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智商运动 李永乐 第2章 奇妙的物理
第2章 奇妙的物理
世界上第一張X光片是誰拍的?
波有三個參數:波長、頻率、波速。v = λf,在真空中,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和光速一樣,λ越大,f就越小,根據產生方式和特點,可以把電磁波分為無線電波、光波、X射線、伽馬射線。
| 無線電波 | 電荷周期性振動 | 手機信號、收音機 | |
| 光波 | 德國里特 | 原子外層電子躍遷 | 殺菌、促進鈣的吸收 |
| X射線 | 倫琴 | 原子的內層電子躍遷 | 安檢、醫療透視 |
| 伽馬射線 | 原子核躍遷產生 | 醫療:殺死癌細胞 工業:金屬探傷機 |
無線電波
發射信號時,天線的長度需要與電磁波的波長接近。手機信號使用短波,便于隱藏天線。收音機的天線較長。有些手機具有收音機功能,但是必須插上耳機才能用,這是為了讓耳機充當天線。
光:紫外光、可見光、紅外光
已知氯化銀在受到光照時會分解,析出銀,呈黑色
1801年,白光經棱鏡射散出七色光后,把沾了氯化銀溶液的紙片放在紫光的外側,過了一會兒,紙片變黑了,說明在紫光的外側還存在一種看不見的光線。
丹麥醫生芬森致力于研究陽光治療疾病的問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醫學獎。
日光燈管發光原理:汞原子受到電子撞擊而進入激發態,回到基態的過程中發出紫外線,紫外線撞擊熒光粉,熒光粉發出可見光。
原子能級的理論,是波爾為了解釋氫光譜而提出的,波爾認為,電子在每個軌道上運動時,不會發出電磁波,只有電子在兩個軌道之間躍遷時,才會吸收或者輻射電磁波,
X射線。倫琴給他老婆的手拍攝了第一張X照片
伽馬射線。能使基因變異,原子彈爆炸副產品之一。相關電影:曼哈頓博士、神奇四俠、綠巨人
量子力學的開創
19世紀的最后一天,歐洲的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開爾文宣布,物理學的研究已經走到了盡頭
已解決的問題
牛頓、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的經典力學解釋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天體運行規律
熱力學統計物理解釋了分子的運動規律
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電與詞完美的統一起來
待解決的問題
黑體輻射問題,實驗結果與理論不符合——量子力學
尋找光的參考系,以泰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失敗——相對論
物理實驗研究發現,一切物體都在吸收反射和輻射電磁波。
如果一個物體只吸收和輻射,不反射電磁波,這個物體就稱為黑體,比如太陽(輻射>>反射)
黑體輻射的情況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斯特潘-波爾茲曼定律:單位面積輻射能量與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溫度越高,輻射強度越大
據此計算,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K
維恩位移定律:溫度越高,輻射強度最大處的波長越短。
比如:熾熱的鐵塊會發光,溫度不同時,顏色也不同
從經典電動力學出發,推導出的黑體輻射公式,瑞利-金斯公式,只有在波長較大時才能與實驗結果符合,在波長較小時,公式與實驗結果偏差很大
1900年,德國科學家普朗克,提出假設:
震動的帶電粒子,其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簡稱為量子)都與振動頻率有關
按照這個假設,普朗克推導出了黑體輻射的普朗克公式,并且與實驗結果相符。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提出了氫原子能量量子化模型,電子在圍繞氫原子運動時,軌道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這些特定的值滿足量子化條件: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保存下來直接上傳(img-kgmw25Lk-1640222767293)(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FoAAAAmCAYAAABESIy4AAAC/UlEQVRoBe2ZC5HCMBCGKwENSEADEtCABDQgAQ1IQAMS0ICF3ny9/jfbvS2vpu0M3Zthkuaxjz+bP5tcVeXfRwjcbrd6u93W9/u9/khATnqOwPV6bUBerVYJ8nO4ho04n8/1brdLoIfB+Hw2IJ9OpwT6OVTDRkAb8PQwKTn7IQIADNBwNRRCZCeNPITss06AFdCSQAaSVCI0CpWAejgcOrSxXq+b6C6kIsW0CET8nDl1yfCAl33+DE9vNptOhJfUuUhZx+Px38EHldAOIJfLJQEvERlEbnDoNVRCtCfQJVCuqopDz+fPHIyAHyxAIa0pJhFIBBKBRGB0BCBx0hN+PGSL2Lm/c4r6Nk5XaxR5JHOZx0EheZSMQwb1/X7/Nw+ZUz/MyM4+P61Pxes4DBDtSdoAIiUYxikrwGinTt6oMX3zWSROYy0S4/37AKnSVOlQn53YNcmFQ44KVAFICagAbdsAz75UPZrPPPVrIa0sIsunSrafOrsAfa/8/PuDlSU7Ij+xwwaPnVe8jkPeUEWlVYZBNsLVF81XH6VfINoiOXbOGPXITvwEbKeP75K/X/Fsa626FPo2th/Koyj0YyVDZfS6NQfQPXaGPsn2YmW0raM2gNHjiV2UaGxgXOd1iwM1WjA/rxR1IDey01KJ9cnbUeTbAiiBtHnewmltMZWMj+ZLjik7QDPH9E1Sjey0VGJ9GsUg+NM7HrURhbRjUEsjjT3RWG8okYNT6PG6/NixviM7+3way4aUmwjMiwC7jx3MboRKR+fxed2dRzsgW4rUYQoNzmPRl2olJfXPDeTc/hL3pe5P5xY5tz+4OVDbi8x0hixRk49o6KS9W2gBOiWLtUScBvmsm7HlaA5JXbyUh9OvtkEKlzqZrENggoHlb4DVArT0slSYhvkNwBZkLw1wlaEQ5b4/v19AgEh9BDIi7HOFrb8gPoeAABcUn3l40Ol3dJER/U74wMHQAGDrR3R7agj+U/Qv/35H7+LGtqlZJ10jhybFExjwsr/ARFf1HxezLoFHWlYIAAAAAElFTkSuQmCC)],電子質量電子軌道半徑電子速度 = 量子數(整數) * 普朗克常數 / 2π
電子在不同軌道之間躍遷時,氫原子就可以發射光子,波爾通過這個假設,解釋了氫原子發光現象并獲得諾貝爾獎。
由于量子概念過于超前,剛提出時未能被人理解,直到1918年,普朗克才獲得諾貝爾獎。
| 牛頓定律 | 宏觀低速世界 |
| 量子力學 | 原子量級的微觀世界 |
| 高速 | 相對論 |
波粒二象性
愛因斯坦的光子學說——光的粒子性
19世紀初,赫茲發現,紫外線的照射可以使鋅版發射電子(光電效應現象)
1921年,愛因斯坦借用普朗克的觀點解釋光電效應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獎
觀點:光電效應是否發生,和光的強弱無關(光強:光子的個數),而與光的頻率有關。由于光子的能量: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所以紫外線的照射可以使鋅版發射電子。且光子的能量與頻率的關系滿足普朗克公式。
1923年,法國德布羅意在光子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不只是光,所有的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物質的粒子性由動量P代表,動量 = 質量 * 速度
物質的波動性由波長λ代表,波長 * 動量 = 普朗克常數
解釋了波爾量子化的條件:電子軌道必須使得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形成駐波,電子軌道的周長必須是波長的整數倍,2πr = nλ
- 駐波:電子的波長必須能夠首尾相接
根據 P = mv,λ = h/P,2πr = nλ,得到 mrv=nh2πmrv = n\frac{h}{2\pi}mrv=n2πh?
1929年,德布羅意憑借以上解釋,成為第一個通過博士論文拿到諾貝爾獎的人
玻粒二象性的實驗證實
具有波動性的粒子應該能表現出波的特點——通過障礙物時,改變傳播方向
聲波、水波、光波都具有干涉和衍射現象,以光波為例:
要證明物質波的存在,需要觀察到其干涉和衍射現象
1925年,戴維孫在研究鎳對電子的散射時,發現電子被散射后出現類似光的干涉、衍射圖樣
1927年,湯姆孫觀察電子束通過金箔時,發現了圓環條紋(電子的衍射),物質波學說被證實
1929年,德布羅意獲得諾貝爾獎
1937年,戴維孫、湯姆孫由于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作用,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薛定諤的貓是死了還是活著?
