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 | 别泡枸杞,别晒步数!7招搞懂健康数据,有型有颜等TA来撩
導讀:你的日常活動正在產生大量數據!但其中很多數據也正在被你浪費。你以為數據與健康的關系,就是在朋友圈里曬曬步數?其實,并不需要復雜的技術,這些數據就可以幫你完成時間管理、監測你的健康狀況,甚至為你的生活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有價值的建議。
“時間去哪兒了?我今天都干嘛了?”
“我每天都泡枸杞,真的包治百病了嗎?”
“腿傷剛好,我該去健身房撩TA & 被撩嗎?”
這些問題別問別人,你自己制造的數據就會給你答案。這些數據怎樣獲取?怎樣記錄?怎樣分析?本文用10條建議和7個步驟,幫你實現“量化自我”。另外文末有送書福利,別錯過!
本文為大數據(ID:hzdashuju)原創,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作者:土豆小姐,不想當網紅的旅行者不是好編輯,馬蜂窩@土豆OHC
01 什么是量化自我
人們現在總是在量化自我,每天有一系列數字跟隨著我們:睡覺的時間、走路的步數、用了多長時間掙錢、浪費了多少時光、交朋友的數量、發朋友圈的數目。量化自我處于一種爆發狀態。到2016年年底,有高達1.1億個可穿戴傳感器被運輸到世界各地。
“量化自我”這一概念,即對于自身的數據,人們如何記錄,為何記錄,怎樣分析以及做出何種反應。量化自我是一項人類活動,比起那些推動量化自我廣泛傳播的各種設備,量化自我本身更加有趣,它不需要比紙和筆更復雜的技術。
然而,無論是通過可穿戴電子設備,如智能手表和健身手環,還是通過手機、計算機,現在很多自我記錄的方式都是數字化的。這些高科技記錄方式,與人們幾個世紀以來量化自我的方式(比如寫日記或日志)交織在一起。像這樣的數字化量化方法的增多,就引發了關于舊傳統的新問題。技術擴展了可以測量的生命領域,讓前所未有的更高頻率的記錄成為可能。
02 持續量化的世界
“量化”并不是新近產生的。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紀美國政治家,他持續地記錄了自己如何花費時間,以及是否達到為自己制定的目標。他用圖表和便條的形式量化,來“執行自我檢查計劃”。
這種以日記形式進行的日常量化很常見,事實上在18世紀,日記是被共享的。人們使用相對簡單的條目,按順序簡短地記錄發生的事。通信學者李·漢弗萊斯(Lee Humphreys)和她的合著者發現,今天的推特與十八九世紀的日記非常相似,都是“用當前時代的傳媒方式與他人探討、反思、交流和分享”。
20世紀20年代的發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也量化自己,他的做法是:創建一個大型的剪貼簿,嚴格地每15分鐘記錄下一些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風格體現了今天仍在持續的自我量化思路,一種是數據在改變生活的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另一種則是被動地支持個人反思。
今天,我們可能會把富蘭克林的方法稱為“自我量化”;而將富勒的稱為“生命記錄”,它是自我量化的近親,雖然只是近親,但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具干預性。
對于我們現在所稱的自我量化,富蘭克林的嘗試具有非工具性和思考性,與我們最初所認為的相比,他的方法其實更像“生命記錄”。除了歷史上的這兩種方式以外,我們需要加上第三種——主動的自我實驗。在出現現代臨床試驗之前,自我實驗是科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眼睛的運作方式,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盯著太陽的反光,差點失明。在當時布洛芬、瘧疾疫苗和神經科學的歷史中,都曾有過自我實驗,并且直到現在,自我實驗者仍持續做出重要發現。
所有這三種方式(自我量化、生命記錄、自我實驗),都對我們如何看待自我產生了影響,并都有各自的歷史。
03 怎樣量化自我?這里有一些建議和提示
《量化自我》的作者吉娜·聶夫(Gina Neff) 和唐恩·娜芙斯(Dawn Nafus)建議大家在開始自我量化項目的階段,需要考慮收集一些因素:
1. 要有一個簡潔的開始
自我量化應該從有人做過的簡單實驗開始,比如可以在幾天或幾周內完成的。雖然通過幾個月或者幾年時間來量化,會帶來不一樣的好處,但第一個項目不應長期占用你的時間。
2. 聚焦于一件或兩件事
量化必然會產生對日常生活的片面看法,也不可能從許多片面的觀點中構建出一幅全貌。利用偏向于你優勢的地方,把注意力引向最重要的問題。
3. 合理命名數據
盡可能用與經驗相符的方式標注數據。有時,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提問可以幫助你找到需要被量化的東西。比如,在回答諸如“今天你想遠足嗎”這樣的問題時,可能能對肌腱炎的疼痛程度進行量化。
