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害怕别人赚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商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展,人類社會早期,個體和族群的勞動無法滿足自身生活的必需,于是就有了物物交換,后來發現物物交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出現了貨幣也就是“錢”。貨幣的流通代表著人們可以去賺錢,這是價值的體現,同時又進一步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人人都可以創造,人人都可以賺錢,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人類文明才能得以發展。
試想想,每個人都不允許賺錢,所有生活用品都要自己生產,這不僅是倒退,更是不可能的事。當然,害怕別人賺錢的人的思路是這樣的:只能我賺別人的錢,不允許別人賺我的錢。
與其說這樣的人精明,拿別人當傻子,不如說他自己腦子少根筋,不理解社會的運作規律。現代社會,商業鏈條復雜緊密,你付出勞動,創造價值,你賺到的每一筆錢,也必然得經過很多道程序,這其中,別人也有付出,你有機會賺錢,別人也要有機會賺錢。
比如你賣早餐,你用的糧食,租的店面,用的材料這都是你的成本,這中間別人也在賺你的錢。如果你說你的利潤很低,不想讓別人賺錢,那你除非你自己有地種糧食,而且能生產各種材料,這樣的話你還有時間精力每天賣早餐嗎?
讓別人賺到錢,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正常的商業邏輯和商業思維。和別人合作也好,競爭也好,長遠發展實現共贏,都不可能是一方永遠賺錢,一方永遠虧損。不怕讓別人賺錢,是對行業和社會規則的尊重。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會說,你扯的太遠了,我哪懂什么經濟呀社會什么的。我只是單純地不想讓周圍熟悉的人來賺我的錢,我也不想賺他們的錢而已。這話的潛臺詞是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別想占我的便宜。
持這樣想法的人同樣也是認知上存在著錯誤。中國式人際交往的精髓,在于“互利共贏”,而非“兩不相欠”。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這次我賺了你的錢,下次有機會我會讓你也賺到錢。有來就會有往,有舍才會有得,這是人際關系的互惠原則,當然不可能絕對公平。
但如果試圖把個人利益獨立于他人之外,就是不明智的選擇。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缺陷,還是與自身系統的封閉有關。開放系統是不斷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系統,而封閉和孤立的系統不與外界交換任何物質、能量和信息。這兩種系統帶來的是不同性質的循環,開放的系統愿意與外界交流互換,有了人情往來,也有了更豐富的信息和經驗,認知也會逐步提升;
而封閉的系統只能在狹小的空間里自我循環,負能量越來越多,認知水平越來越低。
怕別人賺錢,是一種受害者心態
別人賺了錢,等同于別人高自己一頭,別人賺了自己的錢,就是別人欺負了自己壓榨了自己欺騙了自己。有這種感受和看法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受害者位置上。
這些人內心極度敏感脆弱,他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或許跟他原生家庭的不安全依戀有關,或許跟他的以往經歷有關。這樣的人有可能在以往的人生中有過被別人欺騙的經歷,所以,他把跟他打交道的人都投射成了想要騙他的人,那他自己自然就固化成了受害者的角色。總之,這類人對他人非常的不信任,“總有刁民想害朕”、“割韭菜陰謀論”就是這么來的。
我認識一個人就是這樣,去街上買個水果一張口就說這大棗這么紅是上的顏色吧,這西瓜上市這么早是催熟的吧?氣得老板說你可以不買但不要胡說八道。她只要一出門就認為所有人都想坑她,所有的商家都是缺斤短兩以次充好。
被人騙被人割韭菜是這種人一生的宿命,倒不是真的有人要害他,而是他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的人好象也蠻可憐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杯弓蛇影”就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這些都跟外界無關,是自己預先植入了這樣一種負面的心錨,即使外面的世界什么都沒有發生,他依然會有這樣“害怕”的反應。
就好象如果你是一頭猛虎,走在叢林里就會閑庭信步,不認為誰能傷害到你,如果你是一只小鹿,你就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內心太孱弱了。跟這樣有被害者心態的人打交道太累了,就像照顧一個嬰兒一樣,你根本不知道碰到什么就會傷害到他。他們很難做到客觀的評價一件事,你有沒有占他便宜賺他的錢你說了不算,別人說了也不算,只有他說了算。