在量子的世界里,確定性被概率取代了,粒子的位置、能量、速度,都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
波爾認為氫原子的電子存在不同的軌道,然而,人們發現電子并不存在確定的軌道,它的空間位置是隨機的,人們用電子云表示氫原子中,電子出現在各個位置的概率。
波恩提出哥本哈根詮釋,用波函數表示在位置r、時間t下,粒子出現的概率
在量子系統里,沒有觀測時不能確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的狀態是在觀測的一瞬間確定的
1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描述波函隨時間的演化,并獲得諾貝爾獎
薛定諤的貓
把貓關在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盒子里帶有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在一個小時內,有50%的概率發生衰變,如果衰變發生,探測器會探測到,一個裝置會打碎瓶子,瓶子里的毒品會擴散出來,把貓毒死。如果衰變沒有發生,貓還活得好好的。
——觀測需要光射入盒子再反射出來,光子會影響量子系統,為了排除外界干擾,人們無法觀測
1957年,艾弗雷提出“多世界詮釋”。箱子里原本就有兩個世界,我們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時,這兩個世界會發生分離,一個世界里,箱子里有只死貓;另一個世界里,箱子里有只活貓。
黑洞是黑色的嗎?
霍金,21歲時因為患病而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成就如下:
2018年3月14日去世,被安葬在牛頓的墓旁
愛因斯坦出生在1879年3月14日,解釋了光電效應,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
其中的廣義相對論,是繼牛頓和麥克斯韋之后,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三次飛躍。現代宇宙學的基本觀點如大爆炸理論、宇宙膨脹、黑洞、引力波,都是通過廣義相對論解釋的。
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把牛頓的“質量引起引力重力場”的觀點引申為質量引起時空彎曲,并用時空彎曲求解物體的運動規律,例如:
牛頓:地球圍繞太陽運動,是因為萬有引力
廣義相對論:太陽的質量很大,彎曲了周圍的空間,地球的圓周運動實為彎曲空間中的一條直線
引力場方程:
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特殊解,他把這個解叫做黑洞——宇宙中一種比較奇怪的天體。黑洞的質量非常大,連跑得最快的物體(光)都無法逃逸。
霍金,在這個解的基礎上引入了量子場論,對黑洞的性質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描述。提出了奇點理論、黑洞蒸發理論,證明了黑洞面積定理。
| 逃逸速度 | 11.2 km/s | 物體不會回到地球,而是往外逃逸 |
在經典物理中,逃逸速度與星球的質量和半徑有關。v2=2GMRv_{2} = \sqrt{\frac{2GM}{R}}v2?=R2GM??
根據這個公式,如果星球的質量越來越大,半徑越來越小,逃逸速度就會增大,如果逃逸速度增大到光速,那么任何物體都無法逃脫。
如果一個星球的半徑小于2GMc2\frac{2GM}{c^{2}}c22GM?,就連光也逃不出去。史瓦西半徑:R=2GMc2R = \frac{2GM}{c^{2}}R=c22GM?
把地球的質量代入,可以得到地球的史瓦西半徑為0.01m(約乒乓球大小)
黑洞會造成強烈的時空彎曲。以黑洞為原點,用史瓦西半徑作圓,得到一個視界圈,在視界圈外,物體還有機會逃逸黑洞,在視界圈內,即使以光速運動的物體,也無法逃脫黑洞。
引力會造成時間變慢,離黑洞越近,時間越慢,
假設A在勻速接近黑洞,B在遙遠處觀察
視界內的所有現象都和視界外無關,視界內的信息無法發送到視界外。
在黑洞外,時間是單向的,空間是雙向的,人不能回到過去,但是可以往前、往后運動
在黑洞里,時間是雙向的,空間是單向的,人可以回到過去,但物體只能向著黑洞中的奇點前進
奇點是黑洞中心一個密度無窮大的點,在這個點上,一切物理、數學規律都失效了。
物體在靠近奇點的過程中,引力差會逐漸增越大,最終物體會由于兩端受力差太大而被撕裂。
霍金預言:黑洞視界附近會產生正負物質對,正物質會放出霍金輻射,人們可以通過霍金輻射來尋找黑洞;負物質會被吸收進黑洞,造成黑好,你好你好,嗯嗯嗯嗯嗯嗯,你好你好你好,好,洞質量損失,這個過程稱為黑洞蒸發。
如何制作原子彈?
