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转】
文章選自《傅佩榮細說老子》傅佩榮\著
細說老子·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六章
譯文:
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萬物蓬勃生長,我因此看出回歸之理。
一切事物變化紛紜,各自返回其根源。
返回根源叫做寂靜,寂靜叫做回歸本來狀態(tài)。
回歸本來狀態(tài)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啟明。
不了解常理輕舉妄動,就會遭遇兇險。
了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終生免于危險。
透視萬物生長的表象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意即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萬物蓬勃生長,我因此看出回歸之理。這是老子修養(yǎng)的明確方法。虛靜合一,萬物才能蓬勃生長。「虛」之后能空能明,虛了就空,空了就明。《莊子'人間世》說得好:「虛室生白」。空的房間就顯得亮;相反,房間里面如果塞滿了東西,再亮的燈光都沒有用,因為到處都有陰影,光亮根本顯示不出來。能空才能明,「明」就是什么都可以照見,像鏡子一樣。
「靜」之后才能「觀」,「觀」即看得清楚。安定之后才能夠看清楚,如果心亂了的話,疑神疑鬼,什么東西都看不到,把真的看成假的,假的看成真的。所以說靜之后才能安、才能觀。由此可見,萬物的回歸路線是「觀復(fù)」,「復(fù)」字就是回復(fù),回歸的路線,回去了就是「復(f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意即一切事物變化紛紜,各自返回其根源。「蕓蕓」即宇宙萬物,像我們每天下班各自回家,也就是「各復(fù)歸其根」。街上人來人往很熱鬧,最后還是要回家。草木也是一樣,花草樹木一直往上長,長到最后花落歸土、葉落歸根,然后回到根源——泥土里面。亞里斯多德也說過:「循環(huán)的圓是最完美的運動,它的終點與起點合而為一。」
回歸萬物的根源
「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意即返回根源叫做寂靜,寂靜叫做回歸本來狀態(tài)。因為「虛」、「靜」可以看清一切,所有一切又返回根源。「復(fù)命」是指回歸本來狀態(tài)。「命」對人而言是指既定的條件,以及最后的結(jié)局。譬如,生下來是男還是女,這是對人來說的既定條件。對萬物來說,一切事物的本來狀態(tài)和最后歸宿,一個是起點,一個是終點,而起點跟終點常常是合一的。
老子認為,本來狀態(tài)無異于最后歸宿,也就是「靜」。莊子認為最高智慧是:了解從來不曾有任何東西存在過,一切都復(fù)歸于寂靜這個「恒常」的道理。老子善于從結(jié)局來看萬物,很多時候如果從結(jié)果看事情,就容易超脫,不會斤斤計較,結(jié)束的時候到了,自然就結(jié)束,不會有任何勉強。結(jié)束是下一次新的開始的機會,永遠不結(jié)束就無法有新的開始。
常常從結(jié)局看待人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如果從人離開世界的那一天來看自己的一生,會希望這一生盡量能問心無愧,不要對不起別人,做任何事都盡本分,現(xiàn)在做的每一件事,在一生最后的那一天都不會后悔。如果人人都能夠有這種想法,道德根本不是問題。
道家不特別講道德,只要懂得從最后一天看現(xiàn)在,人自然就會有道德了。為什么要得罪別人?為什么要傷害別人?有什么理由一定得制造那么多困擾呢?人生光是化解煩惱已經(jīng)不容易了,何必再制造新的問題?舊問題還很多沒有解決,制造新問題不是更麻煩嗎?所以老子告知我們,要設(shè)法化解問題,不要制造新的問題。
常理的重要性
「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意即回歸本來狀態(tài)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啟明。不了解常理輕舉妄動,就會遭遇兇險。「知常曰明」中,有三個關(guān)于「知」的層次。
第一,以「知」為區(qū)分,會造成相對的價值觀,隨之產(chǎn)生欲望與爭斗,所以要使百姓「無知無欲」。但是人有理性,一定要區(qū)分,才能夠安全地活下去。譬如說什么水果可以吃,什么水果有毒,這是區(qū)分。但是區(qū)分之后難免造成欲望,產(chǎn)生爭奪,而引起不好的后果。
第二,以「知」為避難。懂得限制欲望,就是因為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預(yù)期這件事的后果恐怕不好,所以先避開,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中。我讀中學(xué)時,曾經(jīng)躲在棉被里面看李宗吾寫的《厚黑學(xué)》。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先看準了結(jié)果會如何,然后朝目標前進,中間是手段的問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避難」。也就是說,只要可以避開災(zāi)難,不妨面厚心黑。要厚如城墻、黑如煤炭,進而要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很多人學(xué)到了這一點,知道要避開災(zāi)難,卻忘記這只是第二步而已。
