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 | 熵增启示录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xff08;薛定諤《生命是什么》)
“努力很辛苦,但躺下真的好舒服?!?/p>
薛定諤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
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并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
熵增定律完整表述:
一個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無外力作用下,熵永不減小。如果過程是可逆的,則其熵不變,如果過程不可逆,則熵增加。
這是源于一位德國人克勞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也正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熵增定律”最關鍵的洞察在于:宇宙中的復雜程度總是在增加,萬物總是趨向于向低的能態轉變。
比如房間總是不自覺的從整潔有序到混亂無序,因為讓它變混亂的方法遠遠比變得整潔簡單。
熵永遠在增加,事物總是趨向于從有序到無序,放到整個宇宙中來看,所有恒星都耗盡燃料死亡,質子衰變,黑洞融合、蒸發,抵達宇宙的盡頭——熱寂。時間有了箭頭,并指著混亂無序方向。
絕望中的希望是:即使整個宇宙總是在熵增,但某個區域內可以實現熵減。
雷·庫茲韋爾在《機器之心》中談及何為智能,他贊成一種說法:“智能就是在混亂中發現秩序的能力”。本質上,智能是對人類思維過程的模擬。
反過來,學習、使用知識的能力和智能類似,而智能的一個重要學習方法是“模型化”。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正是在頭腦中建模的一個過程,人腦根本無法存儲大量的無序信息,因此需要不停的在龐大的知識庫里尋找規律,總結經驗,形成模型,模型幫助我們更清晰的認識世界。
模型的好處在于可重復利用,構建出科學的模型后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并且相對于普通機器來說,人類的優勢是“遷移學習”能力,即如果該模型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很好,那么也可能在社會科學領域應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道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構建思維模型的方法,又可引出金字塔原理、分類學、多元思維模型等具體理論,這里就不展開了,看多了就會發現說的都是一件事,即強調分類、整理、歸納的能力,以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當然真正用起來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只有簡單的幾種模型,而是盡可能多維度、跨學科的構建模型,否則我們都只是管中窺豹,陷入“自我”的誤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 | 熵增启示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大数据乘(tu)风(tou)破(bian
- 下一篇: mysql中information_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