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2萬噸TNT當量,死傷20余萬人,二戰后,冷戰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原子彈數量和爆炸力快速提升。蘇聯爆炸的沙皇核彈有5000萬噸TNT當量。
物理學奇異年
1666年,牛頓奇異年,牛頓回鄉躲避瘟疫,短時間內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光的色散,提出了萬有引力,奠定了近代數學、光學、力學的基礎。
1905年,愛因斯坦奇異年,愛因斯坦連發六篇論文,闡述了分子動理論、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方程——物體的能量與它的質量有關,E=mc2,能量 = 質量 x 光速2。此公式適用于核反應
1917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產生了氧原子核和質子,這是人類第一次人工核反應
1938年,德國奧托哈恩發現了鈾的裂變反應(鏈式反應),中子撞擊到鈾原子核上,鈾235轉化為鈾236,繼而變為鋇144,氪89和3個中子。如果鈾的體積和質量足夠大,這3個中子又會繼續與鈾235反應,一直延續下去。
在反應過程中,質子和中子的總量不變,但平均每個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減少,質量虧損部分會轉化成能量。
二戰中,納粹以海森堡為首組織科學家團隊研發原子彈,但進展十分緩慢,大批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赫茲等都被希特勒嚇跑了。
美國軍方想要搶在希特勒之前研制出實用的原子彈,請求愛因斯坦幫忙。在愛因斯坦的號召下,以奧本海默為首,美國政府集合了一大批科學家,開展了歷時三年的“曼哈頓計劃”。
鈾235在自然界的鈾中只占0.7%,為了實現鏈式反應,鈾235的濃度必須達到某個值以上,曼哈頓計劃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鈾濃縮。
鈾的體積也要足夠大,如果達不到臨界體積,中子很可能從原子核外的空間飛出去
簡單的原子彈模型如下。彈殼中有兩個球形鈾塊,一個圓柱形鈾塊,三者沒有達到臨界體積,不會爆。引爆時,炸藥爆炸,圓柱形鈾塊被推入兩個球形鈾塊中間,超過臨界體積,原子彈爆炸。
氫彈
氫元素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距離非常近時,會變成一個氦和一個中子。在此過程中,原子核質量減少,釋放出能量,是太陽發光的核反應原理,比鈾裂變能量更大。
由于原子核帶正電,讓兩個原子核靠近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在極高溫度下,原子動能非常大,可以克服庫倫排斥力。升溫需要通過原子彈。
炸藥爆炸引發核裂變,核裂變提供熱量,引發聚變,聚變開始后,自身熱量可以維持連續反應。氫彈爆炸時,其中心溫度比太陽的溫度還要高
核裂變應用于核電站,核聚變還不能被人類很好的控制。
芯片的原理與制作
芯片:小型化的集成電路。集成了許多半導體元件以實現一定的功能。
如:CPU處理運算,閃存存儲信息。
半導體元件:二極管(單向導電)
基本結構:PN結
| 硅Si | 4 | - |
| 硼B | 3 | P型半導體(空穴導電型半導體),帶正電 |
| 磷P | 5 | N型半導體(電子導電型半導體),帶負電 |
如果B、P各占一半,則構成PN結。PN結中央會出現相互滲透的耗盡層,只允許電流從P端向N端流動。
磁與電
電生磁
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有人認為司南(已失傳)是指南針的原型
關于司南的描述,最早源自東漢王充的《論衡》,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考古學家據此復原了此司南
宋元時期,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也叫指北針
原理:自由旋轉的小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分指南(S)北(N),通常把指北的一端涂成紅
磁鐵有兩極,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為了理解磁鐵間的這種作用,人們引入了磁場的概念
磁場從磁體的N極指向磁體的S極
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是相反的,而且并非完全重合,存在地磁偏角,沈括的《夢溪筆談》最先記錄了磁偏角: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奧斯特實驗 - 電流的磁效應
由于被閃電劈過的鐵礦石可能具有磁性,人們想到,也許電可以產生磁
1806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哥本哈根大學講課時發現,當通電導線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發生了轉動——電流可以產生磁場
后來,人們研究了各種形狀的通電導線形成的磁場
通電直導線產生的磁場是同心圓環,與導線中的電流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定則
右手螺旋定則:右手握住導線,大拇指指向電流方向,四指指的繞向就是磁場方向
通電螺線管產生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很類似
右手螺旋定則:右手握住螺線管,四指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同,此時大拇指指向螺線管N極
通電圓環的磁場也與條形磁鐵的磁場類似,符合右手螺旋定則
- 法國物理學家安培最早清晰地認識到右手螺旋定則,所以此定則也被稱為“安培定則”
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磁體內部存在著很小的環形電流,每個分子電流都有磁極,如果各分子電流的磁極取向是雜亂無章的,那么磁場彼此抵消,宏觀上沒有磁性,如果在外電磁場的作用下,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大致相同,那么宏觀上就表現出磁性,兩端形成磁極
——由于當時人們不了解原子,以上設想只能停留在“假說”階段
現代科學認為,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和電子的自旋形成了磁場,一切磁現象都是由電流產生的,一切磁現象都有電本質
地磁場是怎么產生的?一定也是由電流產生的,目前有2種猜測:
地磁的南北極時刻都在緩慢移動,并且調換過多次,上一次調換是在78萬年前
地磁場可以防止太陽風中的各種射線直接射向地球表面,保護地球上的生命;還可以為一些生物提供導航
用電是怎么產生的?
