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财大气粗 华为错失马可尼
本報記者 冉孟順
愛立信用12億英鎊使華為在歐洲的征戰遭遇重大挫折。?
?
10月25日晚,國際電訊設備制造商愛立信向全球發布了它成功收購英國馬可尼公共股份公司旗下部分電信資產的消息。
愛立信全球CEO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興奮地宣布:“對馬可尼業務的收購具有戰略意義”。為此愛立信付出了12億英鎊現金,其中11億英鎊用于收購馬可尼的品牌、商標和專利。
馬可尼是全世界最早將無線電技術商業化的老牌電訊公司,曾被視為不列顛帝國的驕傲,但在2000年電信業泡沫破滅后股價一蹶不振。
今年9月以來,愛立信強有力的中國競爭對手華為和馬可尼的并購談判一直在悄悄進行。華為一直被國際通信界視作為數不多的可能實現海外擴張夢想的中國公司之一。現在愛立信阻擋了華為的攻勢。
華為并購馬可尼的失敗,再次說明,即便是中國的領袖級企業,也缺乏打贏大規模海外并購戰的實力。先前中海油和海爾都吞下海外并購失敗的苦果。
愛立信:帝國反擊戰
此次收購,除華為外,愛立信還與法國的阿爾卡特、德國的西門子和加拿大的北電網絡等公司展開了激烈競爭。
作為移動通信設備市場的領跑者,愛立信近年來一直試圖增強自身的固話業務,收購馬可尼資產有助于這家瑞典大型通信設備供應商藉此將移動和固話業務集于一身,從而提高與全球競爭對手的競爭能力。愛立信全球CEO思文凱在愛立信第三財季業績會上對馬可尼做了簡單評價,“馬可尼傳統上口碑極佳,但最近由于公司規模太小而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利。”
思文凱與華為領導人任正非的經歷一樣傳奇,他在瑞典商界被視為“扭虧高手”。1986年,思文凱加盟Securitas,成功地將公司報警器部門扭虧為盈。隨后思文凱領導這家公司成為全球領先的安全鎖制造商,甚至美國白宮也用該公司的安全鎖。思文凱由此被稱為“斯德哥爾摩鎖匠”。
對思文凱來說,帶領這家昔日電信帝國走出困境是個嚴峻的挑戰。就像馬可尼是不列顛帝國的驕傲一樣,愛立信也承擔了瑞典人的光榮與夢想,接近一半的瑞典人都直接擁有或通過基金間接擁有愛立信的股票,在瑞典的GDP中愛立信幾乎貢獻了10%的份額。但在本世紀初席卷全球的電信業寒冬中,愛立信與馬可尼一道飽嘗了跌入深淵的滋味。與馬可尼的沉淪相比,愛立信則艱難地一步步走出深淵。
對愛立信來說,2001年至2003年的三年是個艱難的時刻,愛立信披露的稅前虧損高到89.68億美元,股價從2000年3月每股230瑞典克朗的最高位,下跌到2003年的每股僅略高于3瑞典克朗的水平。愛立信前CEO柯德川(KurtHellstrom)致力于通過降低公司成本來走出泥潭。這意味著需要大規模裁員,這能為愛立信節省20億美元成本,但失業的抱怨也不絕于耳。同時,股價暴跌也讓投資者虧損累累,柯德川受到了廣泛的指責:瑞典的一家報紙在一期頭版刊登了柯德川的大幅照片,并配以“懸賞通緝”的標題;他甚至收到了一封夾著子彈的信以及死亡威脅。
抱怨歸抱怨,但當愛立信希望配股融資來緩解財務困境時,大多數瑞典人仍表現出積極的愛國熱情,為這家被視為“瑞典驕傲”的公司紛紛解囊———愛立信獲得了30億美元的融資。柯德川還是感到心力交瘁,在2003年4月辭去CEO,他有些傷感:“老實說,過去三年半對我來說簡直就像七年。”
接過柯德川權杖的思文凱繼續進行這場歐洲企業中最引人注目的變革。然而,思文凱遭到分析師的質疑,這不僅僅因為思文凱是個電信業的門外漢;分析師們形容愛立信是一艘“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思文凱的工作只是堂·吉訶德式的徒勞努力。
“我們只剩一顆子彈了,必須打準。”思文凱后來回憶這一歷程時說。他不得不接著在愛立信裁員,在今年9月上海舉行的一次峰會上,思文凱對本報記者回憶道:“這是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在全球需要裁掉6萬人,我們是慷慨的,給辭退員工支付的補償金額,是法律規定數額的兩倍。”
“每個公司都會經歷危機,危機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資產。人人都變得虛心、謙卑和聽話。所有人都期望著去采取一些重大措施進行改革。”思文凱善于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長處在處理危機時得到了發揮。不過,外表與明星施瓦辛格有些相似的思文凱顯示了硬漢的一面,“如果你需要做點狠的事,那就狠一點”,他補充道。
隨著全球電信市場轉暖,思文凱堅持推行成本削減計劃,思文凱還認為愛立信應該向電信專業服務市場拓展,這些努力使愛立信的經營局面逐漸好轉。在2003年的第三個財季,愛立信結束了長達三年的虧損,實現盈利。公司的信用等級也告別了垃圾股行列,在今年的前三個財季,愛立信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歐洲市場是瑞典人的大本營。愛立信風頭正盛之時,突然發現后院起火。2004年底,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華為從它手中奪取了為荷蘭運營商Telfort構建3G網絡的合同。Telfort自從1998年以來一直是愛立信的客戶。
與思科的官司導致華為北美市場受挫后,任正非將歐洲看作是其國際擴張的關鍵戰場。歐洲不僅是最發達的電信市場之一,而且是愛立信、阿爾卡特和諾基亞等競爭對手的傳統領地。這顯然是一場更激烈的搏殺。
2003年開始,華為在俄羅斯、英國等國連續獲得巨額定單之后,態勢咄咄逼人。這讓不少國際通信巨頭不滿。
