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日照分析
1 解題流程
1.1 計算容積率
計算各單元地塊的面積,然后計算每一個建筑的總面積,然后求出每一個地塊內建筑的總面積,進而求出每個地塊的容積率。流程圖如圖1-1所示。
圖1-1 地塊容積率求解流程
1.2 找出不符合日照標準的建筑
先計算太陽高度角、方位角等參數,根據這些參數利用山體陰影工具提取不同時段建筑背光陰影。將所有時段陰影疊加分析得到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流程圖如圖1-2所示。
圖1-2 找出不符合日照條件的建筑
2 解題步驟
2.1 求解地塊容積率
(1)求算地塊面積:在ArcToolbox中選擇Spatial Statistics Tools ? Utilities ? Calculator Areas工具選擇Parcel數據,求出各地塊面積。面積結果如圖2-1所示。
圖2-1 Parcel數據屬性表
(2)計算建筑物的建筑總面積:打開Buildings屬性表創建雙精度“T_area”用于表示建筑物的體積,右擊該字段選擇字段計算器,輸入公式FLOOR*area,計算結果如圖2-2所示。
圖2-2 建筑物總面積
(3)標識各個建筑所屬地塊,便于下一步計算每個建筑地塊的總面積。選擇Analysis Tools ? Overlay ? Indentify工具,設置如圖2-3所示,結果如圖2-4所示。
圖2-3 表示設置
圖2-4 表示后的屬性表
(4)打開building_ID屬性表,右擊ID_1字段,選擇Summarize工具,在Summarize對話框中進行如圖2-5所示的參數設置,匯總結果如圖2-6所示。
圖2-5 匯總設置
圖2-6 匯總結果
(5)關聯數據:右擊parcel_area圖層,選擇Joins and Relates?Join Data,連接工具的對話框中參數設置如圖2-7所示,將parcel_area的ID字段與Sum_Area的ID_1字段進行關聯操作,結果如圖2-8所示。
圖2-7 連接設置
圖2-8 連接后的結果
(6)計算每個地塊的容積率:在parcel_area屬性表中,新建雙精度字段Rate,如圖2-9所示。右擊Rate字段選擇Field Calculator,輸入公式:[Sum_Area. Sum_T_area]/[ parcel_area.F_AREA],如圖2-10所示。計算結果如圖2-11所示。
圖2-9 添加字段
圖2-10字段計算
圖2-11地塊容積率結果
2.2 找出不符合日照條件的建筑
(1)矢量轉柵格:ArcToolbox?Conversion?To Raster?Polygon to Raster,Polygon to Raster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12所示,將building.shp轉化為柵格數據,結果如圖2-13所示。
圖2-12 矢量轉柵格設置
圖2-13矢量轉柵格結果
(2)重分類: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Reclass?Reclassify,Reclassify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14所示,將無數據區域的數值轉為數值0,以確保陰影數據的完整性。結果如圖2-15所示。
圖2-14 重分類設置
圖2-15重分類結果
(3)計算太陽高度角和坡度角,分別根據給定的公式,計算12:00、13:00、14:00三個時間點的太陽高度角和太陽方位角。結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太陽位置計算結果
時刻 高度角 方位角 ArcGIS中的方位角
12:00 34.75197° 0° 180°
13:00 32.92049° 16.4569° 196.4569°
14:00 27.75121° 31.2727° 211.2727°
(4)提取坡向: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Surface?Aspect,坡向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16所示,結果如圖2-17所示。
圖2-16 生成坡向設置
圖2-17 生成坡向結果
(5)提取背光面輪廓: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Raster Calculator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18所示,從而計算在12:00方位角為180°的建筑背光面輪廓,結果如圖2-19所示。
圖2-18 提取建筑被光面輪廓設置
圖2-19 建筑背光面輪廓
(6)同樣方法提取13:00和14:00時建筑背光面輪廓。如圖2-20至2-23所示。
圖2-20 提取建筑被光面輪廓設置
圖2-21 建筑背光面輪廓
圖2-22 提取建筑被光面輪廓設置
圖2-23 建筑背光面輪廓
(7)提取背光面高度: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Raster Calculator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24所示,從而計算在12:00的建筑背光面輪廓高度,結果如圖2-25所示。
圖2-24 提取背光面高度輪廓設置
圖2-25 背光面高度輪廓
(8)用同樣的方法提取同樣方法提取13:00和14:00時建筑背光面輪廓。如圖2-26至2-29所示。
圖2-26 提取背光面高度輪廓設置
圖2-27 背光面高度輪廓
圖2-28 提取背光面高度輪廓設置
圖2-29 背光面高度輪廓
(9)山體陰影: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Surface?Hillshade,在山體陰影對話框中進行如圖2-30的參數設置,則分別生成時刻為12:00的陰影數據、時刻為13:00的陰影數據、時刻為12:00的陰影數據,分別如圖2-30、圖2-31、圖2-32所示。
圖2-30山體陰影設置
圖2-31 時刻為12:00的陰影數據
圖2-32 時刻為13:00的陰影數據
圖2-33 時刻為14:00的陰影數據
(10)提取三個時段的陰影數據: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Raster Calculator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34所示,結果如圖2-35所示。
圖2-34 提取陰影設置
圖2-35 陰影結果
(11) 柵格轉面:ArcToolbox?Conversion?From Raster? Raster to Polygon,Raster to Polygon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36所示,將陰影柵格轉化為面數據,結果如圖2-37所示。
圖 2-36 柵格轉矢量設置
圖2-37 陰影轉柵格結果
(12)得到不符合規定的建筑:右擊查詢后的buildings圖層,選擇Data?Export Data,輸出數據對話框的參數設置如圖2-38所示,其中輸出要素類設置為illegal,結果如圖2-39所示。
圖2-38 選擇設置
圖2-39 提取結果(紅色為不符合光照條件的建筑)
2.3 制作專題圖
點擊視圖左下角的布局視圖按鈕,僅顯示土壤穩定性結果圖,添加圖名、圖例、格網、指北針、比例尺等制圖要素。如圖2-40所示。
圖3-40 城市建筑日照分析專題圖
總結
- 上一篇: 深度神经网络的主要模型有哪几种类型
- 下一篇: 研究c语言必须的软件,为什么必须学习C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