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留住人才的秘诀
李嘉誠留住人才的秘訣(轉)
【設置字體: 大? 中? 小】【 關閉】李嘉誠說,自己的公司里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和外國人,留住他們的辦法很簡單:作為一個領導,首先要想一想下屬最希望的是什么。
有容乃大――“凈”與“平”的理念
我曾經游覽過劉家峽水庫,記得當時自己被深深地撼動了。黃河的水是世界上最黃、最濁的。到了劉家峽水庫,你會發現,黃黃濁濁的水經過一段距離的沉淀,居然變得不可思議的清澈。
那時,站在劉家峽水庫邊上,我對孔子關于水的總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孔子是說,即使有渾濁之物流入水中,水通過滌蕩沉淀后,仍以清澈潔凈現身,好像擁有教化外物和改善環境的能力;把水裝入容器中,水一定會保持水平,好像具備公平正直的氣度。
水的“凈”與“平”的處事原則,為我們提供了企業管理者用人、員工之間相處及與外界交往的最佳參照方式。因為,有容乃大,實在是我們安身立命無往不勝的利器。
厲以寧的“說文解字”,相當形象和精辟。
《后漢書》中有對東漢劉寬的記載,他是一位以寬厚著稱的仁者。年輕時,有一次他趕著牛回家,一位鄉親說,自己家的牛丟了,并把劉寬的牛認成自己的牛。劉寬沒有表示任何異議,就讓鄉人把牛領走了。后來那位鄉人的牛找到了,他就來到劉寬家還牛謝罪。劉寬只是說: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
被人誤解而不爭辯,讓清者自清,平者自平,劉寬的容人氣度之大讓人感嘆。他的行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寬容,往往能夠為事情的解決帶來最佳結果。
用人也是一樣的道理。老子有言:“善用人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善于用人并甘心居于人下,就具備了不爭之德,這是用人的最有效方式。
2004年6月,韋爾奇來華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時任香港華潤集團總經理的寧高寧問韋爾奇:“是人重要還是事重要?”韋爾奇說:“人重要。”韋爾奇一向重視人,總是把事放在人的背后。他認為管理是很簡單的,就是將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地方。
經濟學家厲以寧曾以“說文解字”的方式,把企業的經營分為四個階段,相當形象和精辟:
第一個階段:“掙”錢。“掙”字由“手”、“爭”組成,是指辛辛苦苦用自己的雙手,通過拼搏、競爭,才能創業;
第二個階段:“生”錢。“生”字由“一個平臺”和“牛”字組成。平臺上面站著一條牛。所以創業之后,要設法把企業改成股份制。有了這樣的平臺,企業上市,乘牛勢而上,就做大了。
第三個階段:“賺”錢。?“賺”字由“貝”與“兼”組成。“貝”是錢,“兼”指兼并,就是要靠融資――兼并――再融資――再兼并,這就是賺錢,不進行兼并,企業怎么做大?什么都靠自己創辦,什么都靠自己積累,太慢了。
第四個階段:“來”錢。繁體字的“來”字是由一個“十”字和三個“人”字構成,“十”字代表企業的構架,有了優秀的人才加入這個構架,企業就發展了,自然就來錢了。
來人就會來錢,厲以寧一眼看透了實質。那么,如何“來人”?這就涉及到如何容人的問題。
可能有的管理者會想,大可不必搞得那么復雜,我出高薪,人才就會來的。的確,薪水是一個重要因素,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就像我們在前面談到的,假如你施行的是“流水線”式的管理,把員工當做一個個PeopleWare(人件),那么,薪水一定是決定性因素。可是,那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很失敗的方式,至少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不適宜。因為,中國人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感受。
所以,中國企業更應強調人性化的文化理念,關注員工的人性化需求,關注他們更深層次的人生價值、社會尊重和精神滿足,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的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實際上,這種對員工精神層面上的關注,正是一種最積極意義上的寬容,而這種寬容,才會形成最有效的人才聚集和整合。
事實上,對現代企業而言,能否心情舒暢地工作,已經超過薪酬的地位,成為許多人才去留的衡量標準。在中國的企業文化中,人本文化應是根本,而員工的精神滿足是人本文化的重要構成因素。想要留住人才,就要提高他工作的附加值,使工作成為他喜歡投入的一件事情,“心情舒暢”就是他在工作中可以獲得的“附加值”。如果一個人才只是為了謀生去做一份工作,他隨時會找到另一份替代的工作。
