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总共有多少人(中国活着的院士有多少)
文章目錄[隱藏]
- 愛國者
- 奉獻者
- 先驅
- 解決者
- 教師
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我們已經告別了兩個研究院的32位院士。此外,幾位在各自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也在今年去世。
這些“大國明星”習慣于把自己的名字埋在泥土里,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了解這些不夠“出名”的著名科學家。
愛國者
翻一翻2019年去世的科學家名單,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戰火紛飛的舊中國長大,懷著科教興國的心愿,為建設新中國奉獻了一生。愛國者是他們的共同標簽。
俞敏
“經歷了新舊時代,我愿意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一個宏偉的計劃。”1月16日去世的“兩彈一星”創始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在中國,于敏的名字被保密了28年。在“隱身”年代,他的工作填補了我國空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原理的突破和武器化。雖然為氫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于敏卻多次否定中國“氫彈之父”的稱號,說是集體貢獻。
于敏喜歡背誦諸葛亮的《師法》,認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非常好的品德。
張思瑩
10月4日,自動控制專家、中國自動化科技先驅之一張思瑩逝世。35年前,在1984年的國慶閱兵上,60歲的他在接受檢閱的隊伍中,對我軍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放聲大哭——他研究了3年,解決了武器因控制命令交叉耦合而無法命中目標的問題。
張思瑩曾經說過:“我的中國夢是,我們將在國防上變得更強大,在經濟上變得更好。我很高興看到中國現在發展了,但還是不夠,我還得去做,希望中國再次強大起來。”
對家的感情也體現在科學家做出的人生選擇上。
唐定遠
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創始人唐定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回國的科學家之一,為“兩彈一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1年,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唐定遠帶著報國的熱情回到祖國。后來,他多次被問及選擇回國時的想法。他說他不明白為什么人們對這種問題如此感興趣。在他看來,回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不值一提。
陳笳詠
1956年,中國化學工程專家、濕法冶金創始人陳笳詠放棄美國的職業,回到中國工作。鑒于國家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他開發了新的濕法冶金工藝和流程,使中國的濕法冶金在許多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陳笳詠曾說:“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面對日本的軍事侵略和工業產品的傾銷,我就決心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我一生的每一步都信守諾言?!?/p>
屠明靜
也是出于科學報國的信念,1958年,材料學家涂從上海登上西行列車,響應國家號召,舉家西遷,前往在建的安交通大學,投身金屬材料學科建設。
如今,由他共同創辦的Xi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科研機構之一,重點研究材料的力學行為基本規律、特殊現象和材料的服務效率。
奉獻者
宏偉建筑的地基和柱子從來沒有外表那么耀眼。做驚天動地的事情,默默無聞,奉獻者是這些科學家的另一個標簽。
孫中亮
今年6月,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的杰出專家、教育家孫中亮逝世。在周圍人眼里,這位曾是國防973工程首席科學家、聯大科技委兼職委員、聯大專家組專家的老人,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師”。他們知道他在做“大事”,卻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孫中亮為毫米波技術在我國的工程應用和國防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研究對5G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這位常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老院士,與病床上的同事約定,出院后打造一套價格更低、創新性更強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統。
盧永根
8月,作物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布依族院士盧永根逝世。
為了實現“人人有飯吃”的理想,他為我國水稻遺傳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去找野生稻。
87歲那年,他一生節儉,與妻子一起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成立教育基金。他說,沒有教育就不可能支持國家的現代化。\"我想把我的個人財產歸還給國家,作為我最后的貢獻.\"
89歲時,他將自己的身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教育。
孟志忠
氣象學家孟志忠參與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他曾擔任中國第一顆風云氣象衛星風云一號的總設計師。風云一號研制成功后,他繼續擔任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技術負責人。
景奎
物理化學家梁景奎在基礎材料領域取得了很多創新成果。作為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專家,他的職業生涯安靜而低調,但卻為新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章宗
物理學家、中國中子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章宗,倡導和推動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立和建設,為中國中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在去世前,他埋頭科研,很少公開發言,幾乎從未接受過采訪。
先驅
幾乎所有這些科學家都在各自的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創新。新中國70年科技史上的許多第一都與他們有關,開拓者是他們的第三個共同標簽。
李恒德
材料科學家李恒德,1956年在清華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20世紀50年代,李恒德突破美國封鎖回國。他說:“我渾身都是中國人的血。我只是喜歡中國,喜歡它的歷史和文化。我愿意住在中國?!?/p>
王步軒
工程物理學家王步軒1949年從美國回國工作。1957年底,他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工程熱物理本科專業。
王步軒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曾感嘆:“50年來,我見證了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國力漸旺的發展歷程,遠超少年時的興國夢?!?/p>
卓
中國化學家、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卓,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從研制光學玻璃防霧劑解決炮鏡、望遠鏡的“不清不楚”問題,到研制彩色錄像帶的粘合劑和添加劑解決當時電視屏幕上的“閃爍”問題,再到合成各種基因治療化學載體,他把所有的學問都獻給了人民。
曾榮盛
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榮盛是中國地殼深部結構研究的先驅,開創了中國地球物理探測事業。同時,他也是參與組建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和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的杰出教育家。他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一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固體地球物理學理論和應用的重要著作。
阮
阮,中國冷擠壓技術的先驅,塑料成型和數字化制造的專家,出生于日本人入侵中國山海關的幾天后。山海關,又叫關羽,是他父母寫在他名下的。
阮在國際上首創了冷擠壓允許變形度理論,在國內成功開發了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輕工、電子、機械、武器、航空航天、航空空等行業。僅冰箱壓縮機曲軸一項,三年就為中國節省了1320萬元外匯。
陳興碧
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陳興碧是我國首批學習和從事半導體技術的人之一。他還是電子工業部“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專業第一任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軍人物”。他是國際半導體領域著名的超結結構發明人,他的發明專利已被550多項國際專利引用。
陳星碧熱愛自己的事業。談到社會上的物質享受,他幽默地說:“我覺得那些人玩的水平很低,無非是花錢。每個人都可以玩他們玩的,但是他們不能玩我們玩的。我們很自豪!”
