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人人都能改写的网络百科全书
--------------------------------------------------------------------------------
news.dayoo.com 2005年03月19日 11:28 來源: 廣州日報
本報綜合報道 在新互聯網時代,博客(blog)和維客(wiki)成為兩個最時髦的詞。而利用wiki軟件技術構建的維基百科則被稱為“最大膽的網絡實驗”。迄今已有237年歷史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收錄了8萬個條目,而“維基百科”在短短4年間就收錄了近50萬個條目。這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免費的網上百科全書,任何人都可以對它進行編輯修改。每天,全世界有16000多名鐵桿維基迷自愿為它添磚加瓦,讓維基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維基百科的誕生為人們重新提出了一個古老的問題:3個臭皮匠真的趕得上一個諸葛亮嗎?有人歌頌它是數字時代的人道主義,是知識民主化的體現,具有無限的活力、無窮的生命力,而有人則斥之為誰都可以“排泄”的“公共廁所”,是信息暴民主義,認為它不夠權威,可信度不高。但是,無論如何,這個充滿爭議性的新生事物很可能代表著未來信息社會新型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本版文字:如嘉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鄉村小鎮迪克森的一處山腳下有一輛拖車,它就是56歲的克瓦倫的家。想要了解“互聯網后繁榮時代”最大膽的一個網絡實驗,這輛拖車就是最好的出發點。
克瓦倫自稱是藝術史專家,但是沒有任何證書證明他確有此專長。他從未發表過任何一篇關于藝術史的學術文章,也從未在大學教過課。過去30年間,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美國“和平隊”志愿者、汽車廠工人、乘務員和密歇根州一個樂隊的鼓手。而現在他處于失業狀態,但是這并不代表他沒在工作。在他的拖車里,從地板到天花板密密麻麻摞著上千本關于美國雕塑家、區域性建筑和藝術史的書,還有68本記錄他20年路上生活的厚厚的影集。
每天,克瓦倫都花費6個小時閱讀和寫作關于美國雕塑史和公共藝術史的文章,并付諸網絡上發表,讓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讀者都可以閱讀到。而他傳播知識的終端是一個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爭議性的網站———維基百科。
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4年前,一位名叫吉米·威爾士的富商野心勃勃,要編纂一本巨大的網上百科全書。它有著獨特的設計,對所有人都免費開放。而且,它不是由花錢請來的專家和編輯編纂,而是誰想編就可以編。借助簡單易學的Wiki(維基)編輯軟件,威爾士要帶領他的志愿者們構建一座知識的寶庫。
在2001年,這個觀念似乎顯得很荒謬。但是在4年后的2005年,維基百科已一躍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每天有16000多名志愿者為它添磚加瓦。它所提供的英文條目接近50萬條,而百科全書中的佼佼者《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不過區區8萬個條目,雄心勃勃的微軟電子百科全書Encarta也就4500個詞條。而加上包括中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其他75種語言,維基百科的詞條數高達130萬條。
數字時代的信息暴民?
維基百科爆炸性的增長速度全仰賴像克瓦倫這樣的人。自學成才的克瓦倫去年夏天發表了關于一個美國雕塑家的第一篇文章。此后,利用自己的圖書和照片資源,他又寫了24篇關于美國藝術史的文章。此外,他還為其他30個話題進行了后期編輯,還為之提供照片,比如林肯紀念館、冰島第一任總理漢尼斯·哈夫斯坦因(克瓦倫的曾祖父)等。
對那些語言和知識大廈的衛道士———圖書館管理員、詞典編纂者、大學教授來說,這就是問題所在:難道教授們都死了嗎?竟然讓這些人唱起了主角。沒有嚴謹的學者評估他的作品,沒有研究助手復查他的材料是否屬實,為什么我們要相信一個只要有沖動人人都可以一點鼠標就完成的定義?除此之外,讓維基百科如此容易操作的軟件也同樣容易讓其內容被改寫或抹除。曾編纂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一名學者最近把維基百科比喻成公共廁所:你永遠不知道最后一個用它的人是誰。
維基百科的出現帶來了一些頗值得思考的宏觀問題。維基百科真的是數字時代的人道主義、知識民主化,而不是信息暴民對大眾的誤導嗎?滿腔熱忱的業余愛好者可以代替教授和專家嗎?3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嗎?而人們最后會否為這些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得到的知識付出高昂的代價呢?
