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翻译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樹下翻譯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樹下翻譯
意思是在西面的一個番國里面有兩位神仙,在山中的樹下下棋。這句話其實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所寫的一則寓言故事里面的話。該句出自文言文《老猴》,是七年級的一本小冊子里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寓言故事主要表現了就是猴子的棋藝雖然高強,但是最終還是敗在了果子上,當然進一步說明的道理就是能力過硬的前提下,運用的時候也要專心致志的,千萬不能三心二意,如果分心使用的話就會導致最終的失敗,也就是比喻那些做事不能一心兩用的人。在這篇文章里面用桃子來讓猴子分心,下棋的時候無法忘掉桃子,這樣就會導致猴子最終的失敗。
2、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翻譯
意思是:樹葉落到了樹下,樹下原先已經有了一些落葉,這樣樹葉就無法區分。這句話是出自《寓林折枝》是古代的一則寓言,說的是一葉障目的故事。就是一個楚國人生活特別貧窮,他在讀書的時候發現螳螂可以用樹葉掩護自己,于是他也想要用樹葉來遮擋自己,但是他將樹葉摘下來之后卻掉到了樹下面,于是他就將樹下面所有的樹葉都掃起來,然后一片一片的遮擋自己詢問自己的妻子,妻子剛開始的時候回答他能看見,但是后來不耐煩了,于是跟他說看不見,楚人很高興,帶著這片樹葉就去偷人家的東西,結果被抓了起來。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譯及原文高中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翻譯是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出自《公孫丑章句上》,原文為:
孟子曰:“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譯文:
孟老師說:“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當你看見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快要跌到深井里去時,你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驚懼同情惻隱的心理。同情,并不是因為你認識小孩的父母;不是因為小孩的哭聲太吵;惻隱,不是因為你想博得鄉里人的贊譽。你的不忍心沒有任何功利目的,這是你的天性。”
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在論述六經的價值倫理時認為,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中,仁愛、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同,這六組價值論理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既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今天。
4、河中石獸翻譯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里,門前的兩只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了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5、兼愛中翻譯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譯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不互相爭奪,沒有盜賊,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愛,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們互相仇恨而不勸導彼此相愛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愛才會太平,互相仇恨就會混亂。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譯文】天下的人都不相愛,那么強大的一定會壓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會欺侮貧窮的,顯貴的一定會輕視低賤的,詭詐的一定會欺騙愚笨的。天下一切禍亂、篡位、積怨、仇恨等之所以會發生,都是由于互不相愛引起的。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譯文】愛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愛他,利于別人的,別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惡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憎惡他,殘害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殘害他。
無言而不應,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譯文】沒有什么話不答應,沒有什么恩德不報答,你把桃子投給我,我用李子回報你。這就是說,愛人的必定被人愛,而憎惡別人的必定被人憎惡。
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
【譯文】愛別人并不是不愛自己,自己也在所愛之中。
愛人非為譽也,其類在逆旅。
【譯文】愛人不是為個人沽名釣譽,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樣,是為了與人方便。
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譯文】愛世間多數人和愛世間少數人相同,兼愛就是這樣。愛上世之人和愛后世之人,都像愛今世之人一樣。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
【譯文】現在有人犯了小過錯,人們知道了就非難他;對于犯了像攻打別國那樣的大錯誤,卻不知道非難他,還加以稱頌,稱之為義,這能說是懂得義和不義的區別嗎?
6、河中石獸翻譯簡短
滄州南部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只石獸一起沉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沒能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
是石頭的特點應該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是很荒唐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之后,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上游尋找它。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成為坑洞,
越沖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里。照這樣多次沖刷,石頭又會多次向前翻轉,不停地轉動,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荒唐了;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
寺僧們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7、非攻高中課文翻譯
《非攻》課文翻譯:
如果有一個人,進入了別人家的果園,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聽說了就會責罵他,居上位執政的人捕獲他之后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處。至于偷別人的狗、豬、雞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進入別人果園偷桃李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假如他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至于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偷別人的狗、豬、雞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至于殺死無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劍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過了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并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罪責也更加深厚。對此,世上有道義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義的。現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國這件事上,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就(這件事情)來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分別嗎?
殺死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必會有一條死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死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道義,必會有十條死罪;殺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義,必會有一百條死罪。對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德的。現在最不道義的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指責其錯誤,反而隨著稱贊它,說是道義的。實在不知道這是不道義的,所以才會記載下來留給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義的,又怎么解釋把那些不道義的事記載下來并留給后世這件事呢?
現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別。現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么混亂啊。
8、屈原列傳高中原文翻譯
1、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譯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2、原文: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譯文:
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3、原文: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譯文: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很困難。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
《詩經》中的國風,描寫愛情而不淫蕩,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憤怒。屈原的《離騷》詩,則兩者之美兼而有之。(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
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
4、原文:
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譯文:
屈原已被罷免。后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于藍田。
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于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
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5、原文: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譯文:
后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前往。
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
6、原文: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譯文: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7、原文: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譯文: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
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易經》說:“井淘干凈了,還沒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
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
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8、原文: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譯文:
屈原死了以后,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由于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始終沒有人敢于直諫。從這以后,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所滅亡。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
9、原文: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譯文: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9、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翻譯
意思是:有個客人在都城里面唱歌,起初他唱的是《下里》、《巴人》這兩首歌。這句話中的“客”指的就是外來的人,而“郢”則是指當時楚國的國都,現在是在湖北江陵縣西北,《下里》、《巴人》屬于楚國當時的民間歌曲,這些歌曲在當時是屬于比較通俗低級的。這句話是出自《楚襄王問于宋玉》,在原文中的后半部分表示唱這些低俗的歌曲,都城里面有幾千人跟著客人在歌唱,而到客人唱《陽春》、《白雪》的時候,城里只有幾十個人在跟著合唱,這說明歌曲越是高雅,反而合唱的人卻越少。
10、勸學翻譯高中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學問品行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上說:“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做善事(難道是)不能累積(的)嗎?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翻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QL脚本文件的部署研究
- 下一篇: 什么是物联网安全 什么是物联网安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