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from qzone] 读书笔记 爱是一种选择
?
-------------------------
?
和很多其他心理疾病類似,拖累癥的治療過程也是伴隨著痛苦的。不知道為什么,心理治療領域始終沒有像青霉素一樣的特效藥,能讓人在無聲無息之間擺脫病痛?;蛟S是因為我們不能篡改記憶和自己的內心認知,不然那和洗腦又有什么分別?當器官被移植之后我們不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原先的那個人,但是如果思想中出現了明顯的異物,那我們就很容易覺得,某個人已經不是原先的某個人了。
拖累癥治療的第一步是梳理自己從小到大的記憶,然后分揀出那些仍舊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的部分。這個過程需要相當的精細和慎重,越發久遠的記憶越是零碎,而越是零碎的記憶越容易讓人隨手丟棄。而且,由于大多數拖累癥患者習慣于否認和忽視,以至于越發痛苦和記憶也越容易被掩蓋。有時候因為記憶過于痛苦,以至于我們選擇直接忘記。這一步非常需要勇氣,很多人寧愿孤獨終老也不愿意回望曾經地獄一般的生活,這也可以解釋真正開始向外界尋求幫助的人基本都處于崩潰的邊緣,此時他們覺得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更徹底的崩潰,要么痛苦的面對過去。我也曾嘗試面對那個在角落里泣不成聲的自己,也是在那時我才發現內心的那個我從未停止哭泣。很多細節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就好比我們對幼兒園的同學沒幾個能記起來,但是幼兒園經常吃的幾道菜卻永遠也忘不了,相信那個時候做飯的師傅直接培養了我們最初對美食的品味。在梳理完成之后,我們需要把這些講給值得信任的人聽,之所以要如此我覺得跟我現在寫讀書筆記是異曲同工之法,很多事情自己明白和自己能清晰的表達是兩回事。如果你找不到專業的治療人員或者值得信任的聆聽者,那么同樣可以以書信的方式寫給自己。話說,現在能找到一個愿意聽自己說話的人和一個自己愿意去傾訴的人,都相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我們也很難做到無所保留,特別是我們在有意無意的維護值得外在形象的時候。美好的外在形象幫助我們作為社會人和外界互動,但需要傾訴的時候卻又成了無形的牢籠。所以還是先對自己說吧,畢竟自己的事情自己都知道。慢慢的你會發現,在反復的自我梳理過程中,雖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是你已經開始面對真實的情況了,也就是說不再忽略和否認。這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 拖累癥的第二步是梳理自己的人際關系,這一步的主要內容是發現自己和他人建立關系的規律,比如選擇朋友,戀人的規律。從這些規律中比較容易找到自己沉溺的是什么。例如,有的人習慣于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這么做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可以讓自己成長更快,另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尋求庇護。有的人習慣和比自己弱勢的人交往。這么做可能習慣于去主動提供幫助和庇護,為了得到隨著感謝而產生的成就感。并不是說怎么做是對的或者怎么做是不對的,而是如果自己把自己和外界的交往死死限制在某個方面或者某種方式,其原因就很值得考察。比方說我從小到大都很擅長和傾向處理好跟某個愿意幫助自己的老師的關系:小學的數學老師,初中的班主任,高中的計算機老師,計算機系中支持acm的老師。從拖累癥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種對于和權威形成親近關系的一種沉溺,很有可能與我小時候不能得到來自家長的安全感有關。因為自己曾經缺乏安全感的恐慌沒有被安撫,每每遇到新環境中愿意庇護自己的“權威”都會不由自主的去接近。雖然看上去無傷大雅,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很多環境中是沒有”權威“存在的(比如婚姻關系)或者沒有愿意庇護自己的權威(比如某些自己看不上的公司和學校)。當我需要面對這樣的環境時,不安定感會時不時的對我折磨。再比如我所選擇的戀愛對象都是學姐,而且學習成績都不是一般的好。我想這和我小時候經常和自己的幾個堂姐相處有關系,而且當時的堂姐們不是平均考95分就是97分。這些不斷重現人際關系模式一次又一次的把我們拉回過去,阻止我們成長。不過規律性的重現也給了我們尋找問題的線索。讓我們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便對癥下藥。梳理人際關系和自我記憶的不同點在于關注那些自己那些有意無意的重復。就好像有的事情發生了一次可以被看作是偶然,兩次那就很值得懷疑,三次或者更多的話就是必然的。