雖然愛立信很大度地認為,華為的崛起非常正常。思文凱一個月前在上海表示,“作為一個國家,中國已決意要在這些領域建立自己的地位。我肯定他們能夠取得成功。”但愛立信中國區總裁馬志鴻說:“我會把他們認真地作為對手。”
華為受挫
在愛立信宣布收購成功消息之后的5分鐘,華為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次收購失利,不會影響華為既定的開拓歐洲的戰略。”
今年夏天,任正非為拿下英國電信(BT)大單,親自飛到歐洲督戰,隨后根據新的市場形勢對華為歐洲總部進行了重組。這位17年前在深圳灣一間簡易房里創辦華為的退役軍官已被尊為中國通信制造業教父。他渴望把華為打造成一家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羽翼漸豐的華為試圖在國際市場上“闖江湖”。
在歐洲,任正非首先選擇了俄羅斯。這是國際通信巨頭們不愿光顧的角落。任正非被認為是在豪賭:俄羅斯當時的局勢一片亂象、社會動蕩。任正非不理會外界對他“一意孤行”的評價,他希望在歐洲市場重復華為在中國市場“農村包圍城市”式的成功。
然而,華為在俄羅斯的進展并不順利。1998年和1999年,華為顆粒無收。任正非堅持在俄羅斯繼續加大投入,他對負責開拓俄羅斯市場的部下李杰說:“如果有一天俄羅斯市場復蘇了,而華為卻被擋在門外,你就從這樓上跳下去吧。”
困頓數年后,隨著俄羅斯局勢的穩定,華為開始在俄羅斯逐漸獲取定單。在這場“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攻堅戰中,華為笑到了最后。俄羅斯在2003年建設歷史上最長的一個光環網,這是3797公里超長距離的320G國家傳輸網,通過高速的光傳輸在每一個光圈上能放16萬部電影。一家加拿大公司也能提供這種技術,但華為顯出了成本優勢,他們的報價比對手低30%。任正非在一次會議上自豪地宣布:“這是我們(華為)公司提供的。”
現在,俄羅斯成為華為產品出口的最大的國際市場之一,華為也在俄羅斯及周邊國家名聲鵲起。在俄羅斯的成功顯然鼓舞了任正非,華為開始在歐洲市場攻城拔寨。在葡萄牙、荷蘭等西歐國家,都開始出現華為的身影。
與俄羅斯等東歐市場不同,任正非在西歐還必須直面歐美人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任的表現堪稱堅韌,在他領導下的華為顛覆了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留下的“低科技、低成本”的糟糕印象。盡管華為依然堅持令通信巨頭頭痛的低價格策略,但這不代表華為設備技術含量不高。華為的設備開始得到一些運營商的認可。不久前,華為與愛立信、阿爾卡特、思科一道,成為英國電信“21世紀網絡”的設備供應商,華為拿到不菲的定單。
與此同時,馬可尼落選英國電信的優先供貨商,這使這家5年來一直在困境中掙扎的老牌電信設備商雪上加霜。
早在3年前,當馬可尼的股價跌到6先令時,一直厭惡股市的任正非卻精明得像華爾街的投資家。有知情人士透露,任正非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興致勃勃地提到,“馬可尼是世界五百強之一,現在股票跌到了6個先令。我們公司如果想買的話,出手就可以買過來。”
任正非甚至半開玩笑地鼓動他的部下,“弟兄們趕快去買,6個先令像垃圾一樣很便宜啊。”任正非這種哥們兒式的熱絡讓手下們面面相覷———他們已習慣了任正非雷厲風行的作風,任有時甚至愛發脾氣。
不過,任正非還是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不過買過來后它(馬可尼)還有42億美元的負債,咱們可沒有那么大的能量。”盡管如此,任正非仍透露了華為的海外收購計劃,“昨天我們排個表,我們準備收購這樣的公司,都是曾經投資二三百億美元的公司,現在二三百萬美金就可把它們買下來。要自己開發,再走直路,也得投10億美金。”
但華為隨即與思科打了一場長達兩年半的馬拉松官司,收購馬可尼的計劃就此擱置。
馬可尼在今年早些時候曾同華為達成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馬可尼和華為將互相銷售對方的產品。華為最看中的是馬可尼的技術。馬可尼雖為破落貴族,但在某些技術仍具有較強實力。任正非在今年4月的一次會議上曾透露,“西方一些大公司破產之后,很多新技術舍不得丟掉,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發明煙消云散,希望后人能夠接著研究成功。”低成本海外收購已經成了華為獲取先進技術的捷徑。任正非同時還承認,華為引以為傲的俄羅斯光環網項目,其技術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從美國花了400萬美元買的”。
華為內部人士透露,為了獲得馬可尼的技術,華為的報價是6億英鎊。但更慷慨的瑞典人粉碎了華為的計劃———他們的出價是華為的一倍,12億英鎊。
posted on 2005-10-28 13:48?灰狐動力 閱讀(...) 評論(...) 編輯 收藏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Anrylxp/archive/2005/10/28/26378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爱立信财大气粗 华为错失马可尼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CPP协议
- 下一篇: AutoCAD的COM开发时无法获取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