有一位學者講過,如果一個企業或是組織不能給員工營造一個快樂的環境、氛圍,那么可以說它的文化并不完美,至少是不聰明。
實際上,西方許多成熟的公司已經完全摒棄了“流水線”式的管理方式,開始更多地上升到對員工精神層面的關注上來。
當英國維珍公司的老板布蘭森被問到“維珍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時,他回答說:“問題在于你擁有什么樣的員工,如果你的員工很快樂,每天面帶微笑,以工作為樂,他們就會有出色的表現。顧客自然也會喜歡和你的企業打交道。”
在布蘭森眼里,員工及其利益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首先有一個快樂、能自我激勵的員工隊伍,才可能有忠誠的顧客和滿意的利潤,這才是維珍品牌具備長久活力的支撐力量。維珍公司內部的關系非常融洽,老板和員工相互信任,不分彼此,把辦公室當成他們的家,經常在一起舉辦各種聚會活動和討論各種問題,有時徹夜不休。
布蘭森把他的個人領導哲學歸結為:有關心一切人的性格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你不“博愛”的話,你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因為“博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讓你能發現每一位員工的優勢所在。他把自己的領導哲學付諸實踐,并樂于與員工分享成果。英航對維珍公司賠款,他就把該款額以“英航津貼”的名義分給員工,以感謝員工的努力。他根據員工的喜好和特長,安排他們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所長。為加強與員工溝通,他堅持每個月給維珍的員工寫一封信,以打破等級制度。同時,他十分重視員工福利,曾花200萬美元買下澳大利亞美克皮斯島,建設生態旅游園,讓員工免費度假。
與彼得?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學大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認為,領導人的重要性體現于使組織中的別人變得重要。他不贊成使用“人力資源”這樣的詞,他認為,人就是人,不要把人單純看做服務于企業需要的資源、要素和工具。在布蘭森的頭腦中大約就沒有“人力資源”的概念,而只有“人”的概念。他一定懂得,對員工的寬容、信任與尊重,會換來他們對工作和責任的自覺意識,為企業帶來管理上的最佳收獲。
北京一家著名軟件公司曾是我的客戶,該公司的軟件系統應用于許多銀行、保險公司、機場口岸的出入境管理工作及一些國家級大型活動中。
一次,我和該公司的老總去大連談一個企業購并項目。在飛機上,他講起他經歷的一件趣事。他的一位朋友引見他去一家大的銀行推廣他的銀行軟件管理系統,會談間隙,行長辦公室的筆記本電腦出了問題,行長秘書說:正好有軟件公司的老板在,就請專家給解決一下吧。他一聽,當時就傻眼了,因為他不懂電腦。于是趕緊向對方解釋。面對行長和秘書狐疑的目光,引見他的朋友當即就冒出了冷汗。“行長會認為我引見的一定是個騙子。”他的朋友后來說,“軟件公司的老總不懂電腦?簡直是天方夜譚。”好在這件事沒有影響雙方的合作。
我也很奇怪地問他:“你真的不懂電腦?”他告訴我,他的確不懂,因為他是學爆炸力學專業的,并不是計算機專業出身。
“那你怎么會開一家軟件公司?”我還是有疑問。
“好好用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原來,他只是負責公司管理和市場開拓,技術開發由系統工程師團隊執行。他給系統工程師很高的年薪,并且在沒有項目開發的時候,這些工程師可以自由地去國內外旅行,休假是隨時的。當有相關項目的時候,他們則立刻進入角色,傾力而為。
“他們會連續一個月不下樓。”他說,“每個人買幾箱方便面和幾大包香腸,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地鋪睡一會兒。就這樣,直到項目完成。”他認為給這些工程師高薪和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他換來的是尖端的人才、全身心投入的敬業精神和高額的利潤回報。
孫子兵法所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正是領軍的超然境界。這位軟件公司老總的用人方式,倒也頗有幾分孫子兵法的味道。
不是我的屬下,是我的同事。
周朝的周公旦是孔子景仰的圣人,周公的兒子被周成王封為魯公,成為魯國的開國君王。周公對兒子魯公說:“舊無大故,則不棄也。”就是說,自己的舊臣,如果沒有大的問題,就不要棄而不用。周公對兒子的告誡,不是區區小問題,而是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重大問題。
