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守株待兔教學反思
《守株待兔》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最后一組課文的一則寓言故事。
課文透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下農活整天守著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本著三年級語文教學大綱“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精神。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以新基礎教育理念為指導,主要透過在教課本知識的同時,也教給學生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也就是把“兩類結構”的學習和運用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揭題伊始,我就呈現學習方法,之后透過解題:“守株”、“待兔”,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了這則寓言的主要資料,并巧妙地根據題目“守株”和“待兔”,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這種做法不僅僅化難為易,而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獲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用心主動的發展。然后透過設計的表格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想,自己填,最后歸納出寓意。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
學生經歷了這樣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不但對新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教學中我還努力地為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談談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并力求透過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將課堂教學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獲得健康主動的發展。
2、守株待兔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守株待兔”的由來。
2、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體驗不勞而獲是不會成功的。
活動準備:
1、《守株待兔》動畫視頻、農夫、兔子的手偶。
2、“守株待兔”寓意的相關圖片若干幅。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測,引出主題,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農人”:“這是誰啊?”(這是一個宋國時期的農人)
2、教師出示“兔子”:“這是誰啊?”(兔子)
3、“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我么一起來聽聽看。”
二、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成語“守株待兔”的由來。
1、教師講述故事開頭至“等著兔子跑過來撞死”。
提問:
(1)“他是在什么地方撿到兔子的?”(樹樁旁)
(2)“兔子是怎么死的?”(自己不小心撞死的,是碰巧,是偶然遇上的)
(3)“農人撿到兔子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你覺得兔子還會再來嗎?為什么?可是那個農人一直相信它會再來。”(幼兒猜測)
2、“他到底有沒有等到兔子呢?我們繼續往下聽這個故事。”教師繼續講述故事至最后。
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閱讀提示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根據提示,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 初讀 課文。 熟悉課文內容,然后默讀自悟 。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 接著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 有關的自然段:“ ……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為什么說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通過一個個的數字的列舉,學生不難理解這是個奇跡。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是本文的中心, 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了。
不足之處:教師教學激情還不夠飽滿,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還不夠熱情,教師的評價語言有待提升。
4、藏戲反思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 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民族自豪感。了解藏戲的傳說及藏戲的特點,體會作
者對藏
戲這種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寫作方法,體會難理解的字、詞、句的意
思,了解各段大意。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的學習,提高分析、感悟理解、表達的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1. 知道藏戲的由來及特點,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文章的結構和寫作順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句段。
教學難點:
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模式學習本文,培養閱讀能力。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1.媒體圖片人物的視頻和課件。
2.錄音的戲劇欣賞片段。
3.本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導入內容:
1. 播放媒體——人物圖片。(各種戲劇的人物圖片)
2. 指名說說,圖片人物都有哪些民族。
3. 放錄音,聽戲劇片段,式說圖片中對應的民族人物。
4. 自由談談,你最喜歡的是哪種民族,為什么?
二. 引入課文,板書課題:《藏戲》
三. 學習課文:
1.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邊聽課文范讀,邊給不認識的字注音,清除閱讀障礙。
2. 播放藏戲的資料,了解藏戲的由來。
3.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出示閱讀要求:(自學或同桌互學)
(1)這是一篇略學課文,主要講的什么民族的什么內容?
(2)藏戲同其他劇種相比,獨特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快速瀏覽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和不理
解的詞語)
4. 檢查學習情況:
(1)你有哪些詞語不理解的需要同學幫助請提出來?
生:“吞噬、奇葩”
指生解答:(略)
(2)從藏戲方面,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指生回答:(略)
教師板書:藏戲的形成、藝術特色。
(3)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藏戲具有獨特的魅力?
