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建筑机器人造楼,梦照进现实还是“海市蜃楼”?
文|智能相對論(aixdlun)
作者|蔣思憬
(封面圖)
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近日,碧桂園旗下全資子公司研制的建筑機器人,已經正式下線了,并開始投入商業化運營。
碧桂園兩年前就說要造建筑機器人,在這兩年中也一直未對外發布相關訊息,因而一些看客們免不了在背后“調侃”一番。但這一次,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在今年兩會期間,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以下簡稱“楊國強”)提議,要繼續加大建筑機器人研發力度,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智能機器人也隨之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海底撈的送菜機器人、沃爾瑪大賣場的送貨機器人,就目前來看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但將機器人運用于建筑場景,現階段還是較為少見的。鑒于此,「智能相對論」將借由碧桂園建筑機器人正式投入商用這個事件,剖析建筑機器人的未來潛力和商用前景,及其對傳統的建筑行業所產生的影響。
國內、國外紛紛加碼“押注”
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建筑制造行業,碧桂園在國內是走在前列的。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碧桂園在研建筑機器人及智能建筑產品近50款,其中18款建筑機器人已經投入商用,另有28款正在研發。
18款已經商用化的機器人在10余個項目中開展試點,應用于造房子的各個環節,有專門用來粉刷墻面的,有負責地磚鋪貼的,還有用于樓層清潔的。
(圖源:百度圖庫)
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的落地,碧桂園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早在2018年7月,碧桂園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該公司總部坐落在廣東佛山順德,目前已經順利“下場”的18款建筑機器人,正是出自博智林之手。
目前,建筑機器人在國內還是較為罕見的,碧桂園“粉紅色”的建筑機器人也著實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而將視線拓展至境外,建筑機器人作為建筑工人的作業“輔助物”,發展已有時日。
挪威nLink公司生產的移動建筑機器人專為解決鉆孔問題而設計,在2014年獲得Robobusiness Pitchfire獎(作者注:工業機器人領域重要獎項)。
該公司生產的建筑機器人使用成本相對低廉的標準化元件進行生產,與現有的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相比,系統更友好,工人只需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通過ipad來遙控操作機器人。
(圖源:百度圖庫)
Fastbrick Robotics,是澳大利亞一家科技公司,該公司設計了一款3D建筑機器人Hadrian X,它可以讀懂圖紙,通過3D掃描技術,能夠精確地計算出每一塊磚頭的位置。如果該機器人24小時連軸操作,可在2天內建好一座房子。
在科羅拉多州恩格爾伍德市的一個建筑工地上,一款砌墻機器人正在作業,這款機器人由Construction Robotics公司制造,能夠在8個小時內砌好3000塊磚石,是普通工人工作量的數倍。
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在人工智能技術日臻精進的背景下,社會各個行業的智能化程度均有所提升。具體到建筑制造行業,砌墻、鉆孔、鋪磚等貫穿建筑業多個環節的建筑機器人的出現,既是全行業生產力提升的外在表現,也有著其行業固有的內在張力。
缺人,是個大問題
“一名熟練的瓷磚工人,鋪一塊瓷磚大概需要6至8分鐘,而機器人可以把這個時間縮短到一分鐘之內。”博智林副總裁劉震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博智林提供的資料,其研發制造的多款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都是人工的3至10倍。考慮到建造行業通常以項目作為測算單位,大規模應用建筑機器人的成本較之人工更低。
壓縮經濟成本,盡可能實現較高的利潤率,是所有行業提升生產力的最主要動因,在人力成本日益抬升的建筑制造業也是如此。但結合建筑行業的特性,「智能相對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建筑機器人正在成為建筑行業的“剛需”。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農民工總量約為2.9億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8歲,比上年提高0.6歲;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高達24.6%,比上年提高2.2%。
(圖源:百度圖庫)
這并不只是中國建筑制造業面臨的問題。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19年發布的數據,2018年美國建筑業新增崗位達33萬個,但80%的建筑公司都無法找到合適的建筑工人。數十萬崗位的空缺,放在其他行業恐怕是難以想象的。