李嘉誠對創業的舊部元老都有妥善處理:或勸退重要崗位,或盡其所能安排,或不斷提升,伴隨企業一起成長。
一個領導如何對待和自己一起打拼的故友舊臣,從中能夠看出他是具有情義、道義和恩義的人生態度,還是完全用利害觀對待人、取舍人。他對舊部的態度決定了今人的歸宿。簡單地說,就是這個領導人有沒有德,“容”夠不夠大。
一對夫婦相伴走過幾十年,別人向他們討教婚姻美滿之道,他們說,答案很簡單: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
“好難啊!”不少年輕夫婦聽到答案驚嘆道。
看對方的優點,記在心里,是念念珍愛;不看對方的缺點,不生煩惱,是真正地容納。看與不看中,透著感恩與關懷,也透著深愛和厚德。
領導者待人、用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君子用人如用器。這是句古話,同樣透著“看”與“不看”的人生智慧。君子看人所長,用人所長。但是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氣毛病,有所長,?亦有所短。君子要用人長,必容人短。
有一位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總裁曾帶領自己的團隊取得過不俗的業績。但是由于自己修身的功夫不過硬,公司在市場中敗下陣來。
我曾多次和這位總裁交流,很欽佩他的才識。這位總裁是國內知名高校的管理學博士,不光擁有才識,管理業績也讓人服氣。這家企業曾在某行業內的軟件市場占壟斷地位,市場份額高達80%。但是,取得不俗的成績之后,這位總裁看人的眼光就有所不同了。公司兩位銷售主管在總裁懷疑和猜忌的目光下,很不自在。后來,二人被迫辭職加盟到競爭對手的公司去了。公司的一位核心技術員因為惋惜銷售主管的流失,對總裁的做法有些保留意見。總裁覺得,這名技術專家也越來越驕傲了吧?既然他的“驕傲”超過了總裁的容量,他的辭職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銷售和技術部門關鍵人物的流失,為本來準備退出這個行業的幾家公司帶來了生機。而這家原來的行業龍頭,卻面臨生死劫難。
李嘉誠說,自己的公司里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和外國人,他們在自己的企業里已經工作了三十多年,而且現在都身負重任。“我可以謙虛地講,他們在退休之前的最后一天還會在我的企業里,這對他們當然是好,但是對我來說更好,因為員工的這個歸向的心是最難得的。”他說,留住他們的辦法很簡單:作為一個領導,想一想下屬最希望的是什么?除了一個相當滿意的薪金花紅,你還要想想他年紀大時怎么樣。人希望一輩子在企業中服務,最后得到什么,企業主有去想過嗎?這涉及一生的生涯規劃,一個家庭的規劃。一個5年以上的企業,領導身旁如果沒有一個超過5年的主管跟著他,那可要小心一點了。
不是李嘉誠團隊的人沒有毛病或不良習氣,都是完人,而是李嘉誠德厚量大。
一次,在一個企業界聚會的飯局上,我注意到這樣一件事。當時,在座的均為大企業的高層,香港華潤集團副總喬世波和華潤研究部的負責人也在座。因為華潤集團的規模十分龐大,所以喬世波也就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一位企業老總舉杯向華潤研究部負責人敬酒,并向喬世波說:“喬總,我向你的屬下敬一杯酒。”喬世波立刻糾正說:“不是我的屬下,是我的同事。”我注意到,他這樣的糾正共有3次。
過后,我問喬世波,“這位研究部負責人實際就是你的屬下,你為什么還要認真糾正呢?”他解釋說,“我們華潤非常注重團隊合作精神,并不看重權力和職位的差異。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就是‘同事’,這些同事有獨立的分工,也有相對高級的領軍人物,但大家的合作是平等的。”
“平等肯定會使團隊產生很大的凝聚力,但還不足以使團隊具備有效的戰斗力吧?”我問。
“當然啦!”喬世波說。“要想建成一個能打勝仗的團隊,還必須逐步培養起四種基本素質,我把這些素質總結為四個‘相互’,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看起來是不是簡單又樸素?但許多人往往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了也做不到。”
在我的要求下,喬世波就四個“相互”做了解析:
相互尊重。這里所說的尊重,絕不是部下對領導的尊重,也不是晚輩對前輩的尊重,而是最基本的“人格尊重”。它體現著一種平等,這種平等不因為資格老、學歷高、出身好等等因素而傾斜。所有的人,都需要尊重。那種“自我優越”、“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等有損于他人尊嚴的情況,在團隊里絕對不允許出現。尊重他人,和諧相處,這是團隊得以形成的基礎。
