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烦恼》纪录片笔记
他們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孩提時代,托爾斯泰的兄弟們還自稱螞蟻兄弟。
托爾斯泰當時5歲,尼古拉11歲。
尼古拉聲稱他知道一個秘密,能夠讓所有人幸福,
這個玄妙的秘密寫在一根綠色的木棒上,而那根小綠棒,
被埋在峽谷邊緣道旁的森林里,誰要能找到小綠棒,就能夠讓全部人幸福。
那就好像是黃金時代,人人都是螞蟻兄弟,
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戰爭,沒有疾病,
活在和平,基督的愛與友誼之中。
然而,尼古拉死了,能夠讓所有人幸福的秘密也隨之而去。
然而對托爾斯泰來說,那個即天真的孩子氣的而又終將實現的傳說,成為了一種深邃的哲學象征。
?
?
十幾歲的托爾斯泰,在喀山大學讀書,顯然他是差等生,惡劣不堪,被關禁閉,在漆黑的禁閉室里,他會從鞋子里變出一根蠟燭,然后一整個晚上模仿學校的教授。
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終身對權威的蔑視。
他掛了兩科,沒拿到學位。
事實上他從未后悔過,還在諸多場合頗為自得地提起:
我高興的是,在我余生之中我從未再次與任何的正統教育機構有瓜葛,從而收益于此。
?
他日記中,不停記錄自己不執行的計劃,種種惡劣的行為以及悔恨的淚水。
他好像樂于自我懲罰。
?
在克里米亞賭博,幾乎輸掉波利亞納莊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俄國,“妥協”不是個褒義詞。
俄國從來就傾向極端。
他們的總體特點是偏離常規,尋求極端的體驗,并在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中將之一一表現。
?
克里米亞戰爭后,托爾斯泰前往圣彼得堡。立志寫作。
差不多一個月,托爾斯泰在屠格涅夫的沙發上安營扎寨。
他晝伏夜出,晚上花天酒地,白天呼呼大睡。
屠格涅夫寫信給一個朋友說:
“你無法想象他是一個多么高貴卓越的人,盡管我給他起了個穴居者的綽號,
因為他那粗野的熱情,以及水牛一般的固執。”
這是一段臭名昭彰的關系。
?
他做的一切都是宏大的。
寫完《戰爭與和平》,并獲得巨大成功,
在阿爾扎馬斯的小旅館,與自己必死的命運相遇,死亡的不可避免,令他渾身一顫。
“是的,死神。死神會降臨。”
?
人生的轉折,他開始放下一切。
?
我的哥哥尼古拉告訴大家,他知道一個秘密,當這個秘密公布于世時,
所有人都能幸福,沒有病痛,沒有憂愁,
沒有人會對任何人心生不滿,所有人相親相愛,
他告訴我們,他把秘密寫在一根綠色的小木棍上,
木棍則被他埋在了峽谷邊的路旁。
這個烏托邦式的故事吸引了幼小的托爾斯泰,且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
(薩馬拉草原)這片鄉野是美麗的,仿佛至童真中脫胎而來。?
托爾斯泰就是安娜,
他不輕易向幻想屈服,他過分卷入了實際生活之中。
如果說《戰爭與和平》關乎托爾斯泰是誰的話,
或許《安娜》關系到他成為了誰。
?
伸冤就在開篇,自殺擺在結尾。
構思來自一個可憐的女人,她在里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不遠之處,臥軌了斷,而托爾斯泰作為當地治安官,不得不到太平間查看被碾過的尸體,并且在尸檢結果出來前待在那兒,這一想法在他腦中生根。
《安娜》有著很黑暗的氛圍,有更多的暴力,更多的厭世,它不像《戰爭與和平》結尾那旭日融融的高地。
?
當基蒂和列文有了他們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列文當時的反應是:
我看著這個扭動的小嬰兒,然后我想,多么脆弱啊,那些即將降臨到你生命中的可怕的事情喲,
別人怎么可能擁有如此悲觀的態度?
多悲觀啊,它在某種意義上描述了托爾斯泰。
對這部步步相逼的作品愛恨交織。
《安娜》是所謂淚旅上一個偏遠的中途停車點。
《戰爭與和平》是巨著,而《安娜》更親切,因為它貼近生活。
托爾斯泰身陷在一場中年危機中,小說結束,我將往何處去?
?
?
《安娜》截稿時,托爾斯泰50歲,并且愈發為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到困擾。
小說完成后,托爾斯泰到奧普京修道院朝圣,渴望找出生命的意義。
生命無意義,他不喜歡這樣的說法。
托爾斯泰是非常復雜,悲劇性的人,他一輩子都無法安頓自己的心靈,永遠在拷問內心。
他青少年時期曾荒淫無度,他的靈魂飽受煎熬,他探尋著各種答案,向往一種更加屬靈的生活,因此教士們覺得他不正常,很討厭,是一個心靈荒蕪,日漸調萎的人。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唇上凝結了血塊的男人。
這次奧普京朝圣,標志著托爾斯泰深刻的宗教之旅的開端。
?