早在2015年,澳大利亞國內泥瓦匠的平均年齡已達55歲,比2019年中國農民工平均年齡高出約14歲,如果短期內無法找到合適的年輕人加入,預計未來五年將面臨無工可用的窘境。
由此可見,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總體年齡偏大,缺乏年輕從業人員涌入,已經在當下成為一個全球性普遍問題。這一點在居民平均年齡偏大的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尤為普遍,年齡結構較為年輕的中國在這一問題上,雖尚未到十分嚴峻的地步,但隨著新生兒數量持續減少,建筑行業的“用工荒”在未來數年或將日益緊迫。
而與建筑行業“用工荒”相對應的,是體量和規模仍在不斷擴大的建筑產業。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2020年中國建筑業簽訂合同額高達59.56萬億元,同比增長9.3%;新簽合同額為32.52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均顯著高于2020年全年GDP漲幅。
(圖源:包圖網)
另外,對于“基建大國”中國而言,建筑產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20年建筑業產值占我國GDP的份額為26%,這一比例遠遠高于主流發達國家,建筑產業對于拉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新一輪舊城區改造、高鐵網絡的擴展等龐雜的基建項目,背后需要的是數量龐大的建筑工人。基于此,碧桂園18款AI建筑機器人的商用,既是其企業汗水的結晶,同時似乎也是產業發展的“剛需”。
只是,“機器換人”,就真的就能解決業已存在的行業問題嗎?
建筑機器人,真有一個好“前程”?
政府對于推進建筑制造智能化,是頗為重視的。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1個月后,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意見,提出要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帶動建筑業全面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筑品牌。
(圖源:百度圖庫)
政策層面的鼓勵和重視,對于建筑機器人的發展,乃至整個行業的智能化是大有裨益的。但「智能相對論」認為,政策的大力扶持或許也反映出目前建筑行業智能化程度不高這一事實。
相關數據表明,自1945年以來,相比制造業、零售業和農業的生產率增加了150%,我國建筑業的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
另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在過去20年中,全球建筑業每小時價值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約為制造業增長率的1/4。分國家來看,同一時期法國和意大利的建筑業生產效率下降1/6,美國自1960年以來建筑生產率下降了一半。
實際上,建筑行業是世界上數字化、自動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究其緣由,生產效率低下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建筑行業工作流程的冗雜。
以建筑施工前的設計圖紙環節為例,首先,大部分建筑師在施工前都會創建3D模型,用于報審報建;
其次,制造商也會制作詳細的施工圖,精細到每個螺母和螺栓以及制造商提供的部件的詳細裝配方式;
最后,建造方也需要排列圖紙,其順序需顯示出腳手架搭建、框架、存儲和設備空間等的信息。
多方之間圍繞施工前的圖紙,進行反復協調溝通,造車大量的人員、時間的浪費。這僅是正式施工前的圖紙設計環節,在具體的施工現場,需要為工人安排工作順序,因而也會產生大量拖延。
(圖源:千圖網)
「智能相對論」認為,“缺人”或許只是阻礙建筑行業發展的表面因素,更深層次的桎梏是冗雜、模糊、低效的工作流程。基于工作流程的優化,而非僅靠幾臺砌墻、鋪磚的建筑機器人,才能最終提升行業整體的生產效率。
而單就建筑機器人未來的商用化前景而言,「智能相對論」認為恐怕也是不容樂觀的。
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94.1億美元。
另據咨詢公司QY Research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的建筑機器人市場將會從2017年的2億美元,增長到4.2億美元。
統計年份的不統一會降低結果的信度和效度,但從上述兩組數據也可以管中窺豹,建筑機器人在機器人市場的比重是很低的,也為其未來的商用化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建筑工人出身的楊國強,一直在心里藏了一個科技夢,希望用科技提升生產力。
只是,他或許用錯了地方。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hinengxiaoyan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碧桂园建筑机器人造楼,梦照进现实还是“海市蜃楼”?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tml缩放背景不缩放_如何在缩放通话中
- 下一篇: 查看本机外网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