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 孟涓涓 第四章
第四章 社會性偏好
4.1 利他與公平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行為經濟學會發現在一次性的交往中(本章所談的都是在一次性的交往中,你不知道他是誰,他也不知道你是誰,以后你們也不會與其再交往。),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在乎他,去幫助他的話,這就是純粹的一種社會性偏好。
在這種非常干凈的實驗室環境中,你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況下, 大部分人顯示出了一定的利他傾向。
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獨裁者游戲”--->用來衡量人的利他主義程度。
利他主義傾向在實際中一般和人們的捐款行為聯系在一起。
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最后通牒游戲”----->用來衡量人對不公平的厭惡程度,即人為了追求公平愿意犧牲多少自己的利益。
市場化程度越高的社會,對不公平厭惡的程度越高。
- 現實的影響:
公共政策:個人所得稅,醫療保險。?
人們對價格公平與否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要漲價消費者會認為這個不公平,因此就不購買你的產品。
因為人們對不公平的損失的厭惡,會認為如果你工作了那么長時間,還給你低工資的話,這是一種不公平的。
4.2 信任和互惠
平均第一個分配者會分配五塊錢給第二位接受者,而第二位接受者乘以三之后,他平均返回的錢大概是四塊多錢。
平均來講分配者們都是非常信任第二位接受者的,但是第二位接受者平均來講辜負了分配者的信任,甚至沒有把足夠的五塊錢還給他。
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信任游戲”----->可以量化人們信任他人和被信任的程度,而且由于選擇涉及到真實的收益,因而更加準確。
信任在實際中可能是隨著社會距離而有所改變的。
信任與被信任:信任更多來自于追求回報的預期,而被信任程度則是對這種預期的回報。
信任游戲中分給對方的錢,可能同時包含利他成分,也同時包含所謂求回報的信任成分。
通過實驗發現利他和信任是一半一半。?
?互惠機制確實有可能使你產生努力工作的傾向,但這種傾向可能是短暫的。(互惠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
?一點點的善意就可以激發這種互惠行為,而如果你付出太多的話,反而可能使你自己的成本上升,而使得整個互惠機制所帶來的利潤變小。
4.3 社會形象
社會形象:就是我希望在其他人心里留下好的印象。
人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善意和互惠行為,更多是出于社會形象的考慮。
?我希望自己給對方留一個好印象,那如果是對方留的印象很差的話,我會受到一個效用的損失。我關心這種所謂的社會形象。
?行為動機不一樣的話,行為選擇也是不一樣的。
實驗結果顯示很大一部分人的捐款是源于這種社會壓力,而不是真心實意的想對對方好。
表明有一部分人是真心實意想捐款,因此他捐的數額總是很大,而且他也會留在家里來回答你的募捐。但是有一部分人捐款的時候可能是出于社會壓力的考慮,他就象征性的捐一點小數額,這部分人就會避開交互的情境。因此小額捐款的頻率也隨之下降。
社會壓力不但取決于是否跟你有一個交互,而且取決于募捐的項目到底跟我有沒有更大的相關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 孟涓涓 第四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隔空手势操作、智能护眼模式——详解优酷最
- 下一篇: Android的手势操作(Ges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