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模型:漏斗分析
01 什么是漏斗分析
漏斗分析是一套流程式的數據分析方法,能夠科學地反映各階段用戶轉化情況。
漏斗分析模型已經廣泛應用于用戶行為分析類產品,且功能十分強大:它可以評估總體或各個環節的轉化情況、促銷活動效果;也可以與其他數據分析模型結合進行深度用戶行為分析(如多維下鉆分析、用戶分群、對比分析等),從而找到用戶流失的原因,以提升用戶量、活躍度、留存率。
漏斗分析最常用的兩個互補型指標是轉化率和流失率。舉電商的栗子,如上圖所示,假如有100人訪問某電商網站,有27人支付成功。這個過程共有5步,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轉化率為88%,流失率為12%,第二步到第三步轉化率為32%,流失率68%……以此類推。整個過程的轉化率為27%,流失率為73%。該模型就是經典的漏斗分析模型。
02? 漏斗分析的三個要點
今天,我們還原幾個漏斗模型的原貌,讓大家對自己產品的漏斗轉化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根據漏斗分析自身特性,我們需要注意三個要點:
1、時間
時間,特指漏斗分析的轉化窗口期。窗口期是指用戶完成轉化的時間,用戶在設定的窗口期內完成完整的轉化流程才算做轉化成功。舉個例子,窗口期設為10分鐘的話,“點擊視頻”為起始事件,選擇“視頻加載”、“視頻播放”、“視頻播放完成”為漏斗事件。用戶“點擊視頻”后,10分鐘內,用戶按順序完成所有的所選事件,才會被算作完成轉化的用戶。如果在10分鐘內,用戶僅完成了“視頻加載”事件,那么該用戶被算作是在“視頻加載”->“視頻播放”過程中流失的用戶。
2、事件
每一層漏斗,就是一個漏斗事件。其中,最核心的指標就是轉化率,公式如下:
轉化率 = 本層事件轉化人數/上層事件轉化人數
3、用戶
我們可以在相同的轉化漏斗下,通過屬性對用戶進行劃分,快速查看不同類型用戶的轉化情況。
03? 主流漏斗應用
比較經典的漏斗分析模型有兩種:一種是「用戶注冊流程」,一種是「平臺付費轉化」。
「用戶注冊流程」,壯實給大家粗略地勾勒一個用戶行為漏斗:
運營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某一天的注冊用戶數出現波動,除了去查一下市場渠道及廣告投放,產品本身的注冊功能也可能是出現這個問題的重要因素。
如「平臺付費轉化」,轉化漏斗大致如下:
以上的轉化漏斗都沒有一個定論,需要大家根據自身的業務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轉化漏斗。
此外,對于產品的非功能界面,比如某個活動頁,公司簡介頁等等,用戶可能不會按照我們既定的流程到達,那么就要根據自身目標來確認這類非功能界面的轉化流程。
當然,數據只有在比較中才有價值。我們需要對于同行業同類數據的轉化情況了如指掌,在不低于行業平均水準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轉化過程中的用戶流失。
04 場景:如何提高關鍵節點轉化率
現實的世界,并非是簡單的數據邏輯結構,很多結果都是多種原因綜合導致的。
站在多種角度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得到一個更全面準確的答案。
下面我們將結合漏斗的三個要點來做一個深度案例分析,通過運用數據分析的經典方法“拆分”與“對比”定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1、發現問題節點
舉個例子(以下數據均為非真實數據),下圖是某電商App的轉化漏斗。我們可以看到,「提交訂單」的事件之前的轉化率都比較高,但從「提交訂單」到「支付訂單」的流程中,轉化率急劇降低至7%,「支付訂單」可能就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tip:轉化率低的節點,通常就是問題所在
2、問題分析
確定問題節點為「支付訂單」后,我們開始分析該界面數據。研究單一界面,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在事件分析中查看「支付訂單」事件的各項指標數據,例如停留時長等。
在事件分析中,進一步進行多維分析。
如對「支付訂單」總人數這一指標的公共屬性進行對比分析,如新老用戶、App版本型號、手機品牌等,看是否有明顯的異常。
我們發現:用戶在點擊「支付訂單」的停留時間長達105秒,這與所需經驗時長不符。
3、問題拆分
因為用戶在「支付訂單」階段停留的時間過長,我們開始排查問題。
隨后我們發現,我們在分析時漏掉了轉化漏斗的一個層級,“提交訂單->支付訂單”應該更正為“提交訂單->選擇付款方式->支付訂單”。重新審視轉化漏斗后我們發現,「選擇付款方式」到「支付訂單」的轉化率較低,為9%。
通過對問題拆分,我們重新定位問題節點為「選擇付款方式」到「支付訂單」。
tip:對問題進行拆分,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問題。
4、數據對比
問題聚焦到「選擇付款方式」到「支付訂單」這一環節后,我們開始分析「付款成功」和「付款失敗」的用戶有什么不同。觀察不同手機品牌用戶的付款情況時,我們發現:?
如上圖所示,使用1、2兩種品牌手機的用戶,“付款失敗”的比例較高。將品牌1、2的手機與其他品牌手機對比后,我們發現,這兩個品牌的手機相對小眾、低端。
而后,我們測試了品牌1和品牌2的幾個機型,針對「選擇付款方式」界面進行體驗,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App適配存在問題:App主要適配了主流機型,沒有考慮到小眾機型兼容性差的問題;
界面卡頓嚴重:長達15秒以上的空白界面,嚴重消耗用戶耐心。
于是我們做出以下改善:
緊急上線針對小眾品牌手機的修復版本;
優化界面加載速度。
包括切割、壓縮、刪減圖片,優化框架,增加預加載策略等,讓「選擇付款方式」這一界面的加載速度提升至5秒以內;
優化等待界面。用戶選擇完付款方式,等待付款成功的過程中,在頁面上增加等待動畫,給用戶賣個萌,降低用戶等待時的焦慮感。
5、效果驗證
界面優化后,我們的漏斗轉化流程有明顯改善:
通過我們的改善動作,「選擇付款方式」到「支付訂單」的轉化率,從之前的9%上升到了63%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益。
PS:在轉化漏斗的改進中,還可以對界面之間的流轉效果進行分析,刪去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從而提升漏斗轉化率。
漏斗分析是用來分析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案例背后進行數據分析的思考方式:
通過對比分析,找出數據的差異,定位異常數據;
通過拆分問題,把復雜事件拆分,精準找到原因。
作者介紹
望京東路@趙壯實,中文系叛徒,數據界信徒。持續寫《數據驅動業務增長》的系列文章,歡迎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模型:漏斗分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技术人员必会英语单词
- 下一篇: 时间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