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到索尼:六大生态系统的崛起
???? ? 科技博客The Verge發表了一篇長文,針對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Microsoft及Sony六大IT巨頭在數字產業生態系統上的建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分別從電影和音樂、數字閱讀、游戲、移動、桌面系統、在線購物與支付、社交及整合八個方面,分析了他們在這些領域的產品和策略。下面是文章主要觀點摘錄:
????
??? 消費者技術的生意曾經一度由有形產品所主導。這種模式到了今天,已經從物理格式的戰爭轉變成了在線服務領域的競爭,這種日益復雜的體系被稱作“生態系統”。技術世界的每個巨頭都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六大巨頭的共同目標,就是讓用戶通過一個賬號獲取所有的數據服務。
音樂
?娛樂主要的兩個領域是電影和音樂,如果能讓用戶方便的獲取他們喜歡的音樂、電影和電視節目,你就已經在造就優秀生態系統的路上成功了一半。
? Apple推出iTunes music store之前,數字音樂的分發主要通過非法共享進行,用戶也沒有養成付費下載習慣。iTune隨著iPod受歡迎而成功的占領了市場,成為其它對手追逐的對象。
??Amazon的MP3 商店提供5GB音樂存儲。Google Music提供20,000首歌云存儲上限,但只在美國可用。蘋果沒有免費云音樂服務,跨設備音樂同步需要25美金年費。而Amazon只需要20美金,就可提供AAC和MP3文件的無限制存儲,及額外20GB在線備份空間。三家公司的服務,Amazon在價格和訪問性上占優勢,但是Apple早期的市場優勢占據了大量用戶。
??Microsoft和Sony走的是不同道路。微軟的Zune Marketplace可以9.99美金包月獲取微軟所有正版音樂和視頻,支持PC、Xbox 360及Windows Phone。Sony的訂閱費用和Zune一樣,但支持更多設備,包括Android及很快要推出的iOS設備支持。Sony還提供3.99美元基本包月選擇,功能和iTunes類似,讓用戶播放已有音樂。相比之下,Zune有更大靈活性,買音樂和包月租音樂都可以,而Sony的跨平臺戰略讓用戶在使用上更方便。
??Facebook沒有自己的音樂服務,而是接入了大量第三方服務。通過Facebook 授權訪問包括Spotify、Last.fm、MOG以及Rdio的服務。Spotify擁有最豐富的曲庫,并且幾乎支持所有移動平臺。用戶每月可以免費享受10小時帶廣告的音樂收聽服務,9.99美金包月服務則增加了離線播放和移動設備播放,這和微軟及Sony的類似服務形成對抗。
?
電影和電視
?電影和電視流媒體服務的市場高度碎片化,沒有任何一家可以滿足用戶所有需求、 每家公司都需要和多個版權所有者協調以提供流媒體或下載服務。Google TV的困境就很有教育意義,內容提供商主動遠離Google機頂盒。Apple TV同樣做得不怎么好,雖然提供了MLB、NBA和NHL頻道,但主要還是依靠iTunes商店滿足用戶對多媒體內容的需求。
??Facebook的策略和音樂一樣,選擇和電影領域的領先者結盟,通過Facebook Connect訪問Netflix電影服務。由于美國1988年頒布的視頻隱私保護法規定,視頻租賃企業不能公開用戶個人信息,所以這項服務只在除美國以外的地方提供。這反映了Facebook新興的生態系統基礎非常脆弱:依賴其它公司的內容服務,不可避免地將社會化網絡服務置于外力控制下。如果Spotify或者Netflix選擇獨立或者被Google收購會怎樣呢?如果該市場的領先者被對手收購該怎么辦?
?視頻產業需要時間進行整合,以達到音樂產業同樣的成熟度。在那之前,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同服務提供商(他們提供許多重復內容)、多重定價標準和訂閱選擇,及許多國際間的不一致。沒有哪家公司真正提供連貫和全面的視頻點播服務。
?
