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IMT-2020)简介
目錄
- 1. 5G相關概念
- 1.1 ITU對IMT2020愿景的描述
- 1.2 5G的性能
- 1.3 5G的頻譜
- 1.4 5G的主要頻段之毫米波
- 1.5 5G 協議標準的發展
- 2. 新架構——5G接入網
- 2.1 傳統基站系統
- 2.2 5G基站
- 2.3 5G切片
- 2.4 5G對承載網帶寬需求分析
- 3. 新架構——5G承載網
- 3.1 承載網帶寬
- 3.2 **承載網帶寬解決方案**
- 3.3 MEC(移動邊緣計算)
- 3.4 5G中回傳L3到邊緣,使能靈活連接
- 3.5 GPU+1588
- 3.6 Flex-Eth實現網絡切片
- 3.7 敏捷運營
- 4. 新架構——5G核心網
- 4.1 面向業務的核心網網絡架構
- 4.2 基于服務的架構
- 4.3 CUPS提升用戶體驗和網絡效率
- 5. 新架構-5G架構
- 5.1 5G組網方式
- 5.2 SA組網
- 6. 新空口
- 6.1 新空口主要技術
- 6.2 5G空口頻譜
- 6.3 大帶寬
- 6.4 C波段的覆蓋性能
- 6.5 上下行解耦(SUL)
- 6.6 毫米波部署的挑戰
- 6.7 調制技術-QAM調制
- 6.8 MIMO原理
- 6.9 信道編碼技術
- 6.10 頻率利用率提升技術– F-OFDM
- 6.11 靈活幀結構配置 - Numerology
- 6.12 自包含時隙
- 7. 5G網絡安全
- 7.1 3GPP協議保障網絡安全
- 7.2 用戶標識加密,增強型密鑰
- 7.3 完整性:用戶面增加完整性保護,防篡改
1. 5G相關概念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5G)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
1.1 ITU對IMT2020愿景的描述
增強移動寬帶:以人為中心的應用場景,集中表現為超高的傳輸數據速率,廣覆蓋下的移動性保證等,這是最直觀改善移動網速,未來更多的應用對移動網速的需求都將得到滿足
海量物聯:5G 強大的連接能力可以快速促進各垂直行業(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等)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萬物互聯(面向車聯網、工業控制、遠程醫療等特殊應用)
高可靠低時延連接:在此場景下,連接時延要達到 1ms 級別,而且要支持高速移動(500KM/H)情況下的高可靠性(99.999%)連接
IMT-2020 vs. IMT-Advanced 在關鍵性能指標上的對比:
1.2 5G的性能
5G技術包括:
5G NR中新的關鍵空口技術
作為LTE和LTE-A系列技術的一個獨特標識,這是4.5G在標準上的正式命名
5G性能主要指標:
5G安全性更高:
5G網絡安全將保護用戶數據,構筑網絡韌性
保護用戶隱私信息(簽約信息和位置信息等)、用戶通信數據、運營商關鍵數據(比如報表、話單等)。
識別非法攻擊并削減攻擊帶來的影響
記錄操作便于安全審計、問題定界等
256bit加密算法(4G為126bit)
用戶IMSI加密發送(4GIMSI明文發送)
PLMN間的端到端安全保護(4G有類似于SS7攻擊)
空口用戶面完整性保護(4G用戶面變更攻擊)
5G網絡演進的路線:
5G重點關注對象:
1.3 5G的頻譜
5G將聚合所有的頻段頻譜:
C-band 和高頻G30/G40將成為5G的可獲得頻譜:
1.4 5G的主要頻段之毫米波
毫米波簡介:
毫米波:波長1-10毫米的電磁波(頻率在30GHz-300GHz之間的電磁波),5G通訊中所使用的主要頻段之一
1.1 極寬的帶寬:毫米波頻率范圍為26.5~300GHz,帶寬高達273.5GHz,配合各種多址復用技術的使用可以極大提升信道容量,適用于高速多媒體傳輸業務
1.2 波束窄:可以分辨相距更近的小目標或者更為清晰地觀察目標的細節
1.3 較高的頻率:受干擾很少,可靠性高
