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第二章
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第二章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第二章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原文第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2、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高中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3、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六十四章
1、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楚國 或陳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4、老子四章翻譯及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如下: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這就有了惡了。所以有和無互相依存,難和易互相造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音和聲相互和諧,前和后相互跟從。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萬事萬物都是順其自然,實行不用言辭的教育,萬物興起而順應不加干涉,生發而不去占有,有所施為,但是不依賴,大功告成卻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所以永遠不會離開功。
5、老子四章高二翻譯及原文
1、[原文]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2、[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3、【評析】
本章緊承前章,是對如何保持系統化工程的合意穩態的論述。老子認為系統在穩態時容易維持,異變在微弱時容易散失,所以,他認為要以預防先于治療的原則來保證系統合意穩態的維持,并通過這種穩態的保持來求得工程目標的漸進實現。對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子既主張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漸,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張加以因順以保持平穩的演變,并要求圣人充分發揮他的調節指向作用以保證事態的勻稱自然發展。
6、老子四章第八十章翻譯及原文
1、老子四章翻譯如下: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2、原文: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3、鑒賞
本章為老子“道”之續篇。老子認定似無或存、淵深澄寂的“道”是萬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銳氣,解人之糾紛,和眾之光明,同眾之塵垢,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4、作為老子之“道”的續篇,本章被近人張松如稱為是老子對“道”的一種“寫狀”(《老子說解》);張松如還進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還會一續再續,反來復去續下去。”(《老子說解》)
5、然而,這種本體之“道”光續于“寫狀”,還總歸是“道”之本體;翻來覆去“道”(說)本體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說(即寫狀)“道”之本體,是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開始就講到“道沖而用之”。這“用之”,如徐梵澄說來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6、如將“挫其銳”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鋒芒顯露總非智者所為。原本以為戰爭打仗總該保銳氣持鋒芒,但優秀軍事家卻又知對方也在“避其銳氣”(《孫子兵法·軍事》),所以常常掩其鋒芒,藏其精良,為的是虛實奇正無以捉摸,以便尋機給對方致命一擊。“道”之厲害就是如此。
7、老子第六十四章翻譯及原文
翻譯: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8、老子四章三十輻翻譯及原文
老子四章
老子〔先秦〕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9、老子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翻譯及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10、陳涉世家翻譯及原文第二段
翻譯: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民調派去駐守漁陽,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里面,擔任戍守隊伍的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即使現在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么?”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統治、逼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立為皇帝,應立的是公子扶蘇。
寫作背景:
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九百人走投無路的命運,正是全國勞苦大眾處境的縮影,這也是大澤鄉的星星之火能點燃全國范圍農民起義燎原烈火的原因。
11、老子四章原文和翻譯
1、《老子》四章翻譯如下: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
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12、老子四章翻譯
《老子》四章翻譯如下: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13、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及翻譯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③,取④天下常以無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注釋]
1、為學日益:為學,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2、為道日損:為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損,指情欲文飾日漸泯損。
3、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攝化之意。
5、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統本也。
14、老子第四十九章原文及翻譯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譯文:
圣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于渾樸。百姓們都專注于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15、老子第五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善建者不拔:凡是有所建樹的,難以拔除其根基。造房子地基打的很深,上面的房子一層一層疊加起來,勢必非常穩固。
成功人士,一定有成功的商業模式,無論碰到什么情況,都能夠安然度過。其他人僅僅看到一個表象,核心東西并不知道,總以為那是一種幸運,其實哪有這么多的幸運,哪有一輩子的幸運;都是一次一次迎面而上,解決難題。而根基就是不為人所知的法寶,就是廚師的秘方,就是其心定之所在。
善抱者不脫:善于抱持信念的,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始終不脫離正道。篤定地認為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終究會獲得成功的;哪怕碰到各種逆境,依然能夠披荊斬棘,一路前行。
