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荊棘鳥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荊棘鳥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1、《荊棘鳥》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處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說。這恐怕也是目前為止,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南大陸和島嶼的最成功的一部文學作品。
2、全書以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畫卷。內容生動、情節緊湊、故事跌宕、人物刻畫也非常到位。
3、克利里家從新西蘭來到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大牧場定居和經營,這是他們一家最大的轉機,也為許多悲喜劇,更多的是為悲劇埋下了種子。
4、克利里家很富有,克利里家也不缺乏社會地位,拉爾夫能成為紅衣主教,位高權重非常人所能想象。然而金錢和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些東西:愛情、親情、故鄉、事業、夢想、自然、人生大舞臺的精彩、身心疲累時的偷得的寧靜,等等等等,正是它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和極大的痛苦,讓人在塵世中溫享著美好,卻又留下了累累傷痕!
2、荊棘鳥讀后感1000字
細細口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后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于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己找的荊棘。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的悲劇。
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非常傳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寫,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所以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里好看。
3、荊棘鳥讀后感800字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篇長篇小說。
梅吉一家住在新西蘭,她的父親帕迪替人家剪羊毛為生,當她父親失業的時候,梅吉的姑母瑪麗從澳大利亞寄來了信,邀請他們去澳大利亞生活,繼承遺產。梅吉一家來到德羅海達后,拉爾夫神父就注意到了梅吉。隨著梅吉年齡的增大,她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加深。瑪麗死后,在遺囑上寫明要將財產贈給天主教會,并聲稱這是由于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考慮再三后,拉爾夫神父公布了這份遺囑,離開了梅吉。
梅吉嫁給了來到德羅海達的一個長相酷似拉爾夫神父的男人——盧克。但在嫁給盧克之后,梅吉仍對拉爾夫神父念念不忘。在梅吉去往一個海島進行度假散心時,拉爾夫去找到了她,并度過了他們最難忘的時光。然后,戴恩出生了。在戴恩出生前,梅吉與盧克有一個女兒,名叫朱絲婷。
在這個過程中,梅吉的家人們接連去世,我認為這也是這本書非常具有魅力的一個地方——將每個人的命運都安排的出人意料,而多個出人意料融合在一起卻又讓讀者覺得理所當然。梅吉的哥哥們終身未娶,而梅吉作為一個女人,亦無法留下德羅海達的血脈。
梅吉和拉爾夫神父的傾世感情延續了多年,糾葛綿長,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年齡差距以及拉爾夫神父的職業成為了她們的愛情不可逾越的鴻溝。女性的偉大在于她付出了多少愛,梅吉的愛幾乎全部給了拉爾夫和戴恩,所以對于朱絲婷過于冷淡和忽視,所以致于朱絲婷對于夢想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于母親的依戀。當戴恩也成為了一位神父后,梅吉曾說:“我從上帝那里偷來的,終將還給上帝。”而當戴恩在一個海島度假時,為了救兩個溺水的女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時拉爾夫才知道戴恩是自己的兒子。“這一切并非不好,至少我的兒子不需要再承受跟我一樣的痛苦。”而拉爾夫死后,幾乎將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梅吉的女兒——朱絲婷。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巢窩離開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完美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而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是一只荊棘鳥。
4、荊棘鳥讀后感800字作文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壇的一部經典之作,享有澳大利亞的《飄》之美譽。它是一部凄婉的愛情悲歌。
書中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我。而最觸動我心扉的是從菲、梅吉、朱絲婷三代女人對愛情的執著和在命運里的苦苦掙扎,它讓我感受到一種錐心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和感動,于是我不斷的在回味故事的卷首語: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
三個女人中梅吉的母親菲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這個原本出生名門的女人,為了年青時候一場違反禁忌的愛情,受到了命運的詛咒,她帶著她的私生子下嫁給一個粗俗的工人,收藏起內心隱秘的愛,遺忘掉往日精致的生活,開始了終日勞碌的主婦生活。她不停地懷孕,生育,奔波在粗重的生活中,漸漸皺紋滿面,年華老去。她遭遇著生活接連不斷的摧殘,兒子和丈夫的不和,私生子坐牢,丈夫和兒子相繼離世,毀滅性的火災,……甚至,連她故意要遺忘掉的女兒,也最終走上了和她相同的命運,為一場永無指望的愛情賠進漫長的一生。然而,她只是隱忍,從不哭泣、抱怨,默默忍受著命運的懲罰。那種隱忍的痛苦,讓人揪心地痛。讓她能夠從容面對痛苦和厄運的,正是她內心深處的愛。愛讓人勇敢堅韌,也讓人脆弱不堪,愛讓她忍受了所有的苦難,愛也毀掉了她作為一個女人精致而華美的一生。而朱絲婷,這個從小被梅吉忽視的女兒,這個自以為生來就是不值得被愛的女人,也讓我落淚。母親梅吉把幾乎所有的愛都交給了她與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她在被忽視和被責罵中長大,學會了偽裝自己,過著人生如戲的生活,直到戴恩去世,她才在母親醒悟過來的愛中找到自信。
愛情,是女人一生的宗教。
5、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大學》作為四書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風潮。能夠說它影響著千萬古人,也構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受其影響。《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眾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復雜,也不能擾亂你的決定,動搖你正確的態度。俗話說:腳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員因貪污受賄紛紛落馬。其實他們缺錢而貪,而是沒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臉面。認為受賄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權力的體現。再說此刻的大學生,不少皆沉迷于網絡,或是游戲,或是小說,或是不良影片。這顯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現。
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仍是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為人處事,而不是學習如何花著父母的錢娛樂,消遣。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王陽明說:“大學之要,誠意而己矣。”又曰“君子之要,誠意為主。”做人要誠意,但是誠心誠意去修養道德卻很艱難。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愿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為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為痛苦。這樣才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
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么整個國家還談什么未來呢最后,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能夠思考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內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務必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持續平和的心態。最后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為大學生,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斗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大學》蘊含的資料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6、史記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7、浮士德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浮士德》讀后感
