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篇原文及翻译
秋水篇原文及翻譯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秋水篇原文及翻譯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jīng)流之大,兩涘(sì)渚(zhǔ)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shǎo)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nán)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dài)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翻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眾多的河流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在這個時候,河神非常高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盛美的東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順著水流向東行進,到了渤海。面向東看看不見水的盡頭。
在這個時候,河神才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抬頭仰望著海神感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說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而且我還曾經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學識少,認為伯夷的節義輕。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無邊無際,我如果不到你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2、秋水莊子原文及翻譯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翻譯: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條小河注入黃河。水流寬闊,兩岸和水中洲島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認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這里。順著流水向東方行走,一直到達北海,面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翻譯:這時,河伯轉變了自己的臉色,抬頭仰視著海神若嘆息說:“俗話所說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認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說我呀。再說,我曾經聽說(有人)認為仲尼的學識少,伯夷的義行不值得看重。開始我還不敢相信,現在我親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難以窮盡,如果我沒有來到您的身邊,那就很危險了,我將要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翻譯:北海若說:“不可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的眼界受狹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它受到時令的局限;不可與見識淺陋的鄉曲書生談論大道理,因為他受到了禮教的束縛。現在你河伯從黃河兩岸間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談論一些大道理了。
原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翻譯: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流流歸大海,沒有停止的時候,而大海卻并不因此而盈滿;尾閭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時候停止,但大海并沒有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水位不變,無論水災還是旱災大海沒有感覺。大海的容量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簡直不能用數字來計算。
原文: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翻譯:但是我并沒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認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間,接受了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好比是小石塊、小樹木在高山一樣,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會自傲自夸?計算四海在天地這個大空間里,不正像小小的蟻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嗎?計算中原地區在四海之內,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糧倉之中嗎?
原文: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翻譯:世間萬物數量有萬種,人不過是其中之一種;人類雖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車所通之地中的萬分之一。拿人和萬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馬身上工樣嗎?五帝所延續的(業績),三王所爭奪的(天下),仁人志士所憂慮的(事情),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之士為之勞苦的(目標),都不過如此而已。
原文: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譯:伯夷以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而取得名聲,孔子以談‘仁’、‘禮’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夸耀,不正像你當初因河水上漲而自夸一樣嗎?”
3、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譯
1、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3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翻譯: 水面上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愛牡丹;我唯獨 喜愛蓮花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 香氣遠播,更顯得清香,潔凈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呢。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當然是很多了。
4、短文兩篇原文及翻譯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5、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譯注釋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長到臺階上的苔痕顏色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呢?”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在:在于。
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靈:神奇;靈異。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
惟吾德馨(xīn):只因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上:長到;入:映入。
鴻儒: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指佛經(《金剛經》),也有人認為是儒家經典。金:珍貴的。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子云:即揚雄,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體現他謙虛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6、短文兩篇原文及翻譯注釋
以七年級語文下冊短文兩篇《陋室銘》和《愛蓮說》為例: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長到臺階上的苔痕顏色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呢?”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在:在于。
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靈:神奇;靈異。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
惟吾德馨(xīn):只因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上:長到;入:映入。
鴻儒: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指佛經(《金剛經》),也有人認為是儒家經典。金:珍貴的。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子云:即揚雄,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體現他謙虛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注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可:值得。
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獨,只,唯獨。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自,(自)從。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妖艷。美麗而不端莊。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遠,形容詞作動詞,遙遠,空間距離大。益,更,更加。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