特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生于鐵匠家庭,只上過2年小學,做訂書匠的學徒時,得以接觸到大量的圖書。20歲,在書店老主顧的幫助下,聽了化學家戴維的演講,成為戴維實驗室的助手
在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之后,法拉第想:磁場是否能夠產生電流呢?
最初的想法:把磁鐵放在螺線管中,等待電流在電路中出現——實驗失敗
1831年,法拉利發現,只有在磁鐵插入或者拔出螺線管的過程中,電流才會在電路中出現
結論:在磁場中 切割磁感線的導體 可以產生電流——法拉利據此原理制作了早期的發電機
右手定則:讓磁感線穿過右手手心,大拇指指向導線運動的方向,此時,四指指向為電流方向
早期發電機產生的都是直流電,現代家用電都是交流電——方向周期性變化的電流
兩孔插座中,零線的電壓與大地相同,火線的電壓有時比大地高,有時比大地低,電流從高電壓流向低電壓,有時 火線——電器——零線,有時 零線——電器——火線
交流電的產生:如下右圖,黑色一端,電刷連著Y,白色一端,電刷邊著X,裝置逆時針旋轉
根據右手定則,線圈中,電流的方向先是(Y)cdab(X),然后每半個周期改變一次
在外電路,電流先從X流到Y,然而從Y流到X
如果線圈勻速轉動,就形成了正弦交流電,
現代發動機:用三組發電線圈圍繞著一個磁鐵,線圈不動(定子),讓磁鐵旋轉(轉子)
運行時,三組線圈分別產生三個正弦交流電,互相隔1/3周期,這三個交流電共用一根零線,但火線各不相同,供電時如果把一根火線+一根零線接入用電器,就是家用電220V,如果把(任意)兩根火線+一根零線接入用電器,就變成了工業用電380V
- 一個周期是360度,1/3周期是120度,sin120° = √3/2,2條火線就是 220V x √3 = 380V
使磁鐵或線圈轉動的方法(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
愛斯拉和愛迪生誰更厲害?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磁生電)后,各種電器隨之出現,其中,美國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
1878~1880年,愛迪生找到了可以點亮1000多個小時的燈絲材料
1881年,愛迪生在巴黎世博會上,展出一臺可供1200只電燈照明的發電設備,從此名揚世界
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創辦了直流電力公司,出售燈泡等用電設備,并提供電力供應
直流電的缺陷:不能變壓
電功率P=UI,損耗的電功率=I2R,電流越大,損耗的功率就越大,不僅浪費電能,還會使導線變熱,引起火災。
為了減少損耗的電功率,需要減小電流I,在功率一定的情況下,減小電流就必須提高電壓
矛盾:如果電壓太高,用戶一端的電器(比如燈泡)會因為承受不了高壓而爆掉
愛迪生的解決辦法是:每隔一英里建一個發電站
塞爾維亞的科學家特斯拉年輕時就構思著交流電和交流發動機
1844年,特斯拉加入了愛迪生的公司,為其改進直流發電機,愛迪生承諾改好后獎勵他5W美元
當工作完成時,愛迪生拒絕支付報酬,特斯拉離開公司
1年后,特斯拉創辦了自己的交流電力公司,并且生產基于交流電的各種發電、變壓和用電設備
西屋電器公司的喬治·豪斯購買了特斯拉的所有專利
變壓器基本原理:
左側線圈通電,利用電生磁原理使回形鐵芯帶磁,又利用磁生電原理使右側線圈產生電流
設線圈匝數為N,則:U1:U2 = N1:N2
愛迪生為了詆毀交流電,向公眾強調交流電的危險性。