1.4 方向性好:毫米波受空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的吸收較大,使得傳輸波束較窄,增大了竊聽難度,適合短距離點對點通信
1.5 波長極短:所需的天線尺寸很小,易于在較小的空間內集成大規模天線陣
2.1 大氣中傳播衰減嚴重
2.2 器件加工精度要求高
毫米波覆蓋:
毫米波應用- WTTx,熱點eMBB,自回傳:
1.1 室內外熱點,視距場景
1.2 C-Band和毫米波雙連接
2.1 郊區WTTx接入
2.2 CPE可以室外或者室內安裝
3.1 集成5G接入和回傳功能,基于時間、頻率、 空間等維度進行動態調度
3.2 通過自回傳,站點部署更方便
1.5 5G 協議標準的發展
5G 從3GPP Release 15 開始:
日韓5G最激進的運營商與Verizon結成聯盟
四家最激進的運營商成立OTSA,旨在加速5G標準化和商用進程
3GPP加速5G標準進程
R15 Ph1 NSA標準(eMBB)在17.12凍結
所謂凍結是后續不能有新的特性增加到這個版本里,通俗的說,就是定稿了,定了的東西咱不能去改了,大家才敢都按這個標準制造產品。
2. 新架構——5G接入網
無線通信網絡架構:
通信流程:
2.1 傳統基站系統
一個基站通常包括:
早期基站系統進化-RAN:
BBU和RRU掛墻上
機柜中的BBU
早期基站系統進化D-RAN(分布式無線接入網)
RRU不再放在室內,而 是被搬到了天線的身邊 (所謂的“RRU拉遠”),也就是分布式 基站DBS3900
D-RAN優點:
D-RAN到C-RAN(集中化無線接入網)
在D-RAN的架構下,運營商仍然要承擔非常 巨大的成本。因為為了擺放BBU和相關的配套設備(電源、空調等),運營商還是需要租賃 和建設很多的室內機房或方艙。
2.2 5G基站
CU部署方案:
承載結構變化
在圖中,EPC(就是4G核心網)被分為New Core(5GC,5G核心網)和MEC(移動網絡邊界計算平臺)兩部分。MEC移動到和CU一起,就是所謂的“下沉”(離基站更近)。
無線網絡云化演進概述
2.3 5G切片
切片圖示
用切片來滿足多樣的商業需求
5G靈活的架構
2.4 5G對承載網帶寬需求分析
5G承載技術新需求分析:主要體現在帶寬和未來垂直行業分片兩方面。車輛網等低時延需求,主要通過核心網網關下沉縮短傳輸距離來解決。
5G頻譜資源和頻譜效率大幅提升
5G基站帶寬計算:5G頻譜100M+4G頻譜60M
5G對承載網時延需求
E2E 5ms時延進行分解,承載網時延要求2ms
C-Band和毫米波是5G的主力波段,都采用TDD模式,時間同步是必須要求。
5G對承載網切片技術需求
承載網切片關鍵點:
5G對承載網自動化需求
3. 新架構——5G承載網
3.1 承載網帶寬
總體建議
1.1 匯聚核心搭平臺,能力提前構建
1.2 接入提帶寬,大端口按需引入
建網原則
網絡流量隨著業務發展逐步提升,充分利舊現網,原則如下:
1.1 10GE到站成為必須
1.2 已有10GE環,網絡實際流量 < 20%場景,可滿足5G初 期 應用
1.3 已有10GE環,網絡實際流量 > 20%場景,升級到50GE
側重容量平臺提前構建,100GE/200GE端口按需引入
3.2 承載網帶寬解決方案
X-HAUL:
前傳:
4.1 當前的問題:協議眾多,配置復雜;運維人員要求高;自動化能力差
4.2 目標協議價值:設備配置簡化;業務自動下發,縮短 TTM;降低運維人員能力要求,提升運維效率
3.3 MEC(移動邊緣計算)
MEC七大場景 (ETSI定義)
企業分流:將用戶面流量分流到企業網絡
2.1 視頻流分析:在邊緣對視頻分析處理,降低視頻采集設備的成本、減少發給核心網的流量
2.2 視頻優化:在邊緣部署無線分析應用,輔助TCP擁塞控制和碼率適配
3.1 增強現實:邊緣應用快速處理用戶位置和攝像 頭圖像,給用戶實時提供輔助信息
3.2 車聯網:MEC分析車及路側傳感器的數據,將危險等時延敏感信息發送給周邊車輛
3.3 物聯網:MEC應用聚合、分析設備產生的消 息并及時產生決策
3.4 輔助敏感計算:MEC提供高性能計算,執行時延敏感的數據處理,將結果反饋給端設備
MEC組網架構:
3.4 5G中回傳L3到邊緣,使能靈活連接