托爾斯泰老年時寫到:用一種藝術的筆調寫作簡直是一種羞恥。
他為自己的作品感到羞愧。
當人們向他問起《安娜》,他假裝記不起。
?
1880年初,托爾斯泰把他的精力悉數用于一系列對靈魂,宗教和哲學的求索,他對俄羅斯的東正教種種教條冷眼相向。
?
他決定自行翻譯福音書,事實上他把四本福音書合而為一,那就是他獨有的托爾斯泰福音書,他舍棄了書中所有不符合他觀念的一切,而那占了福音書的大多數,比如說,所有的神跡,所有含糊不清,玄奧的東西都被棄絕,唯一被全部保留下來的東西,是耶穌的語錄。
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事實上,他的宗教哲學可以濃縮為登山寶訓。
?
托爾斯泰下定決心要按照福音書生活,他在田間勞作,像農民那樣穿著,甚至學會了自制靴子,更驚人的是,他打算給他們土地,然而,他的善舉卻引發了農民的猜疑,還惹惱了他的妻子。
?
他把所有非必需的東西,鋼琴,家具,馬車,或賣掉或送人,
他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求幸福。
這種幸福,在于知足常樂,善待他人。
托爾斯泰越是沉迷于宗教和道德之中,追尋美的生活,他就越發覺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
這不是個快樂的故事,他一點點退縮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直到退到,自以為是。
不切實際的期許,以及失望的孤島。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
你知道他不對勁在哪兒嗎?
他無法愛上任何人,這就是托爾斯泰的大悲劇。
從他的全部作品中,他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人類的唯一出路,就是愛。
我們必須相親相愛,這最終將解決我們一切問題。
然而,在整個俄羅斯文化中,再沒有人比托爾斯泰更不具備愛的能力了。
?
1883年,弗拉基米爾.契爾特科夫,
一個英俊富有的騎兵軍官,
人們謠傳他是沙皇的弟弟,一個私生子,
在改信福音派基督教以后,
他放棄了自己的軍事仕途和社會地位,
成為托爾斯泰最親密的朋友,
直到托爾斯泰去世,他們27年里書信來往近千余封。
?
1897年,托爾斯泰和契爾特科夫,參與一個名為分裂派(或稱棄絕儀式派)的和平主義團體發起的活動中。
這一次備受矚目的危險活動,致使契爾特科夫10年流放在外,而托爾斯泰,則變成了國家公敵。
?
這一運動同時促使托爾斯泰開始了他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復活》的寫作。
“《復活》是一部需要被復活的小說,它一直鄙陋沒世,險遭遺忘,我推薦所有人閱讀它,這實在是一部相當有力的小說,從藝術角度來看它的開端很不怎么樣,因為托爾斯泰的寫作動機并不正確,他是出于特殊的目的寫這個故事的。”
托爾斯泰寫《復活》是為了要給分裂派籌一大筆款項。
他們因為拒絕為沙皇軍隊作戰,而面臨著被監禁、判刑的危險。
托爾斯泰出資助他們逃往加拿大。
?
分裂派究竟代表了什么,托爾斯泰為什么對他們情有獨鐘?
分裂派的成員,重新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村中,離托爾斯泰莊園不遠的一名教師回答:
“其一,他們即便是在戰爭中,也不會殺人,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是永生上帝棲居的殿堂,上帝活在每個人的心中。其二,上帝不僅居住在教堂那方寸之地,而且正因為人體才是安頓上帝之靈的首要教堂,所以才會出現敬虔的人。”
?
他們視托爾斯泰為恩人,半神,
他們從托爾斯泰那里學到:
你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對生命的真諦有全新的認知,并且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
《復活》的終極要義就是靈魂的進化。
這本書是對刑事司法制度以及政府的憤然一擊,而對東正教的抨擊則最為尖銳。
托爾斯泰呈現于文本中的,是他對一切形式的組織與政府的反對。
他對東正教會的百般嘲諷,最終引火上身。
?
1901年2月,安東尼大主教,圣彼得堡的最高神職人員,登上祭壇宣布:
“托爾斯泰伯爵,受其高傲的智能之蠱惑,將我主賜予他的文學能力與才能,
用于散步反基督反教會的學說,在世人頭腦與心靈之中破壞他們的民族信仰。”
托爾斯泰被逐出教會。
當天,他在莫斯科中心,盧比揚卡廣場散步,大批抗議者涌入廣場,顯然,人群中有人認出了托爾斯泰,整個廣場歡呼雀躍,高呼:“列夫.尼古拉維奇萬歲!”
最后局勢過于熱烈,騎警不得不把托爾斯泰從擁擠的人群中解救出來。
?
他希望政府解體。
他不想再有任何私人的財產。
作為一個無以復加的自戀者,他深信自己知道真理。
?
契爾特科夫,是索菲婭眼中的魔鬼。
是邪惡的天才。
?
最后這是一個李爾王式的時刻,托爾斯泰的這次逃離,是一出真實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在那個寒冷的十月之夜他自行離開,丟了帽子,被絆倒,摔了一跤,還得穿過一個峽谷,這些都是驚人的細節,而這時,他是真的病倒了。
往高里說,這是一位藝術家試著完結一個偉大的人生。
?