子孫以祭祀不輟:按照這兩個原則,最終可以享受福報,得到子孫敬仰,哪怕死后依然祭祀不斷;然而也有很多人,生前不結善緣,不做好事,死了之后壓根沒人拜祭;孔子的子子孫孫,一直愛戴孔子,也享受著孔子所帶來的光耀。還有香港影星張國榮,每年都會有人自發組織紀念。道出的就是這句話之真理。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身,“德”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純真,對自己真實,對他人誠信。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把這個道理付諸于家庭,“德”所表現出來就是富余,不僅僅自己善良,通過將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身邊的人,進而影響到身邊的人。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己的家鄉,“德”表現出來,鄰里之間相互和睦,這個德性就可以不斷得到成長。
鄰居之間,相互串串門,送點小禮物,偶爾一起吃個飯;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久而久之,成為了朋友。像我居住的小區,物業會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舉辦鄰里之間的活動,這樣大家就慢慢認識了,慢慢熟悉了,這個“德”就慢慢滋養起來了。
16、老子原文及翻譯及注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應該從經常不見其形之處體察“道”的奧妙,應該從經常顯露其形之處體察萬物的歸宿。“有名”和“無名”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各異,它們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注釋:
1、道:本義路徑,方向。引申法則、規律,方法、技術。道可道也,前“道”名詞,后“道”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用,講述義。
2、恒:本義長久,經常。此字戰國文字寫做“亙”,在不同的語境里有不同的讀音,heng恒/gen根/ji極。
3、名:人或事物的稱謂;用語言或文字描述事或物,給他下定義;引申至名聲、聲譽。名可名也前“名”名詞,后“名“名詞作動詞,解釋義。
4、亡:音wu,字典解本義逃,失去;甲骨文“亡”字,六書之一指事,字形指用類似鐮刀的工具收割,有割除、消除義。有解為字義刀具損毀。“亡”動詞:收割、驅離,使事物消失、消除義。
5、有:本義存在,指事物產生存在。有,它可見、可知。
6、欲:欲望,生物生存需要的條件,物質存在需要的法則(力、場);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想要、希望獲得。甲骨文為“谷”音yu,同欲;“谷”不同“浴”。谷:象形,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谷有進口有出口,形似進食與排泄。
17、高中老子四章翻譯
《老子》四章翻譯如下: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人們常常厭惡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
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寫作背景:
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有學者認為《老子》并非成于一時,作于一人。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后來稱《道德經》,并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本文中心思想:
《老子四章》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的觀點,并告訴人們依照自然規律,從小事做起,“無為而治”,這四章從不同角度體現了老子的觀點。
寫作特色:
1、行文凝練暢達,采用大量排比和對偶,像詩,也像歌謠,語言簡短精練又充滿哲理,是格言。
2、設喻生動、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淺顯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車”、“器”、“室”設喻,形象闡明了對切事物起決定作用的是“無”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設喻,形象地闡明了任何事情都要從小處積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重點語句賞析:
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賞析: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后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賞析: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說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人物形象分析:
1、老子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和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于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欲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后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閱讀理解題: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結論不同。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2、在《老子》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怎樣看待競爭這一問題?
答案:競爭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亞當·斯密曾說過:“一種事業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就愈有利于社會。”好的競爭有利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壞的競爭則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甚至會導致社會的分裂、動蕩。區分競爭的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其是否符合社會規范和倫理道德的要求,以此為標準,儒家的思想家們提出了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區別于只顧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爭”。我們應提倡“君子之爭”,拒絕“小人之爭”。
18、老子四章第二章
老子四章翻譯如下: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鑒賞:
本章為老子“道”之續篇。老子認定似無或存、淵深澄寂的“道”是萬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銳氣,解人之糾紛,和眾之光明,同眾之塵垢,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作為老子之“道”的續篇,本章被近人張松如稱為是老子對“道”的一種“寫狀”(《老子說解》);張松如還進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還會一續再續,反來復去續下去。”(《老子說解》)
然而,這種本體之“道”光續于“寫狀”,還總歸是“道”之本體;翻來覆去“道”(說)本體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說(即寫狀)“道”之本體,是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開始就講到“道沖而用之”。這“用之”,如徐梵澄說來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如將“挫其銳”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鋒芒顯露總非智者所為。原本以為戰爭打仗總該保銳氣持鋒芒,但優秀軍事家卻又知對方也在“避其銳氣”(《孫子兵法·軍事》),所以常常掩其鋒芒,藏其精良,為的是虛實奇正無以捉摸,以便尋機給對方致命一擊。“道”之厲害就是如此。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第二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edis-001
- 下一篇: 软件素材---linux C语言:拼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