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华侨、华裔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華人與華僑的區(qū)別(華人、華僑、華裔的概念有什么區(qū)別)
華人和海外華人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經(jīng)常被混淆。所謂中國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居民、香港居民、澳門居民、臺灣省居民和海外華人。這是一個民族概念而不是國籍概念,意思是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無論現(xiàn)在的國籍如何,都屬于廣義的中國范疇。廣義的華人分為海外華人和華僑,狹義的華人特指海外華人。
中文最初是“中國人”的簡稱。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落聯(lián)合顏地部落、蚩尤部落抗擊涿鹿,奠定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形成的基礎。戰(zhàn)敗的蚩尤部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南遷成為今天苗族的祖先,另一部分被華夏部落聯(lián)盟征服后逐漸同化。后來,華夷部落進一步吸收了以東夷為代表的周邊部落。夏民族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羌族、彝族、苗族、黎族等許多氏族和部落。
漢朝以后,華夏族改名為漢族。經(jīng)過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華夏”一詞開始作為漢族和55個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華夏族”這一概念,起源于古代黃河上游的炎黃部落聯(lián)盟,現(xiàn)已成為中華各民族的統(tǒng)稱。中國人移民的歷史可能比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要長:它不是起源于近代開埠之后,也不是起源于大航海時代,甚至比張騫刻空西域的時間還要早。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張騫的西域之行開啟了東西方交流的歷史。但隨著考古上不斷出現(xiàn)的新發(fā)現(xiàn),逐漸證明,其實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遙遠的中原西域文明就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進行了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商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來自新疆的和田玉和來自印度洋的海貝,足以證明商代與今天的新疆乃至印度洋有一定的商品交流。
據(jù)說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離開西方的函谷關后,穿越了中亞的茫茫沙漠來到了印度。后來被印度人奉為圣人的老子開創(chuàng)了印度佛教。這就是中國道教和漢傳佛教中所謂的“老子轉(zhuǎn)胡”論,認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實際上是一個西行的道教老子。同樣,還有吳太伯的杜東理論和徐福東的杜東理論。《山海經(jīng)》還記載了中國人遷徙到東海諸島的故事。
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有一條從北方的黃河流域到南方的長江流域的發(fā)展脈絡:秦始皇與中國融合時,夏之時的江南地區(qū)還是山越民族雜居的地方。整個秦漢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極其緩慢。直到三國時期,吳棟政權對江南地區(qū)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開發(fā),為江南地區(qū)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八大起義,五大起義,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靖康之亂...........................................................................................................................................
漢人南遷后,逐漸與長江、珠江流域的蠻夷、俚、遼等南方民族融合。正是民族的反復融合,使得“中華民族”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在中原地區(qū)人民不斷南遷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人一直南遷到南洋群島。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的發(fā)展和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使溝通中國與東大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起來,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東南亞下游人口大規(guī)模遷徙,中國歷史上也稱之為“闖關東”、“西進”。
去東南亞的過程一直持續(xù)到近代:在這個過程中,華僑甚至在海外建立了一些國家,如多麗絲共和國、王國、納土納王國、王國、爪哇的順塔王國、馬來的吳王國等。近代以后,海外華人的分布逐漸從鄰近的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等地擴散到全球,北美、歐洲等地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華人人口。這個過程也造成了海外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分。
所謂華僑,是指居住在中國大陸、港澳臺等傳統(tǒng)中國固有領土的人;所謂華僑,是指海外華人及其后裔。海外華人有時被簡稱為華人,這就導致了廣義華人和狹義華人的區(qū)分:所謂廣義華人,是一個既包括海外華人又包括海外華人的概念;所謂狹義的華人,特指海外華人。晚清時期,隨著國門的打開,華人移民現(xiàn)象更加普遍,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了國籍管理的要求。
1909年,清政府頒布《清國籍條例》。清末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頒布了修訂后的國籍法,隨后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頒布了自己的國籍法。“華僑”一詞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舊中國的這三部國籍法中規(guī)定,世世代代不歸的華僑,繼續(xù)保留中國國籍。也就是說,所謂“望其子孫延續(xù)”,不管幾個血統(tǒng),都還是屬于中國國籍的。因此,在這個時期,任何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只要住在國外,就被視為華僑。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期間,中國正式宣布不承認華僑雙重國籍,隨后與有關國家簽訂條約,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隨著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華僑”的概念只適用于仍保持中國國籍的中國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者將自動喪失中國國籍。不再是中國公民(國民),也不能再稱為華僑。因為他們是有中國血統(tǒng)的外國人,所以通常被稱為華僑。
現(xiàn)在“華僑”的概念是指居住在國外的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海外華人一定是華人,但華人不一定是華人。廣義的華人是由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和華僑組成的,狹義的華人特指海外華人。華僑是移居海外并歸化所在國的華人(包括海峽兩岸四地)的后裔。他們雖然有中國血統(tǒng),但在國籍上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不屬于中國公民的范疇。
所以廣義的漢語包括漢語,狹義的漢語不算漢語。由于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當一個外籍華人選擇了外國國籍,就意味著他自愿放棄了中國國籍。雖然外國人和我們一樣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fā),在人種上也和我們一致,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所以,中國人來中國,不存在回國這一說。否則,德裔美國公民特朗普是在呼吁返回德國嗎?當奧巴馬被帶到肯尼亞時,他有沒有要求回家?
華僑通常是與狹義的中國人(華僑)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華僑是指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也就是說,只有保留中國國籍的人才是華僑,所以華僑一定是中國人。狹義的中國人是歸化外國的中國人的后裔,但從國籍上來說,已經(jīng)不屬于中國公民的范疇。至于“美籍華人”,字面上是指華人后裔,而作為一個法律術語,“美籍華人”一詞是指在居住國出生并取得其國籍的華裔的后代。
從國籍法對“中國人”的定義可以看出兩點:中國人是有中國血統(tǒng)的中國人的后裔;美籍華人已經(jīng)獲得了他們居住國的國籍。由此可見,“華裔”的概念其實和狹義上的華人類似:在法律意義上,華裔不再是中國公民,只能說是血緣上的華人后裔(后裔)。我國領導人在每年的新年致辭中說:“向全國各族同胞、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致以節(jié)日的問候”。這里從來沒有關于外籍華人的事情,因為外籍華人其實已經(jīng)不是中國人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华侨、华裔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挑大梁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石榴花像什么(石榴花像什么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