4. 時間和地點都是很好的數據管理器
提高數據集合反映的觀點的精確度,結合實際情況,具體指的是,比如每天固定在某一時間拍照,或每次進入一個地方時拍照。
5. 對量化工作實事求是
每小時記錄一件事,堅持兩天很容易,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持續兩天后,這個項目很可能就此停止,不會繼續堅持了。考慮你實際想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到量化項目中,并且考慮在一天中何時記錄比較方便。
6. 數字、文字和圖片都很重要
有時記下一個單詞或拍照可能會成為最有力的記錄,特別是在時間也被自動記錄的情況下。通常,傳感器數據最好與手動記錄的筆記或其他數據相結合,便于理解。
7. 數據有不同的尺度
如果你使用的是數字尺度,請注意尺度本身傳遞的信息。用5分制計分,可以留有中間立場;用6分制計分,將迫使你進行選擇。有時粗略的尺度(如低、中、高)比10分制的選擇更有效。在統計學中,數字9和99常常代表“丟失”的數據或無意義的問題。比如,你可以用1~10來量化心情,用99來代替心情沒法被明顯辨別的某一天。
8. 文字和圖片有數量要求
單詞的頻率可以計算,所以它們變成了數字。像750 Words這樣的程序,可以在任意段落中計算關鍵字出現的頻率,這能為你關注的事物提供線索。一些人每天簡單記錄覺得高興的事,然后用750 Words來分析,用以量化心情。通常這樣的項目會與情緒分析同時進行,以確定這些詞的語氣是積極還是消極。
9. 自我量化工具不一定要花哨
應用程序開發人員試圖對顯示數據的方式做出好的猜測,哪些數據可能有用,哪些計量尺度更實用,哪些詞更重要等,但這些都是猜測。紙和筆的記錄、Excel表格、谷歌表單(Google Forms),或通用的自我報告應用,給了你對于信息記錄的更多控制力,并且當項目發生改變時,可以獲得更多能力去改變和調整。
10. 開展幾次試運行
在你第一次嘗試時,有些東西達不到預期是很正常的。也許是選擇的數據規模不太好,也許是收集數據的頻率不現實。對自我量化項目進行修改,直到確定可行的方案。
04 量化自我與數據分析:7招搞懂你的數據
假設你現在已經做了以上事情,并且手上有了一部分數據,你會問自己:現在該怎么做?下面我們列出了一些你可以使用的數據分析方法,這不要求你掌握新的統計或可視化技能。這是關于如何分析數據的建議,即如何尋找幫助你發現模式、找到趨勢和完成拼圖的東西。
1. 時間和地點是強線索
大多數人在看圖表時,都很自然地尋找規律,并試著解釋我們看到的峰值。因為數據的時滯性,數據集的兩個峰值即使相關,也不會直觀地排列,那么你將不得不添加一個臨時調整時間戳,比如加上或者減去適當小時數,直到看到峰值之間的聯系。
在線形圖中,很難通過肉眼看出遞歸和時間滯后性,但有一些方法可以使它們變得明顯。比如,可以把圖表打印出來,圈出每個“周一”,以便從視覺上放大這個規律。在電子表格里,你可以把數據拷貝到新表格中,刪除所有與峰值無關的數據,然后查看時間欄,看看是否有共同的一天或一周的規律。
2. 滑動平均可以解釋潛在趨勢
滑動平均顯示的每個數據點,是前面幾個數據點的平均值。這個數據,直觀地反映了數據的上升或下降趨勢。自然狀況下,體重會正常波動,與每天的體重讀數相比,一周的平均體重是體重增加或減少的一個更好的指標,并且,平均數也可以減少焦慮。在數據密集且變化量大的情況下,滑動平均也能作為一種可視化工具。
3. 注解
數字不會講故事,但人會。在圖表上記下評論或插入圖片,可以幫助還原數據中的故事。任何你能找到的其他事物——照片、音頻資料,當時寫下的某些東西——都能幫助你在所量化的指標和未量化的指標之間建立聯系。
4. 拼貼畫能支持視覺上的意會
當同一事物的照片(食物、藥丸、臉)以一個系列的方式顯示出來時,一些模式會通過形狀和顏色產生。以這種方式量化會使數學計算更加困難,但視覺模式比數字更能產生強大的反饋。無意中捕捉到的位置信息,或是一個物體的包裝,或是其他意外被拍攝到的人,都可以幫助你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或者捕捉到你最初可能沒有想到的額外信息。
5. 缺少數據并不意味著真正的缺失
缺失數據的修補是有意義的,它們本身也可以成為數據。在量化某一特定活動時,關注不做某件事的模式,而不是關注做了什么,可能會帶來不同的解釋。
6. 講故事是一個使故事精練的好機會
當人們不得不向別人解釋數據時,往往會花時間更仔細地思考數據。通過與別人交談數據,發現其他人看到的東西,可以成為數據本身另一個有用的鏡像。
7. 與他人比較可以提供參考
和我們交談過的大多數自我量化者都沒有意識到,探究自身數據是否偏離人群的平均水平是很有用的。不管怎樣,參考其他人的數據樣本,可以看到可能的變化。
一旦人們有機會查看自己的數據,其中一些人可能會尋求改變。收集數據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一種能感知到的負擔。如果你量化咖啡因,希望能緩解癥狀,然而量化結果卻顯示,飲用多少咖啡因并不重要,你會發現,本以為通過量化能控制癥狀,但最終結果讓人失望。實驗可能也確實會失敗,選擇你不想知道的和選擇想知道的一樣重要。
