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就是这么简单
不管你現在能否接受,超融合已經來了,而且已經在金融、制造、醫療、政府、高科技等行業逐漸展現出其能力和魅力。不想錯失云時代先機的用戶,可以借鑒聯想的經驗,從局部開始嘗試采用超融合,這將是一個新的開端。
在中國,誰會是采用超融合一體機的“吃螃蟹的人”?中小企業?不對。互聯網企業?也不對。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聯想集團是聯想ThinkCloud AIO系列超融合一體機的重要用戶之一。聯想集團自身的IT云化轉型經歷就是對ThinkCloud AIO的可靠性、穩定性和易用性的最好證明。
怎一個“快”字了得
“快!這是我們使用超融合一體機后最直接的感受。”聯想集團IT總監喬云鵬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以前,我們部署一套新的IT系統可能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采用超融合一體機,裝機、調試,基本一周時間就可以搭建一個小型的云環境,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
目前,聯想旗下有四大業務集團——PC、手機、企業級服務和聯想創投集團,基于ThinkCloudAIO構建的云平臺為這些集團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舉例來說,基于互聯網模式的移動類業務,包括聯想智能手機使用的應用商店、游戲平臺等應用,后臺都采用了ThinkCloud AIO超融合云架構;企業級的IT應用,即支撐聯想集團幾萬員工使用,以及支撐企業業務的部分IT系統,其后臺也是ThinkCloud AIO云架構;聯想還向客戶提供云計算服務,包括云推送、云采集、企業云盤等,后端同樣采用了ThinkCloud AIO云架構。
從移動業務到云,從消費應用到企業級應用,ThinkCloud AIO都表現得游刃有余。目前,聯想內部部署的超融合解決方案涵蓋50個節點。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聯想會采用不同型號的設備,比如針對移動應用和開發測試系統,ThinkCloud AIO-H1000系列比較適合;針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應用系統,比如辦公系統、郵件系統,高性能的ThinkCloud AIO-H3000系列則更適合。
聯想內部的IT部門大約從兩三年前就開始嘗試搭建云平臺。聯想的云業務部門深度分析了聯想IT建設的痛點,與IT建設和運維人員深度互動,將最終用戶引入到產品設計過程中,并結合聯想研究院在分布式存儲、虛擬化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設計并交付了自主可控的超融合一體機。
在決定采用超融合架構前,聯想IT的全球基礎設施團隊也曾經嘗試過其他技術和方法,比如與一家業內知名的OpenStack軟件廠商共建云平臺,也試過采用創初企業的開源技術,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而且運維人員需要更深入地了解OpenStack,自行解決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其結果是費力不討好,花費數月時間搭建起的系統,不僅性能不能滿足重要應用的需要,而且也達不到高效運維的目標。
“我們需要一套既能快速部署,又能實現高效運維的企業級的完整解決方案,而不是技術和理念先進的OpenStack技術。這時,超融合進入了我們的視線。這是一種創新的‘云使能’方案,是一款真正的企業級的可交付的產品。經過由淺入深地應用,從研發測試環境逐步過渡到核心業務,其整體效果和穩定性完全滿足聯想業務的需求。”喬云鵬表示。
聯想集團IT部門ITS(Intergrated Technique Service)總監張鵬程強調說,超融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底層采用標準化的x86硬件平臺,上層采用軟件定義的方式,將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集成在一起,既簡化了部署,又提高了運維效率。以前,有多少種不同的硬件設備,就需要多少個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現在采用超融合統一的硬件平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就可以搞定。
相比以前聯想曾大量采用的小型機,ThinkCloud AIO的部署和運維變得更加快捷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其運維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平均可以降低30%~60%,而且擺脫了對高端硬件的依賴,引領客戶從硬件定義的基礎設施逐步轉為軟件定義的基礎設施,這是未來十年高密度服務器、閃存、高速網卡、分布式為IT帶來的一個巨大的轉型機會。
對于迫切需要實現傳統IT架構云化的企業來說,ThinkCloud AIO是一個非常趁手的平臺和工具。舉例來說,聯想ThinkCloud AIO-H3000主要面向企業虛擬化和私有云環境,針對VMware、Hyper-V等商用虛擬化軟件的整合做了大量優化,可實現基于VMware或Hyper-V的虛擬化統一交付。借助聯想ThinkCloud AIO-H3000,企業用戶可以快速、輕松地構建云平臺,實現從傳統架構向軟件定義的基礎設施的轉型。“對于希望部署混合云的大中型企業來說,ThinkCloud AIO是一個理想的選擇,AIO-H3000內置的Cloud-Connect 能力可以實現工作負載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的無縫遷移。”喬云鵬補充說,“而對于那些擁有多個分支機構的集團性企業來說,ThinkCloud AIO可以更方便地實現異構環境的整合,既能滿足分支機構的IT需求,又方便集團對所有分支機構進行統一管理,構建一個物理上分散、邏輯上統一的基礎設施。”
循序漸進是個好方法
在超融合的應用方面,聯想并沒有淺嘗輒止,而是將超融合架構作為云化的橋梁和最基礎的IT平臺。
