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末世,慢慢到来的末日
譯者:威爾?麥金托什曾憑借《冰柱新娘》獲得雨果獎,并即將出版第四部長篇小說《愛在零下八十度》。他在從事全職寫作之前是心理學教授,研究內容常常與自己的科幻作品發生交集,反映出他的興趣所在。他的短篇《溫柔末世》獲2006年英國科幻協會和英國幻想協會的最佳短篇提名。對于如今討論得如火如荼的世界末日,威爾提出了見解獨到的“軟性末日”。
《溫柔末世》封面。
雨果獎得主將要告訴我們他所面對的是怎樣的末日……
我一直對世界末日很感興趣。我不是一個忠實信徒——我沒有在地下室里準備六個月的凍干食品儲備和足夠使用十年的武器彈藥——但我的確相信世界末日降臨的可能性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高。
大多數末世題材的文學作品把末日降臨的原因描繪成突發災難,比如核武器、隕星或者致命病毒。我曾寫過一篇小說《溫柔末世》(Soft Apocalypse),講的是“軟性的末世”(Soft Apocalypse)。威脅緩緩展開,延續幾十年。災難也不止一種,一系列的事件導致異常漫長的衰敗,世界人口逐漸減少。如果末日真會來臨,我認為它會以這種方式降臨。原因如下。
我們警惕的是明確可見的危險
社會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曾指出,進化而來的人類意識主要對緊迫的威脅做出響應,特別是當一種可以明確辨別的原因導致了這些威脅,而這一可以明辨的原因又是一個或一群身份明確的人。換句話說,我們已進化得對人類敗類造成的緊迫威脅特別敏感,“9?11”恐怖襲擊就是一個完美的例證。冷戰時期,造成威脅的是核毀滅,扮演壞蛋角色的是蘇聯或者美國,這取決于你生活的地方。這些威脅把我們嚇得夠嗆,我們正襟危坐、精神緊繃,盡量采取應對措施。
我們容易對確定可見的威脅神經緊繃,比如這張著名漫畫里的美蘇和核彈。
假如威脅逐漸顯現出來,特別是如果我們無法把它同一些電視上可以公布的惡人聯系起來的話,我們就不會做出同樣的反應。正如我在《溫柔末世》里提到的,從上世紀70年代起氣候科學家就一直在高喊氣候變化的問題,實際情況跟他們預測的也相差無幾。這可真了不起。假如他們能夠如此準確地預言一種事件,那么我非常愿意向這些人詢問從現在起,以后的情況可能會怎樣發展。從我讀到的資料來看,結果會非常嚴重。海平面上升也許會淹沒地勢低的海岸,極端天氣可能越來越常見。冰山融化導致海水淡化可能會令季風突然停止,假如這種情況發生,那么英國的天氣會立刻變得跟西伯利亞一樣。
似乎沒有人關心這件事。說實話,我還難以喚起大眾對于氣候變化的恐懼,假如有一位邪惡科學家或者外星人使用某種機器改變氣候的話,我猜大家一定會驚恐不已的。
氣候變化還不是我們唯一要面對的慢性威脅,能源枯竭也是其一。盡管不那么確定,但我認為可能性極大。眾說紛紜的是,“石油峰值年”——世界上生產石油最多的一年——要么已經過去,要么很快來臨。在《漫長的緊急情況》一書中,作者詹姆斯?霍華德?昆斯勒提出,即使我們真心實意地協力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燃料,便于運輸的廉價能源也無法完全被替代。當然,我們壓根就沒有那么做,所以隨著石油產量的縮減,我們必定會面對能源枯竭的問題
還有一種威脅顯而易見,這就是迫在眉睫的世界人口增長問題。到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預計會從70億增長到90億,然后才會逐漸下降。如果專家的預測可以信賴,那么人口的增長已經無法阻擋。到2050年,人口將增加30%(除非某種災難奪走很多人的生命),能源的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也會增加。
我們為什么對慢性末日缺乏警惕
盡管如此,你們知道真正令我擔心的是什么?我們無法辨別出這些威脅。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考曼指出,人類思維和計劃中的最大缺點之一就是預見不到意外事件。我們算出商業模型數據,從而預測椒鹽卷餅攤能賺多少錢的時候,總是假定不會發生意外。盡管我們不以為然,可是意外還是會發生,這是可以確定的。生活在我們這個復雜的世界里,很多意外事件似乎有可能在已知的氣候變化、能源枯竭和人口增長這些威脅因素中橫插一腿,導致真正的末日降臨。
所有這些因素現在正在肆虐,就在今天早晨,我聽到一則BBC的新聞,報道今年的溫度和冰雪融化數據記錄。氣候學家說,問題正在加速演化,比他們的模型預期的還快。能源價格穩步攀升,人口增長也有同樣的趨勢。大蕭條令我們品嘗了意外事件的苦果,在小說里我就是用這樣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讓溫柔末世開始。傳染病、大規模戰爭、或者……真正意料之外的事件也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末日會以多種方式蠶食人類文明,例如電影《傳染病》讓人口減少了一部分。
對于末世的前景我們不太警覺的原因之一,我猜是我們從沒有經歷過末世(除非你把中世紀黑死病或者恐龍滅絕計算在內)。假如末日還沒有降臨過,我們為什么要認為它會在未來降臨呢?這又是一個思維方式限制我們見解的領域。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復雜技術時代所占的時間更如眨眼般短暫。人類對這顆星球作用的時間微不足道,我們不知道這場試驗會有怎樣的結果。
從一場軟性末日的觀點出發,“好”的一面是人口數量很可能會減少,但人類不會滅絕。在小說里,我描寫了隨著文明的陷落,人口數量減少了50%到60%。我認為在一場“溫柔”末世里沒有人會設想人口數量要減少90%到95%那么多。
心理學家們還了解到一個現象,人們傾向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到荒謬的程度,然后自信地表達基本上毫無根據的看法。不可否認,我在這也沒能免俗。正如統計預測師內特?希爾弗所指出的,假如你用類似肯定的態度宣稱知曉未來的結果,那你就是個傻瓜。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情況就是估計某種結果將要發生的可能性。談到末世的時候,沒有人能像希爾弗預測選舉結果那樣算出一個百分數。但是基于我們已知的情況,幾率已經遠遠高過零,不是嗎?這理應更值得我們害怕。
譯者:《溫柔末世》最初是一篇獲得了英倫雙獎提名的科幻短篇,中文版曾發表在網絡雜志《新幻界》上。作者后來集合了發表在《Interzone》雜志上背景相同的幾部短篇小說,創作出自己的首部長篇,這部作品甫一問世便獲得了坎貝爾紀念獎和軌跡獎提名。
(譯自?orbitbooks.net? 轉載自 guokr.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温柔末世,慢慢到来的末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C++11】
- 下一篇: 你被抖音“魔性”的设计风格洗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