然而,值得記住的是,一個問題如果能成功解決,意味著它實際上并不是個問題。人們使用數據來平息擔憂,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這方面的例子。
05 說說你日常的量化自我
5種自我量化的常見風格或目的:①監測和評價;②引發感覺;③審美好奇心;④調試問題;⑤培養習慣。
我們提供了人們在每個方面所做的事情的例子,以及關于以這種方式量化的實際建議,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鼓勵你自己去嘗試,這涉及在設備手冊中找不到的別人發現的想法和陷阱。二是即使你沒有興趣嘗試自我量化,當你看到人們為了體驗其他人帶來的創造力而努力,且遇到難題時,你也可以幫忙解決。
正如評論家葉夫根尼·莫羅佐夫強烈提倡的,自我量化,不是讓人們不加思索地跟隨計算機的指令去做,也不是允許用技術代替感覺和情緒。
近年來似乎有一陣健身熱和慢跑熱,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曬“戰績”和“戰況”。VKKKKK大魔王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她的每張跑圖后面,都是量化自我的記錄。
▲圖片及案例由VKKKKK大魔王授權使用:VKKKKK大魔王,愛美食的舉鐵女漢子,愛旅行的紋身美少女,愛分享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小紅書@VKKKKK大魔王
你能在圖片中看到跑步途中的風景、距離和“軌跡形狀”,用一個叫做nike+的app進行記錄。與此同時,她還用另一個app——KEEP記錄更多的數據,分析數據背后的內容,以此判斷哪些數據最適合自己的跑步目標,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是否需要被消滅,最終調整跑步速率、坡度、以及拉伸方案。
這是許多自我量化者需要學習的。許多自我量化者把這個過程看作一種反饋回路,這是一個計算機科學術語,即由系統生成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調整。反饋回路不是自動的。一些人可能會認為VK大魔王的追蹤方法不精確,但她選擇使用數據綜合分析,而不是記錄跑步的距離,并傳達了比更精確的方法更重要的信息。
量化自我:如何利用數據成就更幸福的自己
作者:(美)吉娜·聶夫
當當 廣告 購買延伸閱讀《量化自我》
轉載請聯系微信:togo-maruko
推薦語:不要只把行走步數、睡眠時間、心率監測、體脂測量等數據作為朋友圈的日常PK,要讓數據為我的健康所用,量化自我,看這一本就夠了。本書作者吉娜·聶夫是華盛頓大學通信與社會學助教,高級數據科學家。唐恩·娜芙斯是英特爾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也是一位人類學家,在工業領域工作,為技術發展提供信息。譯者方也可是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專業優秀畢業生,曾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經濟應用技術大學游學半年。酷愛數字與數學,學習、工作中長期與數據打交道,擅長用數據分析業務開展狀況、識別目標客群。知乎主頁@方也可
福利時間到!
來說說你平時都用哪些app或方法來量化自我?(keep、微信運動、阿里健康、美柚...)
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快來留言分享吧!被贊得最高的3條留言以及被我們精選出的3條走心留言的發布者將獲贈《量化自我:如何利用數據成就更幸福的自己》。
活動截止時間:7月27日(周五)22:00
偷偷告訴你:我們中獎率很高的!留言區刷起來吧!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后臺對話框輸入以下關鍵詞
查看更多優質內容!
PPT?|?報告?|?讀書?|?書單?|?干貨
Python?|?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
區塊鏈?|?揭秘?|?高考?|?福利
推薦閱讀
能救命!你不是藥神,但你就是你自己的數據之神!
從技術小白到老司機,這20本書幫你“快進”20年
入門科普:什么時候要用Python?用哪個版本?什么時候不能用?
2018上半年這10本新書,技術大牛們都在追著看
Q:?你都有哪些“量化自我”的故事?
歡迎留言并順便贏取福利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后臺點擊“歷史文章”查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送书 | 别泡枸杞,别晒步数!7招搞懂健康数据,有型有颜等TA来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转]史上最全Eclipse优化
 - 下一篇: 华为数据之道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