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方法》读书笔记
《學習的方法--一位諾貝爾獲獎者的人生忠告》
- 一、如何稱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 1.1 作為科研新手在思想上應該有哪些認識?
- 1.2 哪些品質是科學工作者所推崇的或者不可或缺的?
- 1.3 哪些行為是科研工作者需要避免或者摒棄的?
- 1.4 科研工作必須建立的豐富的物質資源支持基礎上的嗎?
- 1.5 科研必須是純粹的,不能與事務性工作并存?
- 1.6 婚姻、家庭與科研的關系是怎樣的,是勢不兩立還是互利共生?
- 1.7 科學研究一般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 1.8 如何撰寫一篇科研論文?
 
- 二、如何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
- 2.1 教師應當具備的一些認識
- 2.2 教師指導學生的基本原則
 
- 三、作者的學者之路
 
 
作者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1852年生于西班牙,1875年在薩拉戈薩任教解剖學,自此開始學術之路,19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卡哈爾主要研究圍繞神經解剖學,他將自己在從事科學研究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與看法形之成本書,講述如何稱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師身份分析說明如何帶領學生從事科研工作。
書本不長,但讀來受益匪淺。這里,我把書中內容大致劃分為三部分來說明:
- 1、如何稱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 2、如何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
- 3、作者的學者之路
 書中章節非常明晰,從每一章的標題和子標題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講述內容的主旨,作者對每一個子標題通過舉例說明或者分析說明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字字珠璣,鞭辟入里。這里通過問答的形式,將書中主要內容進行匯總。
一、如何稱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1.1 作為科研新手在思想上應該有哪些認識?
- 不要過分崇拜權威,對前人的工作要進行批判性思考。對偉大科學任務的觀點和言論的推崇,會削弱一個人的創造力,阻止原創工作的正常進行。當我們不再盲目地沉浸在閱讀印成鉛字的天才作品中,獲取那種自欺欺人的滿足感,而是走進實驗室去驗證自己的一些新奇而切實的想法時,崇拜英雄的情結就會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自尊和自信。
- 不要感嘆生不逢時,認為某個領域重要的工作都已經被前人解決,或者對某些問題的相關研究太少自己起步過早。所有研究都是從細微處著手,問題不分大小和主次,正確的分類是自己理解了的和未理解的。同時不要不耐煩哪些繁瑣和細微的工作,正是通過對這些工作的研究,可以得到全面周詳的認識,從而借助此征服重大的科學難題。
- 基礎科學比應用科學更重要,基礎科學的發展可以帶動應用科學的進步。歷史上有很多例子,一些理論科學成果在發現之初看上去沒有什么用途,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的科學發現的產生,多種理論科學成果相結合可以產生重大的應用價值。
- 真正從事科學研究需要的不是過人的天賦,而是意志力、堅持付出和熱情。適合從事科研的人包括那些才華出眾的人、適應能力強,也包括那些操作技能熟練的人、同時那些單純具有好奇、冷靜、鎮定的心態,專注于細節,甘愿花費大量時間觀察那些不起眼的自然現象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僅憑過人的才能往往做不出科學發現,而通過技能訓練和養成思考科學問題的習慣來加深對各種嘗試的認識和掌握,反而更容易達到目的。如果某種能力天生的缺乏,可以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進行補償,勤奮能夠替代才能,甚至創造才能,只要意志鑒定就能實現。當然,要盡早開始自我訓練,不要等到自己大腦神經可塑性退化的時候才去努力。閱讀和思考大師的名著能夠使你學到很多寶貴的技能,還能帶你透過結論窺見作者的洞察力,了解其直到原則甚至做事風格。
摘錄:
 在科學工作中,事實證明"遲緩"比"迅速"更有用,因為科學家如同藝術家,他們工作成果的質量是最終的考核標準,而不是完成速度。 作者指出,思維緩慢的大腦更適合長時間集中精力進行思考,它的持久力更強,而這不過是大腦功能的一種常見的自我平衡罷了。
 在成果醞釀時期,強迫自己完全無視那些正在發生卻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如政治、文學、音樂和無益的閑談等。 有時候無視是一種美德,甚至近乎英雄氣概。比如有些沒用的書不僅占著圖書館的書架,也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占領我們頭腦的空間,它們會阻礙心智對面臨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反應。
 才智一般的人在科學的多個領域照樣可以做出顯著的成績,只要他們不求一下子面面俱到即可。 正確的做法是先集中精力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再轉到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即在不同的時間段里解決不同的問題。(大腦處理多學科的問題是分時段進行的,而不是各個領域同時并進,能力出眾之人的大腦也不例外。當我們驚異于某人在不同的科學領域發表過論述時,請記住他所做的每一個題目都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完成的。)
1.2 哪些品質是科學工作者所推崇的或者不可或缺的?