在香港,經常碰到港人問喬世波,“這是你的‘馬仔’啊?”喬總是急忙搖頭說,“這是我的‘同事’”。喬世波認為,平等尊重,是大家在一起共事的基礎。在華潤,大家都有權力就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看法和建議,每個做具體工作的人也都有責任接受來自任何方面的建議和批評。
相互理解。在一個集體中,雖然大家因為“共事”而成為“同事”,但每個人會因為出身和閱歷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性:特殊的語言風格,特殊的愛好,特殊的脾氣,包括周期性的情緒不穩定,男女心理差異,等等。還有個人的心情差異,今天興高采烈,手舞足蹈,那么萬事好辦;明天眉頭緊鎖,心事重重,可能干啥都煩。此外還有急脾氣和慢性子的差異,對同一項工作,你說要抓緊,他說要慎重。凡此種種,怎么辦?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溝通和調整。
學會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在交流中實現相互理解,進而相互包容,這是對團隊成員起碼的要求。溝通起來,開始可能不容易交心,但一起共事久了,每個人的脾氣、性格、人品都彼此了解了,溝通會逐步變得容易起來。溝通不都是“和平”的,大聲“爭辯”也是一種溝通。溝通要注意一條:一定要出以公心,以“為了工作”為惟一出發點和惟一目的,千萬不能隱含個人私利。其實,誰都不傻,每個人都能識別“真誠”和“虛偽”。
相互信任。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在共同的事業愿景的引領下,團隊成員之間要相互信任。很難設想,你在前面干事,他在后面猜疑,總在想你在做項目的時候是不是撈到什么好處了,這樣的話,做事情時一定會縮手縮腳,項目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那么,大家就不可能成為堅強有力的團隊。
相互支持。在團隊這樣一個考驗執行力的“系統”里,大家成為“同事”,就是為了干成事。在執行過程中,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負責工作中的一個環節,也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不能互相支持共同面對難關,那么自己這個環節的工作也無法完成,因為大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現實生活中什么情況居多呢?多數人會恪守分工,干好自己的事,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已經不錯了,卻仍是不夠的。“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稱之為團隊。
相互支持,一種是“救急”,這比較容易;另一種是長期“協作”,這是很難的。能不能從外部市場上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首先要看團隊內部成員間能不能做到相互配合與支持。這個問題說起來好像不難,但做起來很不容易。假設已經排除了“幸災樂禍”這種不良心態,全是為了工作,也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強調“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想讓大家支持自己;二是“親兄弟明算賬”,結果內部協作的成本往往比外部價格還高。這兩種傾向都會損傷協作精神,導致“一次性買賣”。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這是團隊關系逐漸加深的遞進過程。
喬世波還談到,若想形成一個優秀的團隊,領軍人物特別重要。
首先,一個優秀的領軍人物要盡量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長。人無完人,但必有所長。如果能把每個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平等地發揮其長處,這個團隊的能量就一定是1+1>2。在這個過程中,要把“蘋果”掛得高一點,讓大家跳一下才能拿到;同時,要防止“一成不變”的“印象式”,要看到每個人的變化,并適時調整;還要把握“穩定”和“流動”的度,千萬不能因為“好用”就老用而不提拔。
其次,優秀的領軍人物還應該做到善于“推功攬過”。本來,功過自有評說,也自有其主,但在工作實踐中確有個別人見到功勞往前湊,見到過錯趕緊溜。如果我們的領軍人物能夠在論功行賞時多說“你們”(比如:你們干得好),在論錯問責時多講“咱們”(比如:這事兒咱們都沒想到),那么不論是賞是罰,都會更加服人,領軍人物會更有親和力,團隊就會更有凝聚力。同時,表揚和批評一定是鮮明的,因為,不表揚好的,就是縱容壞的;不批評壞的,就是挫傷好的。華潤提出:允許經理人犯錯誤,給機會,事不過三。這樣就不會挫傷激情,有激情的隊伍能干大事。當然,激情多了也容易出錯,要把握好“激情”與“理性”之間的度。決策的時候,理性要多一些,反復問“這樣行嗎?”。執行的時候,激情要多一些,要勇往直前。
