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nextTick()的使用场景
一、用途
應用場景:需要在視圖更新之后,基于新的視圖進行操作。
this.$nextTick()方法主要是用在數據改變,dom改變應用場景中。vue中數據和dom渲染由于是異步的,所以,要讓dom結構隨數據改變這樣的操作都應該放進this.$nextTick()的回調函數中。created()中使用的方法時,dom還沒有渲染,如果此時在該鉤子函數中進行dom賦值數據(或者其它dom操作)時無異于徒勞,所以,此時this.$nextTick()就會被大量使用,而與created()對應的是mounted()的鉤子函數則是在dom完全渲染后才開始渲染數據,所以在mounted()中操作dom基本不會存在渲染問題。
二、官方說明:
在下次 DOM 更新循環結束之后執行延遲回調。在修改數據之后立即使用這個方法,獲取更新后的 DOM。
三、原理:
this.$nextTick()將回調延遲到下次 DOM 更新循環之后執行。在修改數據之后立即使用它,然后等待 DOM 更新。它跟全局方法 Vue.nextTick 一樣,不同的是回調的 this 自動綁定到調用它的實例上。
假設我們更改了某個dom元素內部的文本,而這時候我們想直接打印出這個被改變后的文本是需要dom更新之后才會實現的,也就好比我們將打印輸出的代碼放在setTimeout(fn, 0)中;
異步說明
事件循環說明
實例
(1)實例一
可以根據打印的順序看到,在created()鉤子函數執行的時候DOM 其實并未進行任何渲染,而此時進行DOM操作并無作用,而在created()里使用this.$nextTick()可以等待dom生成以后再來獲取dom對象
(1)實例二
<template><section><h1 ref="hello">{{ value }}</h1><el-button type="danger" @click="get">點擊</el-button></section> </template> <script>export default {data() {return {value: 'Hello World ~'};},methods: {get() {this.value = '你好啊';console.log(this.$refs['hello'].innerText);this.$nextTick(() => {console.log(this.$refs['hello'].innerText);});}},mounted() {},created() {}} </script>
根據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方法里直接打印的話, 由于dom元素還沒有更新, 因此打印出來的還是未改變之前的值,而通過this.$nextTick()獲取到的值為dom更新之后的值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this.$nextTick()的使用场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精选男生网名大全141个
- 下一篇: 小班体育游戏教案《青蛙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