3.5 GPU+1588
1588V2可以滿足5G初期部署的時間同步要求,后續基于1588V2.1新標準提供更高精度時鐘滿足協同特性要求
3.6 Flex-Eth實現網絡切片
3.7 敏捷運營
“云化+大數據分析”,分階段使能網絡智能化
4. 新架構——5G核心網
4.1 面向業務的核心網網絡架構
NGC Vs EPC:
4.2 基于服務的架構
4.3 CUPS提升用戶體驗和網絡效率
5. 新架構-5G架構
5.1 5G組網方式
Phase1.1 推出5G非獨立組網架構(NSA,NR+EPC),結合MSA技術實現兩個制式的協同。
Phase1.2 推出5G獨立組網架構(SA,NR+NG CORE)。
5.2 SA組網
1.1 無線網絡:NR (New RAN)
1.2 核心網:NGC (Next Generation Core)
2.1 Xn
2.2 NG-C(控制面板)
2.3 NG-U(用戶面)
2.4 Uu(無線空口)
6. 新空口
6.1 新空口主要技術
新空口可以靈活適配眾多業務,支撐更高的速率,更高的頻譜效率
6.2 5G空口頻譜
“Sub 6G”與“毫米波”
在3GPP協議中,5G的總體頻譜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頻譜范圍FR(Frequency Range):
6.3 大帶寬
大帶寬是5G的典型特征:
6.4 C波段的覆蓋性能
6.5 上下行解耦(SUL)
6.6 毫米波部署的挑戰
6.7 調制技術-QAM調制
6.8 MIMO原理
傳統MIMO:
Massive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大規模的天線形成陣列。
通過對每個天線進行加權,控制大規模的天線陣列,進一步提升無線覆蓋。
Massive MIMO天饋結構:
Massive MIMO增益:
Massive MIMO—增強覆蓋:
業務信道:
1.1 高增益窄波束
1.2 賦形方向動態調整
廣播信道:
2.1 高增益窄波束
2.2 場景化的波束掃描
6.9 信道編碼技術
1.1 編碼性能:糾錯能力以及編碼冗余率
1.2 編碼效率:復雜程度及能效
1.3 靈活性:編碼的數據塊大小,能否支持IR-HARQ(增量冗余的混合自動重傳)
性能好,隨著速率的增加,編碼的運算量會線性增加, 能效成為挑戰
性能好,復雜度低,通過并行計算,對高速業務支持好
對小包業務編碼性能突出
6.10 頻率利用率提升技術– F-OFDM
6.11 靈活幀結構配置 - Numerology
Numerology:即靈活幀格式,指NR中的SCS(SubCarrier Spacing,子載波間隔),以及與之對應的符號長度,CP長 度等參數的靈活配置
6.12 自包含時隙
在NR的slot結構中,有兩種特殊的Slot結構,我們稱之為自包含時隙,其設計目標是為了縮短上下行 數傳的RTT時延,分別包含以下兩種場景。
同一個時隙中包含下行數傳以及對應的HARQ反饋
同一個時隙包含上行調度信息以及上行數傳
7. 5G網絡安全
運營商網絡域外關鍵安全威脅:
7.1 3GPP協議保障網絡安全
3GPP標準安全目標:
1.1 UE與網絡間進行雙向認證,防范偽基站
1.2 UE由高制式網絡回落到低制式
2.1 加密算法秘鑰使用256bit秘鑰
2.2 新增IMSI加密保護用戶隱私
2.3 用戶面新增完整性保護
3.1 3GPP各網元間使用IPSec保護傳遞信息安全
3.2 5GC歸屬域與漫游域之間通過SEPP保證安全
3.3 5GC服務功能間使用HTTPS
5G UE和核心網互相認證鑒權
7.2 用戶標識加密,增強型密鑰
7.3 完整性:用戶面增加完整性保護,防篡改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5G(IMT-2020)简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ysql 表设计工具_非常好用的一个表
- 下一篇: NEIL: Extracting 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