1890年,紐約監獄展開了世界上第一例電椅實驗,火苗從罪犯的脊柱竄出,但罪犯依然活著
1893年,愛迪生公司已經改名為通用電器,給芝加哥世博會照明工程報價100萬美金,特斯拉的公司只開了半價。夜幕降臨,克里夫蘭總統按下按鈕時,數萬盞燈泡被交流電點亮
在世博會上,特斯拉腳穿木鞋,雙手接通電路,以身體作為導線,全身閃著電火花,以證明交流電的安全性
1896年,特斯拉主持建造了尼亞加拉水電站,尼亞加拉瀑布提供的4000KW電能,通過變壓器升壓到22,000V,再通過高壓電線輸送到360英里外的紐約,降壓后給普通用電設備供電,電能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
特斯拉發明了特斯拉線圈、交流電動機等數百項專利,最早進行了無線電通信的演示并獲得專利,然而美國專利局撤銷了他的專利,轉而授予馬可尼,并使馬可尼獲得1909年的諾貝爾獎。
二戰時,特斯拉提出天氣風暴和死光武器的設想,1943年,總統安排特斯拉在白宮會面的前一天晚上,特斯拉去世了。他在晚年還醉心于無線輸電技術
電磁波與無線電報
麥克斯韋,電磁波的預言者 + 麥克斯韋方程組
既然變化的磁場能夠產生電場,那么變化的電場應該也能產生磁場,如果變化電場產生的磁場依然是變化的,它就會進一步產生電場,震蕩的電場和磁場可以相互激發,傳向遠處,形成電磁波
麥克斯韋通過計算得到,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相同,于是大膽預言,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法拉第曾對麥克斯韋說:你不要局限于用數學解釋我的觀點,而要有所創新
1879年,麥克斯韋去世,年僅48歲,同年,愛因斯坦出生。
赫茲 德國科學家,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
1888年,實驗測定了波的波長、頻率,得到波的速度等于光速,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為無線電、電視、雷達的發展找到了途徑。
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機械波不可以),電信號比機械信號更容易進行放大和信息處理,為無線電通信創造可能
無線電報的發明
特斯拉(美籍塞爾維亞),馬可尼(意大利),波波夫(俄羅斯)
1893年,特斯拉在美國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
1896年,波波夫在俄羅斯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用無線電傳輸了一段信息“海因里希赫茲”
1897年,特斯拉在美國獲得了無線電技術的專利
1901年,馬可尼發射的無線電信息成功地跨越大西洋,從英國傳到加拿大
1904年,美國專利局撤銷了特斯拉的專利權,轉而授予馬可尼
1909年,馬可尼獲得諾貝爾獎,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幾乎在同一時期,波波夫也發明了無線電裝置——收音機,他在收音機上裝了人類的第一根天線
1943年,美國最高法院撤銷了馬可尼的專利,裁定特斯拉為無線電的發明者,
在100年前,摩爾斯代碼是最先進的通信方式。由于SOS在摩爾斯電碼中的表達非常簡單,被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定為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
FM和AM啥意思?
