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海洋之歌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這句《海外華人》中記載的鄭和語錄,放在當下來看依然適用。
5G商用以來,關于5G在消費者應用和產業應用上的創新變化很多。就在剛剛,我們在一部福建影片里,找到了5G在海洋中的應用藍圖。
《 5G八閩 潮涌海西》,將鏡頭對準了中國版圖中最具海洋性的地方之一:福建。八閩地區位于農耕文明的邊緣、海洋文明的中心,在這里,福建移動正聯合華為,通過海上5G樣本點的建立,催化出多種海上5G業務,為全球智慧海洋產業樹立起5G標準。
2022的5G故事,咱們就從海洋說起。
5G在閩,閩在海中
在中國討論海洋科技,離不開最為典型的海洋族群“閩”?!渡胶=洝分杏涊d,“閩在海中”,是古人對閩地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最深刻的總結,也側面說明了5G為什么能夠遨游于此。
從地緣上看,福建“濱海”“多山”,擁有300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成為5G擁抱大海的天然資本。根據福建移動初步覆蓋規劃測算,我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5G海域發展空間還很大。
從經濟上看,閩地發展海洋經濟由來已久,今天,福建地區也是中國 “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漁排養殖、海上風電、海上政務、海上旅游等迅速壯大,催生了多種數據通信需求,5G覆蓋訴求強烈。
從科技上看,八閩地區也有著深厚的海洋科技底蘊,鄭和乘坐的福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因產于福建而得名,水平遠遠超過了幾十年后哥倫布、麥哲倫等的船隊。這樣的福建,自然也有著率先擁抱5G等先進科技的意識。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5G支撐的智慧海洋,率先誕生在八閩地區了。
海洋遨游,5G之歌
傳統海域通信,要么依靠衛星傳輸,這就需要大規模的衛星群,容量有限,資費較高,難以支撐普通用戶和中小漁民、海洋機構的需求;第二種是靠海底電纜,中國已經接連推出了多項海底電纜敷設計劃,建設周期較長,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海洋業務的需要;第三種則是依靠沿海地區已經覆蓋的4G網絡,在近海體驗不佳。
這種局面下, 5G海域建網,自然變得迫在眉睫、物有所值。
拿福建移動聯合華為公司打造的5G海域超遠立體覆蓋方案來說,支撐起近海和沿海的海洋業務發展,都由哪些篇章組成呢?
第一部曲:海上監管的“水龍吟”。
隨著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朋友圈”的日益壯大,涉?;顒右沧兊迷絹碓蕉?#xff0c;許多更加精細化的監管。在福建地區,就形成了海上監管部門“五龍治水”的局面。
這些部門的日常作業,都離不開大帶寬、廣覆蓋、高速率的通信保障。
福建移動聯合華為,在海洋這片藍色空間中,規劃了無人島全景視頻監控、海上可視化監管、錨地生產經營監管、漁船進出口檢查、海洋全域網絡覆蓋等多個應用。
一方面,提升管理透明度。5G網絡將視頻實時回傳至云端,讓執法過程可回溯。
同時,提高管理效率。5G遠控無人機、艇載5G攝像頭等終端,疊加AI識別能力,可以降低監管難度。比如為海事局規劃的“5G+云登輪”,取代了傳統的“衛星通信+直升機空降執法人員”的方式,通過5G網絡支持的語音、視頻等聯絡方式,降低執法成本的同時避免人員接觸,滿足了疫情防控的要求。
此外,擴大監管區域。在50公里開外的海域,通過華為海域超遠覆蓋解決方案,仍可以實現語音呼叫,更好地治理藍色空間。
第二部曲:海洋經濟的“交響樂”。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中國的海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中國的海洋經濟總量達到7.7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然而,受限于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海洋開發利用的難度等,海洋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5G的到來,就在多個產業領域,奏響了創新的“交響樂”。
比如高速發展的海上風電行業,長期被運維難、人力貴的問題所困擾。福建移動聯合華為打造的5G AR遠程運維、海上風電自動巡檢與故障診斷等,解決運維問題。
通過5G網絡,遠程用戶可在AR眼鏡的實時通訊畫面中,直接進行空間標注,標注信息與物理環境、實物相融合,指導現場人員進行維修,減少專家到達現場的勞頓和時間成本。無人機的使用,也讓日常巡檢和故障排查,變得更加安全便捷。
第三部曲:海域民生的“詠嘆調”。
發展藍色經濟,離不開廣大漁民和工作者的參與。由于漁業發達,福建也形成了漂浮式網箱養殖產業,從而吸引了大量人員聚集并生活在魚排上,形成了密集、規?;暮I仙鐓^。僅福建的寧德地區,在每年的4月-10月,就有幾十萬人生活在漁排上,這些居民的需求也催生了海上診所、賓館等業態,由于需要基本的通信保障。
福建移動聯合華為打造的5GtoC應用,通過5G網絡建設提升常駐漁民,以及游客、鉆井工作人員等的寬帶體驗。更好的網絡,也讓直播等應用開始普及,成為帶動漁民收入的“神器”。連江漁排就通過直播帶貨,為滯銷的鮑魚打開銷路。
福建移動與華為的先行探索,在海洋上空奏響5G之歌,譜寫著數字時代的進擊樂章。
海洋強國,“牽星過洋”
600多年前,鄭和通過“牽星術”,率船隊到達非洲東部沿海一帶,寫下了中國航海術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5G也需要有“牽星過洋”的能力:
第一,引領標準。
牽星板的刻度,能夠測量出星辰的高度。作為5G的引領者,中國通信產業也面臨著時代賦予的重任:確定5G海域建網的標準。
在福建移動聯合華為公司打造的5G海域廣深立體覆蓋方案中,根據5G超遠覆蓋特性和業務分布,將海域分為沿海(離岸10km左右),近海(離岸30km左右)和遠海(50km左右),提出了“沿海體驗優,近海信號穩,遠海呼得著”的標準,成為全球5G海域建網的先行者。
第二,引領技術。
地球曲率、基站掛高和終端位置,都會對網絡覆蓋距離產生干擾。要達到不同海域的建網標準,需要多種技術的創新組合應用。比如在沿海近海,通過TDD+FDD雙頻組網,SUL上行增強技術,高頻與低頻協同互補、時域和頻域聚合的方式,實現沿海區域有體驗的覆蓋,海陸同網同速。
第三,引領航向。
5G海域網絡的根本,是成為海洋空間發展的底座,助力相關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福建移動省公司,寧德市公司與華為在寧德聯合打造5G智慧海洋樣板點,在這張5G覆蓋的海域進行海洋業務的孵化。以AI、AR/VR、機器視覺、無人駕駛等智能技術的引入,讓網絡價值轉化為應用價值,才能真正幫助海洋產業降本增效、高速增長。從這個角度上,具備5G+云+AI全棧技術能力、完整工具鏈、綜合解決方案的華為,相當于擁有了一張“航海圖”,讓5G落地、產業融合變得更快更穩。
海洋的歷史,也是一部科技的進化史。從木槳風帆到蒸汽艦船,從福船巨炮到航空母艦。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另一個舞臺,海洋自然少不了5G的身影。
“5G春風來,海洋經濟飛”,福建移動的探索與嘗試,正在讓每一滴海水都閃耀著智慧,托舉著產業之船乘風破浪,駛向萬里碧波的數字之海,不一樣的5G時代。
總結
- 上一篇: 如何使用计算机查看IP以及修改IP,查看
- 下一篇: 记STM32之PWM学习笔记 ---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