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躬匠”的背后,是日本在高科技领域被打断了脊梁
“一車傳三代,人走車還在”,很多人對日本汽車的信仰至今仍堅定不移。然而,“日本制造”的神話連日本自己都不信了。
最近,豐田汽車又一次曝出造假丑聞,直接扒下了“日本制造”的華麗外衣。12 月 20 日,豐田旗下全資子公司大發汽車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為了取得國家的安全認證在新車側面碰撞測試中進行作弊和數據造假,并暫停所有車型出貨。
此次丑聞一方面波及范圍極廣,除了側面碰撞測試外,大發汽車至少還在 25 個測試項目中存在 174 項數據造假行為,共涉及 64 款車型,不僅包括大發品牌的幾乎所有車型,還有豐田、馬自達和斯巴魯等日系品牌的部分車型;另一方面,數據造假時間跨度極長,最早可追溯至 1989 年,至今已有 30 多年的歷史。
當然,最讓日本人受刺激的是,大發汽車是所謂的“真正的日本制造”。大發汽車 2023 年 1-10 月全球銷量達 110 萬輛,其中有近一半是在日本國內“自產自銷”,尤其是輕型汽車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占據日本輕型車市場 30% 的市場份額。而大發汽車如此全車型、長周期的數據造假,直接擊碎了很多日本民眾“一流產品自己用,二流產品出口國外”的日本制造神話。
其實,大發汽車造假并非偶然或個例,不過是日本汽車行業黑幕的冰山一角而已。近幾年日本汽車行業乃至整個日本制造業不斷爆出各種各樣的丑聞,以至于“工匠精神”正在以“躬匠精神”的形式反復上演。
但是不論如何鞠躬與反省,造假的行為卻似乎越演越烈,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實際上在筆者看來,日本制造業本身患了“重病”,正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矛盾之中,數據造假不過是矛盾的結果而已。只要根本的矛盾不解決,造假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整個“日本制造”神話完全破滅。
從“工匠精神”到“躬匠精神”
日本汽車行業造假不是偶爾的失誤,而是整個行業在潰爛,從整車廠到零部件廠商都頻頻爆出數據造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丑聞。
比如日系車從石油危機開始就以“環保、油耗低”著稱,從原理上來看日系車通過提高燃燒效率好讓汽油更充分燃燒,這樣既可以減少污染汽車排放,同時又可以降低油耗。
然而,到了 1990 年代到 21 世紀初,日系車卻開始在燃效和油耗測試中大量造假。2016 年,日本三菱汽車社長相川哲郎承認,三菱在油耗測試中確實采用了不正當手段,使得旗下車型的油耗測試結果好于實際情況,并且該造假行為已持續了 25 年。
潘多拉魔盒一經打開便不可收拾,對日系車燃效和油耗的質疑也蔓延開來。在隨后幾年中,斯巴魯、日產、鈴木、馬自達、雅馬哈等大部分日本車品牌都被爆出在燃效、尾氣排放、油耗測試等方面存在長期數據篡改和造假,最長的達到 30 年之久。
在過去,日系汽車確實通過低油耗實現對歐美車企的逆襲。然而隨著中韓等國家車企技術的突飛猛進,耗油節能已經不再是日系車的專利,日本企業為了在數據上更有競爭力,不惜偷工減料,偽造數據,而且主流車企都普遍參與造假,持續幾十年之久。
當然,日本汽車行業造假不只是油耗問題,在安全上的造假更為嚴重。
比如 2015 年高田氣囊事件。高田集團曾經是世界第二大安全氣囊供應商,占據市場 20% 的市場份額。然而高田集團為降低成本,使用了容易老化的硝酸銨化合物作為推進劑,導致時間長了之后氣囊觸發彈開時反應會更劇烈,結果本來可以使事故死亡率降低 11% 的安全氣囊,反而成了“奪命氣囊”。據統計,在 2009-2015 年全球至少有 23 起因高田安全氣囊故障造成的乘客死亡事件,100 多起受傷事件。此次事件波及日本幾乎所有汽車品牌,僅本田一家就在全球召回 510 萬輛汽車。
繼“高田氣囊”事件之后,2017 年日本神戶制鋼所被爆出數據造假。神戶制鋼所是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材被廣泛用于日系車各大車企的車身、引擎蓋、尾門等處。2017 年,神戶制鋼所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公司旗下 3 家工廠和 1 家子公司長期大面積篡改部分鋁合金、銅制品的強度、尺寸以及耐久性等重要出廠數據,將不達標產品冒充達標產品出售,偽造數據的歷史長達十多年。
到 2020 年,日本汽車行業數據造假事件更是井噴式出現。其中包括日本均勝公司對部分強度測試中沒有達標的安全帶進行了“數據篡改”,將 900 多萬條不達標的安全帶流向市場;還有,日本東麗公司承認在過去八年時間,篡改汽車輪胎強度質檢數據出售不達標輪胎;此外,日本零部件巨頭電裝公司生產的燃油泵被爆出存在故障,可能會引發發動機熄火等安全風險,導致豐田、雷克薩斯、馬自達、三菱、本田、斯巴魯等眾多日系車企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大規模召回潮,涉及車輛多達 479 萬輛,而且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到 2021 年,日本曙光被爆出在剎車及零部件產品質檢數據造假,有 114000 多項質檢數據是篡改或編造出來的,而且造假從 2001 年開始的,時間跨度長達 20 年。從 2022 年以來豐田旗下的日野汽車、豐田自動織機等也相繼被曝出在產品檢測中存在數據造假。文章開頭提到的大發汽車承認在碰撞測試造假就是最新案例。
當然,日本車企還存在其他大量數據造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事件發生,幾乎每一個日系車標簽背后都充滿了大量的數據造假和注水,而每次的解決方案,最后基本都是領導人站出來鞠躬道歉,“工匠精神”也開始變成網友口中的“躬匠精神”,日系車也從以前的閉眼買變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敬而遠之。
被“抽空”的“工匠精神“
有人說:每個日本人看起來都很無辜,但加在一起卻能做出很殘忍和荒唐的事。這正是日本汽車行業的寫照。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在強調工匠精神,但是卻在總體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如此大范圍的、普遍的、持續幾十年的數據造假、偷工減料。