因為原有的部分PC服務器、小型機逐漸到了生命周期的盡頭,聯想將這些機器上的應用逐步遷移到超融合一體機上,被替換下來的舊機器有的直接淘汰,有的則用于開發、測試環境。聯想基于Exchange的電子郵件系統、生產非關鍵系統已基本遷移到超融合平臺上,核心生產系統今年10月也會實現遷移。目前運行在超融合平臺上的應用數量占聯想所有IT應用的30%左右,聯想會加速在超融合領域的實踐,將更多的業務系統遷移到下一代基于超融合為主體的基礎設施之上。
張鵬程回憶說:“當初決定將Exchange郵件系統遷移到AIO-H3000上時,我們做了大量的測試和驗證工作,每次測試至少進行持續72小時的高負載測試,并且做了大量的破壞性測試,最終AIO-H3000通過了所有測試,又經過一段時間穩定的試運行,我們才決定將郵件系統逐步從‘VMWare+高端SAN存儲’的經典架構遷移到以AIO-H3000 為基礎的超融合架構上。”基于聯想集團的成功經驗和最佳實踐,聯想集團負責郵件系統的總監孫瑋已經決定和云服務集團一起推出基于超融合的郵件一體機,將超融合打造成Exchange的部署最佳實踐,將自身多年運維和管理郵件系統的經驗固化到超融合郵件一體機中。
超融合雖然是一個成熟的技術,但是依靠成熟的技術打造的新產品在新的場景中應用是否會出現問題,還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作為“吃螃蟹的人”,聯想在大規模部署超融合架構的同時,是否充分考慮到了可能存在的風險?
“聯想一年的業務額達五六百億美元,我們必須保證IT系統的連續性,不能出現一點差錯。因此,我們對IT系統的高可用性有很高的要求,至少要達到‘4個9’。另外,我們還要保證IT系統的性能滿足要求。”喬云鵬話鋒一轉,“我們自身又是一家IT公司,不斷的創新、助力業務變革是我們的使命。因此,在嘗試采用新產品的同時,我們還要同時保證系統的穩定、高可用性。這就要求我們先設定一個試用的范圍,在確信新技術可用的情況下再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在部署超融合架構的過程中,我們就沒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聯想目前有大約300個應用系統。我們會把這些應用系統做切分,先將一些創新性的應用遷移到超融合平臺上,核心的應用系統最后才觸碰。畢竟企業IT組織最核心的使命是Keep Business Running,在穩妥和創新之間,我們要掌握一個平衡。”喬云鵬表示。
從現在就開始嘗試吧
在喬云鵬的眼中,聯想超融合一體機是一個敏捷、易運維、成熟的產品,能夠更好地支持關鍵業務應用。而談到超融合解決方案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時,喬云鵬表示:“超融合解決方案在性能上是否可以滿足企業最核心的應用,包括ERP、CRM等的要求,現在業界還缺少這方面成功的案例,需要時間進一步驗證。不過從聯想的角度說,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超融合符合軟硬件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未來,我們的應用重心會放在超融合架構上。”
新技術的價值總是在短期內被高估,而在長期內又被低估。在新技術出現時,用戶可以先大膽地做一些嘗試,因為如果邁不出第一步,就意味著喪失先機。今天的IT不再僅僅是業務的支撐平臺,其本身就是業務的一部分,也是企業數字化的驅動力。像聯想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將其核心的郵件系統和一些重要的生產系統放到了超融合平臺上,對于很多同類型的企業來說,應該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超融合解決方案。
畢竟每個企業的信息化狀況不同,應用的需求也有差異。在如何采用超融合解決方案這個問題上,用戶可以因地制宜。
對于企業如何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超融合解決方案供應商,聯想基礎云產品總監高志國給出了以下建議:第一,用戶要看供應商的綜合實力,以及能否提供長期、高效的技術和服務支持,這是保證超融合架構持續滿足企業級用戶需求,與客戶同步成長的必要保障;第二,用戶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供應商,更應該是一個戰略合作伙伴,雙方要從長遠戰略的角度出發,考慮IT架構的演進和優化,而超融合架構毫無疑問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第三,企業在做IT決策時,要回歸初心,IT的本質仍然是驅動業務的創新,支撐業務的發展,依照這個標準選擇IT架構是最基本的要求。
關于聯想在超融合領域的使命,高志國是這樣解釋的:聚焦下一代基礎設施技術,交付全球領先的以x86為基礎的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方案,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聯想在超融合領域的具體舉措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加強在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領域的核心研發能力和產品交付能力; 第二,以客戶為中心,將客戶引入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打造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將決定權還給客戶; 第三,構建開放的生態系統,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在安全、應用方案、網絡等領域廣泛合作,為客戶創造價值。高志國對聯想在超融合領域打造一款世界級的產品充滿信心。
不管你現在能否接受,超融合已經來了,而且已經在金融、制造、醫療、政府、高科技等行業逐漸展現出其能力和魅力。不想錯失云時代先機的用戶,可以借鑒聯想的經驗,從局部開始嘗試采用超融合,這將是一個新的開端。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總結
- 上一篇: InDesign 教程:如何将图形添加到
- 下一篇: 高准流量计的蒸汽流量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