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竞转北大计算机华师,华师一附中最牛班:3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4人获国际奥赛金牌!...
30多位同學進入清北,其中有11名競賽保送生,且4人獲得奧賽國際金牌,2人獲得亞賽金牌……這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使華中師大一附中2017屆28班的名號如雷貫耳。在最初便誓言要書寫神話的集體,終于不負眾望,在華師一的史冊上揮下這傳奇一筆。
(2017屆28班王威同學獲得第47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2017屆28班洪千坦同學和汪品源同學獲得第48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2017屆28班黃政凱同學獲得第四十九屆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或許在外界看來,單純幾個數字便足以概括這個集體的一切,別的似乎都無關緊要。他們走過高中三年的步態身姿,則更多是停留在想象當中。誤解,乃至詆毀,有時會突然向他們代表的競賽生群體襲來。其實,這一切遮住真相的簾幕都能被輕易揭開,只要你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聽他們將華師一高中不尋常的三年經歷娓娓道來。唯有親自競賽之路的他們,和自始自終相伴其左右的人,才會明白他們走的并非捷徑,而是布滿荊棘的險途;他們不是將精力付諸于重復的工作,而是向著學科的巔峰不遺余力地攀登;他們與沉悶壓抑這樣的字眼毫不相干,而是通過思想的碰撞使創造的源泉不停涌流。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讓這個集體中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關注和賞識。因此當已步入大學的他們回憶起高中班集體時,這個傳奇的篇章不獨屬于個別人,而屬于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回想起全班同學齊聚一室的畫面,每個人的頭上,仿佛都帶著一頂光環。”高中三年的精彩,也不獨屬于世俗意義下的勝利者,因為在他們當中,沒有人真正失敗;因為那些最精彩的瞬間,已經定格在了他們拼盡全力且酣暢淋漓向前奔跑的鏡頭當中。
前路犖確,非內心強大者不能成行
競賽班選取的都是綜合成績優異的同學,且在錄取前充分尊重了個人意愿。他們對所選學科充滿熱情,愿意將三年光陰付諸于這探賾究奇的旅程。“前路犖確,非內心強大者不能成行”,這是班主任和競賽教練在他們做決定前的衷心告誡,然而他們終毅然啟程,或從容,或艱難。28班就此組建,40多志同道合者也因緣而聚。華師一6號樓下那排緊靠樹叢的教室也成了他們三年揮灑汗水的訓練場,無數精彩的故事在此上演。
(軍訓會操獲得一等獎)
競賽班的安排與其他班大不相同,三分之二的時間被用于學科競賽。為了學科全面發展和迎戰高考時保留底牌,綜合學科也不能放棄。兼顧綜合與競賽的要求,是對他們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巨大考驗。這樣,他們的綜合成績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證。“大部分物理組同學綜合排名保持在300名內,更有同學在統考中取得過年級第2的成績。競賽班的總體綜合成績也僅次于高分班,也有數位同學成績常年保持在年級前列。”
(別出心裁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班主任范莉老師一直提醒我們,要平衡好綜合與競賽。高一時精力主要放在綜合上,大家一起打好競賽以外科目的基礎,每周抽出三四個下午分組進行競賽訓練。高二時則將主要精力轉入競賽。高二上基本結束高中知識的學習后,就完全停課投入到競賽沖刺階段,之后的活動以分組為主,各個競賽小組在競賽教練的指導下學習。考完五大聯賽后,進入省隊的同學將繼續在組里學習,其他同學將回班復習高考。雖然分組學習,但卻統一管理,有著統一的紀律與集體活動安排。”