5、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反思
本篇課文是六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該組課文以環保為主題,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地球的可愛與容易破碎,同是又是唯一的,呼吁人們要愛護地球。
在第一課時中,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完字詞的基礎之上,對全文進行了結構劃分,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把握全文。因此,在這一節課上,我主要是想通過讓學生抓住宇航員在太空俯瞰地球時發出的一句感慨,來引導學生學習地球的可愛及容易破碎,以及地球的唯一性,最后再帶著整節課的體會,來發出熱愛地球的呼吁。
上課伊始,我采用視頻導入的方法,將邁克爾杰克遜的《地球之歌》MV播放給學生,雖然前期營造了較好的氛圍,但視頻時間太長,擠占了后面的時間。在回顧舊知識,可以找一兩個人回顧一下,不需要耗費太多的精力。
在地球的可愛這一環節還能順利的完成,但是,到了地球容易破碎這一環節,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我沒能以較好的銜接形式將這一部分呈現給學生,同時,朗讀和分析的方式單一性,也使得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教學的過程中缺少個性閱讀,同時又在方法的講解上忽略了科學小品文最重要的說明方法。整個中后期顯得較為混亂,同時課堂氛圍顯得死板。最后由于時間不足,撰寫廣告語的小練筆也沒能進行。
此外,板書字體還有待于進一步練習,板書的設計不容忽視,應該再多用些心,將其設計得更為完美而嚴謹。
這次講課,問題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對于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還得不斷加強。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下次要盡量避免并改正。
6、守株待兔反思成功與不足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2、繼續練習默讀課文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后“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錯誤。
3、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教學重點:
1.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學難點:
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7、灰雀教學反思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為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依托,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洋溢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現在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
依據課文的特點,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談,蘊涵著濃濃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抓住“列寧喜愛灰雀”這一情感主線貫穿始終,展開教學。本課是第二課時,我在情景導入環節中,通過媒體出示,白樺樹上幾只活潑可愛的灰雀,并配以灰雀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是引出一條“列寧喜愛灰雀”的情感主線,為本課學習新知識做了巧妙的鋪墊。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主線,但主線的展開我分兩面,一面是列寧愛鳥,另一面是列寧愛男孩進行品讀感悟,體會人物心理。在朗讀好列寧的話后,我通過“你覺得列寧認為灰雀會飛回來嗎?”這個承上啟下的問題,引導學生明白男孩的話,發現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變化。從而通過自己對灰雀喜愛的真情深深打動男孩的心,最后達到孩子主動放鳥的巧妙的教育效果。學生在課堂中深切地感受到列寧不僅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使學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閱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這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為主要目的的閱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為依托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常活躍,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系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不足:老師的導太多,可以更大膽地放手,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師生的對話太多,生生的對話不夠,應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積極的思維與討論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收獲。
8、藏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藏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它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但它的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所以,值得我們細細研讀。
《課程標準》中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藏戲》一文就是對藏族傳統劇種的生動闡釋,因此,在我們的靈動課堂中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主朗讀,獨立感悟,然后小組合作探究,盡可能地相互交流,質疑補充,在互動中獲得新知。
所以,我首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然后,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批批畫畫,交流收獲體會,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由于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說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為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獲,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內容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可以說是從未接觸過,并且本課有些詞語屬于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了解藏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并教學生讀準理解,為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于課文學完了,還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9、雨霖鈴教學反思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后,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于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復習,又為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于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問啟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么意思?這時該怎么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10、鄧稼先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體會鄧稼先的人品風貌,并學習他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知識鏈接】
1.關于“兩彈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2.鄧稼先,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3.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涌現出來的一代杰出物理學家中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
4.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是記錄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實用文。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一類是記述他人的生平。傳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實錄”。傳記可繁可簡,一般按時間順序來記敘。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加點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鮮為人知___鞠躬盡瘁___鋒芒畢露___ 熱淚滿眶___馬革裹尸___層出不窮___風悲日曛___
2.據拼音寫漢字 至死不xiè___婦rú___皆知平沙無yín___péng ___斷草枯 家喻戶xiǎo___獸tǐng___亡群燕然lè___功常fù___三軍
3.詞語填空 當之無___死而后______然不同知人之___ 蓋世無___德高望___公而忘___兩___清風
4.解釋下列詞語 馬革裹尸: 可歌可泣: 鞠躬盡瘁: 當之無愧: 截然不同: 層出不窮:
5.仿照下面例句寫一句話 例:“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
仿寫: 二、合作探究 整體感悟課文后回答
1.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
2.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3.鄧稼先的偉大貢獻和崇高品質有哪些?
4.試舉例說明對比手法在本文中的應用及作用。
5.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
11、鴻門宴教學反思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初次教授這篇課文的我并沒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入手,本著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采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學生課本上記得密密麻麻,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后來通過聽課,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抵觸,很厭倦。這一點在9班體現的很明顯。課上學生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霧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并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盡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問題太淺,學生不懈,當然問題問的太大、過深,也沒有人愿意回答。對于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么由淺入深,逐層啟發,要么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最后,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我雖采用了課堂討論模式,同學們也非常積極踴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但我迫于時間有限,怕教學任務完不成,不得不打斷學生,亮出自己預設好的標簽式的答案。這樣,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并沒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一堂好課,除了充實,更不可缺的應該是學生的有效參與。留給學生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多開口說話,豈不更好?
這節課后,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于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完善。
12、雨巷教學反思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