再次,一個優秀的領軍人物還應該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和成績。在日常工作中,領軍人物經常面對的是問題、困難、壓力和不滿,表現在眼神兒里就是一串串“問號”,表現在臉上就是“債權人”的“酷”,表現在嘴上大多是沒完沒了的“叮嚀”、“開導”。華潤金玉公司的一位副總曾這樣提意見:“喬總,能不能多表揚我們一點兒?”這句話讓我反省了好長時間。如果能有意識地把團隊中各位成員的辛苦、智慧和成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掛在嘴上,讓同事感受到來自領軍人物的贊美和欣賞,那么,他們面臨的外來壓力就一定會變為內在的動力。
從這樸素的四個“相互”,和喬世波對“領軍人物”的自省中,我理解了華潤團隊的凝聚力為什么這樣強,理解了華潤在擴張和并購過程中為什么如此順暢。因為,我看到了“有容乃大”在管理中的必然性和由此帶來的效率。
王安失敗了,敗就敗在他的“不兼容”。
王安公司的失敗,讓我們從另一個方面看到“有容乃大”的邏輯必然性。
在八佰伴破產之后,前總裁和田一夫在回首往事總結教訓時說:“溫情有時是致命傷。如果當年我能拿出勇氣,撤換弟弟,不讓他當董事長,也許八佰伴就不會倒閉。”和田一夫非常同意當初媒體的一些評論:作為一家家族式的企業,八佰伴沒有正確地進行人shi管理。
無獨有偶,家族式經營鑄成的大錯也降臨到了王安身上,不過王安的失敗過程,更像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的沒落故事。
在對公司的控制權上,王安自始至終都抱著他一人或一家控制企業的“不兼容”想法。他總是一再強調,絕不愿意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讓外人糟蹋了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他說:“我愿為我自己的冒險承擔風險,只要我在公司,我對一切成敗負責。我不主張開放投資,因為我不愿讓外來的投資者受到牽累。”他還強硬地告訴公司的其他管理者,“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對公司的完全控制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沒有經營公司的能力。”可見,王安的家族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在1976年,王安曾經與瑞士的一家公司――計算機同人公司合資創辦了一家聯合企業,并命名為國際計算機同人公司。王安利用自己的絕對控股權,重組了公司的組織機構,自任董事長,又任命他的弟弟安東尼?王擔任總經理,牢牢把公司控制在兩兄弟的手里。在王安公司時期,一位叫做約翰?卡寧漢的人很受王安的器重,他與王安一同制訂策略,并實現了公司的迅猛發展,可以說,卡寧漢是惟一一位能夠影響王安決策卻又不屬于王安家族的外人,甚至王安的夫人經常稱卡寧漢是“我們祖國的兒子”。但是,卡寧漢卻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得到王安的信任,主要是因為他的能力彌補了王安的缺陷,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總是對王安的話語洗耳恭聽,他們二人之間不存在激烈的爭執。很多人都把王安公司取得的成功歸功于卡寧漢,并評價他“是能夠引導王安公司邁進二十一世紀的最佳人選”,但是,因為他并不是王安家族的成員,所以至高寶座必定與他無緣。誠如王安自己的說法,他不愿“讓外來的投資者受到牽累”。
1986年1月,當王安36歲的兒子王列被父親任命為公司總裁的時候,許多人擔心王列缺乏管理經驗,認為王列并不適合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行業中推動公司的發展,并要求挑選一位現有的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人來管理這個公司。王安的回答斬釘截鐵:“他是我的兒子,他能夠勝任。”王安在領導任用上的獨斷專行葬送了公司的前程。一年之內,王列便讓公司虧損了4.24億美元,使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了90%。
王安失敗了,敗就敗在他的“不兼容”。
與王安相反,施振榮的“傳賢不傳子”思想可謂突破了華人家族企業的瓶頸。20年前,施振榮就在宏??實行“群龍計劃”,即培養100個總經理。他的目的是希望創造一個華人家族企業的****,希望傳賢不傳子,讓更多的年輕人把潛力開發出來。?他說自己在創業之初就沒有把宏??當成家族企業,第一天就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得很清楚,第一天就是專業經理人式的經營,他在心里就突破了“家族企業的概念”和“家天下”的想法。