聲波只有幾百赫茲,為低頻信號。而無線電只有在頻率足夠大的時候,才能進行有效傳輸,如廣播頻率的單位多是kHz, MHz
聲波傳播前后,需要調制——低頻信號轉化為高頻信號,傳播后,再轉化為低頻信號
無線電波的發射
LC回路:由一個電容和一個電感構成的電回路。回路中會產生震蕩的電磁場,向外發射電磁波
電容越小,發射的無線電頻率越高。為了發射高頻信息,人們把電容的兩個板子面積減小
為了讓電磁波發射的范圍足夠大,人們把電容器的兩個極板放到天線的兩端
通過電磁感應,把調制好的電流信號加載到天線上,天線就可以把信號發射出去
無線電波的傳播
| 長波(地波) | 強 | 傳播中自行彎曲以繞過障礙物 | 遠程無線通信 |
| 中波(天波) | 差 | 可以被大氣中的電離層反射 | 電報和廣播 |
| 短波(微波) | 差 | 信號塔放大信號后直線傳播 | 手機無線電信號 |
- 無線電沿直線傳播,而地球是圓的
中波:無線電在地面和電離層之間反復反射的方法是由特斯拉提出的
短波:容易穿透電離層。中國鐵塔公司專門建設基站塔,移動、聯通、網通、電信可以共享
無線電波的接收
收音機上的天線是導體,也是LC回路,如果接收天線的頻率與空間中的無線電頻率相同,就會產生電磁共振,此時,天線上的感應電流最大,其他信號由于沒有共振,電流很小
應用:收聽廣播電臺時,需要先調整接收裝置上的固有頻率——其實是調整電容的大小(調諧)
信號解調
與調制的方法相反,把高頻信號轉化為低頻信號,通過喇叭轉化為聲波傳輸
喇叭:由于磁鐵對電流(交流電,正負極不斷變化)的作用力,線圈前后震動,帶動發聲的膜片
電流通過喇叭上的線圈時,會產生磁場反應
線圈受到喇叭上磁鐵的吸引
喇叭
電視、手機等無線電裝置的原理相同。但是,廣播信號為模擬信息,是可以連續變化的;手機信號是數字信號,與計算機原理相同,只有0和1兩種狀態,更便于信息的處理和計算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
1610年,伽利略改進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4顆衛星
1638年,伽利略做了第一個測量光速的實驗,實驗設計如下:
- 由于光速太快,實驗失敗了
1671~1673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利用“木衛一蝕”現象計算光速
木衛一蝕:木衛一的運行軌道與木星的運行軌道平行,有時候會被木星擋住太陽光
已知:地球E圍繞太陽A逆時針旋轉,木衛一圍繞木星B逆時針旋轉。木衛一運行到C~D時,其光線不能到達地球——從地球人的觀測中“消失”
假設:木衛一從C到D從時Z秒,則
木衛一到達C點后,還要經過 CF/光速 秒才會消失
木衛一到達D點后,還要經過 DG/光速 秒才會出現
由于CF > DG,消失時長X < Z
木衛一到達C點后,還要經過 CL/光速 秒才會消失
木衛一到達D點后,還要經過 DK/光速 秒才會出現
由于CL < DK ,消失時長Y > Z
如果光速是無限快的,X = Z = Y,但是羅默經觀測發現,Y - X = 7 min,說明光速是有限的
DK + CF - DG - CL = 7 min * 光速,后來,羅默計算出光速的量級在10的8次方 m/s
1877~1879年,利用傅科發明的旋轉鏡,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孫,把光速測量精度大幅提高
把八面鏡M1和反射鏡M2, M3放置在相隔較遠的地方
讓一束光照射到八面鏡中的鏡面1,光束通過M2和M3,反射回八面鏡的鏡面3
此時,目鏡R可以觀測到光
轉動八面鏡
轉動一點,經鏡面1反射的光無法到達M2,目鏡R上無法觀測到光
從靜止開始逐漸加大角速度,在某個角速度下,又可以從目鏡R中觀測到光
原理
光線經過鏡面1反射,回到八面鏡時,八面鏡剛好轉動了一格(1/8周期),
鏡面2剛好轉動到鏡面3的位置,把光線反射給目鏡R
設:八面鏡與反射鏡的距離為L,八面鏡轉動周期為T
則:光走過的路線 S = 2L 時,用時為 t = T/8 —— 光速為 16L/T
邁克爾孫測得光速為299,853 ± 60 km/s
現在,人們用更精確的方法測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299,792,458 m/s
人們用光速來定義米的概念,1米 = 光在真空中傳播 1/299,792,458秒內傳播的距離
1光年 = 光在一年時間里走過的距離,9.5×1015m9.5 \times 10^{15}m9.5×1015m
能量的轉化與守恒
火力發電
原理:太陽能——生物能——化學能(煤/石油)——機械能——電能
- 太陽能源于核能——太陽內部氫原子的核聚變反應,核能的來源至今未明
水電站發電
原理:水+太陽能——蒸發,流回高山上空,降雨——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
- 風能同樣源于太陽能
太陽能以外的能量來源
- 人類可以用核聚變能量制造氫彈,但是不能控制其反應速度,無法用于發電
認識地球
地球的周長和半徑
畢達哥拉斯(最早的學霸)首先提出了地球的概念
亞里士多德總結了【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三種方法: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
遠航的船只,總是先露出桅桿頂,后露出船身
在月食的時候,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形狀為圓形
古希臘的埃拉托斯特尼,首次測量了地球的半徑
埃及的阿斯旺在北回歸線附近,在夏至正午,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射入阿斯旺的一口深井
與此同時,測量亞歷山大城(在阿斯旺北方)中,一個石塔的高 H1 和其影子的長度 H2
根據 tanθ=y/x,得到此時太陽光與垂直地面方向的夾角,大約為7度
沒有亞歷山大城到阿斯旺的距離L,L占地球圓周長的 7/360
計算得到地球的周長和半徑(6400 KM)
地球的質量
1766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F = GMm / r2,引力 = 萬有引力常數Mm / 兩個物體的距離2
M, m分別為兩個物體的質量
重力加速度 g = F/m = GM / r2 得到黃金公式GM = gR2 —— M為地球質量,R為地球半徑
1590年,伽利略測得 g = 9.8N/kg
卡文迪許(1731~1810年)測得 G = 6.67×10?11N·m2/kg2
計算可得:地球質量為 6×102? kg
阿基米德能撬起地球嗎?