可:可以。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焉: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嘆詞,相當于“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喜愛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喜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當,這里與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眾,多。
7、過秦論下篇原文及翻譯
秦孝公占據殽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關隘),擁有雍州一帶那樣遼闊的地方,(秦國的)國君臣子牢固據守來(窺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樣卷起,象用布包一樣)有并吞天下,占領海內,控制全國的意圖,吞并八方的野心。在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種紡織,修造防守進攻的武器,對外實行連橫,來使諸侯各國相斗。于是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輩的舊業,沿襲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領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帶,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險要的城池和地區。各諸侯國驚恐害怕,集會結盟來想方法削弱秦國,不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寶貝、肥沃富饒的土地,來招納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時期,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子,都既聰明智慧又忠誠守信,既寬厚道又友愛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謀士,共同約為合縱,離散了秦國的連橫,聚集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國的謀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一班人替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一類人溝通他們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一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憑著十倍大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直逼函谷關去進攻秦國。秦國人敞開關口迎敵,九國的軍隊,徘徊著不敢前進。秦國沒有耕費一支箭,一個箭頭,可是天下的各諸侯國已經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縱解散盟約破壞,各國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賠秦國。秦國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們的弱點,追逐敗逃的軍隊,使無數尸體橫臥,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來;趁著有利的形勢和方便的條件,侵略諸侯各國,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強國請求歸服,弱國前來朝拜。
傳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大事。到了秦始皇,發揚六代祖先遺留下來的功業,像揮動長鞭趕馬那樣來駕御天下,吞并了西周、東周,滅掉了諸侯國,登上了尊貴的皇位而統治全中國,用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勢震懾四海。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頭領,俯首投降,聽眾秦國小官吏的擺布。秦始皇就派大將軍蒙恬在北方筑起長城守衛邊防,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來牧馬,已亡六國的遺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廢除古代帝王的治國方法,焚燒各學派的著作,企圖使百姓愚蠢糊涂;毀壞著名的城堡,殺害杰出的人物;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銷熔這些刀箭,用它鑄造成十二個銅人,來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憑借華山作為城墻,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依靠億大高的華山,對著深不可測的黃河,把這作為堅固的屏障。優秀的將領,強勁有力的弓弩,把它險要的地方;忠實的臣子,精壯的士兵,投置了銳利的兵器,而誰敢把他怎么樣。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為函谷關中這樣堅固,象是千里的銅墻鐵壁,真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的萬世不朽的基業。
秦始皇死后,遺留下來的威望還震懾著邊遠的地方。然而陳涉是一個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系門軸的窮苦人家的子弟,是一個耕田作奴隸的人,而且是一個被征調往漁陽守邊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頓那樣的財富;他出身于軍隊之中,卻在田野里突然起義,率領疲憊困乏的士卒,帶領幾百人,轉過頭來,攻打秦朝;他們砍下樹木做武器,高舉竹竿當旗幟,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樣集合攏來,象回聲那樣應聲而起,擔著糧食,如影隨形體那樣緊緊跟著。殽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動起來就把秦朝的統治推翻了。
要說這時秦朝的統治力量,并沒有縮小減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關的堅固險要,仍然象從前那樣啊。陳涉的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九國的君王尊貴;農具木棍一類的東西,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征發守衛邊塞的戍卒,不比九國的軍隊強,深遠的謀劃,行軍作戰的策略,也不如從前的那些謀士。但是成功和失敗卻有不同,功績事業也恰恰相反。試拿殽山以東的各國與陳涉比比長短和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論了。但是秦國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權勢,統轄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國來朝拜,已經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為家,把殽山函谷關作為內宮;然而一個人發動起義,帝王基業就毀滅了,皇帝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譏笑,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沒有實施仁義,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8、短文兩篇原文及翻譯八上
八年級上冊短文兩篇語文翻譯
學習中的困難莫過于一節一節的臺階,雖然臺階很陡,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踏,攀登一層一層的臺階,才能實現學習的理想。古人更是如此。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下冊語文文言文翻譯原文:《與朱元思書》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嚶(yīng)成韻。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kuī)谷忘反。橫柯(kē)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翻譯
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涌的江浪勢如奔馬。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耐寒常青的樹木。山依恃地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比遠。爭著向高處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擊著石塊,發出泠泠的聲響;好鳥彼此和鳴,織成嚶嚶的諧美旋律。蟬兒則無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不絕。在仕途上鷹一般沖天直上的人,望一眼這么美的峰巒就會平息熱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籌劃治理世俗事務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會漏下一些光斑。
9、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譯八上
答謝中書書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游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0、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譯七下
愛蓮說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它靠直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神異。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蔓延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讀書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草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11、秋水翻譯及原文及注釋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一、通假字?
1、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2、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認。)
二、古今異義?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義:在這時候。??????????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義:臉。
今義:指事物本來得樣子。
3、至于北海?
