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迅猛增长,扬言要超越中国,背后的真相又是怎么样的?
引言
近年來,受益于人口紅利、消費活躍和外資引進等利好因素,印度GDP正在以一種極為迅猛的速度增長,逐漸成為一顆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新星”。
2021年,印度GDP碾壓前宗主國大英帝國,躋身于全球前五位。去年三季度,印度GDP增速更是超過百分之七,在全球前五大經濟體中排名第一。經合組織據此放出預測,稱印度將于2026年趕德超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三哥”。
看到這里,就連常年霸榜的美國也開始脊背發涼。要知道,雄心勃勃的印度,肯定不會屈居于世界前三的位置,他們的最終目標,一定是登頂。
然而,“恒河奇跡”的背后,卻暗藏著嚴重的問題與挑戰,無時無刻不在拷打著印度的決策者。
印度經濟的弊病——過于依賴外國投資
一直以來,印度政府都把經濟增長寄托在外部投資上,希望通過吸引外資來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投資驅動增長”。
毫無疑問,印度是一個頗具發展潛力的國家。近年來,印度被國際上很多投資者看好,特別是印度的制藥、手機整裝、造車等行業,都非常熱門、非常吸引外資。因此就有很多發達國家廠商,跑到印度投資建廠,攔都攔不住。這種由外資驅動發展的模式,正在成為印度經濟的主流。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問題就在于,經濟過于外向可不是什么好事。這種增長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危機四伏。一旦國際金融出現動蕩,國民經濟也會受到波及,非常的不穩定。
而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必須是在內外平衡、雙重驅動下的結果。相比之下,中國在外需旺盛的同時,國內市場也相當繁華,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印度這種外向型經濟,最擔心的就是外資撤離和投資不足。去年可真是怕什么來什么,11月份,印度證券機構公布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累積撤回金額已經達到了2萬億盧比。成為印度自建國以來,外資撤離最嚴重的一年。
在這場撤資潮的幕后,正是美聯儲瘋狂加息的結果。
其實,這也不能怪美國打壓印度。現在美國自己都日薄西山了,通貨膨脹率達到了40年來的最高水平。經濟不行,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損招來轉嫁危機。據悉,美聯儲的利率,最高的時候甚至超過了五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儲戶一年啥也不干,單靠利息就能實現百分之五的財富增值。
資本是逐利的,現如今,全球經濟形勢不好,上哪去找凈賺百分之五的生意呢?于是,老板們紛紛砍掉投資項目,把盧比換成美元轉移到美國,尋求保值升值。
這一進一出,就肥了美國,苦了印度。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一夜之間全流到了美國人的口袋里,印度那叫一個欲哭無淚。
當然,真正令印度難受的事情還在后頭。
這些年,之所以會有那么多外國資本進入印度市場,除了印度本身的人口紅利和優惠政策之外,還有政治原因。
眾所周知,自特朗普上臺以來,一直持續到現如今的拜登時期,白宮都在實施一種對中國不友好的政策。前有貿易戰,后有芯片戰。在國際資本領域,美國擠兌中國的行為更是絲毫沒有落下。
拜登給出高額補貼,鼓勵本國企業與中國脫鉤斷鏈,讓他們去把生產線轉移到政治立場相近的“友岸國家”。印度也就成為了這些企業的首選。
而印度也在積極挖中國墻角,搶中國的外貿訂單,配合美國的制裁打壓。正因如此,印度的外向型經濟才會發展得如此迅速。
然而,政治是受經濟主導,由經濟決定的。這種與經濟規律相悖,且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投資行為,注定不會長久。果不其然,到了去年年末,印度的麻煩就來了。
首先是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巴以沖突再起,美國后宮著火,忙不過來,只能暫時擱置對華打壓,與中國搞好關系,印度淪為了棄子。
其次,印度發現,自己根本留不住外資,這些從中國轉移出去的企業,最終還是回到了中國。這里就要說到“印度奇跡”背后的另一大困境——制造業產業基礎薄弱。
印度產業基礎薄弱,恒河手機為何招來果粉群嘲
自莫迪總理上臺以來,印度人就沒少把“印度制造”這個口號掛在嘴邊。不過現在看來,印度制造就是個笑話。
去年蘋果新機發售,寒了廣大果粉的心。且不說iPhone15本身就是iPhone14換殼上市的產物。更過分的是,就連最基本的品控都沒把握好。
