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翻译及赏析
登岳陽樓杜甫翻譯及賞析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登岳陽樓杜甫翻譯及賞析
譯文:以前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終于如愿登上岳陽樓。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開來,整個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動。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賞析:此詩為登樓抒懷之作。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但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拔簟迸c“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水,第二句才寫岳陽樓。這個“水”字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2、登岳陽樓杜甫賞析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
此詩為登樓抒懷之作。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但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拔簟迸c“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水,第二句才寫岳陽樓。這個“水”字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3、登岳陽樓 杜甫 原文
《登岳陽樓》原文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賞析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4、登快閣翻譯及賞析
譯文:
我并非大器,只會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著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閣來放松一下心情。舉目遠望,時至初冬,萬木蕭條,天地更顯得闊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練分明地向遠處流去。友人遠離,早已沒有弄弦吹簫的興致了,只有見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羈絆、為官蹭蹬,還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著笛子,漂流到家鄉去,在那里與白鷗做伴逍遙自在豈不是更好的歸宿。
賞析: 《登快閣》是黃庭堅于元豐五年(1082年)任太和(今江西太和)知縣時,辦完公務游玩快閣之后而作,時年三十八歲。 首聯兩句寫公余之暇登閣遠眺?!耙小弊钟玫眯缕?,既寫出了倚閣的姿態,又描畫了觀賞晚晴的神情。
頷聯寫在閣上遠眺江山晚景。雨后初霽,空氣清凈;山上樹木葉子盡落,天顯得更高更大;溶溶月色,銀輝下瀉,清朗的贛江格外分明。在這里,山、天、江、月,構成一幅氣象空闊的圖景。 頸聯兩句用典抒發感慨。“朱弦”用伯牙、鐘子期的故事。鐘子期聽伯牙鼓琴,最能知音;后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多終身不復鼓琴。”(《呂氏春秋·本味》)作者以此感嘆自己胸有大志而世無知己,只好像伯牙之絕弦不復鼓琴,借美酒澆酌自娛。“橫”字平中見奇,體現出以酒遣懷的無奈之感。
尾聯是說,倒不如坐著船,吹著笛子,從此以后和那些逍遙自在的白鷗結為朋友,流露出一種棄官歸隱的心境?!皻w船”、“長笛”、“白鷗”構成一種淡泊的心境。詩人的胸襟與大自然的靈物達到了完美樸質的融合。
詩以“癡兒”領起,以“癡性”貫穿全篇,用“青眼”表達任性之行,用“白鷗”表示自在之意,抒寫了在官務之中身心疲憊的詩人面對自然山水所感受的輕松愉快,并由此而產生的辭官歸隱之愿?!奥淠尽倍鋵懢?,壯大,通透,明澈,清亮,既是自稱為“癡兒”的詩人所見,更是以“癡兒”自稱的詩人那純正情懷的內在觀照與投射外化。王國維曾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一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人間詞話》上卷)“所知者深”,即他對自己“癡兒”本性的認肯。整首詩煉字精致新奇,有真實的感情和生動的藝術形象。
5、登岳陽樓陳與義尾聯賞析
尾聯“戎馬關山北?!薄叭竹R”,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瓣P山”,泛指,并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瓣P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
“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皯{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皯{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6、登岳陽樓4個句子賞析
《登岳陽樓》4個句子賞析:
1、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人更關心的是“戎馬關山北”,自己的凄苦境況并未使詩人傷心落淚,可想到國家詩人卻“憑軒涕泗流”。采用借代手法,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痛,意境深遠,余韻無窮,體現了詩人一貫的憂國憂民的大襟懷。
2、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運用象征手法,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 又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達了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兩句自敘如此落寞,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對比鮮明,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
3、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4、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
7、登岳陽樓二首陳與義賞析
《陳與義登岳陽樓》第二首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边@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
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
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
最后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后,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8、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賞析
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昂熿骸睘榻?,“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暗桥R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9、登岳陽樓記 杜甫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創作的一首五律。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7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屬湖北)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觸景生情,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登岳陽樓》。
10、登岳陽樓記翻譯和原文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yì)!微斯人,吾誰與歸?
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歷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各樣荒廢的行業又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展它舊的規模,在岳陽樓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噬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雖然如此,那么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水、湘水,降職遠調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的雨繁密不斷,連月不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也隱沒了蹤影;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
(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感覺,放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極點萬分悲傷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綠,無邊無際;
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
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映在水面上的月色閃耀著金光,湖水平靜時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
(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辱得失全部忘卻,舉起酒杯面對和風而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么呢?這種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那在朝廷當高官就為百姓擔憂;在僻遠的江湖就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它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在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又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11、登岳陽樓翻譯
登岳陽樓
杜甫 〔唐代〕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終于如愿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開來,整個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動。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賞析: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12、登岳陽樓賞析
1、這首五言律詩寫于詩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胸懷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2、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于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著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宋代劉辰翁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皡浅保呵飼r代的吳國和楚國。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楚地;今江蘇、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吳國。“坼”,分裂。
13、登岳陽樓其二賞析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边@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后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后,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14、登岳陽樓浮字賞析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陽樓》
[今譯] 吳、楚兩地在這里被分割開來。整個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動。
[賞析] 古代歌詠洞庭湖的名章佳句甚多,杜甫這兩句則最負盛名。詩人在岳陽樓上面對“廣圓五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水經注》)的洞庭湖,覺得自己的眼界也隨著浩淼無際的湖水而擴大了,似乎看到了我國東南方吳楚兩地的分界線,又似乎感到日月也都在湖面上飄浮,兩句境界闊大,氣象宏放,可與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一聯媲美。清代詩人王漁洋說它“雄跨今古”,實非過譽。
[原作]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15、登岳陽樓2000字賞析
詩圣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譯文
巍巍岳陽樓,佇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緩緩下沉,湖面風平浪靜,沒有晚風吹起樓閣上的錦旗。我登臨的地方,曾是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率兵駐扎的地方,黃昏時分我登樓觀景,徘徊間看到洞庭湖和遠山籠罩在暮靄里。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望遠,心中的苦悶還是無法排解。登樓憑吊古人,我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上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悲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杜甫翻译及赏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是合数吗
- 下一篇: 开放式关系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