古義:到。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12、秋水翻譯及原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13、秋水拼音版翻譯及原文
拼音版、注音及讀音
qiū shuǐ shí zhì,bǎi chuān guàn hé。jīng liú zhī dà,liǎng sì zhǔ yá zhī jiān,bù biàn niú mǎ。yú shì yān hé bó xīn rán zì xǐ,yǐ tiān xià zhī měi wèi jǐn zài jǐ。shùn liú ér dōng xíng,zhì yú běi hǎi,dōng miàn ér shì,bú jiàn shuǐ duān。yú shì yān hé bó shǐ xuán qí miàn mù,yǐ wéi mò jǐ ruò zhě。qiě fú wǒ cháng wén shǎo zhòng ní zhī wén ér qīng bó yí zhī yì zhě,shǐ wú fú xìn。jīn wǒ dǔ zi zhī nán qióng yě,wú fēi zhì yú zi zhī mén zé dài yǐ,wú zhǎng jiàn xiào yú dà fāng zhī jiā。" běi hǎi ruò yuē:" jǐng wā bù kě yǐ yǔ yú hǎi zhě,jū yú xū yě 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ǔ yú bīng zhě,dǔ yú shí yě qū shì bù kě yǐ yǔ yú dào zhě,shù yú jiào yě。jīn ěr chū yú yá sì,guān yú dà hǎi,nǎi zhī ěr chǒu,ěr jiāng kě yǔ yǔ dà lǐ yǐ。tiān xià zhī shuǐ,mò dà yú hǎi: wàn chuān guī zhī,bù zhī hé shí zhǐ ér bù yíng wěi lǘ xiè zhī,bù zhī hé shí yǐ ér bù xū chūn qiū bù biàn,shuǐ hàn bù zhī。cǐ qí guò jiāng hé zhī liú,bù kě wèi liàng shù。ér wú wèi cháng yǐ cǐ zì duō zhě,zì yǐ bǐ xíng yú tiān dì,ér shòu qì yú yīn yáng,wú zài yú tiān dì zhī jiān,yóu xiǎo shí xiǎo mù zhī zài dà shān yě。fāng cún hū jiàn shǎo,yòu xī yǐ zì duō!jì sì hǎi zhī zài tiān dì zhī jiān yě,bù shì lěi kōng zhī zài dà zé hū?jì zhōng guó zhī zài hǎi nèi bù shì tí mǐ zhī zài tài cāng hū?hào wù zhī shù wèi zhī wàn,rén chù yī yān rén zú jiǔ zhōu,gǔ shí zhī suǒ shēng,zhōu chē zhī suǒ tōng,rén chù yī yān。cǐ qí bǐ wàn wù yě,bù shì háo mò zhī zài yú mǎ tǐ hū?wǔ dì zhī suǒ lián,sān wáng zhī suǒ zhēng,rén rén zhī suǒ yōu,rèn shì zhī suǒ láo,jǐn cǐ yǐ!bó yí cí zhī yǐ wéi míng,zhòng ní yǔ zhī yǐ wéi bó。cǐ qí zì duō yě,bù shì ěr xiàng zhī zì duō yú shuǐ hū?"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 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 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 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 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 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 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 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 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 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 稊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 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 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hé bó yuē:" rán zé wú dà tiān dì ér xiǎo háo mò,kě hū?" běi hǎi ruò yuē:" fǒu。fū wù,liàng wú qióng,shí wú zhǐ,fēn wú cháng,zhōng shǐ wú gù。shì gù dà zhī guān yú yuǎn jìn,gù xiǎo ér bù guǎ,dà ér bù duō: zhī liàng wú qióng。zhèng xiàng jīn gù,gù yáo ér bù mèn,duō ér bù qí: zhī shí wú zhǐ。chá hū yíng xū,gù dé ér bù xǐ,shī ér bù yōu: zhī fēn zhī wú cháng yě。míng hū tǎn tú,gù shēng ér bù shuō,sǐ ér bù huò: zhī zhōng shǐ zhī bù kě gù yě。jì rén zhī suǒ zhī,bù ruò qí suǒ bù zhī qí shēng zhī shí,bù ruò wèi shēng zhī shí yǐ qí zhì xiǎo,qiú qióng qí zhì dà zhī yù,shì gù mí luàn ér bù néng zì de yě。yóu cǐ guān zhī,yòu hé yǐ zhī háo mò zhī zú yǐ dìng zhì xì zhī ní,yòu hé yǐ zhī tiān dì zhī zú yǐ qióng zhì dà zhī yù!zhì dà bù kě wéi。" běi hǎi ruò yuē:" fū zì xì shì dà zhě bù jìn,zì dà shì xì zhě bù míng。fū jīng,xiǎo zhī wēi yě fú,dà zhī yīn yě: gù yì biàn。cǐ shì zhī yǒu yě。fū jīng cū zhě,qī yú yǒu xíng zhě yě wú xíng zhě,shù zhī suǒ bù néng fēn yě bù kě wéi zhě,shù zhī suǒ bù néng qióng yě。kě yǐ yán lùn zhě,wù zhī cū yě kě yǐ yì zhì zhě,wù zhī jīng yě yán zhī suǒ bù néng lùn,yì zhī suǒ bù néng chá zhì zhě,bù qī jīng cū yān。shì gù dà rén zhī xíng: bù chū hū hài rén,bù duō rén ēn dòng bù wéi lì,bù jiàn mén lì huò cái fú zhēng,bù duō cí ràng shì yān bù jiè rén,bù duō shí hū lì ,bù jiàn tān wū xíng shū hū sú,bù duō pì yì wèi zài cóng zhòng,bù jiàn nìng chǎn shì zhī jué lù bù zú yǐ wéi quàn,lù chǐ bù zú yǐ wéi rǔ zhī shì fēi zhī bù kě wèi fēn,xì dà zhī bù kě wèi ní 。