王業寧
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也喜歡科學研究。“我從中學就迷上了物理,光聲熱電的世界好有趣!”20世紀60年代,王業寧提出了“馬氏體相變的內耗規律及其機理”,比西方同行提出的類似結論早了10年。她還研制了國內第一臺聲光Q-YAG激光器,在高溫超導體和鐵電材料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解決者
廢墟中的新中國,一路向前。無論時代拋出什么樣的問題,科學家總能盡力找到答案。面對廢墟和荒野,他們建造;面對疾病和災難,他們治療它們。他們的答案將來可能會被取代,但“解決問題”的動作永遠是固定的。
胡亞梅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梅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營養性貧血的治療和預防方案,制定并推廣了合理的輸液方案,使該病死亡率從20%降至1%。她還在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上取得了突破,挽救了無數危重患兒的生命。“我最開心的時刻是,在一些緊急救援后,孩子睜開眼睛,叫我奶奶?!?/p>
高長青
心血管專家高長青在中國首創機器人微創手術,引領和推動了國際機器人微創手術的發展。他一生做了5000多次手術,沒有一次失敗。
孔祥復
分子生物學家孔祥復在全球首次研制出用于臨床治療的α-干擾素,被全球公認為治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關鍵藥物。
盧鑫
病理生理學家盧世新一生致力于腫瘤病因、化學致癌和癌變機制的研究,首次系統地證明了亞硝胺是我國食管癌的主要病因,為食管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金
藥理學家金研制的鎮痛藥物羅通定已被納入《國家藥典》,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他的研究也為精神分裂癥和帕金森病藥物的研發奠定了藥理學基礎。
沈紫音
中西醫結合學科開創者沈自銀在臨床上研究了支氣管哮喘、腎病綜合征激素依賴等中藥的治療,并開發了激治糖漿、補腎益壽膠囊、補腎防喘片等新藥。
田波
病毒學家田波研究了在國家糧食產量低的情況下培育脫毒馬鈴薯,其方案得到廣泛應用。衣食基本解決后,他涉獵醫學病毒,轉而研究乙肝病毒、HIV、SARS冠狀病毒等。
李平
工程師李平是新中國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的地質學家之一。多年來承擔并完成了三峽大壩、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選址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韓啟偉
泥沙演化專家韓啟偉一生致力于泥沙研究和祖國的大江大河。他為三峽、丹江口、小浪底水庫的淤積、下游河流的沖刷、黃河的水沙調控、淮河的根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孫偉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混凝土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孫偉帶領團隊攻克難題,指導混凝土材料在國家幾十個重大工程中的應用,這些都為三峽工程、長江二橋、南京地鐵做出了貢獻。
孫偉是著名的“絕望的三郎太”。70歲的她,依然每天工作14個多小時,還帶著學生去工地,爬下橋墩,在烈日下爬上300米高的索塔。
寧濱
今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寧濱在出席世界交通大會時發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難。
寧濱是我國軌道交通數字化、網絡化信號系統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為實現我國地鐵列控系統的自主可控、鐵路提速、“高鐵名片”的打造、“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紀
化纖工程技術與管理專家紀,中國化纖工程技術的主要創始人、開拓者和技術帶頭人之一,曾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他“一生為民穿衣”,主持制定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化纖總體發展規劃,對中國紡織工業的技術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榮
結構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榮曾引領中國一代高層設計潮流。上世紀80年代,他主持設計了當時中國大陸最高的建筑,俗稱“63樓”的廣東國際大酒店。廣州遠洋碼頭、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廣州珠江新城西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高層建筑也是榮執筆。
教師
歷史的接力棒必須永遠傳遞下去,科學研究是一項承前啟后、不斷超越的偉大事業。這些科學家大多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在科研攻關中的天職。他們是帶頭、以身作則、通曉英語、培養人才的“教育者”。
當時,走在前面的接君已經三十多歲了,他們越來越渴望關心新一代的“指揮家”。
李繼省
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繼省為我國建立了衛星精密定軌系統,將衛星的定軌精度從千米提高到百米,再提高到十米量級,再提高到厘米級。這為神舟無人飛船發射試驗中的定軌和我國載人航天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李繼省多次呼吁為年輕人創造機會,認為個人名利小,指揮棒好。他說,“我一步一步踩在所有人的肩膀上。為了贏得新世紀,中國的空間測控行業需要培養大量的年輕人。我愿意用我的肩膀搭一個梯子,給年輕人爬。”
查全性
電化學科學家、中國現代電化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興,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的第一人”。他曾經向鄧小平提出恢復高考的建議,被采納了。1977年冬天,570萬不同年齡的考生走進考場,第二年春天,27.3萬人踏入大學校門,其中有后來的科學家黃大年和畫家羅中立。
我們不會輕易用“偉大”來形容人,但這些“大國明星”就是這么偉大。
當他們離開時,他們把時代和世界交給了我們,就像天空空把黑夜留給了銀河。我們期待一顆新星冉冉將在我們中間升起。
最后,記住這些名字,記住他們輝煌的事業-
涂、高長青、于敏、梁景奎、金、阮、、沈自銀、容、李恒德、唐定遠、、、孫忠良、李繼生、查全興、卓仁喜、盧永根、陳家勇、張總、王步軒、紀國彪、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院士总共有多少人(中国活着的院士有多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ATLAB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欧拉法、
- 下一篇: 全国省份,城市,地区全数据(SQL版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