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亟待满足的八种需要
| 現在的兒童,由于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這一代父母們,飽嘗了大好青春白白浪費的遺憾,一心要在子女身上得到補償;而且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每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優生優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家庭能夠有時間、金錢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因此,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兒童的成長和教育都被放在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家庭,孩子可以說是家庭的核心。無論是吃、穿、用、玩,家長都盡最大努力,滿足他們的無休無止的要求。但是,盡管家長們不遺余力的創造一切條件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往往無奈地發現:自己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孩子,在這樣充裕的物質條件當中,卻并未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成長得體魄健壯、心智發達。甚至,他們竟然常常會感到不快樂。這可著實讓家長們不明白其中的原委,他們不得不常常發出這樣的疑問:"現在的孩子,這都是怎么了?" 這的確是當前許多家長的悲哀,他們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到頭來卻收獲寥寥。有的家長,還因為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反而惹得孩子對自己反感,甚至因此造成家長與子女之間的矛盾。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理解太少了,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思想,去體會孩子的心情,"以大人之心,度兒童之腹"。他們很難客觀地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用兒童的心理思考這個世界,因此,盡管他們對于兒童的種種物質的要求(其中有不少是不合理的)給予盡量的滿足,但家長們給予的,往往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所以仍然不能夠使兒童快樂。有時,甚至給他們造成了很多心靈上的痛苦。那么,現代兒童究竟需要什么?或者說,家長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優秀兒童,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給兒童創造什么樣條件呢?我們認為,在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為了使兒童能夠成長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棟梁之材,家長應該努力去滿足兒童以下幾種需要: 1. 恰當地回答孩子提出種種問題 2. 良好的榜樣 人們常說"兒童的心靈就是一張白紙"。是的,這張白紙上,究竟能產生什么樣的圖畫呢?主要靠大人們的行動來回答了。常常看到,人行道上一個2、3歲的幼兒,手里拿著一塊糖紙,東張西望地找果皮箱。而就在這時,旁邊的一個成人漫不經心地把一個煙頭扔在地上。這時,孩子眼里里便會流露出迷惘的目光……。這一下,就把兒童心目中的社會規范全都打亂了:大人都扔在這兒了,我還找什么果皮箱呢? 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定階段,決定了兒童的模仿力極強的特點,在他們的眼里,成年人比他們能力強、本領大、知識多。在他們的心目中,成人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的,而自己卻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無能為力。因此,模仿成人的行動,以使自己盡快地強大起來,擺脫無能為力的狀態。這是兒童的一個普遍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往往不加分析地模仿成人的行為(這也是他們尚不健全的思維還難以對成人的行為作出是非判斷結果)。 然而,對這種情況,大多數成年人是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的。他們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說謊、耍賴、罵人,卻絲毫不理會一旁兒童眼中流露出來迷惑、不滿、甚至批評的眼神,而一旦日后孩子身上出現了這些不良行為,家長便會勃然大怒,大吼一聲?quot;這是跟誰學的!"--這不是很滑稽么? 因此,家長在兒童面前,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時時給兒童作出一個行為的楷模。另外,全社會也要行動起來,從各個方面(大眾媒體、政府行為、官員形象、學校教育)進行嚴格的約束,以給兒童的成長制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 3.動手機會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該注意隨時為兒童提供"動手機會":幫家長做些簡單的家務;自己動手整理自己的生活環境……等等,讓孩子從小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對他們是很有好處的,這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在勞動中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學到一些勞動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也能夠獨立地做一些事情,從中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對孩子樹立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有用的。在"讓孩子多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這個問題上,許多家長存在一些不恰當的觀點,主要表現在: 其次,兒童自己也不會讓自己累著,從主觀上講,兒童往往不是為了干活而干活,而是為了"換一種游戲的方式",這在年齡小的兒童身上更是如此。因此,他不必從主觀上為干活付出太大的努力--玩嘛,玩夠了、玩累了就去休息,本來是天經地義的;即使兒童真正的是在干活,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能夠幫助家長干家務",這可能會使兒童作出一些主觀努力,但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還不成熟,毅力有限,當疲倦襲來時,他也很難控制自己去為勞動付出太大的努力。 --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事情。 家長應該認識到,兒童的生活,決不應僅僅是學習。生活豐富多彩的,兒童的世界中,除了學習之外,內容是多方面的。兒童應該有機會安排布置自己的生活。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全面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近一段時期,常常聽到新聞報導中出現這樣的消息:某大學生不會疊被子;某大學生買了幾十件襯衫,穿臟一件換一件,等到假期再拿回家里一塊讓母親去洗;大學校園中,洗衣女工生意紅火……,這一切,能不引起我們深思嗎? 可見,如果剝奪了兒童自己動手的機會,不僅會使兒童喪失動手能力,長大后成為生活的低能兒--自己不會照顧自己,而且會使兒童在看到家長為家庭而忙碌,同時自己卻無所事事的時候感到迷惘--這是怎么了,他們忙得團團轉,卻不用我插手?