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解释器调用_python入门-python解释器执行
最近由于公司需要,接觸了python這門神奇的語言,給我的感覺就是開發(fā)快速和代碼簡潔。
開始還是先羅列一下解釋性語言和編譯性語言的差別吧0.0!
編譯性語言:是在程序運行前,需要專門的一個編譯過程,如生成exe,hex文件等特定的機器語言文件。(必須在特定系統上)。 所以以后就可以直接運行,不用在進行編譯了。但該文件不能夸操作系統系統平臺,因為該文件在不同操作系統中是不識別的。
解釋性語言:不需要解釋,是在程序執(zhí)行的時候,運行一行翻譯一行。所以每次執(zhí)行都要進行解釋。
兩者的本質區(qū)別
1運行的時間不同:
編譯性語言是在程序運行前進行編譯
解釋性語言在程序運行時進行解釋
2可移植性:
編譯性語言只能在特定機器上運行,不可移植
解釋性語言可實現跨平臺操作
我們知道一些編譯性語言比如C、C++,他們需要先從源文件編譯轉換成計算機的語言,經過連接器形成可執(zhí)行的二進制文件,執(zhí)行時將這些二進制文件加載到內存中運行。
一般解釋性語言運行方式則和編譯型語言有很大的差別。解釋性語言直接從源代碼運行程序,而且是一句一句的執(zhí)行,那么他們是怎么讓機器認識的呢?這里就要用到每門解釋器語言對應的解釋器啦。比如python解釋器直接將源代碼轉換成字節(jié)碼,然后再由解釋器來執(zhí)行這些字節(jié)碼,轉換成機器語言,最后就可以在機器上運行了。這些機制導致python有以下特性。
由于每次執(zhí)行時都要轉化為字節(jié)碼,然后在由虛擬機轉化為機器語言,所以程序性能肯定會收到影響;由于程序員不要關心程序的編譯和庫的鏈接問題開發(fā)工作也更輕松;由于有python解釋器和機器底層進行交互,從而讓python代碼和機器底層更加遠了,所以python實現了跨平臺。
python針對性能問題提供了一種編譯方法,編譯之后可以得到pyc文件,儲存了字節(jié)碼,然后有一個專門的python解釋器負責解釋和執(zhí)行字節(jié)碼,這就省去了解釋器將源代碼轉化成字節(jié)碼的過程,也節(jié)省了加載模塊的時間從而提高了執(zhí)行效率,另外編譯成pyc文件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代碼的安全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python解释器调用_python入门-python解释器执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的命名空间_python中命
- 下一篇: tensorflow打印模型结构_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