曾經有個熟人向我咨詢他的心理問題,我一聽涉及到他的個人隱私,就告訴他熟人之間不能做心理咨詢,但我可以給他推薦其他的心理咨詢師,這是要收費的。他愣了下,說考慮考慮吧。過了段時間我再去問他,結果發現他把我微信拉黑了。后來聽其他朋友說,他對我意見很大,說我想拐著彎的賺他錢,真不地道。對這樣的人我很無奈也很無語。
因為在他的人生中,外部的世界就是個巨大的陷阱等著他來跳,他人即地獄。他必須時刻警惕著別人算計他別人賺他錢,對于這樣的弱者,我難以嘲笑,只有同情。
怕別人賺錢,是缺愛的一種表現
看到別人賺錢自己就不舒服,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心理其實就是嫉妒心強。如果一個人嫉妒心比較強,是因為他的心理水平自戀維度高關系維度低,換句話說就是比較缺愛。
心理學家阿德勒研究發現,在二孩或者多孩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嫉妒心理,其本質是一種缺愛的表現。他們試圖毀掉彼此一度想要建立的友好聯系,甚至轉而詆毀、謾罵對方。由于他們帶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嫉妒心理,以至于把比自己賺錢多的人當作“競爭者”。可是他們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改變自己“不受寵”的地位,所以內心產生強烈嫉妒心理。
在他們的認知中,存在一個廣義上的“父母”,與“競爭者”同時博取“父母”的寵愛。這個廣義上的父母可能是老師,可能是管理者,也可能是集體、大家。這樣的人在人群中還不是少數,我們看看中國人普遍存在的“仇富”現象就知道了。當他們看到別人賺到錢時,會想,我做不到的事你憑什么可以做到?你的“能”,反襯出我的“不能”,那么,自己就會有被傷害的感覺。
特別是別人賺了自己錢的時候,那種憤怒和不平更強烈。咱們是熟人是朋友,你就不能有點付出精神么?有嫉妒之心的人,有很強的攻擊性。自戀受挫,“自己不夠好”的感覺會讓他們非常難受,非常焦慮。為了讓自己的心理獲得平衡,他們內在就會啟動防御機制。向他們認為比自己強的人,賺到錢的人,“騙”自己的人進行攻擊。攻擊的形式要么是詆毀傷害,要么是對對方進行道德綁架。
“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大家也許都不陌生。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民,上電視唱歌后成為聞名全國的草根明星。
出名后,個人收入也開始豐厚起來,但有錢后的生活并不那么開心。雖然他給家鄉投入了不少的資金修建民生工程,建廣場、修馬路,可他卻沒有得到村民們的歡心和擁戴。每次回到農村老家,村民們都在遠離他,不愿意和他嘮嗑親近了。
大衣哥說:這幾年很多人找他來借錢,什么認識的不認識的,天天都有人堵在他的家門口。理由很多,什么兒子結婚、女兒出嫁、蓋房買車,做生意錢不夠等等。還有的人什么理由都沒有就直接跟他說,“朱之文!你要給我幾萬塊錢。”而現在,村民們看到視頻直播明星生活可以帶來流量,更是一窩蜂地涌向大衣哥家毫無顧忌地砸門拍視頻,嚴重騷擾到大衣哥的生活。
村民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心態,是因為沒有辦法看著當年一起窮的人,現在賺到了很多錢比自己過得好。于是,不理你或是現在的圍觀你都是為了讓你不好過,誰讓你讓我們不好受來著。對賺到錢的人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害怕別人賺錢的人向外攻擊的一種方式。我是心理咨詢師,無數次遇到有人說有心理問題想做咨詢,但一聽說收費就不談了。甚至有人說“心理咨詢不是號稱是助人嗎?那為什么要收費?”,對這些問話和質疑,我都懶得解釋了。
我只想說,我是凡人,要吃飯要掙錢,而且我付出的勞動是有價值的,我不接受道德綁架。我最近還聽說了華師大教授戴建業的一次遭遇。在戴教授的一次講座中,有人站起來質疑戴建業到處上節目、講課、演講撈錢:我們承認你的課程很好,但是你這樣為了錢到處走穴,有一個文人學者的風骨和風范么?作為知識分子,更應該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吧?
戴建業教授無奈地回應說:我夫人得了肺癌,一盒抗癌藥51000塊錢,這是我幾個月的工資你們知道嗎?很多人批評我到處賺錢沒有文人風骨,可是如果丟了妻子,我要文人風骨做什么?
聽到這事,我真是感到心酸。堂堂大教授,憑自己的學識和本事掙錢,傳播知識,愛家護妻,就是他的文人風骨,用一頂高帽去要求教授白白奉獻,不僅僅是邏輯不通,可以說是自私無情,心理扭曲。所有攻擊別人正當賺錢的人,背后反映的都是攻擊者自身的脆弱,他們這么做,是為了掩蓋自己盲目自戀之下的自卑,是為了平衡自己的焦慮。
明白了“害怕別人賺錢”是怎樣的心理,就明白了當事人心態的來龍去脈。來,對號入座下,有病呢,趕緊治;沒病呢,咱們可以多一份理解和同情。然后,去賺更多的錢,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讓別人多賺錢,給彼此多條路,讓大家生活得更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来回答,害怕别人赚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看穿 137 亿光年,中国天眼会帮我们找
- 下一篇: sha256可逆吗_当我们谈“X+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