第三,以「知」為啟明,亦即以「知」了解「道」的運作規(guī)律,能虛能靜,無私無我,順其自然,全身保真。從「道」來看一切,覺悟到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條件、時機到了,自然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了解之后也就不會勉強。莊子很喜歡講「不得已」,意思是當(dāng)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就順其自然。我們常常說要通人情世故,很多事情到什么時候該怎么發(fā)展,一看便知,如果已經(jīng)差不多了,再忍耐一下,時機總會成熟。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幾乎把周瑜給活活氣死,直嘆「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因為諸葛亮這一方面比周瑜高明多了,能「觀消息盈虛」,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是不是要起東風(fēng)了呢?什么時候開始進軍?他具備了準確掌握各種條件的能力。本章所論的啟明之知——「知常曰明」,就是解脫及超越的智慧。
我在提到《老子》的「明」時,常常翻成「啟明」。很多人不喜歡「啟明」,以為是指眼睛有問題,因為聯(lián)想到「啟明學(xué)校」。其實很多時候,就算我們眼睛再好,也不見得能全然看到什么。不要只是相信眼睛,把眼睛閉起來,也許反而會張開心靈之眼,看到人跟人之間那種最基礎(chǔ)的善意。這是老子對人的最高期許,并由此建立了道家的修行目標。
了解常理,才能在“道”中安然求存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即了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終生免于危險。
這一系列的用詞很嚴謹。了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和法國一句名言“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是一樣的意思。譬如看到一個人做壞事,也許了解他一生的遭遇就會原諒他了,因為他一定有特殊的情況,不然誰愿意做壞人?了解常理就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大公無私,就是不會有私心,把所有的一切視為平等。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然后合乎自然。自然界一定普遍周全,哪里刮風(fēng)、哪里下雨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
當(dāng)然也有很多人說大自然會偏心,像臺風(fēng)只出現(xiàn)在某些區(qū)域,但是如果逆向思考,常有臺風(fēng)的地方是不是也有好處呢?一定有,要不然那個地方的人們?yōu)槭裁催€留下來呢?有時候看到一些難民的照片或介紹,常常想他們過得這么苦,為什么不離開呢?其實在一個地方住久了以后,有苦的一面,一定也有樂的一面,會找到平衡。譬如,非洲原住民的生活契合大自然,別的不說,光是大自然給他們的回饋就是我們很難想象的。
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加繆(A. Camus),他一歲時父親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陣亡了,媽媽又是文盲,替別人洗衣服過日子。他回憶自己住在地中海濱,雖然家里非常窮,但是大自然帶給他的陽光跟海洋,讓他感覺到生命非常豐富。相反,作家薩特住在巴黎,家里很有錢,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卻很少陽光,也沒有海水。自然界是很公平的,譬如,西藏人很窮,但是他們在高原上依舊快樂。
綜上所述,天就是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自然界的運作規(guī)律不受人為因素左右,顯然更為接近本來的狀態(tài),因而更能與「道」相契合。莊子很喜歡用自然界做比喻,連做夢夢到自己變成蝴蝶都跟自然界有關(guān)系,就是因為自然界跟人的世界有一點距離,符合「道」的規(guī)律,「道」設(shè)計好春夏秋冬,它就照單全收。一旦受到人的影響,自然界就會出現(xiàn)錯亂。如果離開自然界只看人的世界,一定是顛倒離奇,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是正常的。所以我們要多接近自然,多欣賞自然界的規(guī)律,才能降低人類世界偏差的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這樣生命就比較容易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而后與「道」同行。
原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00bix.html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致虚极,守静笃【转】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ofter怎么发文章(国内应用市场lo
- 下一篇: M语言的写、改、删(Power Q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