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诗句课堂笔记
三下古詩三首之三衢道中詩句課堂筆記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三下古詩三首之三衢道中詩句課堂筆記
①主要內容:
《三衢道中》是一首紀行詩,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表達了詩人對初夏時寧靜的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以及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②作者簡介:
曾幾(jī),字吉甫、志甫,自號茶山居士,謚號文清。南宋詩人。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的特點講究用字煉句,作詩不用奇字、僻韻,風格活潑流動,詠物重神似。另外,其詩風格清淡,詞意明白,語言流爽輕快,形象也較為生動,內容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寫愛國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2、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勺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鑒賞
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詩還有個特點,就是通過對比融入感情。詩將往年陰雨連綿的黃梅天與眼下的晴朗對比;將來時的綠樹及山林的幽靜與眼前的綠樹與黃鶯叫聲對比,于是產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詩又全用景語,渾然天成,描繪了浙西山區初夏的秀麗景色;雖然沒有鋪寫自己的感情,卻在景物的描繪中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曾幾雖然是江西詩派的一員,但這首絕句寫得清新流暢,沒有江西詩派生吞活剝、拗折詰屈的弊病。他的學生陸游就專學這種,蔚成大家。
梅子黃時日日晴。梅子剛開始的時候是青色,稱為青梅,等成熟的時候就變成了黃色。這句詩的意思是:梅子成熟變黃的時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盡卻山行。泛在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們不是經常說泛舟湖上的嗎?這句詩的意思是:坐著小船沿著小溪走到了盡頭,就上岸再走山間的小路繼續前行。卻在這里是在的意思。
綠陰不減來時路。這句詩的意思是:(路上的樹木茂密,蒼翠),形成了樹陰,和來的時候一樣濃密。不減的意思是沒有減少,差不多。
添得黃鸝四五聲。這句詩的意思是:樹林里還傳來了黃鸝的叫聲,比來的時候更增添了一些樂趣。黃鸝就是黃鶯,在古詩詞里也經常出現: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比如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等等。
這首詩,作者曾幾描寫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對平淡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3、三年級下古詩三首之三衢道中課堂重難點復習筆記
1.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第一句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
2.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這兩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4、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詩歌譯文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詩歌譯文
梅子熟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都是蒼翠的樹木,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之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叫聲,比來時更增添了幾分幽靜。
5、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句子解析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句子解析
1.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第一句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
2.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這兩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6、三年級下古詩三首第三首三衢道中說課稿
教材分析:
《三衢道中》是宋代詩人曾幾所作,描寫了梅子成熟時節詩人游三衢山的見聞感受,展現了浙西山區明媚清麗的風光。前兩句寫出游的天氣和路線。后兩句寫游玩歸途中的所見所聞。全詩有聲有色,以動襯靜。晴空、舟行、綠陰、鳥鳴,構成一幅清新明麗的畫面。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 認識生字減,會寫梅、溪、泛、減4個生字。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理解、感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入情入境。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學段和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古詩的學習要求已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從二年級上學期開始,就有借助插圖了解詩句意思的能力和結合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的學習訓練,因此,結合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說說詩中描繪的景象,雖然有難度,但是教師適當地進行引導,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
教學準備:
課件、積累古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春天到了,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鳥兒在空中翱翔,蟲兒在花間嬉戲,到處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圖片,看到這樣的美景,你會想到我們學過的哪一首古詩?(《惠崇春江晚景》《絕句》)指名背誦,齊背。
2.大自然的美景總會令人心蕩神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曾幾,走進三衢山。請同學們舉起右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三衢道中,提醒學生讀準衢的讀音。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理解詩題,了解詩人。
1.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題的意思。
詩題的意思大家能讀明白嗎?指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內有三衢山,所以又稱三衢。道中:就是路上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在去三衢山的道路上。
2.接著讓我們來了解詩人曾幾,課件出示:曾幾(1084--1166),南宋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曾幾為人正直,勤于政事,學識淵博。其詩句律嚴整,有一種清新活潑、明快流暢的風格。
三.初讀古詩,感受節奏。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不少的古詩,相信大家一定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好方法,誰能來說一說嗎?
(1)指名說,把古詩讀通讀順,讀準字音。師相機出示:讀通詩句。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師:由字到句再到整首詩,就可以理解詩意了。相機出示:理解詩意。
(3)還要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師:詩人借助詩歌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相機出示:體會詩情。
(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要反復吟誦。相機出示:誦讀積累
2.讓我們趕緊來讀一讀這首詩吧,出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請同學們根據自讀要求自由地讀讀這首詩。
3.檢查自讀情況。
(1)這首詩中生字大家能讀準嗎?出示生字:梅 減 溪 泛 指名讀,字音讀準了,字形能記住嗎?說說自己的發現(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記憶字形:梅、溪右邊部分體現了兩個字的讀音,左邊表示這個字的意思。(你是借助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方法記憶這兩個字的。)泛眨 (形近字比較記憶)
重點指導寫溪,學生觀察字形(左邊三點水,右上爪子頭和中間的幺要寫得緊湊,下面的大寫得扁),師范寫,生臨寫,師指導,展示評價,。
(2)生字會讀了,讀通詩句應該難不倒大家。出示古詩,指名讀(評價,相機正音,注意讀好后鼻音晴、行、聲);再請一名學生讀,適時進行指導。
4.我們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還要讀出詩歌的節奏。課件出示: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再次練習,體會古詩鮮明的節奏。
師:古詩就要這樣讀,讀著讀著,我們就讀出了節奏,讀出韻律,才能讀出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四.誦讀感悟,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邊讀邊思考(課件出示):(1)詩人是什么時間游三衢山的?(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你是從詩中哪些關鍵字讀出的?