閱讀
???????Amazon已成為最大的電子和紙質書店,用戶可以跨設備同步圖書。免費Kindle 應用支持幾乎所有移動平臺,還可通過Web訪問。Sony的閱讀產品系列只在日本表現不錯。Apple的iBookstore及Google 的Play Book都無法提供Amazon那樣無縫的用戶體驗。
?iPad被認為可以推動出版行業從數字出版中盈利,Apple可能會在雜志和報紙的電子訂閱領域占領優勢。但蘋果的問題還是在于無法真正的在多個設備上享受富媒體內容,除非選擇Apple的硬件。
?Google號稱擁有超過300萬的最大書庫,但問題在于沒有硬件設備驅動用戶使用其平臺。雖然Android系統提供了大量可供選擇的智能手機,但這些選擇中既沒有可以支持一個月電量的電子墨水設備,也沒有又快又時髦的彩色平板。隨著Android 4.0系統在平板上的應用,Google的競爭力將有所提升,但仍然落后于iPad和Kindle Fire。
?Microsoft 和Facebook都沒有針對電子閱讀市場的直接策略,微軟的Microsoft Reader項目已經關閉。Facebook這家公司則過于年輕,主要精力放在音樂和視頻內容上。
?
游戲
? 游戲開發者喜歡標準化硬件平臺和開發工具。由于Xbox 360和PlayStation3已擁有大量用戶,所以開發商們愿意將主要時間投入到其上的游戲開發上。桌面PC一直以來提供比微軟和索尼主機游戲更好的視覺效果,但潛力還有待開發,因為開發商都專注于開發主機游戲。
?如果你想要最好的游戲體驗, Windows平臺軟件仍將是最好選擇。OS X平臺仍然不是骨灰級玩家選擇。它提供的游戲選擇范圍很窄,并且發行日期通常晚于Windows PC平臺。
?微軟已征服了桌面和主機游戲,但移動游戲則是蘋果的地盤。2009年第三代iPod touch發布時,喬布斯宣布蘋果將PMP定位為游戲設備。真正推動該平臺發展的是硬件規格的一致性和App 商店的廣闊市場。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標準化硬件平臺、標準化開發工具,以及大量的用戶群。
?Google 的Android生態系統經歷了類似增長,但有幾個因素影響其繼續上升。其中一個是設備規格和OS版本的碎片化,Angry Birds開發商Rovio抱怨要同時對多個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進行支持。為了更快取得平臺上的進展,Nvidia和Sony分別推出了基于硬件的內容管理服務:Tegra Zone及PlayStation 認證計劃。兩者都為用戶在兼容設備上提供了更多游戲選擇,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帶來了更多碎片化,這違反了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初衷。Kindle Fire不支持Google Play,所以Amazon沒有選擇只能自建應用商店。Amazon在游戲上的策略是向開發者砸錢,提供Angry Bird Rio短期特供,誘使用戶在非Amazon的Android設備上使用Amazon的應用商店。
??微軟目前在移動游戲上的情況很慘淡,Rovio不確定是否會在Windows Phone設備上提供Angry Birds太空版。Snake 97也是在登陸Android和iOS設備幾個月后才在Windows Phone上推出。只要該趨勢持續下去,Windows Phone就不會是比另外兩個平臺更好的移動游戲設備。開發商Shadowgun反饋說Windows Phone上游戲少的原因是微軟不允許底層的API調用。所以雖然微軟提供了最好的開發工具,但還不足以讓游戲開發商生產出最好的內容。
?PS Vita是Sony回歸移動領域內的大事件,盡管它的前景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好,因為移動游戲主機的份額持續的、被智能手機所占領。Vita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在PS3和Vita之間備份游戲數據。但帶來的問題是你需要為這兩個平臺分別購買游戲。Sony還提供了遠程游戲功能,可以用Vita上遠程玩PS3游戲。
?Facebook在游戲上的策略很簡單。它主打休閑領域,接入方式包括直接通過Facebook.com網站和移動設備訪問Web游戲,及通過Facebook Connect連接的第三方游戲。總而言之,Facebook不打算做真正的游戲開發商,但會提供如Facebook Credits這樣的工具,以保持它對游戲的控制。
?
