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互联网困局漫谈人工智能的未来
導讀:本篇文章主要分為移動互聯網的困局和人工智能的未來兩部分,其中后一個部分是我對人類未來的幾種猜想,腦洞比較大,希望你能耐心讀到最后。
Part1?移動互聯網的困局
就在上周,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發布了《2018互聯網趨勢報告》,看完之后想與大家分享報告中的5個數據:
- 0(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率)
- 49%(互聯網普及率)
- 5.9h(用戶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 95%(谷歌語音識別率已達到人類水平)
?
- ?3000w & 3w(亞馬遜Echo用戶&技能數)
?
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將近10年,智能手機作為承載新一代互聯網浪潮的核心硬件產品,一直以來扮演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晴雨表。而從2017開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觸達天花板,全球互聯網用戶的普及率已接近半數,用戶平均每天的上網時間也高達5.9小時,這意味著智能手機市場將從增量走向存量,如何在有限的用戶量、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用戶的注意力,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當務之急。
要想在紅海市場中存活,一個企業往往有以下兩種出路:
- 差異化競爭
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產品不再是以功能取勝,用戶體驗至上成為當前產品設計的最高法旨。而差異化作為用戶體驗的重要來源,往往會在已經成熟的市場中撕開一道口子,在用戶認知中建立良好的口碑。
在音樂市場,網易云音樂的迅速崛起堪稱差異化競爭的的典型。在騰訊和阿里搶下大部分音樂版權的背景下,云音樂主打的個性化推薦、音樂評論、歌單引爆了朋友圈,很多用戶在使用產品時養成了邊聽音樂邊看評論的習慣,評論區能讓用戶找到歸屬感,引發共鳴,從而觸發向親朋好友分享的欲望。在不到五年時間里,網易云音樂的用戶量就突破了4億。
另外一個例子是oppo和vivo,在性價比上剛不過小米,在情懷上賣不過華為的藍綠廠硬是靠遍布二三線城市的線下店強勢占據2017年手機銷量的亞季軍。ov從不比拼什么黑科技,卻有一萬種方式讓你記住“前后兩千萬,照亮你的美”,管你驍龍845還是660,即使你跑分30萬那又怎么樣?被廣告洗腦的用戶還不是得乖乖買我的手機拍照。
- 開辟新的增量市場(從互聯網到物聯網)
從硬件終端的角度來看,手機也只不過是一條比較寬的賽道而已,既然這條賽道已經人滿為患,那為何不換一條人少的賽道呢?
蘋果于2014年9月率先在智能手表這條賽道上布局IoT,iWatch系列手表至今已經累積銷售4000w臺;緊接著在11月,亞馬遜在智能音箱這條賽道上搶先領跑,Echo系列智能音箱也已大賣3000w臺;在國內,小米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物聯網生態鏈,旗下智能手環、平衡車、掃地機器人等多個產品一上市就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追捧。
?
小米生態鏈產品矩陣
隨著語音識別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率先成熟,谷歌的語音識別率已經達到95%,而這一分界線正是人類語音識別的基準線,也就是說,機器在聽清你說話方面再也不比你笨啦。當然,機器在理解你說話方面幼稚的就像個3歲的baby。
技術問題一旦得到解決,相關的產品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快速落地。
我們從諾基亞手機的按鍵式交互到適應iphone的觸屏式交互也不過短短幾年時間,而新一輪的語音交互方式也在悄然發生。新的交互方式伴隨著效率的提升,也會改變我們的思考和認知模式。
你現在用手機碼字,可能一分鐘最多碼60個,如果要你一分鐘說300個字,基本上也啥沒問題,但是思維的速度遠不止如此。很多時候,靈感的產生就在一瞬間,我們在那一瞬間想到的idea非常多,但往往由于不能及時記下來而又迅快速忘記。未來,我們完全可以像三體人那樣,通過思維的方式進行交流,從而使靈感達到100%的保真度。
未來很值得期待,不過先讓我們回到當下:智能語音技術早在iphone4上就已經使用,只不過那時候智障般的siri并不能引起用戶的注意。直到亞馬遜成為智能音箱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只需要將Alexa智能語音助手搭載到每臺音箱中,用戶就可以通過語音使用譬如“查詢天氣、定個鬧鐘、播放音樂”之類的技能。
時至今日,Alexa已經接入了超過30000項技能,購物、游戲、家居控制統統都ok。總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亞馬遜讓每一個普通家庭都能夠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樂趣。
但IoT能做的遠不止如此。
Part2?人工智能的未來
在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中,電影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萬物互聯的世界,潘多拉星球上的每個生物都能夠通過接口連接到大地之母,不同生物之間可以進行聯接溝通,也可以感知身邊生物的情緒。整個星球就是一個大的控制中心,生活在這個星球的所有生物都可以看作連接到控制中心的外部設備。
?