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些總是過不去的坎兒?而且他們往往都長得很像!收集起來,分析一下,然后再回顧一下自身,相信你會發現到底是什么在真正阻止你成長。 ------------------------- 梳理過自己的過去和人際關系之后,我們需要直面并打斷自己的沉溺行為。這一步的感受不會比前幾步好多少,除了痛苦之外,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挫敗感。人都習慣于把自己想像成無所不能,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沒有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輕易的敗北是最常見的情形。而且,即使有了專業的指導,能夠在短時間內比較徹底的達成目標基本上也是天方夜譚。君不見,清華北大那樣的地方天天那么努力培養學生,真正能成為世界一流人才的也是少數。更不要說我們這種大多數時間依靠自身努力的人了。所以,這個時候我覺得對于自己的鼓勵和寬容致至關重要。同時,對于自己的各種過分的完美要求也是促成拖累癥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作為心智并非一流的普通人,學會看淡自己的挫敗感我覺得也是在另一個方面對自己的照顧。在沒有進步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并沒有退步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不過鼓勵不代表妥協,寬容也不代表放棄底線。 人不能一邊酗酒一邊戒除自己對于酒精的心理依賴,同樣,人不能一邊隨意釋放自己的怒火一邊讓自己學會心平氣和。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我稱之為“物理隔離”,有點的人稱之為”自我綁架“。簡單的說就是讓自己和誘發自己沉溺的源頭保持足夠的距離。這種策略是基于這么一個原理:人不能在100%的時候保持清醒,那就讓自己清醒的時候把自己扔到一個隔離區,等自己不清醒的時候再把自己放出來好了。有人可能覺得這樣做治標不治本。確實,不過這至少讓自己的沉溺可控,既然可控才會有機會完全擺脫。這有點像軟件工程和投資的核心思想。軟件工程的核心思想是讓復雜度變得可控, 而投資的核心思想是讓風險變得可控。在可控的前提下我們才有機會一點一點逼近成功,逼近完美,逼近康復。 ------------------------- 小時候很多人都有離家出走的沖動,或者是因為父母的打罵,或者是因為家庭的冷漠,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會嘗試逃離,但都因為無處可去再次返家。我們長大之后雖然有了離開家的能力,但是往往又依戀于家的熟悉止步不前。不多對于決心治愈自己的人來說,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蛘?#xff0c;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真正獨立的里程碑。之前作者要求患者停止拖累行為,其實這也是為了離開家做準備。不過離開家并不是單純性質的逃離或者叛離,而是一種獨立的嘗試。讓自己內心的支撐和留戀從家抽離。當人嘗試逃離或者叛離某個環境的時候,往往會再次把再次送入另一個環境,進入一個新的輪回。但如果是嘗試自我的獨立,那么就是擺脫原先的桎梏并把自己向自我引導,并在自我的再次成長中,治愈拖累癥。 不同的人離開家的時候的感覺多種多樣。對于早已準備好的人來說,離開家的那一天仿佛就是一個節日,開始向外界鄭重宣布自己的自由從那一刻開始。對于那些不得不走的人來手,離開家的時候仿佛仿佛就是自己的末日,因為外面的生活似乎布滿荊棘陷阱。對于那些在家里被折磨的七葷八素的人來說,離開家的那天必被眼淚洗刷,以痛訴自己受到的囚犯待遇。不過無論什么樣的離開都需要一個真正的儀式。作者的推薦是很自己的家長真正的面對面的交談,但是我覺得作為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很難接受這樣的方式,畢竟中國文化更多的鼓勵有序傳承而不是自立門派。個人覺得還是用以給自己內心的父母寫信的方式相對靠譜,一方面來說,你不需要太多在乎父母的感受,可以盡情的宣泄積壓的感情, 另一方面,你可以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把信件寄出去,這樣也不會引家庭成員的過度反應。而且,對于任何人來說約父母談話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人不是每時每刻都處在“我特別想治愈自己的問題”的亢奮中。但是寄不出去的信你可以一封接著一封的寫,一直寫到你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徹底而完全的和過去的家說再見。 -------------------------?
