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尽头是什么?
閑來無事,點開微信訂閱賬號翻看有什么比較有趣的文章,結果被一個好久不曾瀏覽過的公眾號的最新推文吸引住了眼球,“為什么我建議你卸載抖音“。只看了前幾行,便覺得互聯網產品對生活的影響已經堪稱不可抗力因素了,部分原文摘抄如下:
凌晨1點15,我習慣性地打開抖音。2小時后,伴隨胸口的絞痛,我聽到了自己巨大的心跳聲。記不清這是本周第幾次了,我總覺得自己會猝死在屏幕前……
”抖音?or?life“,作為一個偽海賊迷,這是我看完這篇文章的第一個念頭,同時”大媽“的形象出現在心頭,揮之不去。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產品的盡頭是什么?
《邏輯思維》里面有兩期提到了內心邊界這個概念。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真實狀態是由兩個方面規定的。一為”存在感“,一 為”恐懼“。而這兩個方面又被內心邊界所分割開,邊界之內是存在,邊界之外是恐懼。好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針對這兩個方面下功夫。泛娛樂類的產品針對的是人的存在感,像我玩了好多年,現在也會偶爾刷幾局副本的“神武”就是如此。花了這么多的時間在升級裝備和寵物上,都是為了得到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得到的存在和滿足感。殊不知,在游戲中,有更多人會愿意付出比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我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想要得到的存在感,往往在玩了好久以后刷完了一天的日常和所有活動,關上游戲卻只會覺得空虛與失落。而教育類產品則是針對人的恐懼,像“得到”、“微信讀書”,大抵都是此類。“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對生存的“恐懼”,對缺乏競爭力的“恐懼”,對青春流逝的“恐懼”......
前不久,從別人那里獲得了一個“古典互聯網人”的稱號。雖然作為一個華南某知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會參與到互聯網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是我實際上真的算不上是一個互聯網人,我也覺得這個稱呼非常適合我。作為一個“古典互聯網人”,我每天都生活在焦慮與矛盾之中。一方面,我會為自己的學識淺薄,聊天時搭不上話而苦惱。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將吃飯、走路等生活中的空閑時間都花在手機上、花在互聯網產品上來提升自己的見識。我并不是說不應該利用互聯網和產品的福利來提高自己,只是覺得是否適合在所有的場合都捧著手機,像一個重度xx患者。本來我就是一個不擅長尋找聊天話題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這種缺點似乎變得格外嚴重也格外沒有什么影響了。
我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這種不像是生活的“生活”。我所認為的生活大概是可以一下午坐在村頭看兩個老人下象棋或者閑暇時跟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哪怕是什么都不做,一起感受當下與存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從互聯網上獲取海量的信息相比,我更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經歷一些事情,我很看重經歷和由實踐帶來的閱歷。可是互聯網產品正在將這些事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唾手可得,代價恰恰也是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的人走在路上、吃飯時、地鐵上,隨時隨地都在低頭盯著手機屏幕。或娛樂,或”社交“,或學習,像是電影中的行尸走肉。也同時牽動著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我的同齡人正在拋棄我,真的是言之有物。
產品的盡頭是什么?是無休止地滿足欲望(來自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
?
Ref:為什么我建議你卸載抖音?
總結
- 上一篇: 安卓开发者的 17 年总结
- 下一篇: ceph修复osd为down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