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2块钱月入4万:越朴素的方法,往往越挣钱
↑↑↑點上方藍色小字,關注「臨公子的后花園」
記得把臨公子置頂或星標哦
01
這兩年寫公眾號,我時常會收到一類留言,大致是:
“如何盡快實現財務自由?”
“怎樣才能提高情商,得到他人認可?”
“你認為事業巔峰,一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我很理解每個人都想變好的心情,但面對這些問題,我第一反應往往是無從談起。
市面上流行一種觀點:人要有遠見,不能只看近處。
嗯,這么說也沒錯。
可它有時會讓人理解偏了,以為目標必須是星辰大海才能有一番成就,卻忽視了腳邊的西瓜皮。
我一個同事的堂弟,985研究生,畢業之后拿到上市公司的市場策劃offer。
他興沖沖地入職了。
第1周,他的任務主要是參與會議、看文檔、幫忙帶他的前輩做一些瑣事。第2周,他有些按捺不住了,一直問,什么時候自己可以獨立寫策劃書。
前輩耐心地說,別著急,你先寫簡單的日常稿件。
又過了一陣,堂弟愈發覺得工作完全不如預期,乏味無趣。他跑去和前輩商量:“執行類的工作我已經做得不錯了,要不你讓我策劃一些更有挑戰性的方案?”
同事聽說后,忍不住把堂弟說了一頓。
“你才剛端起飯碗,碗里的都沒吃清楚,你就想吃鍋里的?”
科幻電影《太空旅客》中,仿真機器人對男主角說:不要太執著你想去的地方,而忘了你可以利用好的現狀。
是的,我一直非常佩服那些能把當下小事做好的人,因為所謂發展呀,提升呀,成功呀,多數是由無數件小事堆砌而成。
反之,脫離實際地追求過高目標,這不叫高瞻遠矚,這叫好高騖遠。
02
前陣子,李誕作為辯手在《奇葩說》中的首秀引發熱議。
而我更感興趣的的是那期的話題:
“博物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只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說要救畫的黃執中,滔滔不絕地說著人類精神文明、藝術價值、永恒力量等等,并拋出“遠方的哭聲”這個頗為驚艷的詞句。
當然,這種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態度,確實容易得到觀眾們的認可。
輪到李誕時,他說:
“遠方的哭聲,當然也很可憐。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從樸素的地方做起。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
我特別認同。
認同的不是去救貓or去救畫的決定,而是他“站在近處”的視角。
許多人希望把目標定得格外遠大,潛意識里有種暗戳戳的優越感。
比如,你救貓我救畫,我拯救的是人類精神文明啊,我比你厲害;比如,你今年目標是業績1000萬,我目標是業績3000萬,我比你厲害。
哎,想什么呢。
那我隨隨便便定個1億小目標,難道就原地碾壓所有人啦?
不可能對吧。
目標高遠沒問題,只可惜,不少人陷入眼高手低的陷阱。
英國高分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真實地記錄了一對親兄弟迥然不同的命運。
哥哥伊凡是個身價千萬英鎊的富豪,只差一歲的弟弟大衛卻是個居無定所的窮光蛋。影片中有個細節,?有著良好教育、躋身社會名流的哥哥,很少談論什么寬廣的大道理。
而弟弟老關心“太陽系里的行星如何擺動”之類的話題。
此外,弟弟喜歡議論政治,批評政黨們都是傻子。但一些簡單的小事,比如在公開場合如何露面,他卻做得乏善可陳。
哥哥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我覺得總的來說,他是個空談家。”
仰望星空,這很好。
但如果只仰望星空,而沒有邁出腳步,這只會讓人一輩子困在虛幻的美夢中。
03
估計有人會說,可我每天都做的事情都很重復無聊,我想做些不一樣的呀。
實際上,凡人你我,多數時候都是風平浪靜。
皆是在小事里修行。
本杰明·富蘭克林在自傳里有句話,我這幾年頗有體會——
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載難逢的大運而得者為數寥寥,由日積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你或許不相信,富蘭克林對自己的要求,排第1位的“節制”居然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飲酒過量。再比如提到秩序,他的要求是把自己的東西擺放整齊,安排好計劃。
每一條都非常簡單。
不過,實際上能堅持做的人少之又少。
我家門口有家包子店,開了近10年。旁邊店鋪換了好幾輪,而那家店至今依然生意興隆。香菇菜包2塊錢一個,據說前幾年就月入4萬余元。
老板娘每天不到凌晨4點開始準備,包子皮薄餡多+物美價廉。周圍也有早餐店,但沒有一家比她生意好。
你說這事復雜么?
似乎也不復雜,只不過兢兢業業做了好幾年。
可她如果做的包子不新鮮、不好吃,理想是想開個大的店鋪,最好能創業再去納斯達克敲鐘,沒有人愿意為這個看似宏偉的理想買單吧?絕對顧客跑光光啊。
再說我自己。
兼職碼字。當初純粹出于興趣隨意寫寫,到如今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目標就是盡力把文章寫好、每周固定寫幾篇文章、每晚要寫多少字,好像也從來沒想著要成為大V大作家什么的(雖然我也不介意哈哈~)。
對普通人而言,持續做好手上的小事、在工作中創造出價值,其實是一個自帶高光的成就。
04
如果你認真觀察不難發現,再大的成功都是從小事做起。
它們是循序漸進的,而非一蹴而就。
有一次我朋友感慨,不少年輕人進入社會,也就兩三年,激情褪去疲態盡顯,嘴上不時地抱怨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然而手上做的事卻令人大失所望。
社會發展快速,分工越發精細,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工作只是漫長產業鏈中的小環節。
重復是常態、瑣碎是常態、厭倦也是常態,于是人容易產生“做這種小事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念頭,對任務輕視怠慢。
結果是什么呢?
很可能后來連做“小事”的資格都沒有。
反倒是那些將小事做到極致的人,時常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遇。
有一個美國的年輕人,在石油公司上班。他的工作難度系數接近于0:巡視并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焊接好。
沒幾天他就開始厭煩了,很想換行,但又找不到其他合適的工作。
年輕人心想,行吧,那我就給自己找些事做吧。他留意細節后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39次。
“如果將焊接機減少1,2滴,好像可以節約成本啊!”他盤算著。
年輕人研究了一番,折騰出一個“37滴型”焊接機,試用效果平平。
他沒灰心繼續努力專研,最終研制出“38滴型”焊接機。
你恐怕不會想到,這1滴的差距,替公司帶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
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掌握了全美制油業95%實權的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
所以你看,人生哪有那么多從天而降的機遇?
99.9%都機遇都偷偷地藏在平時的小事里,唯一的區別在于,有的人視而不見,有的人不僅看得到、還能抓得著。
這些微小之處,有時就像多米諾骨牌,一件小事做完,引發下一個稍微大些的事,然后繼續推進到下一步,直至引發巨變。
量變引起質變,莫過于此。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推動這小小的多米諾骨牌的人。
—END—
點右下角「在看」與轉發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靠2块钱月入4万:越朴素的方法,往往越挣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网络编程--TCP程序设计
- 下一篇: 为什么Word文档无响应,Word文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