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的捕梦网 Dreamcatcher 与音乐——排箫
捕夢網(wǎng)源自18世紀,印第安人會用它來捕獲美麗的夢幻,讓惡夢隨清晨的陽光而消逝,他們相信夜晚的空氣中充滿著各種的夢幻,只有捕夢網(wǎng)能將夢過濾,把他們帶入美麗的夢鄉(xiāng)。
捕夢網(wǎng)
傳統(tǒng)的捕夢網(wǎng)是用樹枝編成一個圓圈,用皮革繞著圓圈把它包起來,然后用牛筋線在圓圈中繞出一個網(wǎng)來。在牛筋線上偶爾會穿些彩色的珠子,圓圈的一端用皮革掛了一些羽毛。網(wǎng)的中間有一個圓洞,傳說只有好夢才能通過那個洞,并順著羽毛流下來,而惡夢會被困在網(wǎng)中,并隨著次日的陽光灰飛煙滅,消失得無影無蹤……
象征——留住好夢與祝福。
故事傳說
從前,有一個年輕的姑娘作了一個夢,夢中蜘蛛教她如何織網(wǎng),并告訴她,網(wǎng)可以讓人捕捉好夢,加強人們與靈界的溝通,少女醒來,按夢中的啟示編了捕夢網(wǎng),并掛在床前。第二天早上,她醒來發(fā)現(xiàn)有美麗的珠子掛在網(wǎng)上。當她觸摸那些珠子時,神靈對她說話了:“珠子是捕夢網(wǎng)在你熟睡時捕獲的力量與智慧,惡夢已被網(wǎng)逮住并隨著朝陽消失了,現(xiàn)在把它帶給你的人民吧。”于是,捕夢網(wǎng)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美好的祝福,原始、溫馨而又神秘……
印第安音樂
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樂器是笛、奧卡里(類似塤)等吹奏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印第安排簫,在秘魯叫安塔拉簫,在哥倫比亞叫卡帕多簫,在厄瓜多爾叫龍達多簫,在玻利維亞叫西克斯簫。有人將各種排簫統(tǒng)稱為桑波尼亞(zampona)。
印第安人的打擊樂器尤其豐富多彩。常用燒空的樹干制鼓,如墨西哥的特波納斯特爾、巴西的特羅卡諾;果殼可用作刮響器,也可用作空心搖蕩器。搖蕩器的統(tǒng)稱是馬拉卡斯。此外還有“地鼓”、叢林鼓等。
印第安人通常賦予他們的笛和鼓以人性,有的屬陰,有的屬陽。例如,馬拉卡斯是陰,吉伊洛是陽。巴拿馬的古那印第安人有兩種托洛笛,其中只有一孔是陽笛,四孔是陰笛。在中、南美洲被歐洲人征服后的頭幾個世紀里,教會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視作異教的樂器而禁止使用,但是無效。土著音樂依然保存了下來,最后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進入教堂。
在中、南美洲城鄉(xiāng)舉行的節(jié)日或街頭慶典中,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奇異古怪地結(jié)合在一起,歐洲音樂和印第安土著音樂兩種成分并存。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是印歐混合而形成一種新的形式、體裁和風格特點。
中國排簫
——中國傳統(tǒng)樂器,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zhì)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nèi)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cè)的內(nèi)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nèi)腔震動,產(chǎn)生了樂音,由于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nèi)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樂音。《詩經(jīng)·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制,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于唐代趙璘的《因話錄》。《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云簫方是古之簫,云簫者排簫也。”
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元史·禮樂志》:“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并分左右。”從管身的構(gòu)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占主流,取蠟封底,調(diào)節(jié)各管音高。《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xié)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厘四毫二絲,其長短各不同。”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印第安人的捕梦网 Dreamcatcher 与音乐——排箫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 音视频开发实践系列-04
- 下一篇: mmdetection3d基于ki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