2.學生自主學習。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預設:
(一)梅子黃時日日晴
(1)梅子黃時點明此行的時間,相機補充相關資料:梅子黃時是農歷五月,正是初夏,也是江南梅雨時節,江南這一帶會出現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多日不見太陽。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大,溫度高,人也感覺不舒適,器物極易獲潮霉爛,故又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成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同學們,梅雨時節,由于長時間陰雨天氣,草地上、樹根部都會長滿青苔;有時家里的地板總是濕漉漉的;晾曬的衣服都不容易干透,這樣的天氣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那詩人這次游三衢山與往年不同的是日日晴,江南梅子黃時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詩人此次出游的心情嗎?(欣喜、開心、愉快)相機板書:愉快
(2)同學們真會學習,抓住一個關鍵字晴字讓我們讀懂了詩人心情大好。你來讀,你通過聲音的延長和語調上揚來表達開心;再指名讀,你通過自己的表情來展現開心;下面我們比賽讀,男生讀,(男生讀出了內心的喜悅)讓我們再來聽一聽女生的朗讀,同學們越讀越歡快。再讓我們一起讀,同學們讀得有聲有色。
(二)過渡:在這樣的好天氣出行游玩,真是一件樂事。
出示詩句:小溪泛盡卻山行 你讀懂了什么?(你借助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真會學習。)
詩人樂而不返,你來讀,通過你的表情,老師猜這里一定是風景美如畫。
出示圖片,假如你在這么美的地方游玩,會有怎樣的感受?
你已經到了小溪的盡頭,為何不返回呢?一個卻道出了詩人游興高漲。指名讀(讀出詩人開心之態),齊讀前兩行詩。
(三)三衢道中,其樂無窮,其雅無窮,其趣無窮。
出示: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1.指名讀。詩人又有什么意外的收獲?指名說,教師總結:真是不虛此行呀。
2.相機出示黃鸝的圖片和播放黃鸝的叫聲,說說自己的心情。
3.綠樹成蔭,爽靜宜人,伴著黃鸝的叫聲,怎能不讓人心情舒暢、愉悅呢。黃鸝是詩人經常歌詠的對象,在古詩詞里也經常出現,指名學生說,老師相機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齊讀后兩句。
4.小結:一減一添帶給詩人多少情趣啊,這次出游他不僅收獲了美景,還愉悅了心情,真是不虛此行。
5.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景?指名說,教師相機板書:梅子 小溪 綠陰 黃鸝。師小結:作者正是借助景物來抒發自己愉悅的心情,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
6.讓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齊讀整首詩(配樂讀)。
7.學到這里,誰能背一背這首詩?指名背誦,齊背。
四.想象畫面,入情入境。
這首詩是一幅出行圖,也是一幅風景畫,如果讓你來為這首詩配一幅畫,你會畫些什么?指名說,師評價:畫面有聲有色、動靜相間。
五.經典詠唱,傳唱經典。
詩歌那么優美,可吟可誦,可讀可唱,最后讓我們一起唱一唱《三衢道中》。
六.作業布置。
1.用自己的畫筆為《三衢道中》這首詩配一幅畫。
2.再積累幾首寫景的古詩。
7、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字詞理解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字詞理解
①三衢(q)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③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④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⑤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⑥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黃鸝(l):黃鶯。
8、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重難點歸納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課堂筆記之重難點歸納
1.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綠陰、黃鸝。
2.小溪泛盡卻山行這句詩寫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9、三下語文古詩三首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課堂筆記知識點
三下語文古詩三首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課堂筆記知識點
一、字詞
1、生字、詞語(見課本生字表和詞語表)
2、字音。
杜甫(fǔ)、鴛鴦(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蔞蒿(lu hāo)、河豚(tn)、曾幾(zēng jī)、減(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銀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興地)
盡jn(盡頭)jǐn(盡管)
4、形近字。
芽(蘆芽)牙(牙齒)
廬(廬山)蘆(蘆芽)
5、易錯字。
融:左下里面是點、撇、橫、豎;
崇:上下結構,下面是宗。
二、主題思想。
1、《絕句》描寫了初春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這首題畫詩,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以及對繪畫者高超技藝的欽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寫了是初夏景色,抒發了詩人出游之時的喜悅之情。
三、古詩理解與賞析。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注釋
遲日:春日。春季太陽落山晚,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濕軟。
鴛鴦:一種鳥。常在水邊嬉戲,雄鳥與雌鳥常結對生活。
2、詩文大意。
春天,在陽光映照下,江山無比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溪邊泥土濕軟,小燕子飛來飛去忙著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3、題。
(1)《絕句》寫的是春季,如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飛寫出了燕子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睡寫出了鴛鴦的閑適,透出溫柔的春意。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哪些動物?