zhì dé bù dé,dà rén wú jǐ。"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 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 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 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 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hé bó yuē:" ruò wù zhī wài,ruò wù zhī nèi,è zhì ér ní guì jiàn?è zhì ér ní xiǎo dà?" běi hǎi ruò yuē:" yǐ dào guàn zhī,wù wú guì jiàn yǐ wù guān zhī,zì guì ér xiāng jiàn yǐ sú guān zhī,guì jiàn bù zài jǐ。yǐ chà guān zhī,yīn qí suǒ dà ér dà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dà yīn qí suǒ xiǎo ér xiǎo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xiǎo。zhī tiān dì zhī wèi tí mǐ yě,zhī háo mò zhī wèi qiū shān yě,zé chā shù dǔ yǐ。yǐ gōng guān zhī,yīn qí suǒ yǒu ér yǒu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yǒu yīn qí suǒ wú ér wú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wú。zhī dōng xī zhī xiāng fǎn ér bù kě yǐ xiāng wú,zé gōng fēn dìng yǐ。yǐ qù guān zhī,yīn qí suǒ rán ér rán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rán yīn qí suǒ fēi ér fēi zhī,zé wàn wù mò bù fēi。zhī yáojié zhī zì rán ér xiāng fēi,zé qù cāo dǔ yǐ。xī zhě yáoshùn ràng ér dì,zhīkuài ràng ér jué tāngwǔ zhēng ér wáng,bái gōng zhēng ér miè。yóu cǐ guān zhī,zhēng ràng zhī lǐ,yáojié zhī xíng,guì jiàn yǒu shí,wèi kě yǐ wéi cháng yě。liáng lì kě yǐ chōng chéng ér bù kě yǐ zhì xué,yán shū qì yě qí jì huá liú yī rì ér chí qiān lǐ,bǔ shǔ bù rú lí shēng,yán shū jì yě chī xiū yè cuō zǎo,chá háo mò,zhòu chū chēn mù ér bú jiàn qiū shān,yán shū xìng yě。gù yuē: gài shī shì ér wú fēi,shī zhì ér wú luàn hū?shì wèi míng tiān dì zhī lǐ,wàn wù zhī qíng yě。shì yóu shī tiān ér wú dì,shī yīn ér wú yáng,qí bù kě xíng míng yǐ!rán qiě yǔ ér bù shě,fēi yú zé wū yě!dì wáng shū chán,sān dài shū jì。chà qí shí,nì qí sú zhě,wèi zhī cuàn fū dāng qí shí,shùn qí sú zhě,wèi zhī yì zhī tú。mò mò hū hé bó,nǚ è zhī guì jiàn zhī mén,xiǎo dà zhī jiā!"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 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 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 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 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 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hé bó yuē:" rán zé wǒ hé wéi hū?hé bù wéi hū?wú cí shòu qù shě,wú zhōng nài hé?" běi hǎi ruò yuē:" yǐ dào guàn zhī,hé guì hé jiàn,shì wèi fǎn yǎn wú jū ér zhì,yǔ dào dà jiǎn 。hé shǎo hé duō,shì wèi xiè shī wú yī ér xíng,yǔ dào cēn cī。yán hū ruò guó zhī yǒu jūn,qí wú sī dé yáo yáo hū ruò jì zhī yǒu shè,qí wú sī fú fàn fàn hū qí ruò sì fāng zhī wú qióng,qí wú suǒ zhěn yù。jiān huái wàn wù,qí shú chéng yì?shì wèi wú fāng。wàn wù yī qí,shú duǎn shú zhǎng?dào wú zhōng shǐ,wù yǒu sǐ shēng,bù shì qí chéng。yī xū yī mǎn,bù wèi hū qí xíng。nián bù kě jǔ ,shí bù kě zhǐ。xiāo xī yíng xū,zhōng zé yǒu shǐ。shì suǒ yǐ yǔ dà yì zhī fāng,lùn wàn wù zhī lǐ yě。wù zhī shēng yě,ruò zhòu ruò chí。wú dòng ér bù biàn,wú shí ér bù yí。hé wéi hū,hé bù wèi hū?fū gù jiāng zì huà。"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 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 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 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 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 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 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 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 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 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 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 家!”