由于近年競賽政策收緊,而參與競賽的人數卻仍在逐年增多,省內乃至國家內競爭愈發激烈。我們那一屆全國決賽中取得全省前二十余名(如數學,物理)才能進入省隊獲得與清北簽約資格,此后選入國家集訓隊(全國前五、六十)方能報送。湖北省本就是競賽強省,隨著競爭壓力增大,競賽生在升學問題上所面臨的風險也與日俱增。競賽和高考相比的難度和知識量完全不在同一層次,數學競賽自成獨立體系,理化生三大科目都以大學本科部分內容為主要考點,計算機距離高考就更遙遠了。于是,競賽生所面對的任務量以及難度自然比普通高中生大上許多。因此,競賽生在學好競賽知識的同時還需要盡力兼顧高考成績,從而在面臨競賽顆粒無收的境況時仍保留有高考再戰的底牌。低年級時競賽綜合兩者兼顧,皆不可放松;高年級時為求競賽成績,又需放手一搏,每一個環節都是莫大的考驗,是他們決定要走競賽之路便注定要經受的“洗禮”。總而言之,競賽著實比起高考而言辛苦得多。
(全班同學安靜地自習)
學海無涯,為學境界靠自主修煉提升
三年時間里,他們靠持之以恒地修煉提高學習的境界。為學之境界有幾重,憑借經驗和能力將復雜問題一一解決已屬不易:你若走進數學組的教室里,常能聽見筆尖輕快劃過紙面的聲音——某位同學對著題目瀟灑地打上了一個大勾。這往往預示著一個困難問題剛被解決,喜悅的心情不言自明。而這樣的情境往往是他們各自宏大自學計劃中的一個小環節。然而他們又絕非孤軍奮戰——團隊的作用也被他們發揮到極致。
“我們搞競賽以自學為主。教練提出大方向,具體計劃的制定和落實還靠同學。在我們物理組,魯特會告訴你要看那些書,你每個月就要自學完一本。我們會先自己看書,將不懂的拿出來討論。每次討論都相當激烈,往往是反復的爭論過后才能得出最合理的解釋。實在解決不了的,我們會把它寫在后面黑板上,時不時看一下,思考解決方案。這樣幾乎所有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這也是一個競賽團隊的作用所在。”
隨著學識增加眼界擴展,他們對為學境界之追求則更高了一重。他們逐漸懂得,單純沉浸于解決問題的快感近乎淺薄;唯有體會形式之美,方法之妙,抑或如置身于石階之下仰視巨殿一般,著眼于規律體系全局的宏偉壯闊時,才能收獲持續而深刻的歡暢。
“在物理組待的時光大概是我至今為止最幸福的時光。這里有一群真正熱愛物理、為萬物的樂趣與規律的美麗所吸引的人,甚至讓我忘記我們的星球上其實還有那么多繁雜與紛亂的事情。平時我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討論。一個精心構造的佯謬可以讓我們‘玩耍’上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個公認的觀點是,‘不僅要知道問題的正確答案,還要知道錯誤的理解錯在哪里’。沒有什么比找到一串看似正確的過程中隱藏的細微錯誤更令人興奮的了,也沒有什么比再一次看到理性思維殊途同歸的和諧景象更令人快樂的了。我們還熱衷于提出一些有趣而困難的問題,從一個精巧的物理情景到一個看起來無從下手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當我們中的某個人竟然收獲了解答,我們往往會集體沉浸在他分享的喜悅之中。 這種規律的美麗,自然的美麗,超出我們卑微的現實的美麗,是沒有體驗過的人難以想象的,也是和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們無法從之自拔的。”
(數學組師生畢業合影照)
數學組組員亦有相仿的體驗。高二那年仲夏時的午后悶熱異常,茂密的枝柯擋住灼熱的陽光,彼時常有三五個人聚于數學組,大談“數學之美”,暢快時甚至有“指點江山”之情狀。
“奧經這書,起初那么崇拜,現在看真是遜斃了!”
“審美水平是會變的。經驗越豐富,審美水平越高嘛。一開始是神秘感,后來自以為通透就不以為然了,結果又發現之前的視野之外還有一重山水嘛。”
“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種曲折迂回的體驗,和我們在迷茫和清晰之間的往復回環也有些類似吧!”