《阿凡達》
卡梅隆為我們人類的未來繪制了一幅美妙的藍圖,但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統一的接口。想想《黑客帝國》里面的人類從出生就被豢養在營養液中,他們之間通過統一的接口連接起來,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未來,在我們的真實世界中,也需要這樣一個接口才能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
?
《黑客帝國》Neo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人類非要通過這種人機化的方式來發展呢?我們作為一個個獨立的生物個體生活不挺好的嗎?
持有這種理性主義幻想的人大概率會等著人工智能有朝一日會像我們收養小貓小狗一樣來收養我們人類,或者直接像《黑客帝國》中那樣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憂無慮的虛擬數字世界。
霍金、馬斯克等人可并不這樣想,與其坐以待斃地等待人工智能成為那個仁慈的神,為什么不主動將我們人類改造成神呢?馬斯克認為人類未來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人工智能,并在2016年創辦了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
眾所周知,人類這個物種還是太脆弱了,要想生存下去不僅要呼吸氧氣,還要吃飯。一不留神擦傷了就會流血,人老了記憶力也不行,最麻煩的是人類這具軀體還有壽命限制,oh shit。
Neuralink的愿景是將人腦和電腦融合,從而突破人類生理上的部分限制,進化為鋼鐵俠般的超人類。換句話說,我們的軀體還是我們的,但是我們能夠擁有電腦的知識儲備能力和其他機器的感知能力。此時,我們可以稱為“半機械人”。
?
鋼鐵俠
但這種溫和的改變畢竟是不徹底的,我們還需要拖著沉重的人類軀體前行。那不如更加極端一點,完全改造為“生物人”或者“機械人”。
《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教授在暢想人類的未來時還是比較樂觀的,智人從普通的物種一躍到生物鏈頂層用了不到10萬年時間,此后便開始對其他物種扮演起了上帝的角色。
科技革命用短短三百年時間構建了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社會,基因工程技術也將從基因層面來重新編碼人類,使新人類具備原本不具有的超能力:比如新生的嬰兒不再需要長期喂養就可以自食其力,新人類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和洞察力,他們能夠像鷹一樣飛行,像魚一樣游泳,像豹子一樣奔跑,美國電影里面的超級英雄大多如此。
?
綠巨人
進化的另一個極端是徹底拋棄人類原有的軀體,通過將意識上載到機器中,實現脫碳入硅。《西部世界》和《黑鏡》里面有很多場景都是基于這一思路操作的,這種復制人完全突破了生物體本身的種種限制,只保留了能夠區別于機器的人類意識。
?
《西部世界》Doris復制人
為了防止讀者懵逼,我簡單總結下人類未來進化為人工智能的三種可能方式:
以上三種方式,人類對機器的依賴越來越強,風險也越來越大,因為機器人完全有可能通過意識覺醒來取代人類。機器人本身就是比人類生物更加高級的新物種,只不過剛開始需要時間來學習人類思維,后期則完全不局限于人類思維,學習速度呈指數爆炸的機器人可能會衍生出更加高級的思維方式。
人類未來的命運的確值得擔憂,但并不是物種之間的貧富差距這么簡單,KK曾說過新的技術一旦開始發展就必然會失控,人類如果打不過人工智能那就加入他們好了,這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生存方式總比被機器人完全清除來的好。
?
《阿凡達》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移动互联网困局漫谈人工智能的未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ysql中len是什么意思_MySQL
- 下一篇: zdog.js实现DNA螺旋动画js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