施振榮不僅給職業經理人高薪水,還給他們決策的空間,給他們成就感。當然,他并不是否定家族企業的存在方式,而是認為如果家族企業歷練不足,第二代人不適合接替自己的話,就要授權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并讓其持有股份,而自己則退居投資人的地位。他稱自己是一個“探礦者”,更愿意把礦藏交給“采礦者”開采。他身體力行,在自己于2005年從宏??退休之時,即把接力棒交給了幾個“外姓人”,在商界引起很大的震撼。eBay易趣CEO吳世雄用一種近乎崇拜的語氣評價施振榮:他的心態已經到了無所求的境界,他比以前更瀟灑,更加有智慧,他放得下來。
其實,在佛菩薩像前供一杯清水,并不是給佛菩薩喝的,而是表法的道具。
曾國藩在他最成功的時候遣散了湘軍,華人企業家陳嘉庚和美國的卡耐基將自己所有的財產悉數捐出來,這些智者的做法對后人產生了積極的意義,也對福耀玻璃公司董事長曹德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05年11月,59歲的曹德旺正式把總經理的位子交給了原通用(中國)公司先進技術管理部總監劉小稚。
每個創業的企業領導人最牽掛的莫過于接替自己的人問題,而曹德旺卻認為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簡單還是復雜就在心念。如果把這攤事業作為個人財產鎖起來,只留給自己孩子的話,就緊張了;如果定義為天下人都可以接替自己的話,就不緊張。“江山代有才人出”,肯定有比創業者更有能力的人繼續壯大這個企業。
曹德旺將古人提倡的“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思想發揮在企業中。職業經理人的位置是能者坐的,老板坐在賢者的位子,放手讓能者干,當然要有制度規范,既是保護企業,也是保護經理人不犯大過。
魯迅跟許廣平的一番話對曹德旺影響很深。魯迅說,孩子長大了如果沒有什么本事的話,千萬別讓他去當什么什么家,以免誤人子弟。曹德旺于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做福耀總裁肯定不行,一個人的事情是小事,但公司有6500個職工,養著幾萬人,不能因小失大。
當初,曹德旺的兒子在公司當總經理,妹妹當商務總監,但曹德旺堅持曹家全部退出管理。曹誠懇地說服兒子要做好不接替自己的準備。他說:“因為這個公司太大了,你的道行不夠,沒有能力去管。而福耀追求的是持久發展的事業,那就要集中天下之智慧,讓天下的能人為福耀做事。”
毋庸諱言,曹德旺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因為,所謂成功,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
海爾對兼并的企業,一般不做大的人shi變化。張瑞敏說:“盤活資產是通過人去實現的,只有首先盤活人,才能盤活資產。而盤活人的關鍵,就是更新觀念。”如作為哈佛商學院MBA案例的海爾對紅星電器廠的兼并,人還是原來的人,設備還是原來的設備,也沒有投入1分錢,只是派去了3個人,結果卻是:7月份(兼并當月)虧損700萬元,第8、9、10三個月減虧,第5個月即11月份贏虧持平,第6個月贏利150萬元;到第18個月,市場排名已由當初的第9位上升到第1位。張瑞敏的確做到了“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的水的境界。
對佛教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會知道,佛教徒喜歡在佛像或菩薩像前供一杯清水。這杯水是生水或是熱水都可以,但一定是白水,而不供茶水,或者其他帶顏色的水。其實,在佛菩薩像前供一杯清水,并不是給佛菩薩喝的,而是表法的道具。清水在提醒著大家,心要像水一樣,清凈無染,平靜祥和。
《尚書》說:“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商道中人,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執行者,只有隨時提醒自己做到內心的“凈”與“平”,才可能在管理或與人交往中做到“凈”與“平”。
那么,就在自己的手邊放一杯清水吧,算是供奉給自己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李嘉诚留住人才的秘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简单的 Android 拍照并显示以及获
- 下一篇: 大学里“最后悔”排行榜!你有没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