移動
???????Goolge、Apple和微軟分別擁有自己的移動操作系統,Amazon和Sony則擁有特殊用戶界面的設備,Facebook則是盡可能集成或收購流行移動應用。對六大系統來說,對移動設備以及其上運行的軟件的控制,是其生態系統持續繁榮的基礎。
?盡管iOS有其局限性,但靠其簡便和易用性贏得了用戶。iOS設備的普及,促成了其開發生態系統的繁榮,并進入良性循環,成為第三方應用首選平臺。
?Google Android 4.0版本進步很大,在可定制性和靈活性上領先于iOS。兩大平臺上應用選擇的差距正在縮小。Google主要優勢在于擁有最好的郵件服務及有大量用戶,但Android的問題在于太多不同的設備在運行它,這讓開發者感到頭痛,因為需要支持多種屏幕尺寸及處理器規格,否則很難讓用戶獲取一致體驗。
???????Amazon Kindle Fire對Android進行了徹底改造,高度聚焦在媒體消費上。Amazon自己的應用商店提供包括Kindle ebook marketplace、Amazon MP3及Prime Instant Video服務,但Amazon還沒有真正加入手機上的戰役。
???????Windows Phone的問題在于既缺乏足夠的用戶,也缺乏足夠的優質應用,而根據iOS和Android發展經驗,這二者是共生關系。
?雖然很久以來一直謠傳Facebook要推出手機,但Mark Zuckerbery當前策略是將其社交網絡構建在所有可行平臺上。通過Facebook Connect用Facebook賬號登錄最流行的應用。根據應用開發者對Facebook API的利用程度,用戶可以在Facebook wall上留言、簽到、以及在Facebook上進行社交活動。?
?跟Amazon一樣,Sony試圖改造Android系統,為用戶提供獨特體驗。但Sony的努力還流于表面,只覆蓋了音樂、視頻和還在襁褓中的PlayStation商店。Sony在利用PlayStation的品牌優勢和豐富的游戲遺產上做得很失敗,導致其在移動領域落后。
?
桌面
?桌面計算和移動新貴相比已經風光不再,但是兩者之間的更替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到目前為止,Windows穩固占據著操作系統的主導地位,微軟正致力于讓孤立的軟件之間相互聯系。通過Windows 8下面的應用Contracts,Metro應用可以共享信息和進行交互,通過調用多個應用程序完成一個任務,以獲取流暢用戶體驗。生態系統架構如何在不參與開發的情況下改善第三方的軟件應用效果,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Apple OS X系統市場份額遠小于Windows,但其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大大改進了可用性。OS X系統中預裝了iMovie、iPhoto及GarageBand等軟件,開發社區也生產了很多優秀應用,例如郵件管理軟件Sparrow、截屏分享軟件Skitch、任務管理軟件Things、以及效率工具Alfred。Apple另外一個做得好的地方在于讓App Store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蘋果和微軟操作系統的共同問題在于:他們都沒有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Apple強迫用戶使用不那么完美的iTunes管理所有的內容、訂閱和設備。微軟則沒有充分利用其優秀的Media Center套件。由于桌面計算機可以很好地連接起數字娛樂生態系統——至少擁有最大的存儲空間,而這兩家巨頭都沒有提供強大而適合娛樂的集中管理軟件。???
?????? Sony, Amazon 和Facebook將自己限制在提供基于web的服務。在Sony CEO倡導的“一個索尼”發展策略下,應該能看到更多基于手機、桌面和客廳產品之間的協作。雖然目前Sony的消費電子產品是孤立的,不符合互聯生態系統的趨勢。
??Google是唯一一家能在桌面操作系統領域迎戰Apple和微軟的大公司,但是它的Chrome OS并沒有獲得足夠關注,并且被認為是一款企業級軟件。和Amazon Kindle Fire一樣,Chrome OS更關注為用戶提供一個服務環境,而不僅僅是賣設備。Google也證實了Chromebook的收費模式是按年收費,而且會免費更換損壞和過時設備。不同之處在于Amazon讓用戶可以訪問它的商店,但Chrome OS在很長時間內都只有Chrome瀏覽器。最近的升級增加了更多桌面功能,但用戶仍然很少。除非Chrome網絡商店能夠火起來,否則這種情況不會改變。
?