小資料
Wiki是個什么東東
維基百科的英文全稱是Wikipedia,它所主要依賴的技術是wiki。國內有人參照博客(blog)的翻譯將其翻譯成“維客”。
wiki這個軟件是由美國人沃德·坎寧安發明的。據說,Wiki一詞來源于夏威夷語的“weekeeweekee”,是“快點快點”(quick,quick)的意思。或許坎寧安用這個詞做軟件名是為了顯示這個軟件快捷方便的特點。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使用者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
互聯網上最有名的Wiki網站就是吉米·威爾士所創建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權力金字塔
維基百科的權力金字塔是這樣排列的:位于金字塔最底層的是匿名的編纂者,能夠編寫的條目有限,身份識別特征是其IP地址。第二層是散布全球的注冊用戶,像前文所提到的克瓦倫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網名,在這個網名下編輯文章。第三層則是許多鐵桿用戶奮斗的目標———管理員。維基百科有400名管理員。管理員有刪除文章、保護網頁和封殺不良用戶IP地址的權限。再往上是可以任命管理員的“官員”。而最有特權的“官員”被稱為“管事”。“管事”往上是“發展商”。這57名超級精英可以直接對維基百科的軟件和數據庫進行改動。此外,維基百科還有一個仲裁委員會,對爭議進行聽證,并有權禁止不良用戶登錄。
百科全書的發展:
從“一個智者”到“以十當一”
很久以來,人類就在馴化知識叢林中的“猛獸”。編纂百科全書的需要一直存在,而生產工具又不斷進化,于是就迎來了維基百科的誕生。
從百科全書的誕生之初,它就仰賴所謂的“一個智者”模式。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簡易的草紙上用筆記錄下了他那個時代的全部知識。400年后,羅馬貴族普林尼編纂了37卷百科全書《博物志》,展示了他那個時代的知識。18世紀,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人花了29年的時間方編就了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
“臭皮匠”模式的出現
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知識界從科學化管理和流水線作業得到啟發,“一個智者”模式才開始被“一個最佳方式”所取代。《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是以這種工業化的操作模式編纂而成。在一位管理者的指揮下,各個專家團各司其職,編纂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將百科全書的觸角伸展到各種知識的角落。20世紀末,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又改變了百科全書。如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世界知識百科全書》這些重達590公斤的大部頭仍然在以1100美元左右的價格賣出。但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已轉而來自互聯網的訂戶。不過,其生產模式包括產品本身仍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4年前,有先見之明的吉米·威爾士帶來了百科全書的第三種編纂模式“以十當一”,其實翻譯成中文可以叫做“臭皮匠”模式。它不再依賴一個聰明絕頂的人的智慧,而是從成千上萬還算聰明的人那里汲取智慧。用數學的角度來看維基百科,500個克瓦倫趕得上一個普林尼。
而位于維基百科金字塔最高層的則是它的創始人威爾士,他被某些維基用戶稱作“仁慈的獨裁者”。因為他的權限很大,可以鎖住網頁,禁止不良用戶使用、任免“發展商”等。
實行“諸侯割據”的網絡百科
與傳統百科全書編纂方式不同的是,維基百科所實行的不是“中央集權”制,而是極端的“諸侯割據”,是最純粹的“開放性資源”。維基百科的條目或許不夠完美,但是也并不差勁。在接近50萬條的英語條目下,許多條目質量甚至可以跟《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相媲美。
中立性+良好愿望
讓這種新型編纂模式生效的不僅僅是集體智慧和巨大的“勞動力市場”,也是網友們對兩個基本原則的認同。首先是中立性。所有的文章都不應帶個人偏見。其次是良好的愿望,即作者的本意有助于完善這個條目,而不是損害它。
維基百科代表著對理性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人心本善”理念的信仰。按照維基百科的理想,抱有良好愿望的人們有時會持有不同意見,但是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融合多人智慧,真理最終會出現。
然而,還是潛伏著一些目的并不那么高尚的人。他們故意把一些無聊內容塞進網站或是改寫一些條目,以激怒那些嚴肅的維基用戶。還存在更陰險的破壞分子,他們不是安插軟件讓廣告進入詞條,就是傳遞淫穢的圖片和低級的笑話。
