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科学?
一、什么是認知?
認知當詞語時的釋義為:
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發展,并趨于完善。
認知當科學術語時釋義為:
認知也可以稱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對認知進行研究的科學被稱為認知科學。
二、什么是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20世紀世界科學標志性的新興研究門類,它作為探究人腦或心智工作機制的前沿性尖端學科,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認知科學的基本觀點最初散見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離的特殊學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根據奧爾登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席勒爾(E. Sheener)的意見,“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一詞于1973年由朗蓋特·系金斯開始使用,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逐漸流行。1975年,“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系紐約市的一個私人科研資助機構)開始考慮對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計劃給予支持,該基金會的資助一直持續至今,對這門新學科的制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斯隆基金會通過組織第一次認知科學會議并確立研究方案,在推動認知科學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
認知科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然而卻為揭示人腦的工作機制這一最大的宇宙之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認知科學尚未成熟,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也尚未得到足夠的統一和整合。對于什么是認知科學,也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1978年10月1日,“認知科學現狀委員會”遞交斯隆基金會的報告,(席勒爾,仕琦譯,1989)把認知科學定義為“關于智能實體與它們的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研究”。然后,該報告作者們沿著兩個方向展開這一定義。第一個是外延的:列舉了人認知科學的分支領域以及它們之間的交叉聯系。列舉的分支領域有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類學和神經科學。第二種展開是內涵的,指出共同的研究目標是“發現心智的表征和計算能力以及它們在人腦中的結構和功能表示”。以上對認知科學的界定集中體現了“符號處理”或“信息處理”范式,但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聯結主義重新崛起之后,關于認知科學的定義也就出現了及其微妙的變化。但是,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二者的爭執主要影響到的認知科學定義的內涵,而對其外延卻是沒有什么影響的,因為這兩種范式都能包含上面所提及的認知科學的分支學科。
對認知科學范圍的了解,還可以從認知科學的內容上來看,到目前為止認知科學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有感知覺(包括模式識別)、注意、記憶、語言、思維與表象、意識等。這似乎都是心理學家們所關注的問題,但其實也同樣是哲學家、語言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生理學家、人類學家們所關心的內容。只是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對這些同一個問題,所采取的具體研究方法不同罷了。我國學者李伯約指出,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是認知科學的核心學科,神經科學、人類學和哲學是認知科學的外圍學科。
由于認知系統的復雜性,對它要進行多維度的研究,認知科學需要運用多門學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從完整的意義上對認知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研究??梢哉f,認知科學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就,是與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是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也給認知科學帶來了不少問題和挑戰。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科學,包括從感覺的輸入到復雜問題求解,從人類個體到人類社會的智能活動,以及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的性質。認知科學是現代心理學、信息科學、神經科學、數學、科學語言學、人類學乃至自然哲學等學科交叉發展的結果。
認知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標志著對以人類為中心的認知和智能活動的研究已進入到新的階段。認知科學的研究將使人類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把人的知識和智能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生命現象錯綜復雜,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說明,而能從中學習的內容也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如何從中提煉出最重要的、關鍵性的問題和相應的技術,這是許多科學家長期來追求的目標。要解決人類在21世紀所面臨的許多困難,諸如能源的大量需求、環境的污染、資源的耗竭、人口的膨脹等問題單靠現有的科學成就是很不夠的。必須向生物學習,尋找新的科技發展的道路。
概念解釋
認知—cognition 最早是承認父子關系的法律用語,后用于哲學、心理學等。認知或認識(Cognition)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認知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因此,麻醉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系統科學(Systemics)以及計算機科學在分析認知時,其分析的聚焦點以及脈絡是不同的。
心理學研究
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是個體認知活動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Encoding & Coding)、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覺的作用就在于獲得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個體在知覺、表象、想象、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中都有相應的信息編碼方式。信息的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在記憶活動中,信息的貯存有多種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將它取出來。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在認知過程中,通過信息的編碼,外部客體的特性可以轉換為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等形式的信息,再通過貯存,保持在大腦中。這些具體形象、語義和命題實際就是外部客體的特性在個體心理上的表現形式,是客觀現實在大腦中的反映。認知心理學將在大腦中反映客觀事物特性的這些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稱為外部客體的心理表征,簡稱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還指將外部客體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大腦中的信息加工過程。
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個體習慣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個體在長期的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對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愛。個體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存在這種偏愛。而且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
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指導認知活動的計劃、方案、技巧或竅門。人腦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間進行多種操作,為了順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時刻選擇特定的信息進行操作,并將整個認知過程的大量操作組織起來。因此,認知策略對認知活動的有效進行是十分重要的。
元認知
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的認知。元認知由三種心理成份組成:一是元認知知識,主要包括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認知活動的過程、結果等方面的知識;二是元認知體驗,指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三是元認知監控,指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以自己的認知活動為對象,進行自覺地監督、控制和調節。元認知監控主要包括確定認知目標、選擇認知策略、控制認知操作、評價認知活動并據此調整認知目標、認知策略和認知操作等環節。元認知監控是元認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科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5500参考电路图
- 下一篇: 突破性能瓶颈!Elastic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