14、秋水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秋?水(節選)
【作者】莊子及門徒 【朝代】先秦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譯文:
秋天的水按時到了,各條河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水徑直涌流而浩大, 從河的兩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間,連牛馬這樣的大動物都分辨不清。在這 種情況下,河伯非常高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的美好之處都在自己一邊 了。河伯順著水流向東行,到了北海,向東面看,看不見水邊。于是河伯 就轉過他的臉,抬頭看著海,對海若嘆息說:“俗語有這樣的話:‘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認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樣的人,說的就是我。我曾經聽 說有認為孔子的知識少、伯夷的仁義輕的人,一開頭我不相信;如今我看 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難于窮盡,(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門下請教,就非常危 險了。我就會長時間地被真正的大名家恥笑了。”
北海若說:“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談論大海,因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 制;夏天的蟲子不能和它談論冰,因為它受時節的限制;不能和見識淺陋 的人談論大道理,因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給限制住了。如今你從海邊 往外看,觀覽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淺薄,這樣我就可以和你談論大道 理了。天下的水,沒有大過海的,所有的河流都歸向這里,不知道什么時 候才會停息,海水卻不見增多滿溢;尾閭將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時 候才停止,海水卻不見減少枯竭;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都不起變化; 無論水澇還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響。它的蓄水量超過江河,簡直 不是用一般數字所能計算的。但我卻從來沒有因為這個自滿,因為我自 知是自然的產物,由天地賦予我形貌,并且稟受到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 間,就跟小石塊、小樹木在大山里一樣。我正以為自己所見太少,又哪里 敢自以為多而驕傲呢?算起來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螞蟻穴存 在于曠野之中嗎?算起來中國存在于海內,不就像一顆小米粒存在于大 谷倉中嗎?世人每用“萬物”的說法來稱事物數量之多;而人類不過只是 萬物中的一種罷了。九州之內,人們都是靠著谷食生存、乘舟車來往,熙 熙攘攘,作為每一個人來說,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個人與 萬物相比,不就像馬身上的一根毫毛嗎?五帝所禪讓的,三王所爭奪的, 仁人所憂慮的,仕士所操勞的,也不過是像一根毫毛罷了! 伯夷以讓天 下求取名聲,孔子以能談天下事被人視為博學。他們因此感到自滿,不 就跟你原來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15、短文兩篇七下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原?:?不在?,有仙則名。? 不在深,有?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簾?。 談笑有鴻 儒,往來??丁。可以調素琴,閱?經。?絲?之亂?,?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 廬,?蜀 ?云亭。孔?云:“何陋之有?”
譯?:?不?定要?,有仙 ?(居住)就有名。?不?定要深,有?(居住)就有靈?了,這間簡陋的 房 ?,好就好在主?有美好的德?。苔蘚給?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說 說笑笑的是學問 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 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樂擾 亂?朵,沒有(成堆的)公?勞累??。 (它好?)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蜀揚雄的?亭。孔?說: 有什么簡陋的呢?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
原?:?陸草?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 明獨愛菊;?李唐來,世?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 不染,濯清漣?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不可褻玩焉。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 聞;蓮之愛,同予 者何?;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上、地上各種草?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唐朝以來,世??多 喜 歡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 ?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 (旁逸的)枝;??遠播,更顯得清芬; 它筆直地潔凈地?在?中,(只)可以 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牡丹是花中 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了!
16、過秦論原文及翻譯上篇
原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
秦孝公占據觳山與函谷關的險固關隘,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這些地盤,以便伺機奪取衰弱的東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國、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并使諸侯相互爭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人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漢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了重大的城邑。六國諸侯都很害怕,于是結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的人,采用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援助,結為—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明達聰慧而又忠誠講信用,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聚合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民眾。于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留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士兵的軍隊,攻打函谷關而攻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桿失去一支箭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疲憊不堪了。于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殺得敗軍橫尸百萬,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乘著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占有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統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生什么戰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于吞并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只得低著頭用繩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并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點。又派優秀的將領拿著強勁的弓弩守衛著戰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著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17、短文二篇答謝中書書原文及翻譯
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總結
- 上一篇: 辛弃疾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 网络语太太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