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兒童失去幫助他人的熱心,而且會使兒童對家里的事務漠不關心,從心理上游離于家庭之外。從而養成冷漠的性格特點。 因此,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盡量多的自己動手的機會,鼓勵孩子從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不僅會全面地培養兒童的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兒童從小養成熱心助人良好的性格。 4."自己的"玩具 因為,面對一堆堆的玩具,孩子們是否要問:哪一個是我"自己的"? 給孩子提供一些條件,讓孩子自己動手制作玩具,不僅能夠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使兒童在制作過程中獲得許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制作出好玩兒的玩具,能夠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兒童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聰明才智,只有這樣,在今后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才由于有過成功的經驗而不會面對困難產生畏懼心理。才能有信心通過努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在兒童制作自己的玩具的過程中,家長適當地進行參與,與兒童合作,幫助兒童解決制作玩具中遇到的困難,啟發兒童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解決制作玩具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能夠啟發兒童的思維,幫助兒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兒童與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這無論對兒童智力還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5.挫折經歷 作為家長,應該正確地對待兒童提出的種種要求,對于正當的、合理的,應該給予滿足--哪怕是克服一些困難;而對于那些不現實或者不完全合理的要求,家長應該堅決地但又不是粗暴地加以拒絕,并且應該向兒童講明白拒絕的理由,讓兒童知道自己要求的不合理性。這樣就使兒童知道:有的要求是不能夠被滿足的,生活中是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的。使兒童從小就具有應付挫折、調整心理狀態的能力,培養出堅強的毅力,為長大后正確地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提供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中國有句古詩"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6.冒險經歷 7.平等的權利 兒童在家庭中處于矛盾的地位,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這就使兒童很困惑:他時而處在尊重的核心,時而又會被人們所忽視。這種強大的落差使兒童常常感到困惑。他們很難對自己的地位作出恰當的判斷。這樣,兒童便常常處在一種焦慮之中--不知道自己處在什么地位,因此難以決定自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或者作出什么樣的表現。其實,這種情況即使是大人遇到了,也會感到很難處理。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我們創造一種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家庭里,兒童和父母一樣享受對家庭事務的決策權(盡管這種決策權并不一定是平等的),這會使兒童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地位,增加對家庭的責任感。這對于涉及到兒童本身的事情的決策更為重要,兒童對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作出決定,有利于兒童養成一種對自己的決策負責的態度--這種決策,直接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因而不得不慎重考慮決策帶來的后果。顯然,這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兒童的分析、綜合信息,形成決策,以及對決策結果預測能力。 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成人感,這種成人感的內容是:感覺到自己是個大人了,能夠獨立做出決策了,自己已經具備了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能力,不應該再依賴他人生活了。自己已經和成年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和自尊心了……。而這種成人感的具備,是兒童從心理上長大成人的標志。 8.投向大自然的懷抱 在這種人造環境中的生活的兒童,他們多了一份安全感,可以穿得干干凈凈,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現在人群當中,就像一個被擦得光潔明亮的花瓶。但是,他們卻失去了大自然的懷抱--這塊孕育萬物的沃土。他們看不到自然當中那絢爛的色彩,看不到大自然給人類的種種啟示。他們的知識,都要從書本上去學習,都要靠老師去傳授,因此,他們失去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的發展機會,那就是"悟性"--一種在平凡的生活中善于體察微不足道的現象,并且能夠從這些微不足道的現象中受到啟發、獲得教益的能力。 抽出些時間,帶著兒童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吧,這一定會使兒童有所收獲。為了下一代健康的成長,同時也是為我們自己獲得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如果我們回到了久違了的大自然當中,遠離喧鬧的人群、高大的樓房和刺鼻的汽車尾氣,投身到蒼山碧水、清靜幽遠的大自然當中,我們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和孩子一樣,我們一定會發現一個新天地。 和幾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孩子們再也不必象我們兒時一樣為了一塊水果糖而垂涎欲滴。但是,生活條件的好轉,并不一定能給兒童帶來幸福和健康的成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發現許多令人留戀的東西一去不復返了。如何能夠在優越生活條件下,創造一個適于兒童成長的環境,把兒童培養成既具有健康體魄,又具有發達智力和高尚道德與健康心理的人,這是我們每一個家長,也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根據兒童的成長發育的特點,準確地發現和適當地滿足兒童由于心理發展而產生的需要。這種需要,是隨著兒童的成長與環境的變化而隨時隨地地發生變化的,總的變化趨勢是:物質性需要越來越少,精神性需要越來越多。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runfeng/archive/2005/05/18/157991.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现代儿童亟待满足的八种需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鞠躬尽瘁的意思
- 下一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两边开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