答:
- 獨立判斷能力:既兼容并包,又有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不迷信前人和自己導師已做出的定論,而是細心觀察和敢于提問。
- 持久專注力:每天只做一點兒就已足夠,只要天天堅持即可。許多著名學者被問到成功的秘訣的時候都承認: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耐心和堅持,再加上持久專注某一問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結果。
- 獻身真理與渴望榮耀
- 愛國情懷: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各有國籍。成功的科學家不僅屬于全人類,還屬于某個為他的才能感到驕傲的民族,屬于某個因他的成功而受到尊敬的國家,屬于某片把他視為自己的土壤中結出的碩果的土地。
- 對科學創造的愛好:工作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給人帶來的樂趣,遠遠比不上透過思維的洞察,看到宇宙中那種完美而神圣的和諧以及認識真理時體驗到的快樂。
1.3 哪些行為是科研工作者需要避免或者摒棄的?
- 避免淺嘗輒止,對研究的內容停留在外在而不愿深入理解,如果喜歡研究自然,對壯麗的風景很熱衷,卻不去探尋它形成的內在原理。
- 避免追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我們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轉化知識,不僅會體驗,還要能創造。看再多的書,都不如能寫出一本書,前者看得是別人的看法,后者是寫自己的想法。大家都看重給圖書館增添新書的人,卻不看重把圖書館搬進家或者自己腦袋的人。(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出版一本自己的書。)
- 避免自大狂。做研究態度要謙虛謹慎,尊重成功的定律:首先研究小問題,如果獲得了成功并因此增長了才干,再研究下一個較大一些的問題。
- 避免葉公好龍,只重儀器不重實驗;避免從事與自己性格不匹配的工作;避免成為空談的理論家,只提假設不去驗證。
1.4 科研工作必須建立的豐富的物質資源支持基礎上的嗎?
答:不是,歷史上有太多“白手起家”的成功科學家的例子。決定你能否成功的不是實用的儀器多么昂貴,而是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耐心。實際上,意志力的貧乏要比缺少工具可怕的多,熱情和堅持能產生奇跡。
1.5 科研必須是純粹的,不能與事務性工作并存?
答: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對這個問題進行解讀:一名教師,是不是從事教學崗就沒辦法搞科研?從事科研崗是不是就沒辦法進行教學?
 不是,他們可以互為補充、互相啟發。
1.6 婚姻、家庭與科研的關系是怎樣的,是勢不兩立還是互利共生?
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既不是勢不兩立的也不能說是互利共生的,是生活的兩部分。雖然,我們無法把自己全部熱情平分成兩半,一半給科學,一半給家庭。但面對婚姻時,可以通過選擇合適配偶,對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也會有助益,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這也會成為科學工作最頑固的敵人。
 書中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站得角度比較高,從人類文明發展和家庭發展兩個方面。當男人的利他注意傾向超出合理范圍,子女就會跟著受苦,相反,如果女性的傾向占主導地位,家庭雖然發展很好,但國家和社會會遭殃。
 作者對于有志于科學年輕人選擇配偶的建議:選擇志趣相投的,而不應該以美貌和財富作為擇偶標準。應該尋找感情、品質、性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互補的人,不能簡單地應付了事,他的妻子應該真正屬于并適合他,她最好的嫁妝就是善解人意、全心全意地接收和尊重丈夫的人生觀。
1.7 科學研究一般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答:四個階段。
 1)觀察:首先用充滿好奇地觀察,忘記之前從書本學來或者約定俗成的印象;
 2)實驗:把觀察對象放在新的條件下進行考察和衡量;
 3)實用性假設:對遇到的不尋常現象,進行一種假設來解釋,并將它歸入已知的定律下,然后,通過一次性實驗性的測試來判斷假設的正確性;
 4)證明:不停地重復實驗和進行新的觀察,直到假設得到完全證明為止。
1.8 如何撰寫一篇科研論文?
