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性能测试工具-vdbench
版本:
vdbench50406
簡介:
vdbench是一個 I/O 工作負載生成器,用于驗證數據完整性和度量直接附加和網絡連接的存儲的性能。它是一個免費的工具,容易使用,而且常常用于測試和基準測試。
配置參數:
?
測試過程:
?
結果解析:
結果實例
關鍵指標:
read/write rate: 讀寫速率(單位:MB/s)
resp time:以讀/寫請求持續時間度量的平均響應時間(單位:ms)
?
與fio的異同:
1、vdbench中的threads相當于fio的threads和depth
2、vdbench測試結果中的I/O相當于fio的iops;vdbench中的MB/sec相當于fio的BW帶寬;vdbench的resp time相當于fio的時延
3、vdbench測試的是整個集群或者整個虛機或者所有磁盤的總性能,而fio需要寫腳本去測試多個磁盤或者多臺虛機
?
附錄:
配置參數說明:
- 要更詳細地控制工具參數,編寫一個 parmfile,您可在其中指定不同的選項。
對于一個虛擬塊設備,配置以下參數:
HD:主機定義
- 如果您希望展示當前主機,則設置 hd= localhost。如果希望指定一個遠程主機,hd= label。
- system= IP 地址或網絡名稱。
- clients= 用于模擬服務器的正在運行的客戶端數量。
SD:存儲定義
- sd= 標識存儲的名稱。
- host= 存儲所在的主機的 ID。
- lun= 原始磁盤、磁帶或文件系統的名稱。vdbench 也可為您創建一個磁盤。
- threads= 對 SD 的最大并發 I/O 請求數量。默認為 8。
- hitarea= 調整讀取命中百分比的大小。默認為 1m。
- openflags= 用于打開一個 lun 或一個文件的 flag_list。
WD:工作負載定義
- wd= 標識工作負載的名稱。
- sd= 要使用的存儲定義的 ID。
- host= 要運行此工作負載的主機的 ID。默認設置為 localhost。
- rdpct= 讀取請求占請求總數的百分比。
- rhpct= 讀取命中百分比。默認設置為 0。
- whpct= 寫入命中百分比。默認設置為 0。
- xfersize= 要傳輸的數據大小。默認設置為 4k。
- seekpct= 隨機尋道的百分比。可為隨機值。
- openflags= 用于打開一個 lun 或一個文件的 flag_list。
- iorate= 此工作負載的固定 I/O 速率。
RD:運行定義
- rd= 標識運行的名稱。
- wd= 用于此運行的工作負載的 ID。
- iorate= (#,#,...) 一個或多個 I/O 速率。
- curve:性能曲線(待定義)。
- max:不受控制的工作負載。
- elapsed= time:以秒為單位的運行持續時間。默認設置為 30。
- warmup= time:加熱期,最終會被忽略。
- distribution= I/O 請求的分布:指數、統一或確定性。
- pause= 在下一次運行之前休眠的時間,以秒為單位。
- openflags= 用于打開一個 lun 或一個文件的 flag_list。
對于一個文件系統,配置以下參數:
HD:主機定義。與虛擬塊設備相同。
FSD:文件系統定義
- fsd= 標識文件系統定義的名稱
- anchor= 將在其中創建目錄結構的目錄
- width= 要在定位符下創建的目錄數
- depth= 要在定位符下創建的級別數
- files= 要在最低級別創建的文件數
- sizes= (size,size,...) 將創建的文件大小
- distribution= bottom(如果希望僅在最低級別創建文件)和 all(如果希望在所有目錄中創建文件)
- openflags= 用于打開一個文件系統 (Solaris) 的 flag_list
FWD:文件系統工作負載定義
- fwd= 標識文件系統工作負載定義的名稱。
- fsd= 要使用的文件系統定義的 ID。
- host= 要用于此工作負載的主機的 ID。
- fileio= random 或 sequential,表示文件 I/O 將執行的方式。
- fileselect= random 或 sequential,標識選擇文件或目錄的方式。
- xfersizes= 數據傳輸(讀取和寫入操作)處理的數據大小。
- operation= mkdir、rmdir、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getattr 和 setattr。選擇要執行的單個文件操作。
- rdpct= (僅)讀取和寫入操作的百分比。
- threads= 此工作負載的并發線程數量。每個線程需要至少 1 個文件。
RD:運行定義
- fwd= 要使用的文件系統工作負載定義的 ID。
- fwdrate= 每秒執行的文件系統操作數量。
- format= yes / no / only / restart 。在開始運行之前要執行的操作。no是不改變文件目錄;yes是改變;restart是接著原來的文件目錄再去創建;
- operations= 覆蓋 fwd 操作。選項相同。
輸出結果說明:
每次運行后,vdbench 會創建一個包含以下文件的輸出文件夾:
errorlog.html
當為測試啟用了數據驗證時,它可包含一些數據塊中的錯誤的相關信息:
- 無效的密鑰讀取
- 無效的 lba 讀取(一個扇區的邏輯字節地址)
- 無效的 SD 或 FSD 名稱讀取
- 數據損壞,即使在使用錯誤的 lba 或密鑰時
- 數據損壞
- 壞扇區
flatfile.html
包含 vdbench 生成的一種逐列的 ASCII 格式的信息。
histogram.html
一種包含報告柱狀圖的響應時間、文本格式的文件。
logfile.html
包含 Java 代碼寫入控制臺窗口的每行信息的副本。logfile.html 主要用于調試用途
parmfile.html
顯示已包含用于測試的每項內容的最終結果
resourceN-M.html、resourceN.html、resourceN.var_adm_msgs.html
- 摘要報告
- stdout/stderr 報告
- 主機 N 的摘要報告
- 最后 “nn” 行文件 /var/adm/messages 和 /var/adm/messages。每個 M 個 JVM/Slave 的目標主機 N 和主機 N 上為 0。
sdN.histogram.html、sdN.html
每個 N 存儲定義的柱狀圖和存儲定義 “N” 報告。
summary.html
主要報告文件,顯示為在每個報告間隔的每次運行生成的總工作負載,以及除第一個間隔外的所有間隔的加權平均值。
- interval:報告間隔序號
- I/O rate:每秒觀察到的平均 I/O 速率
- MB sec:傳輸的數據的平均 MB 數
- bytes I/O:平均數據傳輸大小
- read pct:平均讀取百分比
- resp time:以讀/寫請求持續時間度量的平均響應時間。所有 vdbench 時間都以毫秒為單位。
- resp max:在此間隔中觀察到的最大響應時間。最后一行包含最大值總數。
- resp stddev:響應時間的標準偏差
?
運行參數說明:
./vdbench [Parameters]?
Parameters include:
- -f - Configuration file(s)
- -o - Output directory
- -e - Elapsed time override
- -i - Interval time to override
- -w - Warm-up time to override
- -j - Activates data validation and journaling
Utility functions
- ./vdbench sds - This is used to generate SD params.
- ./vdbench dvpost - This is used to analyse data corruption issues.
- ./vdbench rsh - This is to start Vdbench slaves on the host and return stdout and stderr.
- ./vdbench compare - Compares two sets of Vdbench output directories.
參考鏈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Nas性能测试工具-vdbench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INUX下信号量的使用
- 下一篇: node2vec文献出处_图表示学习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