在年輕時,歌德說他的作品包含著他生活中的全部歡樂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樣——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藝術,把自己那惡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顆靈魂轉述給周圍世界。“抱怨人類的命運,我已經厭倦于這么做了,我只是在實實在在地描繪人,好讓人們從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們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辦,那就讓他們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書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虛,那些脫離現實的知識,又只使他獲得了一副博學的頭腦,卻沒有使他獲得生存的力量,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為了獲得與天帝打賭的勝利,步步引誘浮士德,將年老的浮士德變得年輕,讓他經歷了兩次愛情、宮廷、美的幻夢,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是生命中的年輕時代。瓦格納創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還強于常人,只是沒有得到實體的小人,應該算是生命之初。這三部分的整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其中的特質內容不盡相同,下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作品以一個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對自身的迷惘為啟,而這種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時所發。深思的結果也只能是對生命的無奈。所以,這種自然貼近生活,關于你我的問題讓讀者也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來思考,共同來關注,發現問題,尋求啟發。人的一生涵蓋了許多,回過頭來想想卻又寥寥。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達成協調一致,應該說是人類追求的目標。而理想的“我”越飛越高,讓另一個“我”不停地追趕,永遠不滿足,似乎也永遠不會達到理想中的“我”。人們正是這種不斷的執著的追求中認識自己。生命在哲學意義上的長短應該是由這種追求所帶來的價值決定。生命的意義在于實現理想,證實價值。
老浮在聽到人們擁頌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們,他說:“今天即將結束,明天還要開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隨太陽,將眼前的景致永遠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陽不因我的美夢而隱退,肉體不因我的渴求而長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現實中的真實,難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東西總想與人分享,看到悲痛的東西總想替人分擔,多么高尚的情懷,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時只能苦苦承受這些自己壓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讓更多的人體味到的美好,讓痛苦的人不再傷心的重擔。人們苦苦受著精神的煎熬。想行動,卻舉步維艱。生命的力量告訴我們,僅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創造一切的,只有行動,才有希望。于是,人們不懈的努力。很多東西,當我們意識到時,已經是時過境遷或者事過境遷,而老浮則算是“幸運”的一個。
魔鬼靡非斯特讓老浮返回年輕時代。在靡非斯特的誘-惑下,浮士德愛上了瑪甘淚,在他們的美好憧憬中,浮還是失去了她,快樂與享樂不是長久的,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在吃苦,也不在享樂,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進步。在這個意義上說,就要不斷努力,才能找到至高無上的存在,在經歷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煥發了精神,他認為活著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種至高無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奮斗目標。這種認識的寬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說是因為浮士德取得短暫歡樂大受靡非斯特的幫助,沒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這種認識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為主導,經過很多環節找到的海倫。與海倫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兒子搞得完全破碎,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徹底失敗,他對希臘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劇結束,留給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奮爭過程,而那些所謂的美,快樂都離他而去。這就是努力后的極短暫的所謂“成功時刻”。
在這里,我要感謝浮士德,讓我不再為渴求成功所累,過程才是人生價值的關鍵,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價值實現的起點。這樣,你才能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提高自己,向至上邁進。生命原來如此美麗,它沒有給你任何所謂的痛苦,而是讓你充分展示自己。
8、活著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1、《活著》的讀后感悟:《活著》最觸動我的并不是福貴崎嶇不平的生命軌跡,而是福貴本身,他是《活著》的靈魂,他已經成為一種意志,一種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所認為的苦難的悲慘的經歷,原來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讓我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軟弱的皮囊。
2、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長總有遺憾,福貴像一劑清醒劑,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級或者每一根毛細血管,讓我學會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生活。
3、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_”,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于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斗,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
9、金鎖記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還把那個扭曲與黑暗的時代如紅樓一般寫的絲絲入扣。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遠沒有答案的選擇題。再后來,便是戰火紛飛中流蘇和柳原的傾城之戀,芬芳卻沉重的第一爐香,以及苦卻不能忘卻的茉莉香片。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難以忘懷。而最愛的便是那讀了千百遍的《金鎖記》。
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出身于低階層的苦命女子,她的家人為了自家利益,把她嫁給沒落大族姜家的二少爺——一個自小臥床不起的廢人。七巧本是一個鮮活潑辣的姑娘,在姜家處處遭到心照不宣的排擠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里她臭名昭著。后來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姜家分家后她才得以帶著一雙兒女到外面住。而此時她已在自私陰暗的封建環境下性情變態,人格扭曲,她自己幻滅了愛情夢,還親手毀了兒女的婚姻。
許多人讀完可能都會對曹七巧感到憤怒和厭惡,但我細細想來,竟還有些悲哀和同情。這要從從她的三次復雜的哭中說起。
10、簡愛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曾經有一份摯愛,漂洋過海來到我面前,那便是《簡愛》。它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時空,成了人們心中的永恒。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在這本書里滲透著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了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為什么《簡愛》讓我們感動?——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本書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雖然她們生活在同一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較溫柔,很清純,更加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關愛,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
她所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從不因為自己的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在羅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
并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而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11、家讀后感1000字大學生
1、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后閑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2、《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3、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荆棘鸟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次北固山下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 下一篇: 自制儿童绘本故事10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