答:撰寫科學作品應遵循的規范:1)有話要說;2)說出來;3)說完即停;4)給文章起一個合適的題目,表述的時候要注意先后順序。
 關于參考文獻: 在某個領域發表自己見解之前,要回溯相關問題的歷史,一方面為了說明新舊觀點的區別,另一方面表達對科學前輩的敬意,他們做出的貢獻為我們開辟了道路,理應得到尊重。首先要按照正確的時間順序,簡明地列出相關的名字或者參考文獻。這個列表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如以某項理論最初的發現者開頭,以理論確認者和改進者結尾。最重要的是,要仔細研究相關文獻,以防失誤和錯誤論述。
 關于對其他人工作的評判: 對前人工作的判斷既要做到不偏不倚,表現出無可指摘的禮貌,同時也要營造一種愉快的、友好的氛圍,措辭要委婉。
 關于方法的描述: 對自己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進行全面描述,不要藏著掖著。
 關于文章結論: 綜合概括從事相關研究的動機,同時闡明尚未解決的問題,以便為其它研究者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于圖示: 無論文字描述多么精細、準確,其效果永遠比不上一張出色的示意圖。如果研究對象太過復雜,圖示繪制完后,還要加上說明或者半說明的圖表。
 關于書寫風格: 清晰的描述引發正確的認識。放棄文體上的虛飾做作,避免浮夸的修辭和不必要的比喻。“表達思想應當像寫遺囑一樣–精確的用詞不易引起訴訟糾紛。”
 關于科學著作發表: 盡量發表在影響范圍更廣的期刊上,在發表第一篇作品之前必須深思熟慮,做好準備,確保文章的原創性和正確性,最好事先咨詢一些專家的意見。
二、如何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
2.1 教師應當具備的一些認識
- 更少的責備,更多的鼓勵,提醒學生最大的快樂和精神滿足來自和未知世界的搏斗,獲得不為人知的秘密,來自通過科學發現青史留名。通常,老師最好舉出現實中的例子說明這些道理。
- 成績好的學生,可能意志上很脆弱,傾向于服從,缺乏主動精神;那些看似固執、鄙視名詞、對虛榮的誘惑有免疫力,想象力豐富,愿意利用空閑時間追求文學、藝術和哲學等有利于創造力的愛好,這類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可能會取得成功。
- 學者最重要的品質史創造力,即所思超越所學的能力。工作的準確性、自我批判力、認真嚴謹、知識和技能都是必須的,但都可以通過教育習得。
- 成功的原因很復雜,包含很多因素,如掌握和運用大量知識的能力,吸收消化新觀點的能力、準確的批判洞察力、選擇正確的方法和資料,思想還需要有一定的哲學性。但是,這些互為補充的能力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后天習得,研究者只要經常與教授溝通和接觸,就可以將這些能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2.2 教師指導學生的基本原則
- 多多了解學生,給他指明研究之路,在尋找資料方面予以指導。最后,在怎樣獲得所有的附加知識和有用的能力方面為他提供建議。要逐漸增強學生的決心,盡快完成這些方面的教育。
- 在學生心智力量逐漸增強后,可以試著讓學生研究一個他力所能及的課題作為測試(不要找那些特別難的課題)。如果可能,最好是從老師的基礎研究內容中選擇。
- 在學生可以獨立勝任工作后,應嘗試讓他們樹立起崇尚創造力和獨創性的觀念。這樣,他們就可以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新見解,而不用受到任何即成理論和學派的限制。
- 教師在學生面前應當公正地評價自己寫的書和專論,引用它們的時候也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甚至將批判自己的作品當作一種樂趣;更多認可學生的工作和成績,對自己的貢獻緘口不言。
- 教師不能利用學生的順從,就以指導和訓練他的名義占用學生的精力。
- 當無法繼續從事研究時,就應該依然決然地辭去教職。因為只有自己在從事研究時,才能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如果不再研究,就無法正確地指導學生。
三、作者的學者之路
這一部分作者主要講述自己如何一步步從事科研研究的,這部分寫得有些像傳記,講述一步步從一位普通研究者到諾貝獎獲得者的歷程,講述為科學研究所進行的努力和付出,這些對從事任何科學研究人,甚至是每一個追逐夢想的人都有借鑒意義:成功沒有捷徑,它是淚水和汗水的結晶。
 (這部分的不知道是原文還是翻譯的問題,有些句子看不太懂,不知道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不如前兩章讀起來流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学习的方法》读书笔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的串口通信(pyserial
- 下一篇: 项目导入其它项目作为模块编译时找不到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