當你已經倆開家,帶著自己滿是傷痕的心和自己已經養成的不良交往習慣,應該開始做什么的?我覺得最好的選擇有二,一是找個沒人的地方痛痛快快的哭一場,另一個是買一輛報廢的二手車和一個大錘,一下下的把車砸成廢鐵。作者稱之“為過去悲傷”??奘潜瘋耐夥?#xff0c;憤怒也是悲傷的外放。在外方的過程中,你內心積壓的毒素被大量的排出。這么做不僅清除了內心的雜物,同時也給“好習慣”和“正確的自我認知”騰出了地方。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很多時候,拖累癥已經纏住了人太久,內心積壓的憤怒已經變成了深入骨髓的抑郁和絕望,否認和忽視的習慣也會讓人錯過內心釋放的時機。沒有時機,就要努力創造時機,報廢的二手車不是人人都買的起,沙包,拳擊手套,海綿墊,海綿球棒,運動軟墊卻也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實在找不到趁手的東西就拿起家里的枕頭對著墻努力的砸吧,把墻當作是背叛你的男友,把床當作是不斷責備你的父母,在努力的砸下去時候將力量集中于手臂,想像著自己獲得了盤古開天辟地的力量。等什么時候精疲力竭了在坐下來休息,是不是會覺得好一點,或許憤怒會變成沮喪,或許憤怒會小時,但只要是充滿感情的砸下去,就有機會打開你保護自己的硬殼,讓里面的痛苦完全泄漏出來。
?
當內心積壓的不良情緒被釋放掉一部分之后,通常來說人會變得很沮喪,不過這種沮喪和失敗或者分手帶來的沮喪不同,而且伴隨著一種虛脫感。確實,無論是嚎哭還是憤怒都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其中包含的情緒完全成正比。我的建議是馬上去洗個熱水澡然后美美的睡一覺。這樣做不僅能適當的恢復體力,同時沮喪的感覺會自己溜走。睡醒之后好好的吃一頓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力氣不僅很難減肥,同時很難讓人集中心力治療自我。作者也提到,如果你在“為過去悲傷之后”只能沉浸在沮喪之中,那么可以從治療的第一步(搜集自我經歷)重新開始,不過不太明白這是為什么,或許是因為在搜集自我經歷和梳理自己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忽略了某些關鍵的點,讓人在憤怒和悲傷之后仍舊孕育著新的憤怒和悲傷,或者真正的的負面情緒仍舊壓在心底,未曾動搖。
-------------------------?
在治療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痛苦的過程是饒恕,饒恕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其實開始的時候不容易理解為什么要饒恕那些傷害過我的人,我的理解是要對于過去更徹底的放下,這樣才能徹底擺平其對于自身的影響。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還恨某個人,說明你還對某個人念念不忘,也就是說還有舊情復燃的可能。如果對于過去的態度是不是淡然而是一種深深的憤恨,那么你仍舊無法拜托其對于你的束縛。在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人際關系時,這種影響仍舊可以以舊的方式對你造危害。另外一個必須饒恕的原因是,不饒恕過去的傷痛對于現在的你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除了時不時的提醒你自己曾經有一個悲慘的過去,或者讓你陷入更新的拖累癥之中,沒有其他任何積極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執法人員,而且家庭中各種形式的事故和虐待也很難用法律來衡量并且制裁。所以內心企圖對傷害你的人求得賠償或者令其受到懲罰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幻想。當然,影視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復仇方式足以讓人興奮不已。但如果你犧牲自己為了過去去懲罰某人,很多時候是不是得不償失呢?這時候一個本該繼續成為自己的人沒有成為自己,一個犯過錯的人反而可能被救贖。
?
饒恕是一件容易說不容易做的事情。誠懇的說,大多數時候我完全做不好。因為總會覺得自己遭受了各種不公正待遇,總會覺得有人對不起自己,總會覺得作為一流人才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作者生活在美國,所以很容易從基督教的角度疏導人的對于對于傷害的痛苦和反抗情緒。在中國,佛教對于過去的放下也有很多理論和技術,不過影響遠沒有基督教在美國來的深遠。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促使自己原諒過去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有這么幾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嘗試讓自己用更深層次的思考,來看到那個時候的自己和那個傷害過自己的人。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很多未成年人的收到的傷害來自于沒有教育能力的父母。但是如果孩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覺得:“父母也不是萬能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時候,就不太容易怨恨當年那個對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了。但是能這么想對于一個人說,必須讓思考進入某種層次,不然會執著于類似”父母就應該是全能的“的想法中。其次,讓自己的對于過去的觀察添加若干角度,作為一個受害者,我們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這樣不僅容易放大傷害的嚴重程度,同樣會激發自己對對方的的仇恨。當你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甚至從對方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時候,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認為的那個樣子。最后是建立自己對于天道的信任,現在這么說可能比較玄,但是天道確實存在。有言,天道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該受到懲罰的人終究會受到懲罰,該得到獎勵的人終究會受到獎勵,所以你不用擔心自己的原諒會讓那些原來應該應該被懲罰的人逃脫,你只是幫助自己離開那個一直纏繞著自己的過去。
?