根據杠桿原理 F1 * D1 = F2 * D2
假設阿基米德有100KG,6×1024kg×D1=100KG×D26 \times 10^{24}kg \times D1 = 100KG \times D26×1024kg×D1=100KG×D2,則:D2=D1×6×1022D2 = D1 \times 6 \times 10^{22}D2=D1×6×1022
為了撬起地球1cm,阿基米德需要移動: 6×10206\times10^{20}6×1020
即使阿基米德以光速運動,也需要,6×1020m/9.5×1015m=6W光年6 \times 10^{20}m / 9.5 \times 10^{15}m = 6W 光年6×1020m/9.5×1015m=6W光年
天體之間的距離
測量恒星的距離,最基礎的方法是三角視差法。已知θ與L,根據tanθ = H/L,可以求H
由于地球繞著太陽旋轉,在冬天和夏天分別記錄星球所在方向,計算兩個方向的夾角θ
如果θ = 2‘’,則星地連線與星日連線的夾角為 1‘’,定義日地距離 SE = 1 ua,可以得到 OE = 200,000 ua,人們將它定義為一個秒差距(pc)
- 1’’ = 1/1,296,000 圓周 —— 圓周角為360度,每度有60’(分),每分有60’’
- ua為天文單位,等于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通過這種方法測量的天體距離
比鄰星到地球:1.3pc,27W個天文單位——比鄰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銀河系中心到地球:8000pc,16億個天文單位
開普勒三定律
第谷:來自丹麥,普魯士皇帝(魯道夫二世)御用的天文學家
開普勒:第谷的助手,著有《新天文學》,根據第谷的天文觀測數據,提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就地球而言,近日點和遠日點與太陽的距離相差不大,軌道接近于圓
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不是四季溫度變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太陽光照射的角度
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為了保證面積相等,星球在近日點處的速度要快一些
行星軌道半長軸三次方與周長二次方的比值\是常數 r13T12=r23T22\frac{r_{1}^{3}}{T_{1}^{2}} = \frac{r_{2}^{3}}{T_{2}^{2}}T12?r13??=T22?r23??
太陽系的行星,軌道半徑從小到大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行星的軌道半徑越小,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也越小
- 后來,牛頓用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開普勒三定律的物理內涵
1678年,22歲的天文學家哈雷提出,用“金星凌日”的辦法測量日地距離
金星凌日:每243年循環一次,分別間隔8年,105.5年,8年,121.5年,哈雷并未親歷
測量:在金星凌日時,測量金星與垂直地球表面方向的夾角α與β,及地心角γ
計算:已知地球半徑R,且AC垂直于AO,用幾何方法可以求出地球到金星的距離d
日地距離 = 金星公轉半徑 + d,已知地球、金星公轉周期,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可算日地距離
1761年,人類第一次使用金星凌日測量日地距離,但是沒有獲得很好的數據
1769年,英法戰爭結束,英國科學家去太平洋測量金星凌日,法國海軍受命不能攻擊該船隊
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朗德 據此計算出日地距離:1.5億公里,命名為一個天文單位ua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數字,推算出各天體到地球的距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十分钟智商运动 李永乐 第2章 奇妙的物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HP 快速解决跨域问题
- 下一篇: 接口集免费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