他乘上一列火車,接著開始給整個車廂上課,大談和平主義和非暴力。
沒人知道托爾斯泰往哪里去。
或許,事實是:他自己也沒有計劃。
?
在這里,阿斯塔波沃,一個無名之地的偏遠小站,
托爾斯泰被扶上站臺,進入站長的家中,敬畏不已的站長先借給一間房子,
后來干脆借給他整棟房子。
?
索菲婭請求每一個進入房子的人,告訴托爾斯泰她在那里,
她最大的恐懼,便是他會在她不在場的時候逝去,這樣他們就沒法道別。
11月7日凌晨6點,托爾斯泰逝世。
?
當五千名哀悼者來到墓前時,那兒沒有悼念儀式,沒有神父,沒有十字架,
在民眾的大聲呵斥中,他們所有人都跪下了,包括武裝警察。
?
托爾斯泰選擇的長眠之地,并非他的家人下葬的墓園,
而是峽谷邊上的小路旁,
在這個他哥哥告訴他埋藏著綠色小木棒的地方,
小木棒上寫著能讓所有人幸福的秘密。
我不知道,托爾斯泰究竟有沒有機會一睹小木條上的秘密,
我想是沒有,至少不是為他自己,這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似乎永遠都與世界格格不入,總是陷入是非,又不停地惹是生非。
?
既向這個最偉大的小說家喝彩,又把空想家托爾斯泰看作一個怪人,一位不切實際的藝術家,是很容易的。
然而托爾斯泰的真正煩惱,卻也是我們的真實煩惱,他所宣揚的:
愛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而暴力之能招致暴力,
誰也無法掌控他人的生活……
盡管讓人不舒服,卻是確確實實的真理。
附:托爾斯泰寫給他的妻子的信
一八九七年六月八日,托爾斯泰寫給他的妻子的信。再沒有比這封信更能抒發他的熱愛與苦痛的心魄了。
?
“長久以來,親愛的索菲亞,我為了我的生活與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我不能迫使你改變你的生活與習慣。迄今為止,我也不能離開你,因為我想我離開之后,我將失掉我能給與你的還很年輕的孩子們的小小影響,而我將使你們大家非常難過。但我不能繼續如過去十六年般的生活。有時是對你們抗爭使你們不快,有時我自己陷于我所習慣的周圍的誘惑與影響中間不能振作。我此刻決心要實行我已想了好久的計劃:走……如印度人一般,到了六十歲的時候到森林中去隱居,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愿將他的殘年奉獻給上帝,而非奉獻給玩笑,說幽默話,胡鬧,打網球,我亦是,在這七十歲左右的時節,我在全個心魂的力量上愿靜穆,孤獨,即非完滿的一致,至少亦不要有在我一生與良心之間爭斗的不一致。如果我公開地走,一定會引起你們的祈求,辯論,我將退讓,或者就在我應當實行我的決心的時候就沒有實行。因此我請你們寬恕我,如果我的行動使你們難過。尤其是你,索菲亞,讓我走罷,不要尋找我,不要恨我,不要責備我。我離開你這個事實并不證明我對你有何不慊……我知道你不能,你不能如我一樣地思想與觀察,故你不能改變你的生活,不能為了你所不承認的對象做何犧牲。因此,我一些也不埋怨你;相反,我滿懷著愛與感激來回憶我們三十五年的冗長的共同生活,尤其是這時期的前半期,你用你天賦的母性中的勇敢與忠誠,來負起你所承認的你的使命。你對于我,對于世界,你所能給予的已經給予了。你富有母愛,盡了極大的犧牲……但在我們的生活的后半部,在這最近的十五年間,我們是分道揚鑣了。我不能相信這是我的錯誤:我知道我改變了,可這既非為了享樂,亦非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不得不如此之故。我不能責備你絲毫沒有跟從我,我感謝你,且我將永遠懷著真摯的愛想起你對于我的賜予------別了,我親愛的索菲亞。我愛你。”
?
?
這封可憐的信,寫完了,他的決斷的力量已經用盡了。
他并未離開她。
對于他,寫了這信似乎已經足夠,似乎已經完成了他的決心。
“我死后,將此交給我的妻,索菲亞.安德烈耶夫娜。”
他的出亡計劃到此為止。
這是他的力的表現嗎?他不能為了他的上帝而犧牲他的溫情嗎?------當然,在基督教名人錄中,不乏更堅決的圣者,會毫不躊躇地摒棄他們的與別人的感情……怎么辦呢?他絕非這等人。他是弱者。他是人。為了這,我們才愛他。
?
(這封信,在他死后,由他們的女婿奧博連斯基親王交給托爾斯泰夫人。)
參考:
http://www.jianshu.com/p/c297d5839cc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436610102waj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436610102wa18.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托尔斯泰的烦恼》纪录片笔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把分数区分ABCD四个等级_ja
- 下一篇: 10以内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