即使做不到也是可以的,據我所知餓,能寬容眾生一切罪惡的只有地藏王菩薩。所以說沒有必要對自己強求,而且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強求不得的。甚至是不太好找找到自己的努力的方向的。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嘗試讓我們首先讓自己從內部和自己外部統一起來。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不一統而引入新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嘴上原諒了某件事情,但是內心對于其仍舊念念不忘;或者內心已經放下某個傷痛,但是在嘴上仍舊反復提及。這樣的不統一猶如些瘋狂追尋理想而脫離現實的人。現實和理想只有在高度統一的前提下才有其價值,你的內心也只有在統一之后才能被徹底的治愈。而且治療過程中很忌諱留下某些模糊區域,就是你不確定這里到底是有問題的還是沒有問題的。在統一之后,你可以清楚的告訴自己,對于某件事情你或者已經原諒,或者無法原諒。已經原諒的坦然放下,沒有原諒的在過后的時光中慢慢想辦法。也就是說,在這一步驟,你至少可以做到的是清除內心中那些看上去原諒了又沒有原諒的部分。給他們適當的歸類消除未來自我療愈中的隱患。
?
------------------------- 現在,你可能已經將身體內的負面能能量大大清除,并且遠離那些影響你的干擾源。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自我認知。這個是建立新的自我認知最好的時候,那些被清除掉的能量必須由新的能量填充才能讓靈魂的肌體健康運轉。而且,如果你對于那些已經清理出來的空間置之不理,那么曾經被清理掉的垃圾會自動再次將其填滿。有這么一個說法,改正一個壞習慣的最好方法是養成一個好習慣?,F在是你的壞習慣最虛弱的時候,正是用好習慣將其消滅的最佳時機。?
對于我的認知應該是哲學里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我是誰或者說什么是可謂哲學討論的不竭話題。而且,如果讓一個人直接回答“我是誰”這種抽象問題并不容易。既然抽象的問題不好回答,我們就嘗試將其具體化。比方說回答“我認為男人都是…”,或者“女人都是….”,或者”我父親是......”,你可以放松心情,然后在一頁紙上寫對這些問題盡量寫下自己的觀點。認真的你可能已經發現,我這里的列舉的具體化問題并不是“我是誰”,而是“我眼中的別人是誰“。不過,反觀你的答案,很容易發現你所描述的人是你自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批評別人總比批評自己難,觀察別人也比觀察自己容易。然而每個人最熟悉的人終究是自己,所以人在觀察別人的時候最容易看到別人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在這份評價中,你會看到自己過去的生活給自我認知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就是那些你離開的過去在你身上所留下的殘影。這個時候對于自我的觀察有助于發現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并把問題和問題的源頭聯系起來。之所以不在一開始就制作這么一個清單是因為在人嚴重的陷入拖累癥時,很難擁有一個清醒的自我認知。其模糊的內心界限以及日常痛苦無時不刻的干擾著判斷,這個時候的你或許虛弱,但確十足清醒。
?
下一個任務是給自己充分的正面評價,簡單的說就是不遺余力的表揚自己。這么做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不容易,在小時候連偶爾考試好一點都要被家長教育的不能驕傲的我們實在太容易把自己的優點置若罔聞。中國的拖累癥患者做這點肯定就更難了,腫瘤已被取出,干擾源已經遠離,但是新的習慣到目前為止還是遙遙無期。自我積壓和自我忽視仍舊是內心最拿手的計量。既然自己不擅長夸自己那就找個人夸自己好了。找幾個要好的朋友,請他們吃頓飯,然后提出這個輕松的請求。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會答應的。而且你還有機會過一把當語文老師的癮,既然飯都吃了,那么這就以”我的朋友有點多“為題寫一篇作文,600字以上。在看到自己各種被忽視的種種優點之后,那些內心的空虛被自信的成長正在慢慢充盈。當然,清理工作無論怎么做都不會徹底,新的自我認知也不足以完全消滅自己過去的觀念。不過這不要緊,邪惡和善良永遠存在,讓邪惡無限制的枯萎,足已。
?
