超過D)
LSS—LKA
測試場景(虛線)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對于車輛兩側的偏離,將在0.2至0.6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以0.1 m/s的增量步長進行LKA虛線試驗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虛線車道,測試車輛是否會進入DTLE小于0.3m的區(qū)域
測試場景(實線)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對于車輛兩側的偏離,將在0.2至0.6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以0.1 m/s的增量步長進行LKA實線試驗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實線車道,測試車輛是否會進入DTLE小于0.3m的區(qū)域
LSS—ELK
評分前提:
ELK功能上電開啟
測試路徑設計:
測試場景(道路邊緣)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ELK測試將以0.1 m/s的增量步長,在0.2至0.6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僅在前排乘客側偏離。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道路邊緣,測試車輛是否會進入DTLE小于0.1m的區(qū)域
測試場景(車道實線)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ELK實線測試將在0.2至0.6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以0.1 m/s的增量步長進行,以便車輛在完全標記的車道上兩側偏離。(未測試側可以是實心或虛線)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車道實線側,測試車輛是否會進入DTLE小于0.3m的區(qū)域
測試場景(對向來車)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ELK對向來車測試將以0.1 m/s的增量步長,在0.2至0.6m/s的橫向速度范圍內,僅在駕駛員側偏離
測試內容
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車道,以重疊率10%相撞,測試車輛能否避免碰撞
測試場景(后方超車)圖示:
測試場景描述:
ELK超車試驗將以0.1m/s的增量步長進行,對于非故意變道,橫向速度范圍為0.2至0.6m/s,對于故意變道,橫向速度范圍為0.5至0.7m/s,只在駕駛員側偏離
測試內容
非故意變道:被測車輛以0.2-0.6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車道,后車速度80km/h,被測車輛速度72km/h,目標車輛前緣與被測車輛后軸點相撞,測試車輛能否避免碰撞
故意變道:被測車輛以0.5-0.7m/s[步長為0.1m/s]的橫向速度偏移車道,后車速度80km/h,被測車輛速度72km/h,目標車輛前緣與被測車輛后軸點相撞,測試車輛能否避免碰撞
對于故意變道的測試路徑需要按如下設計:
SA(Speed Assist)—Basic SLIF
1.限速應使用交通標志顯示,并應在駕駛員的直接視野中清晰可見,無需將頭部從正常駕駛位置移動,例如儀表盤或抬頭顯示器。
2.必須始終顯示限速信息(不包括初始化期間和出于安全原因的臨時中斷)。指示的限速信息可以指示限速的可靠性水平
3.任何速度限制信息功能都需要一個警告功能,以指示駕駛員已超過Vlimit。警告功能應默認開啟。駕駛員可將其完全或部分關閉,但可在每次激活車輛主控制開關后,將其恢復到正常操作模式。
-警告應為閃爍的交通標志,用于傳達限速或交通標志的附加視覺信號。
SA(Speed Assist)—Conditional Speed Limits
能夠正確識別條件并采取相應行動,可以根據(jù)其能夠識別、計算和正確顯示的條件數(shù)量獲取分數(shù)。
SA(Speed Assist)—Road Features
能夠正確識別道路特征,并提供一個更適合和/或更建議的低于法定速度限制的速度或者車輛停車,可以根據(jù)道路特征的數(shù)量獲取點數(shù)。
SA(Speed Assist)—Local Hazards
能夠在進入車輛前視傳感器視野之前接收信息并對其進行處理,然后發(fā)出局部危險警告
SA(Speed Assist)—System Updates
在車輛的整個使用壽命內,保持系統(tǒng)更新對于高準確性和可接受性至關重要。系統(tǒng)更新可能包括地圖更新和/或與車速限制、條件車速限制和道路特征相關的速度輔助系統(tǒng)操作相關的任何軟件更新。
SA(Speed Assist)—SLF(Speed Limitation Function)
1.應能通過駕駛員直接操作的控制裝置,在30km/h和130km/h之間,以不大于10km/h的速度進行設置。
2.應能夠獨立于車速進行設置。
3.如果將Vadj設置為低于當前車速的速度,系統(tǒng)應在30秒內將車速限制為新的速度,或應在設置Vadj后的30秒內發(fā)出警告。
4.Vadj值應永久指示給駕駛員,并在駕駛員座椅上可見。這并不排除出于安全原因或駕駛員要求臨時中斷指示
SA(Speed Assist)—ISL(Intelligent Speed Limiter)
1.自動設置是使用SLIF的限速信息來設置Vadj。
2.iACC自動調整可以在駕駛員確認或不確認的情況下進行。滿足本節(jié)要求的ISL和iACC功能都有資格獲得分數(shù):
-如果是ISL,減速和警告的激活時間應符合GSR ISA的一般要求。如果是iACC,系統(tǒng)應在限速改變后5s內采用或讓駕駛員采用調整后的Vadj。
-如果Vadj設置為低于當前車速的速度,系統(tǒng)應在Vadj設置后不遲于30秒開始將車速限制為新的Vadj,或發(fā)出警告
-允許相對于已知限速的負偏移和/或正偏移,但不得大于10 km/h。該偏移量包含在Vadj中。
-ISL或iACC系統(tǒng)自動模式下的Vadj可在行程結束時保留。
-如果將Vadj設置為SLIF建議的速度限制,則Vadj的指示可能會被抑制。
SA(Speed Assist)—iACC(Intelligent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1.車輛速度應限制或控制為Vadj。
2.通過采取積極措施,仍有可能超過Vadj,例如更用力/更深踩油門或強制降檔。
-在通過施加正向作用超過Vadj后,當車速降至小于或等于Vadj時,應重新激活速度控制功能。
-速度控制功能應允許正常使用油門控制進行檔位選擇。
-速度控制功能應確保,當實現(xiàn)穩(wěn)定的速度控制時,Vstab應在Vadj的-5/+0 km/h范圍內
注:2025年,歐洲NCAP將要求車速表精度為-3/+0 km/h
注:Vstab:指運行時的平均實際車速。Vstab計算為首次達到Vadj–10 km/h后經過10秒開始的20秒時間間隔內的平均實際車速。
-當速度控制功能無法限制和/或維持Vadj,并且超過Vadj時,將根據(jù)GSR ISA的一般要求發(fā)出警告。當積極行動導致Vadj超過時,或當SLIF建議Vadj時,無需發(fā)出警告。
-對于采用主動制動以維持和/或限制速度的系統(tǒng),此警告要求不適用。
總結:E-NCAP 2023版的相關測試解析至此結束,其中主要是對AEB,FCW,BSD,LDW,LKA,ELK,ISLI,ISLC,iACC等ADAS功能的測試要求,解析這些場景對我們以后自動駕駛功能的設計開發(fā)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法规标准-E-NCAP评测标准解析(2023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 ftp
- 下一篇: yang模型中rpc_RPC校正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