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定位原理
以美國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為例。
(網圖,侵權請聯系刪圖)
一、GPS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全球定位系統(英語: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簡稱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國國防部研制和維護的中距離圓型軌道衛星導航系統。它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標準時間。全球定位系統可滿足位于全球地面任何一處或近地空間的軍事用戶連續且精確地確定三維位置、三維運動和時間的需求。
GPS系統主要由空間星座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設備部分組成。
空間星座部分
GPS衛星星座設計由24顆衛星組成。24顆衛星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即每個軌道面上有4顆衛星。衛星軌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的軌道傾角為55°,各軌道平面的升交點的赤經相差60°,一個軌道平面上的衛星比西邊相鄰軌道平面上的相應衛星升交角距超前30°。24顆GPS衛星在離地面2萬200千米的高空上,以12小時的周期環繞地球運行,使得在任意時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
GPS衛星連續發送GPS信號,供GPS接收機接收。GPS衛星發射的信號主要分為載波(Carrier wave)、測距碼(Ranging Code)和導航電文(Navigation Messages )三部分,其中測距碼和導航電文調制到高頻載波上后,通過衛星天線將調制后的載波輻射出來。
● 測距碼
測距碼有兩種,都屬于偽隨機噪聲碼(Pseudo Random Noise,簡稱 PRN):C/A 碼(Coarse/Acquisition Code)和P碼(Precise Code)。C/A碼(Coarse/Acquisition Code)是用于進行粗略測距和捕獲P碼的粗碼,相應的碼元寬度為293.05米,使用C/A碼來定位得到的定位精度約為碼元寬度的1%,即一般為±(2~3)米。P碼是精確測定從GPS衛星到用戶接收機距離的測距碼,也稱精碼,相應碼元寬度為29.3米。P碼測距精度為0.3米。
● 導航電文
導航電文包括系統時間、時鐘校正值、自身精確的軌道數據(即星歷)、其他衛星的近似軌道信息、電離層模型參數和世界協調時(UTC)數據等系統狀態信息。導航電文用于計算衛星當前的位置和信號傳輸的時間,從而使GPS接收機在接收導航電文后能確定自身的位置。導航電文是具有一定格式的二進制碼,以“幀”為單位向用戶發送。每幀電文含有1500bit,傳輸速率為50bit/s。每個主幀包含5個子幀:
※ 子幀1包含有衛星鐘改正數、GPS周數(Week Number)和衛星工作狀態信息
※ 子幀2和子幀3主要向用戶提供有關計算衛星在軌位置的信息,包括廣播星歷參數和數據齡期(Age of Data Offset,簡稱AODO)
※ 子幀4和子幀5提供了衛星導航、星座歷書等信息。GPS衛星導航電文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http://www.beidou.gov.cn/zy/kpyd/201710/t20171011_4597.html)
● 載波
GPS衛星所用的兩個載波均位于微波的L波段,分別稱為L1載波和L2載波。
兩個相關的載波信號:
采用L波段的高頻率載波可以較為精確的測定多普勒頻移和載波相位,提高測速和定位精度。使用兩個頻率還可以測定電離層延遲。
GPS衛星天線發射出來的信號為:
地面監控部分
地面監控部分主要由1個主控站(Master Control Station,簡稱MCS)、12個地面天線站(Ground Antenna)和16個監測站(Monitor Station)組成。
主控站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謝里佛爾空軍基地,是整個地面監控系統的管理中心和技術中心。
注入站目前有4個,注入站的作用是把主控站計算得到的衛星星歷、導航電文等信息注入到相應的衛星。每顆GPS衛星上的計算機和導航信息發生器非常精確地了解其軌道位置和系統時間,而全球監測站網保持連續跟蹤衛星的軌道位置和系統時間。位于科羅拉多州施里弗(Schriever)空軍基地內的主控站與其運控段一起,至少每天一次對每顆GPS衛星注入校正數據。注入數據包括:星座中每顆衛星的軌道位置測定和星上時鐘的校正。這些校正數據是在復雜模型的基礎上算出的,可在幾個星期內保持有效。
注入站同時也是監測站,另外還有位于夏威夷和卡納維拉爾角2處監測站,故監測站目前有6個。監測站的主要作用是采集GPS衛星數據和當地的環境數據,然后發送給主控站。
用戶設備部分
用戶設備主要為GPS接收機,主要作用是接收GPS衛星發出的信號,進行去噪、放大、解調等處理后,根據測距碼和導航電文計算用戶的三維位置及時間。
二、GPS工作的原理
GPS衛星在空中連續發送帶有時間和位置信息的無線電信號,供GPS接收機接收。由于傳輸的距離因素,接收機接收到信號的時刻要比衛星發送信號的時刻延遲,通常稱之為時延,因此,也可以通過時延來確定距離。衛星和接收機同時產生同樣的偽隨機碼,一旦兩個碼實現時間同步,接收機便能測定時延;將時延乘上光速,便能得到某顆衛星距離接收機的距離di,這個距離叫做偽距。圖中顯示了GPS系統的時延原理。
接收機收到導航電文后就可獲知衛星i 的精確位置(Xi, Yi, Zi),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Vto為接收機的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
Vt i (i=1、2、3、4) 分別為衛星1、衛星2、衛星3、衛星4的衛星鐘的鐘差,由衛星星歷提供。
事實上,接收機往往可以鎖住4顆以上的衛星,這時,接收機可按衛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組,每組4顆,然后通過算法挑選出誤差最小的一組用作定位,從而提高精度。
參考: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AE%9A%E4%BD%8D%E7%B3%BB%E7%BB%9F
2.http://www.beidou.gov.cn/zy/kpyd/201710/t20171011_4563.html
總結
- 上一篇: 【OpenCV】Chapter10.色彩
- 下一篇: 《炬丰科技-半导体工艺》IC制造化学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