景物有:遲日、江山、春風、花草。
動物有:燕子、鴛鴦。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注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這首詩是蘇軾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所寫的題畫詩。
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一種肥而味美的魚,有毒。
2、詩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剛剛綻放了兩三枝,江水變暖了,鴨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筍長出嫩芽,這正是河豚將要逆江而上之時。
3、題。
(1)鴨先知從側面說明江水還略帶寒意,別的動物還沒有感受到春天的來臨。這與三兩枝相呼應,表明這是早春時節。
(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1、注釋。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內有三衢山,所以又稱三衢。
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
卻:再,又。
陰:樹蔭。
2、詩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我)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綠樹濃蔭,并不比來時看到的少,綠蔭深處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更增添了興致。
3、題。
(1)詩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過形象的描寫暗示了雖是游賞歸途,卻仍然興致濃郁。
(2)《三衢道中》描寫的季節是初夏,是從梅子黃時綠蔭不減推知的。
四、拓展。
描寫春天的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 孟浩然《春曉》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 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寫夏天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 楊萬里《小池》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 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蘇軾《望湖樓醉書》
10、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之三衢道中字詞解釋與翻譯
①字詞解釋: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泛:乘船。
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蔭。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②譯文: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11、三年級下古詩三首之絕句詩句課堂重難點復習筆記
1.杜甫的詩中有畫,讀一讀,結合課本插圖,看看詩中畫了什么?
日、江山、春風、花草、泥、燕子、沙、鴛鴦
2.這首詩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經過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12、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絕句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絕句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這一首寫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13、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清明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清明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環境,紛紛形容春雨的意境的,還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
2.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告訴行人酒家的位置,詩歌結束,給我們留下想象空間。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語言通俗,寫得自如,音節和諧圓滿,景象清新生動,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14、三下語文古詩三首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上課筆記劃重點
一、字詞
1、生字、詞語(見課本生字表和詞語表)
2、字音。
杜甫(fǔ)、鴛鴦(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蔞蒿(lu hāo)、河豚(tn)、曾幾(zēng jī)、減(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銀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興地)
盡jn(盡頭)jǐn(盡管)
4、形近字。
芽(蘆芽)牙(牙齒)
廬(廬山)蘆(蘆芽)
5、易錯字。
融:左下里面是點、撇、橫、豎;
崇:上下結構,下面是宗。
二、主題思想。
1、《絕句》描寫了初春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這首題畫詩,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以及對繪畫者高超技藝的欽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寫了是初夏景色,抒發了詩人出游之時的喜悅之情。
三、古詩理解與賞析。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注釋
遲日:春日。春季太陽落山晚,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濕軟。
鴛鴦:一種鳥。常在水邊嬉戲,雄鳥與雌鳥常結對生活。
2、詩文大意。
春天,在陽光映照下,江山無比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溪邊泥土濕軟,小燕子飛來飛去忙著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3、題。
(1)《絕句》寫的是春季,如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飛寫出了燕子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睡寫出了鴛鴦的閑適,透出溫柔的春意。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哪些動物?
景物有:遲日、江山、春風、花草。
動物有:燕子、鴛鴦。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注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這首詩是蘇軾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所寫的題畫詩。
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一種肥而味美的魚,有毒。
2、詩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剛剛綻放了兩三枝,江水變暖了,鴨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筍長出嫩芽,這正是河豚將要逆江而上之時。
3、題。
(1)鴨先知從側面說明江水還略帶寒意,別的動物還沒有感受到春天的來臨。這與三兩枝相呼應,表明這是早春時節。
(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1、注釋。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內有三衢山,所以又稱三衢。
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
卻:再,又。
陰:樹蔭。
2、詩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我)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綠樹濃蔭,并不比來時看到的少,綠蔭深處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更增添了興致。
3、題。
(1)詩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過形象的描寫暗示了雖是游賞歸途,卻仍然興致濃郁。
(2)《三衢道中》描寫的季節是初夏,是從梅子黃時綠蔭不減推知的。
四、拓展。
描寫春天的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 孟浩然《春曉》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 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寫夏天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 楊萬里《小池》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 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蘇軾《望湖樓醉書》
15、六年級下冊第10課古詩三首竹石課堂筆記之詩句解析
六年級下冊第10課古詩三首竹石課堂筆記之詩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巖峰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云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么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16、六年級下冊第10課古詩三首竹石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六年級下冊第10課古詩三首竹石課堂筆記之詩句賞析
①一個咬字將竹擬人化,一個定字寫出竹目標之明確,不放松寫出意志之堅定。
②千磨萬擊寫竹遭受的打擊之大。一個任字,表現出詩人無懼無畏、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三下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诗句课堂笔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一键取消注释_Python文
- 下一篇: 时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关于时间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