新機開箱之后,投訴差評滿天飛。不是攝像頭沾灰、就是屏幕壞點、邊框磨損。甚至連芯片都有異常發熱的問題。
一看生產地址,全明白了,這些問題手機大多出自印度之手。印度工人穩定發揮,砸了蘋果的招牌。
印度人受教育水平不足,勞動力素質低下,導致他們在手搓高科技產業時,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識,鬧出“恒河手機”的笑話。但究其本源,不是人民的問題,而是國家的問題。
眾所周知,基礎設施是制造業的根本。盡管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著諸多短板和瓶頸。例如,工業城市電力供應不足,影響了手機的組裝和測試;再如城際路況險阻、交通不完善,又導致了零部件運輸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中國擁有全球一流的基礎設施和完整的產業鏈配套,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特別是在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領域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中國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國有很多知名的科技企業和創新機構,例如華為、大疆等。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份額,在國際相關領域也有立足之地。相比之下,印度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都相對不足。
中國的科研投入是印度的16倍,制造業規模更是印度的十倍不止。以2022年為例,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占比超過百分之三十,而同一時期印度卻僅有不到3%。農業在印度經濟中的比重仍居高不下。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幾十年后,印度仍然沒有摘掉傳統農業國的帽子。
從另一個最直觀的角度來看。印度的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甚至略微超過了中國。但印度經濟總量卻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要知道,印度是一個把牛糞都計入GDP的國家,因此中印之間的實際差距非常大。
事實上,印度的經濟增長,其實是一種低質量、低水平的增長。印度過度依賴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沒有中國高,數據全靠人口堆上去。
這種產業結構上的差異,還導致了兩國人民在社會福祉上的差距。發展說到底還是為了人民,可印度雖然經濟總量上去了,但人民的收入卻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增加。收入上不去,生活水平就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印度人住在貧民窟里。他們大部分是從農村過來的。農村土地兼并嚴重,導致他們流離失所,就只能來城市謀生。
可城市的產業基礎又過于薄弱,吸納不了那么多過剩勞動力。沒有工作崗位的他們,無奈之下,就只好蝸居在由舊紙板和破木板搭成的避難所里。久而久之,貧民窟越建越大,城市缺少了高樓與大廈,只剩下臟亂差。
那么,同樣存在著三農問題的中國,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早在建國之初,中國就完成了土地改革。與印度農奴相比,中國農民雖然窮,但他們有土地的使用權。中國沒有地主階層,也就不會有人兼并土地。
農閑季節,農民進城務工,農忙季節,農民回村種田,兩不耽誤。較為可觀的收入,確保他們能夠在城鄉結合部里租住,而不至于淪落到貧民窟里無瓦遮頭。
結語
總的來說,“恒河奇跡”背后暗藏的危機不容忽視,印度與中國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將日漸鞏固。印度缺乏發展高端制造業的思維、產業基礎,就注定無法趕超中國。
參考資料:
[1] 印度“經濟奇跡”背后藏“定時炸彈”[N]劉皓然.環球時報,2020
[2] 金融危機下印度經濟刺激政策效應評價[J]. 付宗平.南亞研究季刊,2010(02)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印度经济迅猛增长,扬言要超越中国,背后的真相又是怎么样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以前2毛一个,如今却当成垃圾扔掉,为啥啤
- 下一篇: 痛风吃维生素B2,有什么好处?几块钱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