他們之所以采取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因為許多知識過于專業,長久未進行大學知識學習的教練很難解答所有問題,更不可能采取高中面面俱到的那種講授方式。教練通常是大方向的掌控者,大致點明要看的書,要做的題,提供諸如此類的指導性意見。同一競賽組的成員可互相討論借鑒,但能提供的針對性的建議也有限。所以盡管團隊的作用不可忽視,但真正能完全依賴的只有自己。“自己看書夯實基礎,自己做題查找問題,自己查文獻澄清疑問。這是我學化競的體驗。”這個過程對于剛升上高中的學生而言,無疑十分艱巨。
另一方面,自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在外界看來,競賽班的管理模式“類似放羊”,“我們平時在學習上自我管理的時間相對其他班級而言確實要多,但同時老師不斷地指導我們自我管理的方法、擬定計劃、不斷自控、合理加壓。因此我認為,或是因為自控力不足,或是因為抗壓能力不夠,或是習慣了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大多數學生都不適合在這個階段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就注定了競賽班終究只是一種較為小眾的模式。但同樣地,我們一旦摸索到了適合自己的高效自學方法,在之后的競賽或是高考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我們熱衷于把難以枯竭的精力與創造力揮灑到現實中去。”
為了達成“高考競賽,我全都要”的目標,他們的確會比其他班級忙碌上許多。“平時部分集體活動,比如高二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因為需要大考考前突擊準備而被迫放棄學校統籌安排,而進行具有班級特色的‘社會實踐縮減版’徒步江夏綠道,在與自然的交融中陶冶情操;每人做一道拿手菜,在野炊的其樂融融中鍛煉動手能力。當時我們還進行了全班公投,最后根據投票數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事實上我們的班主任老大還有幾位教練對此都是非常遺憾的。我們從高一起寒暑假的留校時間就基本與高三同步,周六也經常需要留校學習;校團委開會有時也會因為競賽組考試而缺席……“這自然使得28班在校內顯得有些孤立,也在部分人眼中造就了刷題狂魔這樣的負面印象。
(嘗嘗自己做的拿手菜)
“在我們和外面班級的交流之中,經常會發現大家對我們28班的學生有著種種誤解,比如說智商超高、考試信手拈來、數理化普遍超好這樣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有諸如生活組成只有學習的書呆子、不合群的科學怪人、不可能找到女朋友的鋼鐵直男這種相當偏離實際的印象。“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客觀地講,我們是華師一校園里最活躍的一群人,不是嗎?你如果想體驗最富有創意的生活,想認識許多有趣的人,那為什么,不加入到我們當中呢?”
(跳繩比賽一等獎)
“經過激烈的角逐,代表全體華一人的校園形象大使最終花落我們班。在軍訓、廣播操、紅歌比賽,跳長繩、詩歌朗誦比賽等全年級的大型活動中,我們28班都獲得了一等獎,在校運動會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華師一校園形象大使陳錦溢同學)
(紅歌比賽一等獎第一名)
(詩歌朗誦比賽一等獎)
“高二那段時間,我們一到課間就把報紙團成球,把撮箕當作球門,在教學樓間的空地上踢球,激烈程度和真正的比賽沒什么兩樣。兩棟樓的同學都出教室圍觀,每層樓的走廊都被擠滿了,可以說是‘萬人空巷’了,多壯觀哇。班主任范老師經過也笑笑不說話,這就是默契啊。”
“我們熱衷于把我們難以枯竭的精力與創造力揮灑到現實中去。我們用能夠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各種不羈的創作。我們通過拆解班主任的椅子得到的結構材料和從化學實驗室收集到的數百根橡皮筋制作弓弩;使用廢棄電子設備拆解得到的零件和網購材料制作發射裝置;使用木材,柜門和水桶等制作小船進行賽艇活動......“
