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告营销-工作心得
前言:
作者本身是做大數據工程方面的工作,最近開始轉型做一些廣告運營的工作,基于最近的工作,談一點心得體會,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順便總結一下在數字廣告營銷方面的工作。
數字廣告營銷:
作者所在公司部門的主營業務是移動廣告,所謂移動廣告,通俗一點解釋就是:你每次打開手機app跳出來的廣告 或者 在你瀏覽app內部的信息時,鑲嵌在信息流之間的廣告,以此來給廣告主做一些品牌推廣、拉活、拉新、促銷等工作。
在廣告投放中,對于廣告主來說,總要有一些指標來衡量最終的投放效果(如果沒有衡量標準,那廣告主的錢又不是白送的,憑什么給你來投放?)。所以在我們數字移動廣告的投放中,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名詞和指標,構建起整個數字廣告營銷系統,我們的工作就是在這些指標的限制下,盡可能的滿足廣告主提高投放意愿,從而在廣告主那里獲取更多的廣告預算,提高我們的收入。
目標
- 總體目標:賺錢
- 如何賺錢:
(1) 首先要讓客戶賺錢,我們才能賺錢(戰略)
(2) 優化平臺投放能力(戰術) - 賠錢的買賣要不要干?曾經從老大那里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廣告主急需進行一批拉新的廣告投放,但是投放價格可能比較低,這個投放最終可能會導致我們平臺的虧損,但是平臺最終還是幫他們做了。最后這個廣告主說,他們給好幾家平臺聯系這個事情,只有我們平臺實實在在幫他們進行了投放。原因何在:老大說要算小賬,更要算大賬,小賬就是指每一次的投放都要保證盈利,大賬就是為了和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偶爾一次的虧損也是要做的。
戰略與戰術
- 戰略:在戰略層面和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達成一致的合作協議。有時候一個戰略層面合作協議的建立,相比你吭哧吭哧的做戰術層面的優化,周期更短而且見效更快。
- 戰術:雖然戰略層面很重要,但最終都要落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針對平臺和媒體在整個投放鏈路上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流量折損,比如響應率、競得率、曝光率、點擊率),進行點對點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優化平臺投放能力,減少流量折損、提高平臺收入。
運營
其實我做的工作還不算是真正的運營,因為還處在初始階段,主要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數據分析師,通過對現網數據的分析,挖掘其中可優化的點。用我們內部的話來說,主要是進行流量折損的優化。一條廣告的流量從產生到最終曝光點擊,是一整條鏈路,這條鏈路上包括:
媒體(app)流量請求 ----> 平臺(adx)流量反作弊、篩選 —> 流量發送到上游平臺(DSP) —> DSP 出價 ----> adx匯總平臺出價、競價 —> 獲勝平臺及廣告素材下發給媒體(app) —> 媒體(app)側競價 ----> 曝光 —> 點擊 ----> 點擊后續行為
整個鏈路是非常長的,不同的媒體在不同的階段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流量折損,從我們日常的數據檢測平臺上可以看到媒體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發現的問題,去針對性的完成優化、修復。
常見問題
- 流量質量
(1)、關鍵字段的缺失:設備信息,經緯度信息,網絡信息等
(2)、假量:非正常app產生的流量,通過代理ip刷量、虛擬機刷量、多機控制刷量等
(3)、摻量:摻入非自身app產生的流量來侵吞廣告預算。
在平臺內部是有反作弊系統的檢測的,對于一些假量、摻量的媒體流量會進行分析,一旦發現,會被列入不信任媒體列表,甚至扣除虛假流量造成的金錢損失,影響雙方合作關系。 - 填充率
(1)、用戶匹配度:對一些促銷、拉活、拉新等的行為,跟用戶密切相關,如果流量覆蓋的用戶不是廣告主的目標用戶,廣告主是不會傻到把錢投放到這些流量上的。
(2)、投入產出比:對于廣告主來說,他們是要評估自己的投入帶來的效果的,這個效果可能指的是收入、也可能指的是轉化效果(比如點擊率、cpc、喚端率、點擊后續行為等)。如果轉化效果不理想,廣告主就會對投放失去興趣。 - 素材問題
素材是整個投放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素材的好壞直接決定對用戶的吸引力。
