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委屈!曾一举击败英伟达,却因坚持研发背负骂名的国际 IT 大佬
責編 | 王曉曼
出品 | 程序人生?(ID:coder _life)
?
何國源被譽為國際IT業巨子,幼時為了生計隨家人移居香港,少時為了節省學費而去了臺灣讀大學,而立之年因不滿足現狀而只身飛往加拿大,白手起家創辦了ATI公司生產電腦圖像芯片。他的經歷,激勵著無數的年輕人勇往直前。
?
清貧拮據的童年
何國源于1950年出生在廣東省江門市,父親常年在香港做化工生意,母親則帶著他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在大陸生活,偶爾賺到了錢的父親會寄些生活費回來,更多的時候則要靠借錢度日。
為了補貼家用,何國源和哥哥姐姐們在讀小學時就開始在學校旁邊的空地里種菜,甚至編草帽幫組減輕家里的負擔。何國源常常在課堂上一邊聽課,一邊在課桌下面偷偷地編草帽。
1963年,母親帶著幾個孩子輾轉經過澳門最后到達香港投靠父親。到了香港這樣的大城市,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更加拮據了,六口人就擠住在一個小房間里面,房間只有一個很小的窗口。何國源從小窗戶看著外面的世界想:“我什么時候能飛出窗外呢”。何國源希望“找出我自己的新天地,找出我的未來。”
1970年,何國源中學畢業,為了省錢,他只身前往臺灣求學,在臺灣成功大學電子工程系讀書。
大三時,在身邊的很多同學念完工科學位繼續讀商科時,何國源盼著早點畢業工作賺錢,“家里環境那么差,父親又剛好失業了,所以我畢業的時候就一定要回去香港,要工作養家”。
?
堅決不做“濕毛巾”
1974年,大學畢業的何國源回到香港,進入“Control Data”電腦公司工作,僅十個月的時間,就被調升作品管電腦工程師。他每月把工資的大部分交給父母,自己只留下夠坐車吃飯的錢。
一年以后,Control Data倒閉。對此,何國源一方面感到很失落,因為他覺得“這里福利好,公司大,就好像政府機構,個人也很快就升職了,所以不想離開。”
另一方面,他又認為這是好事,因為“不離開的話就永遠要留在這里工作了,就沒辦法‘飛’了”。
之后,何國源陸續做過生產管理、材料計劃控制等工作,后來進入Philips公司做到制造總管的位置。
1980年,何國源進入香港王氏電子公司擔任總經理。在他領導下,這家小公司在一年間的員工數量從100人迅速擴張到了2000多人,他的年薪也從十幾萬港幣破格漲到了50萬美元。
年紀輕輕的何國源坐上這個位置無疑是成功的,可他一直記得第一任老板跟他說過的“濕毛巾”理論——“公司把每個打工的人看作濕毛巾,把你的最后一滴水分榨干了,就會丟掉。”何國源堅決不愿意做一條“濕毛巾”,他開始思考自己創業的問題。
1983年,在一位校友的鼓動下,何國源辭去總經理的工作,買了一張飛往加拿大的機票踏上了異國的土地。
?
“你只要多喘一口氣,就能捱過難關”
由于先前在香港的職業起點很高,初去加拿大的何國源根本找不到對等的職位,于是他決定創業。對于一個華人移民來說,當時在加拿大創業簡直是天方夜譚。何國源對此表示:“其實,你只要多喘一口氣,就能捱過難關。”他就是靠著這種不愿服輸的信念,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1985年,何國源和另外兩名香港移民Benny Lau(產品開發副總裁)和LeeLau(策略計劃副總裁)在多倫多成立ATI(Array Technology Inc.)公司,主要生產顯示卡。至于選擇做顯示卡,而不是利潤更豐厚的電腦,何國源解釋說:“那時候做電腦需要的資金比較多,時間也比較長。當然這在今天看來是不對的,但是當時我們確實沒有那么多錢。”
除了資金不足之外,ATI還面臨許多其他問題。比如,1985年的顯示卡市場已經被許多知名企業占據了,ATI的進入顯得有些晚,但何國源卻認為“做什么事情都會晚的,但做什么又都不晚——你不開始就晚,你開始了,一步一步去競爭,就不算晚。”
為了搶占市場,何國源親自跑市場去推銷產品。為了打響知名度,他決定拿出公司三分之一的家當用來做廣告,他堅持該花的錢絕對要花,可以在別的方面省錢,出差時他自己抱著笨重的手提電腦和零件上飛機,只為了省下托運費,他甚至和旅行社搞好關系,時刻盯著他們的機票信息好買到更便宜的機票。
在何國源的苦心經營下,ATI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第二年的盈利額達1000多萬,并入選“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這些名單上不乏IBM這樣的科技巨頭。何國源對外宣稱:“歷史是人寫的,ATI就是要重寫歷史”。
到2003年,ATI一舉擊敗NVidia,成為圖形芯片市場的大哥大。
?
