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rporate Startup》作者访谈
本文要點
\\- 不是初創企業的公司就不應該當做初創企業來對待;\\t
- 實現企業創新不只是啟動一個內部加速項目那么簡單,而是需要采用一種系統的創新流程;\\t
- 在尋找創新驅動的新的增長渠道時,卓越的執行力并不能讓一個公司變得卓越;\\t
- 內部初創企業的衡量方法需要反映出理念的成熟階段,不能一刀切;\\t
- 大規模優化效率可能會導致“成功的失敗”。\
《The Corporate Startup》一書由Tendayi Viki、Dan Toma和Esther Gons合著,探討了現有的大型企業怎么做才能建立一個創新系統,讓企業能夠不斷地開創新的增長渠道。不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初創企業,他們應該找出自己的創新及資產利用方法,學習如何創建和使用支持創新的業務模型。
\\InfoQ讀者可以下載本書的樣書。
\\InfoQ采訪了Toma和Gons,內容涉及使用創新論文提出有益的創新業務模型、如何決定研究哪一種想法及如何測試、應對擴展產品理念的挑戰以及大型組織怎么做才能成為卓越的創新者。
\\InfoQ: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Dan Toma:2013年,我還在歐洲最大的電信公司之一擔任創新經理,那時我就開始考慮寫一本關于企業創新的書。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我設法在這個環境里運用某些創業方法時總是失敗——我知道,從我以前的創業經驗來看,他們在“創業領域”是有效的。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最初的契機。此外,通過關注一些研究的進展,并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活動中與人們交流,我認識到,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反復提及的主題,與企業的業務線無關。而且,沒有一本“手冊”介紹如何在復雜的公司環境里管理創新。
\\\\Esther Gons:最吸引我的是能夠把我自己的創業和投資經歷放到企業手冊里,幫助設計調查問卷和模型,使其成為這方面第一個實用的手冊。過去這些年,有許多人找到我說:“我讀過這本(或這些)書,自認為理解了其含義,但是,那對于我的創業公司而言意味著什么?”,或者“我如何讓它在公司里變得可行?我要把它運用到我的流程中去嗎?”和我對于它的預期相比,把它當做“企業創新圣經”實在是極大的贊美。
\\\InfoQ:本書主要面向哪些讀者?
\\\Gons:這真得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不僅能為公司戰略層面提供理論和行動方案,還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案例讓其成為現實。因為這個原因,這本書實際上可以在整個公司范圍內使用,從創新經理到高層的戰略制定者。但是,它也能幫助創業企業了解企業在做什么,讓他們能夠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和這些企業合作。
\\\\Toma:本書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戰略,第二部分是戰術。所以,這本書既能吸引負責設計企業創新戰略的高管,也能吸引負責在新業務開發中實現戰略的創新經理\u0026amp;產品經理。
\\\InfoQ:你們指出,“不是初創企業的公司就不應該當做初創企業來對待”。可以詳細地解釋下嗎?
\\\Toma: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不一樣,他們有規模很大的資產基礎。有些資產是有形的,如建筑,有些是無形的,如商標或銷售渠道。有時候,他們會努力模仿創業公司,這可能會損害他們的部分資產。大型公司需要找到自己的創新方式——從創業公司找靈感,但不能完全復制。
\\\\Gons:許多公司看到他們周圍的初創企業取得了成功,他們就把這些企業成功創新的方式作為自己企業的答案。讓我們復制那種方式!我們應該變得更像初創企業。但是,他們往往忘了,他們的基礎是圍繞優化當前業務模型及實現增長來構建的。這需要的不僅是不同的方法,還有不同的流程和節奏。拋棄現有的業務模型和運營模式并不能幫助你的公司取得成功。不過,兩者結合會更有效。那可以幫助企業在當前的技術環境里取得更多的成功。找一些有用的東西,并利用好當前的業務資源。
\\\InfoQ:創新理論的作用在哪里?
\\\Gons:對于一家企業而言,重要的不僅是從技術和市場角度確定未來的定位,還要從新模型和技術的角度確定這些領域多么重要。創新理論可以提供一個開闊的眼界,讓你清楚地看到哪里有機會,哪里有威脅。即使現有的模式仍然可以盈利,投資這些領域還是很重要,因為變化時刻在發生,雖然今天沒有威脅到現有的模式,也許明天可能就威脅到了。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家航空公司在他們的創新理論中決定,除了飛機新技術外,他們還希望研究其他任何交通工具的技術和創新。從自行車到轎車,從火車到步行。因為這個領域的任何變化都可以影響到飛機的使用,即使是很小的變化最終也可能成為顛覆性的行為或技術。除此以外,對于暫無定論的交通新技術,他們的創新理論也論證了小規模撥款的必要性。
\\\\Toma:創投基金有投資理論——界定了資金投到什么類型的企業,同樣地,大型組織也需要創建創新理論,界定他們的創新邊界。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里,很容易被隨之而來的各種新技術所吸引,把投資分散到各種東西上。創新理論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除了本書中提供的廣和投資的例子外,在談到創新理論時,我喜歡以肯尼迪總統關于NASA的“創新理論”為例:“我堅信,我們這個國家應該致力于實現這個目標,在10年內把人送上月球,并讓他安全地返回地球。”本質上,他在告訴NASA他們應該做什么投資,既不太微觀,又不太寬泛。
\\\InfoQ:對于為了創新而提出可盈利的商業模型,你們有什么建議?