-------------------------
在完成自己的內在重建后,我們就要開始重塑自己的外在關系。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可能已經發現了你的改變,但是他們仍舊以以前的方式對待現在的你。這不僅會妨礙你的進一步恢復,而且這樣做對你是十分不公平的,既然已經發生了改變,理應得到更好的對待嘛。所以積極主動的重新的外在關系是你下一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建議和形成親密關系的父母或者戀人展開一場關于責任和義務的談判。這場談判的內在價值是重新建立你和他們的清晰而且健康的心靈界限,過度的責任和過少的責任都會讓重塑過的心靈感受到不適。顯然,新的界限不可能僅僅通過一場談話就完美的樹立起來,但是在下一次沖突和解的時候,談話內容將會成為很好的導向。除此之外,還可以有針對的在自己之前的問題上努力。如果你無法信任他人,那么就嘗試信任。如果你對孩子嚴苛,那么就嘗試寬容,如果你不自信,那么就嘗試在團體面前講話。簡單的說就是嘗試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在這些嘗試中你會學到很多新的經驗,并且鍛煉自己之前對自己正面的重新認知。不過這樣的嘗試應當認真設計并且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的,剛剛的發芽的嫩葉容易摧折,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也需要格外小心的照顧。貿然的嘗試不僅會讓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而且會給自己帶來新的傷害。一般來說嘗試要從簡單的開始,如果你要嘗試信任他人,直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去顯然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不曾信任別人的你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承擔如此的托付。相比之下小額借款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嘗試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如果你很擅長新領域的學習,相信這對你來說不是一件難事。?
在重塑自我關系的過程中,可以慎重的給自己的選擇一個新的父母,指導自己在康復過程中的行為,并且通過陪伴和建議,將自己的愛分享給你。他可以在你嘗試建立新關系的時候給你幫助和指導,在遇到問題的組里的時候給你打氣加油,在你需要溫暖的時候給你心靈的庇護。這個人是可以是專業的指導人員,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他需要有良好的品格和堅定的自我認知,內心完整并擁有健康的價值導向,足夠成為你的生活榜樣。而且這樣的人最好不是戀人或者異性朋友。不能是前者的原因是拖累癥患者的另一半也是拖累癥患者,兩個人之間不清晰關系會讓你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不能是后者的原因是,純潔的異性友情很容易變成就純潔的男女關系。到最后不僅起不到幫助你的作用,反而會吧兩個人都拖入到新的麻煩當中。如果找不到就努力照顧好自己吧,有的時候找不到靠譜的外援,不如不找,自己一個人靜靜的也挺好。
------------------------- 在家,母親大人負責維護家里的干凈和整潔,每隔兩三天把屋子里位置不對的東西放整齊是她的必修課。時間長了,我便養成了東西亂丟的習慣。等開始一個人住的時候,屋子便從有序走向無節制的混亂。當屋子亂到一定成都之后,我也會從新將屋子整理一新,把所有東西收拾得井井有條。這當然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我想如果我養成了像母親大人一樣每天整理一點的習慣,不僅我的屋子不會陷入完全的混亂,同時也能每天享受房間整齊給自己帶來的便捷。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即使內心已經被修復健康,我們仍舊需要每天對內心進行保養。佛家講求的早晚課也是類似的道理。每天我們都有機會面對許多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事情,在這個過車中如果不對內心進行保養,任其被影響和染污,那么我們很有可能像我的屋子一般陷入難以整理的境地。最終只能通過重新進行一遍痛苦的療程才可以重新使內心康復。而且,每天維護一點的成本最低,同時有助于你的心靈從健康走向強健。你可以選擇每天早晚面對自己,看看自己之前的目標是否被接近。你也可以選擇和自己的代理父母聊天,他們那里獲得更多的愛和支持。你同樣可以讓自己從新走一遍自我治療的過程,這時候你不僅發現自己會更健康,同時發現面對自己的缺憾不那么痛苦。
到此為止,對于《愛是一種選擇》的系列要結束了。除了書中一個關于儲愛槽的模型之外,基本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自己的文字應該最多算是自己看得懂的讀書筆記的階段,很多東西表述的并不十分準確,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類似的問題,那么可以考慮買一本書進行自我指導,或者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心理治療。雖然東西寫的很沒有水準,但是對于自己還是很有幫助。特別是在幫助別人分析心理問題的時候,用自己寫下的感受尤其順手。而且,重新讀,重新寫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自我治療的過程。不僅看到了身邊很多朋友的問題,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問題。覺得作為一個個體在面對自我的時候仍舊需要一種謙卑,以告誡自己內心還未圓滿,自我仍須修行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jsxgblcxp/p/5781104.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搬家from qzone] 读书笔记 爱是一种选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 使用shape自定义圆角
- 下一篇: [Java]深度剖析面向对象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