他們“犯逗“的歷程未曾停止,也因此有時因超出紀律允許范圍而受到班主任的管制和告誡。但作為班主任的范老師從未一概否認他們的行為,指出錯誤的同時,又不禁為“自家孩子們”的創造力感到欣喜。“當時知道你們用簡簡單單的幾根樹枝,幾個水桶就做成了一艘船,在湖里面賽艇,就覺得太可樂了!我在家笑死了,然后忍住,一臉嚴肅地去批評你們。我知道你們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很強,能將一個個突發的奇想轉化為現實,這種能力在以后會越來越受重視的。”班主任范老師在學生畢業后才透露‘批評’背后的故事。
(我們的籃球隊)
可以想象,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競賽教練在他們身上傾注的心血是難以估量的。既助其學,助他們實現夢想,又成其人,幫他們塑造品性。
“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范老師無微不至的教導與關懷。是她在一次又一次的班會上,用嚴密的邏輯和真實的例子教育我們,永遠不要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要做一個能夠給他人帶來幸福感的人。在平時,范老師更像是我們的朋友。私下里的親切交流,讓我更好地認識了自己,她用她的愛與關懷鼓勵著我們,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發現點滴的美好,她關注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善于發現我們身上獨特的品質,從而鼓勵我們一步一步地接近最好的自己。”
(合作寫大字)
“高一時我們辦墻報,物理組不按常規套路出牌,弄了個數學模型上去論證‘獻愛心’的主題,我覺得很厲害,因為實在是高大上又有新意能體現班級特色,也很快受到了大面積的膜拜。范老師一開始不接受,認為是胡亂創新。但我不認同然后直陳看法,范老師思考后就接受了。她是從內心深處尊重我們,尊重我們的思想和聲音。她從不將自己觀點強加于人,而是一直在用最積極的待人接物的態度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
(我們的墻報)
(班主任范莉老師)
“競賽班的同學們都是十分貼心的,每當有同學的生日到來,其他同學都會在教室后面的黑板的一角畫上生日板報,寫上生日祝福,一筆一劃裝點這間只屬于我們的屋子,在大家溫暖的歌聲和祝福中一同慶祝這個美妙的日子,有家一般的氛圍。這個溫馨的傳統,我們保持了整整三年,沒有中斷過一次。”
(課本劇表演)
“而作為28班的特色,班務日志也成為了眾多同學心中美好的回憶。每天值日的班委都會在這個小本子上用心記錄班集體當天發生的一切,甚至還會配上有趣的繪畫和詼諧的小點評。每當翻看那沉甸甸的小本子,細細品味,欣喜都會涌上心頭,因為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自己,看見了我們高中最好的三年,那真的是最美好最愜意的時光啊。競賽班的同學也都是熱愛自然并向往自由的。你可曾知道,博雅湖畔回蕩著我們朗朗的詩歌誦讀聲;篤學亭下洋溢著話劇表演的笑臉;市民之家留下我們對武漢規劃的思考;九真山上,用自己親手包出的粽子來表達對屈原的紀念;高考前合作寫大字寄托我們對全班美好的祝福。這些都是競賽生活中閃亮的色彩,在我們的競賽學習中,依然有文學、有詩歌、有社會、有自然、有情懷、有溫暖。”
(博雅湖畔好讀書)
(市民之家了解武漢規劃 )
(端午節學包粽子)
熱愛,助他們做到最好
在28班的三年里,每個人都學到了很多。“從不顧他人感受到換位思考,從需要老師教到完全自主的學習,我們都有自己的收獲。同時與和自己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相處,讓我們學會了合理的表達與謙虛。”
競賽不是升學的捷徑,競賽班也不是書呆子或“瘋子”的聚集之地。競賽只是給那些熱愛這門學科的人一次額外的機會,但也需為此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那些以升學為目的的人不可能到達競賽的頂端,而只有熱愛才能助他們做到最好。但即便如此,失敗也是他們中多數人最常面臨的事。