\\\Toma:關于這個主題,有許多話可以說,其他思想家也寫了很多書。如果要我總結,我會說,在嘗試規模化之前對一切進行驗證,不要忘了,業務模型的大多數假設都是市場方面的。
\\\\Gons:我要說,最大的挑戰是堅持不懈。看不到大的突破,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會失去動力。為了得出一個有效的業務模型不斷地驗證自己的方法似乎是合乎邏輯的,但實際上,這很難做到。成功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達成的。構建一個可靠有效的業務模型是需要時間的。
\\\InfoQ:頭腦風暴或構思會產生出許多有關新產品或服務的點子。如何決定開發哪些點子呢?
\\\Gons:重要的是,圍繞創新思維投資于一個清晰明確的流程和治理模型。那樣,不管是團隊還是個人都清楚決策中使用了什么標準,而且讓數據驅動的創新決策比根據直覺更容易。從許多點子開始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只有少數會真正地實現。弄清楚企業在尋找什么樣的點子也很重要。所有的新點子真得都會開發出新的市場或技術嗎?或者,它們中有些可以優化當前的模型?如果是這樣,就應該區別對待或者不使用。這些點子符合我們之前創建的理論或設定的范圍嗎?在斃掉這些點子之前要留有余地,也許至少要有一點小預算確認引發這種想法的問題。
\\\\Toma:有想法很棒,但我們需要的是這些想法符合公司的創新理論,同時又符合公司的投資組合。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絕大多數未滿期業務轉入都在“核心業務”中,那么它就不應該繼續對處理“核心業務”的想法大量投資,而是應該開始投資“核心業務周邊”甚或“轉型”。
\\\InfoQ:如何驗證想法?
\\\Toma: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產品團隊驗證他們的想法——精益創業和敏捷開發是最普遍的。在驗證階段,重要的是理解理念(勝過方法)。這項活動應該由具備正確“搜索”思維的人來執行。一般來說,最好是有謙虛的態度,因為這可以確保“搜索者”在開始的時候會說:“我們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都知道,所以讓我們設計個試驗來進一步了解X”。對于“搜索團隊”,我只有一個建議,就是一定要記住,他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Gons:重要的是要知道,你的那些想法只是建立在自己世界觀基礎上的一堆假設。驗證只是為了研究這些方法對于其他人而言是否也成立。切記,你驗證想法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驗證顯而易見的東西。首先,關鍵是要確定需要驗證或探究的東西,因為他們會影響你的業務模型。
\\\InfoQ:當產品理念規模擴張時會面臨哪些挑戰?應該如何應對那些挑戰?
\\\Gons:在創業公司中,最大的挑戰是過早擴張。企業習慣于優化增長的流程。因此,只要有跡象,他們就會迫切追求收入、增長和ROI,這是合乎邏輯的。第一筆收入的來源客戶群可能并不是擴張時的目標客戶群。
\\\\Toma:如果擴張理念已經經過驗證,最大的挑戰——根據我的經驗——是團隊經歷的心態轉變,從搜索到執行。轉變失敗會導致搜索活動的成本變成間接費用。轉變失敗有時候表現為現有的部門/業務單位采用了失敗的想法。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我鼓勵創新團隊盡早和業務單位負責人談話——確保他們經過驗證的擴張理念有的放矢。
\\\InfoQ:我們如何預防過早擴張?
\\\Toma:借助一個清晰的基于事實的治理系統,就可以確定一個理念是否擴張就緒,也就是,是否所有問題-解決方案的關鍵假設都經過了驗證。重要的是要明白,治理系統不只是一套通過/不通過的標準。它還包括指標、預算等。
\\\\Gons:再說一次,圍繞創新,重要的是有一個清晰的治理和度量流程。最好是能夠幫助你確定創業階段以及在單純專注于增長之前是否還有某些需要驗證的東西。門徑管理投資、跟蹤知識和影響度量的進程都是有幫助的。
\\\InfoQ:關于大型組織如何成為優秀的創新者,你們有什么建議?
\\\Gons:不要用基準問題測試創新。別人在創新方面所做的工作不會讓你成功或超凡出眾;復制對于你沒有任何幫助。弄清楚在你的公司里什么重要,從中發現機會,確定創新理論,敢于與眾不同。如果在戰略層面上至少有一個人理解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并結合兩者的資源和知識,那么你已經領先一步。
\\\\Toma:推動創新并不是轟動性事件——那需要持續推進,而且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紀律性。現代企業需要知道,在當今世界,創新是每個人的工作,創新不只是產品創新,組織的其他部門也需要創新(例如,HR創新或流程創新)。最后,創新是一項團隊運動,只有公司內部生態系統的所有成員都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時才會發生。如果一家大型企業只是投資于實驗室創新,并希望以此獲得成功,那么他們免不了會遭遇令人不快的意外。
\\\關于作者
\\Dan Toma 有創業者背景。由于受到“為什么創新性產品主要由創業公司推出?”這樣一個問題的困擾,所以他致力于企業創新戰略研究——尤其是藍籌組織為了在公司環境中開創新事業所需要做出的變革。在這個職位上,他和諸如德國電信公司、博世、捷豹路虎、拜耳、約翰迪爾、安聯等企業合作過。
\\Esther Gons 有20多年的創業經驗。作為一名視覺空間思想者,她是將精益創業運動帶到荷蘭的一份子,目前為止已經為200多家創業公司提供了指導,現在仍然是其中許多公司的顧問。Gons是next.amsterdam的合伙人,為軟件驅動的早期初創企業提供指導和資金,助力企業的內部創新項目、創新審核和投資組合管理。
\\查看英文原文:Q\u0026amp;A on the Book The Corporate Startup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The Corporate Startup》作者访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SS3背景图片百分比及应用
- 下一篇: 浙金中心会爆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