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导引
序
近來收到不少關于量子力學相關的提問,于是抽空更新一下博客。本來想錄制視頻課程,會更形象感性,但是考慮剪輯比較費時間,還是寫博文吧。
這些年,基本專注于計算機軟件、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畢竟對于我而言,相比其他前沿技術,人工智能更有實踐條件。也許某個時間,我會做一期或幾期人工智能相關網絡課程。
本文也許會同步到頭條,但不包括相關聯的基礎知識博文。
瀏覽方法
可以用瀏覽器多標簽頁或多窗口,保留下方的知識綱要;
對于沒有電子閱讀習慣的小朋友,可以跟我要手寫原稿或掃描件打印閱讀。
知識綱要
基礎一:波與偏振
基礎二:晶體與各向異性
基礎三:折射、雙折射與光軸
基礎四:波片與圓偏振
基礎五:光的量子糾纏
基礎六:格蘭·湯普生棱鏡
參考一:雙縫干涉與波長測量
參考二:雙縫干涉進(變)化(態)史
參考三:容易誤解讀的量子擦除實驗
正文
世界變革,日新月異。
越來越多的人對量子、時空感興趣,原因估計是以下兩種情形:
1.不小心看到了傳媒的煽動性短視頻(改變過去之類的)
2.聽了一些成功學大師的講座
我們直接定位到關鍵的實驗——量子延遲擦除實驗,然后相關的知識點再從知識綱要中查閱;
實驗是這樣的:
激光經過雙縫,然后非線性BBO(偏硼酸鋇)晶體產生降頻的糾纏光(參見光量子糾纏);
格蘭·湯普生棱鏡將不同偏振光分別折射往不同方向(參見格蘭·湯普生棱鏡);
在上路,透鏡縮小兩列光的角度,探測器D0做X方向掃描檢測;
在下路,棱鏡加大兩列光的角度,經過半透鏡BS1和BS2后,反射光分別用D3和D4探測,即判斷光經過了哪個縫;
半透鏡透射的光則繼續傳播,經過反射鏡Ma和Mb后,在半透鏡BS3處匯合,分別用D1和D2探測,此時路徑被BS3擦除,無法確定光的路徑;
(透鏡和棱鏡僅優化空間以便測量,不影響)
細節:
1.光的波長短,致使干涉區域很長,因此BBO晶體(或鍍膜)及格蘭·湯普生棱鏡等可以安置在干涉區域前;
2.與量子擦除實驗一樣,采用單光子,探測器D1到D4只能有一個有信號,與D0偶合計數(參見量子擦除實驗;也可能沒有,即沒有產生糾纏光子,或被吸收);
3.探測器D0做X方向掃描,與其他探測器有信號時對比,統計偶合信號量即可知道相應的強度(光子數、振幅);
現象:
1.當確定光子的路線,即D3或D4有信號時,干涉圖像消失
2.當D1和D2有信號,即路徑信息被擦除時,干涉圖像又出現
3.更詭異的是,路徑部分的探測器,比D0的距離長8納秒,也就是這個是后來擦除或檢測的路徑信息,而D0是先行的探測;
圖左中右分別是D0和D1、D2、D3的偶合計數,以及擬合曲線,論文:
該論文在國內可以通過arxiv匿名下載:
https://arxiv.org/abs/quant-ph/9903047v1
討論
量子論真的很像玄學。
它給人帶來無限的想象力、進而拋磚引玉,點燃無限的智慧,同時也帶來無限的爭論。
這里不得不說一個論述:測不準原理,即不確定性原理;
我們通常用旋轉操作的不對易性比喻,做3d建模的同學就容易理解了:
有一本印有字母F的書,參考系紅綠藍代表X,Y,Z,帶箭頭的是書自身參考系,初始與全局一致,如圖:
先繞X轉90度,再繞Z轉-90度
先繞Z轉-90度,再繞X轉90度
結果發現,兩個一樣的操作,得到不同的結果;
所謂的測不準原理類似,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發現先測量量子的位置ΔX再測量其動量(質量×速度)ΔP與相反順序得到的是兩組不一樣的結果,而這種不一致并非測量儀器精度可以修正。
(武德點到為止)
最大的幾個爭議:
1.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子的速度趨向于光速,其時間和空間縮小趨向于零,因此不能說先后因果被倒置;
2.跟相對論一樣面臨回到過去的時間悖論,只是更尖銳
3.如果把上路也替換為下路的結構,那么將會是誰擦除誰呢?
關于第三點,在我大二的時候(2008年)有糾結過,同年接觸了人工智能,就沒有深究;在2021年(去年)真的有人發表了,這也是我第一次發現,爭論也可以發表論文,驚奇:
引發的一些有趣的爭論,如:
薛定諤的貓;
海森堡顯微鏡;
還有一些名言:
愛因斯坦:不管我看不看,月亮都在那里;上帝不擲色子;
費曼:沒有人懂量子力學;
佚名:如果能知道每個過去,就能預見未來,這只是假設,而不是觀測事實(即你無法知道每個過去,不記得是誰說的了)
這些基礎科普,不得不提一個人:李永樂
能訪問國外的同學可以在YouTube上搜,國內的B站、抖音等應該也有;
我也想聯系他爭論一番,不過沒有聯系方式
想過在他的專欄上留言或私信,不過每個平臺一兩百萬粉絲的人,不一定能看到;相信看本文的人,很多也看過他的視頻,只是我認為我講的更詳細透徹罷了。
目前看,哥本·哈根學派獲得更高的接受度,一些傳媒甚至以“愛因斯坦是錯的”為標題博眼球(不用作何評價,傳媒本質如此);
對此大俠我多提出一些設想:
1.用α粒子(氦原子核)或β粒子(電子)在威爾遜云室(馬上就要液化的過飽和蒸汽)進行雙縫干涉實驗,這樣既有了運動軌跡,有可以確認是否有干涉條紋;
2.利用同位素做原子雙縫干涉實驗(放射性標定軌跡)
3.利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接近絕對零度時,物質整體表現為波的性質)進行雙縫干涉實驗;
當然,這些一樣是很多年前的想法了;
為了不使問題過于發散,討論的部分我將點到為止,下面回歸其深層次的本質:
玄學 v.s. 科學
玄學好像是日本人發明的稱呼,西方比較接近的叫神學,在中國大部分被定義為迷信;
其特點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永恒不變的真理,或者實體;
宇宙萬物都是這個永恒的,至高無上的……(不管什么吧)決定的,其有不可測量、甚至不可感知,也無法否認;
比如上帝,我們無法確認上帝的存在,說他主宰宇宙的一切也解釋得通,我們同樣無法否認他的存在;
因此,科學后來有個論調:存在即被感知
科學則相反,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不斷的探索、發現、進步,用可以測量的證據,使之前的結論更完善、更精確,甚至完全顛覆;
從“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到“萬有引力”,再到“相對論”、“量子力學”和 呼之欲出的“弦理論”
新的理論不但能解釋舊的理論解釋的現象,解釋舊的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還可以寓言未知的現象,這是我在趙展岳的《相對論導引》接受到的思想(2005年,高二,物理老師買的);
當然,有時候科學和玄學的界限并不那么明顯了。
同時,這篇文章想要說什么?無論是上面的實驗,還是玄學與科學的區別,都已經很顯然。
(注:本文可用于短視頻創作,概不追究侵權,若能指明出處,十分感謝)
總結
                            
                        - 上一篇: 【转】基于OAI-PMH的元数据搜索引擎
 - 下一篇: mysql支持kv_阿里云推出兼容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