為堅持研發不惜背負罵名
90年代初,ATI發展成了顯示卡市場上的王牌企業,曾經名噪一時的WD、Videot、Tseng Labs等企業黯然退場。為了避免重蹈這些失敗者的覆轍,目光精準的何國源堅持做高端研發,“我們這個行業就是這樣,今天的高端就是明天的中低端。”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堅持做研發的意義。作為一家上市公司,ATI每年都要給投資人看財務報表,研發所占的支出并不好看——2003年ATI用在研發上的費用高達2億美元。何國源堅持不能削減研發費用,可如果不減報表就不好看,不減就要挨罵。何國源無奈地說:“作為公眾人物,挨罵就挨罵吧。”
有人問何國源,“他們罵你,你不會自卑嗎?”何國源卻說:“我當然不!他們比我了解這個行業嗎?他們罵得那么兇,他們能創辦出一家二十幾億的公司嗎?”
看盡悲歡起伏的何國源淡然地說:“成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看長遠。別人說的那個最聰明、最笨的人都是你啊!”
?
創辦BNK投資公司幫助年輕人創業
2006年,美國AMD公司以54億美元的巨資收購ATI作為旗下繪圖卡業務的子品牌,何國源選擇“功成身退”。
但ATI并不是他的最后一站,何國源將“信心、毅力、沖勁”奉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意味著50%的機會。毅力是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沖勁則是永不止息,追求更美好的夢想,飛出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繼IT業后,何國源創辦了加拿大BNK投資公司,自己出任主席。
2008年,何國源在回國訪問時,向采訪他的記者介紹說:“自從ATI賣掉以后,工作范圍廣泛了很多,跟以前有所不同,我這幾年就專心于金融、房地產、創投等投資領域。”
作為國際知名IT人物,很多人對何國源離開IT界轉身投資領域感到不解。“因為當你從零開始,賺到了第一桶金的話,就可以用這桶金去尋找更多桶的金了。”何國源解釋說。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離開IT行業,我仍然關心IT行業,但是接觸范圍比以前更加廣泛,從咨詢到金融、地產等。”何國源說:“我想充分利用我自己創業的經驗,幫助那些富有沖勁的年輕人創業。”
?
希望更多的華人“飛出窗外”
不論在哪里,何國源始終把自己定位成一個中國人,他說:“我受的是中國的教育,只要我一天還可以呼吸,我腦袋里面的東西就不可能改變”。
多年的商海生涯令何國源看到了許多華人同胞在從事IT產業,但是能堅持下來并做成國際品牌的人則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何國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小富即安”的心理作聳,很多華人沒有持續冒險的勃勃野心。“很多人賺到了一筆錢,就拍拍胸說夠了,就賺這筆錢,以后不干了”。另一方面則是無法克服自身的困難,“我們生活在遠東,‘拔’過去再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開始生根,對國外社會環境的理解當然比不上老外那么根深蒂固”,另外“我們語言要比他們差。或者說,即使語言上通了,但懂外國語言不等于懂了外國文化”。
然而,何國源認為作為華人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們受了中國的教育,然后來到國外,學到了他們先進的東西”何國源說,“我們是左右手跟他們那些‘單左手’‘單右手’來競爭,我們兼具東西方文化,肯定有優勢啊”。
何國源希望更多的華人能夠“飛出窗外”,這將是一件讓全球華人“更有面子”的事業,這個事業非常重要。
?
參考鏈接:
https://www.sohu.com/a/124826844_11511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5%E5%9B%BD%E6%BA%90/385559?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ati/126106?fr=aladdin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太委屈!曾一举击败英伟达,却因坚持研发背负骂名的国际 IT 大佬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LC的硬件组成
- 下一篇: 企业需要什么--以及他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