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制造業的工匠精神早在 1990 年代前就已經被抽空了。工匠精神常被解釋為“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實際上這種精神不過是手工業時代遺留的產物,更多的是從 0 到 1 的過程,在當下手工業、藝術、科技等領域仍然一定生產空間,但是和現代工業的規模化生產從 1 到 N 的過程其實是難以兼容的。
不可否認,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業崛起中起過重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 1990 年代之前,日本曾經引領世界的電子電氣產業。
二戰后,日本的電子產業開始靠給美國代工崛起,但是很快日本憑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始擺脫代工廠的地位并向上突圍,試圖實現對美國的趕超。
到了 80 年代初期,日本電子產業已經開始全面超越美國,甚至打造了日本版的 "全產業鏈自主"。比如上游的材料與設備方面有東京應化和 JSR 的光刻膠,還有尼康的光刻機;中游的 DRAM 日本超過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而且全部在日本政府支持下實現自主研發、制造、封測的所有環節。而在下游的終端產品,夏普的面板、索尼的電視、富士的膠卷幾乎壟斷消費電子的大部分市場。
然而,日本在電子產業的崛起觸動了美國的神經。對美國來說,軍事、美元、高科技是霸權的三根支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即使是美國盟友也不行。德國思想家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中有過一個精彩的比喻叫做“抽梯子”,講的是“當一個人登上高峰后,就會把身后的梯子一腳踢開,以免別人跟上來”。80 年代后期,美國開始抽日本梯子,針對日本的芯片和電子產業的貿易制裁達到巔峰。
就拿半導體來說,首先在 1985 年 6 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SIA) 就日本電子產品的傾銷問題提起了訴訟,要求制裁日本半導體行業。最終在 1986 年 9 月,美國與日本簽訂了《半導體協定》,加上《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的這一套組合拳,使原本占據著全球半導體市場 80% 的份額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全面奔潰。1991 年 6 月,嘗到甜頭的美國與日本簽訂了為期五年的《新半導體協議》,進一步限制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到 1992 年美國本土公司重新奪回了半導體行業的全球市場。
半導體戰爭只不過是美國制裁的一個縮影,芯片、集成電路等所有高科技的產業要么被美國收編,要么被美國擊潰,日本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又全部回到美國的掌控之中。
工匠精神某種程度上對應著高回報,而現在這些領域基本上被美國卡住??梢哉f,在這個時間點,日本的匠人精神已經名存實亡,只有手工業和藝術還有留存,比如壽司之神和宮崎駿等。
而當高科技領域被美國卡住之后,日本更多的資源只能投入到常規工業進行內卷,其實日本汽車行業正是在電子行業衰落后,才開始成為日本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更糟糕的是,代工廠的生態位日本也干不下去了。2000 年前后,韓國現代汽車以及中國自主五強(吉利、長安、長城、奇瑞、比亞迪)等車企在技術和質量上突飛猛進,但是成本卻比日本車企低很多,日本汽車經濟實用的優勢也開始被中韓所挑戰。
所以,如果回到 1990 年代,會發現日本其實同時面臨來自中美兩國的競爭,對應在現實中就是日本一方面宣揚“工匠精神”,強調質量;另一方面又不斷壓縮生存成本,維持性價比優勢?!凹纫薄坝忠钡慕Y果,就是走向吃過去幾十年日本制造的“老本”,開始普遍進行數據造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等,來維持日本的競爭優勢。
寫在結尾
美國前總統 Obama 曾經問喬布斯:“怎么樣才能讓手機制造行業回到美國?”喬布斯很干脆地回答說:“總統先生,那些工作永遠也不會回來了?!?/p>
其實喬布斯說的不過是非常普通的經濟學常識:資本和人才都會流向收益最高的地方。在美國,硅谷和高科技是回報率更高的地方,在從 0 到 1 的創新環節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比之下,中國的制造業產業鏈齊備,再加上超大規模生產效應,擁有快速從 1 到 N 的巨大量產能力,制造業投資收益更為可觀。對應到新能源汽車,比較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和比亞迪。
但即使中美有這樣的優勢,美國想要補齊產業鏈,或者中國想要向上突破也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處于中間的日本。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美關系相對穩定,再加上日本企業的積累深厚,日本還能有不錯的生產空間。而隨著中美競爭升級,中國科技向上突圍,美國開始布局自己的產業鏈,其實是從兩個方向擠壓日本的生存空間。
日本汽車行業的造假的問題起根源在三十年已經埋下,只不過在中美的加速擠壓下,開始密集爆發而已??梢钥隙?,大發汽車的數據造假之外,日本汽車行業仍然有大量的造假問題在水面之下暗潮涌動,只不過他們自己依然在過去的神話里自欺欺人。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所說的: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怡然自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通訊社 (ID:automobile-news),作者:夏壯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工匠”到“躬匠”的背后,是日本在高科技领域被打断了脊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B站专栏激励计划 1 月下线,1 月 2
- 下一篇: 由于识别陌生人方面能力出众,巴西一监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