“面對競賽難題,我學會了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面對自學有時學不懂的困難,我懂得了尋求幫助、共同進步;面對不亞于高考的競爭壓力,我選擇了砥礪奮進、追求卓越;面對自己一次次被身邊優秀的同學碾壓,我體會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面對有些自己努力了卻無法改變的結果,我明白去從容應對,做好自己;面對挫折失敗,我更加堅定,從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可以說,高中的三次競賽,每一次都有遺憾,同時也有收獲。“高一那次競賽,我以一名之差無緣實驗比賽。高二那次理論考試進了省隊線,但實驗考試后無緣省隊。高三因為失誤,成績不如高二,僅僅再次獲得湖北賽區一等獎。但競賽給我帶來的挫折教育,給我的收獲比競賽的結果本身更豐厚。終于,我抓住了最后的機會。盡管高三競賽失利,但我沒有放棄機會,終于在清華大學物理金秋營考試中成績優異,獲得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錄條件,圓夢清北。競賽教會了我去拼搏努力,去盡力爭取,即使爭取不到,回顧自己的收獲,也是值得的。”
“相比于其他優秀的同班同學,我的成績可能并不算優異。僅獲得省一的我并沒有因競賽而在升學一事上得到任何優惠,最后短暫的綜合成績補救時間也沒有使我一飛沖天。但是,若讓我終歸于三年前,我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充滿荊棘的競賽之路。我懷著對數學的敬畏與狂熱來到數學組,有幸完成競賽學習的過程中一賞初等數學的全貌,一窺雄偉壯麗的數學大廈的幸運。與同學的交談總能將我從繁雜無序的世界拉出,再浸心于一個由邏輯、數學、和基本假設來規則理想環境中,與題目的奮戰也讓我獲得了花費數小時獨立思考,深入研究來證實一個猜想的經歷和能力。相比于矚目的強升學率,競賽班更給予我們的,是一個環境與平臺,讓我們可以學習一些超前的知識,讓我們得以在高中三年能培養出自主探究,獨立鉆研,靜心思考的能力,讓我們能與一群同樣對前沿知識飽含熱愛,同時極具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同學共同演繹非同一般的高中生活。”
而今,這群不畏艱難的行者仍舊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涉險前行。他們或沿著學科探索的舊徑,身披依規循跡井然運行的星辰所漫射的輝光;或踏上全新的旅程,滿眼盡是為人類社會和諧靈動的圖景襯底的那縷霞光。可無論對于誰,這三年的記憶都如此深刻而難以磨滅。赤紅的華字柱依然耀目,競賽組后窗外的鳥鳴依然悅耳,博雅湖旁陣陣包裹著藕花清香的風依然讓人快意微醺,每一摞大書的厚重質感依然易于觸及。而更重要,更不會被丟棄的,是已經融于他們身體,助他們走得更遠的是身心健康、卓越品格和關鍵能力。而這些是他們在競賽班錘煉的結果。他們不囿于俗,直率敢言;不拘一格,思路常新。他們雖會受阻于挫折,卻能靠內心的強大挺過;他們也會困頓于現實,但仍不會喪失熱忱喪失活力。在陪伴他們三年老師的殷殷目光中,他們踏上旅途中的另一重山水,而觀其背影,從容中帶著堅定,倔強中滿含自信。他們亦會偶爾回望華師一,回望這一排競賽組的小教室。這,是他們旅途的起點,是奮斗開始的地方。
撰文丨周心語(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甘天奕(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2017年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金牌)
郭瑞程(清華大學物理系)
郁 言(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洪千坦(麻省理工學院 2017年世界物理奧林匹克金牌)
曠 遙(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
黃政凱(麻省理工學院 2017年世界化學奧林匹克金牌)
胡藝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攝影丨2017屆28班供圖
編輯丨屈 哲
責任編輯丨周 勇
審核丨徐 惠
來源: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舉報/反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高二物竞转北大计算机华师,华师一附中最牛班:3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4人获国际奥赛金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2020安装教程_PyCha
- 下一篇: C#显示及隐藏任务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