但是,只要有人對文章作出改動,維基的“監視名單”就會將之記錄下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韋加斯在研究維基百科時發現,破壞分子常用的方式———大規模刪除,平均可以在2.8分鐘內被修正。當破壞分子在完全刪除后再添加上淫穢的東西,那么原文恢復時間會下降到1.7分鐘。
而且,由于作出改動如此容易,一些最先創制條目者往往成為最關心和維護該條目的人,成為關心維基百科成長的中堅分子。鑒于維基百科這種天生的自我恢復能力,自知寡不敵眾的破壞分子最后往往只能灰溜溜地離開。
維基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在維基百科的16000名編纂者中,頗有一些對維基忠心耿耿的中堅分子,他們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不辭勞苦地編纂條目,或者修改、推敲既有的條目。
維基百科最近排出了前1000名對維基貢獻最大的“維基人”。以下對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了介紹。
No.1最活躍的維基人德里克·拉姆西
拉姆西是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名軟件工程師,他為維基百科編寫了一個叫rambot的JAVA程序,可以創制和維護介紹美國大小城市概況的文章。他用這個程序做了10萬次修改。
拉姆西說,妻子把他稱作“雜學信息庫”。他愛好非常廣泛,攝影、木工活、烹飪、園藝、象棋、養魚、玩計算機,無所不好,而且喜歡追求新鮮的東西。這或許也是他對維基百科這個新事物如此著迷的原因。拉姆西就像是維基的上班族,即便最近說給自己放假,他仍然經常每天花4到6個小時編改維基百科的條目。
No.4“清潔工”布瑞安·德克森
德克森是維基百科是世界的“清潔工”。他說:“我不喜歡維基百科的東西凌亂不堪。我每天都干好多‘家務活’,忙著整理和格式化那些文章。”
德克森還寫了相當多關于天文學和其他科學知識的條目。不過,清理他人的工作,占去了他為維基百科服務的70%的時間,因為“清潔工作相對不用動腦筋”。
No.11數學博士查爾斯·馬修斯
如果問數學博士馬修斯為何如此熱衷為維基百科服務,他會大聲宣告:“維基百科是博學者的訓練營。或許你自認為知識面很淵博,但是一上到那些新創制的頁面,你會立即為知識的瀑布所沖擊。”迄今為止,他已貢獻了3000多篇文章。馬修斯所編纂的維基條目多數跟數學有關,有幾篇還是講圍棋的。然而,維基百科讓他意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不僅不斷有新的東西要學習,而且對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也不能掉以輕心。
維基百科的問題所在:蔑視權威是死穴?
維基百科上關于公爵、侯爵、子爵等英國貴族體制的解釋是一個網名叫“艾姆斯沃斯爵士”的用戶提供的。該用戶的幾篇關于英國國王和王后的文章還曾被維基百科評為“當天最佳專題”。然而,所謂的“艾姆斯沃斯爵士”其實是一名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16歲少年。
這就是讓許多人憂慮的問題:在維基百科上,沒有人知道你有沒有上過大學,沒有人知道你的真實身份。學術圈人士并不認可維基百科的可信度。不過,也有人提出,其實根本無法用傳統的百科全書的標準來衡量維基百科。它們是不同的事物。
百科全書追求完美無缺。但是維基百科卻堅持“完美不應成為好東西的敵人”。維基百科的編纂者不需要把一個詞條編輯得毫無瑕疵,而只需要讓它更好。但這一觀點導致許多維基人自身也認為這個網站趕不上傳統的百科全書。
此外,兩者還有一個重大差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內容可謂蓋棺定論,而維基百科所依賴的“以十當一”模式創造的是鮮活的東西。
去年年底,印度洋海嘯發生后,維基人在幾小時內立即編纂出幾個相關的條目。然而,通過CD-ROM讓用戶下載最新更新的《世界知識百科全書》在海嘯發生后整整一個月都沒有更新任何關于海嘯或者印度洋的詞條。
就像“維基百科之父”威爾士所指出的那樣:“維基百科永遠不會完成。”
來自 “ ITPUB博客 ” ,鏈接:http://blog.itpub.net/2/viewspace-17557/,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于:http://blog.itpub.net/2/viewspace-17557/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维基百科:人人都能改写的网络百科全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关于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发展的思考
- 下一篇: 液晶面板价格高涨,OLED电视或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