誘導素材:為了提高用戶點擊率,從而降低cpc指標,大部分平臺都會使用誘導素材來提升投放效果(業界通用),其實這是一種造假行為;有些媒體(app)允許投放誘導素材,有些媒體(app)不允許投放誘導素材,不允許投放誘導素材的媒體會做定時監測,如果發現是誘導素材,剝奪你進行曝光的機會,影響雙方的合作關系。
創意素材:除了誘導素材,在素材設計創意方面,目前看,平臺側做的還不夠好,或者說單單的進行素材創意并不能解決通用的用戶點擊問題,因為不同的用戶感興趣的點不太一樣,在通投的情況下,并不能把握住所有用戶的興趣點。這一方面可能要結合用戶畫像,進行用戶定投,也就是個性化推薦(這是個大工程,還在努力構建中) - 曝光率
站在adx側的角度來看,影響媒體曝光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價格和素材
(1)、如果價格太低,在媒體側沒有競爭力,導致無法曝光。
(2)、只要控制好下發的素材不是媒體拒絕的素材,且價格有競爭力獲勝的情況下,就能拿曝光。
(3)、關于信息流的曝光方式,一直有一個疑問:用戶在刷信息流的時候,可能上報的流量還沒有響應,對應的廣告位就已經在手機上消失了,這種情況下,媒體側是怎么解決曝光問題的? - 點擊率
關于點擊率,一般來說就直接和曝光的素材相關了,素材對用戶的吸引力夠不夠,素材是否準確抓住用戶的興趣點!上面說到,在點擊率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平臺側一般會將廣告主原生素材替換成誘導素材,來提升效果,但這樣做往往是有風險的。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對點擊率進行預估,通過機器學習來預估用戶對素材的點擊率,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 cpm、cpc
我給新員工培訓的時候,講過cpm和cpc,這是兩個指標,兩個數字,重點是如何去理解這兩個指標所包含的含義
**cpm:**千次曝光的支出,直接表明我們對流量的出價情況。
**cpc:**一次點擊的支出,cpc計算公式通過轉化,可以和cpm聯系上,cpc = cpm/(ctr * 1000),可以從這個公式中看到,cpc和cpm以及ctr(點擊率)直接相關,它所衡量的價值,不僅能體現我們對流量的出價情況,同時能衡量我們投放的效果(點擊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廣告主(或者平臺)都對投放的cpc有一定的要求。
產品化思維
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發現一個問題,除了在戰略層面和客戶、媒體達成相關協議來提高快速提升收入的情況下,日常的一些小打小鬧的優化,都是零零碎碎的工作,自己的總結,無外乎幾項:替換誘導素材提高點擊率、流量關鍵字段缺失的補充、黑名單素材的更改等,可操作性空間實在太小,剛開始還覺得有點意思,后來慢慢就有一些疲乏。
所以老大說要有產品化的思維,發現一個優化點,深入分析其可能帶來的提升,如果帶來的提升可觀,直接找產品和研發,討論進行產品化的可能性,并推動產品化(就是據理力爭、催、一遍又一遍的溝通,哎呀,一想到這兒,我就頭疼)。
技術
技術是用來干嘛的?
技術是用來給業務服務的,是要間接產生GDP的。我之前就是搞技術的,大數據工程師,每天沉浸在數據構建中,根據業務方需要(產品、運營、研發),提取數據,數據可視化。很少去考慮這些數據交給產品、運營、研發之后,他們起到的作用。
現在做了一段時間半運營半數據分析師的工作,大概知道了提取之后的數據的流轉方向。
一方面數據用來分析論證自己的想法,作為推動工作的依據。沒有數據論證的基礎,你所有的想法都只是猜想,甚至是妄想,別人不會依據你的猜想來完成你想要實現的功能和優化。
另一方面就是去體現大數據的價值,比如上文提到的“點擊率預估”,“假量、摻量數據的反作弊”等,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能力,甚至是機器學習的手段來對業務進行更細粒度的優化,而所有這一切操作都離不開數據。
后語
正如上文提到那樣,從我看到的現象,運營工作有時候是很零碎的,而且我暫時還沒有涉及到和外部人員溝通的事情,只是通過內部平臺的數據,來做一些數據上的優化,一旦設計溝通事宜,恐怕會更繁瑣。
針對目前的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根據數據和業務,深挖內部可優化的點,不僅僅是形成零碎的解決點,更重要的形成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字广告营销-工作心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正弦分析1
- 下一篇: chatGPT回答字数限制解除-怎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