在線購物與支付
? Amazon是在線購物領域無可爭議的王者,年收入達到420億美金。Amazon在2006年推出了Amazon Payments支付平臺,其它在線零售商也可以用于在線結算。但目前為止只有J&R及Lenove等少數商店采用。
??Google的支付系統(Google Checkout)和Amazon支付平臺同一年推出,面向同樣市場,同樣遇到消費者和零售商都不愿意使用。Google沒有放棄,推出了面向移動支付領域的Google錢包(Google Wallet),通過Android設備中內置的NFC技術實現手機支付。通過綁定萬事達的PayPass簡化移動小額支付。這項服務已經被整合進了Google Play商店的移動應用購買流程及應用內升級過程中。
??Facebook Credits和Microsoft Points可以幫你將錢轉換成虛擬貨幣,并在其生態系統內部使用。兩者都面向游戲相關支付,標準化方式可以讓不同地區和不同匯率制度下的用戶享受統一體驗。但這給支付過程增加了一個額外步驟,所以,也有謠言說微軟正在考慮放棄Points系統而采用現金支付。
??Apple和Sony則避免使用上述支付方式,雖然二者已經憑借豐富內容和訂閱服務處理了百萬級別的支付。比起Sony在PS3上的勉強盈利,蘋果通過App Store、iTunes、Newsstand及應用內支付明顯領先于對手。一直有傳聞稱蘋果將推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并開發自己版本的Google Wallet。當然,即使蘋果在手機支付領域有相當大影響力,從紙質和信用卡支付轉向手機支付任然需要很長時間。
?除了Facebook的系統還不成熟,其它幾家公司的支付流程都做得不錯。你可以方便地購買想要的東西而且不用擔心信用卡被盜用,因為需要通過用戶登錄使用。當前面臨的問題是,手機支付領域的進展痛苦而緩慢,盡管Amazon和Google都在努力,但仍然沒有建立起通用的web支付選項。
?
社交
??Facebook的活躍用戶數量太大,以至于它給某些網站帶去的流量比Google搜索更多。這讓每個人都不得不友好地對待它提供的社交插件,反過來整個主流網絡都成為了有利于Facebook的環境。通過Facebook和Twitter進行分享的選項,已經和郵件分享一樣重要。
??Amazon除了在Kindle軟件中增加了分享功能,并無意于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Apple看上去也一樣,但并不缺乏嘗試。Ping作為音樂社交網絡產品以失敗告終,Game Center也表現平平。
??Google在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上受到的挫折和蘋果差不多。Google迅速從Wave和Buzz的損失中釋放出來,將資源全力投入Google+。毫無疑問這將是面向未來的社交平臺。Google在其網絡產品的頂部添加了一個工具條,大力推廣G+分享功能。
?社交互動不僅僅發生在社交網絡上,大量溝通會通過更加常規的方式如即時消息和電子郵件進行。Google擁有最好的郵件客戶端以及強大的IM產品Google Talk,當然Apple的iMessage是一款還不錯但是有些笨重的替代品。Facebook也很重視這兩個領域,推出了自己的郵件和即時通訊服務,并且直接整合進了web和手機客戶端。Apple和微軟的郵件服務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頂級域名,@me.com和@live.com。Apple在通過iCloud管理和同步郵件方面做得不錯,但微軟Exchange用戶更多。
?微軟在社交領域某些方面很強大,但似乎難以做到有效整合。前不久微軟以80億美金收購了網絡上最流行的視頻聊天服務Skype。讓Windows用戶在微軟的不同設備之間進行無縫鏈接是一個美好愿景,但目前還沒有實現。Apple Facetime和Google
Hangouts加入了這場視頻通話競賽,降低了Skype技術平臺的價值。
?Sony在PS3中整合了Facebook,但是還不能直接訪問Twitter。不論是PS3還是Sony,都整體上落后于其它社交體系。
?
整合
?如果你只在Apple生態系統內部使用它,而不跨越這個范圍的話,那么你將可以得到非常平滑的體驗。在iOS和Mac應用商店里購買的應用,只能在帶著被咬了一口的蘋果logo的設備上運行,OS X和iOS系統也只能運行在蘋果產品上。
????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你需要為iPhone,、iPad和Mac版本而多次購買同一個應用,雖然iCloud試圖簡化數據同步的繁瑣,但是普遍的抱怨是iCloud過于自動化了,它會自動同步照片到Photo Stream,而且無法單獨刪除,直到最近更新的iOS 5.1版本才解決該問題。
? Amazon專注的業務領域比其它幾家要窄,但內部產品整合度非常高。Kindle ebook可在所有流行平臺上使用,給你帶來真正的跨硬件平臺體驗。它的自動同步功能不會將你限制在某一臺設備上。Kindle Fire 集成了Amazon Appstore、Amazon Prime video流媒體庫、MP3商店。據說在年底會傳出Amazon向手機領域進軍的消息,從而讓自己成為Apple、Google、微軟這樣擁有完整生態系統公司的挑戰者。
? Google一直致力于包容其它平臺,同時也讓自己為其它平臺用戶使用。Google在Android上提供圖片自動上傳服務,通過Picasa上傳,并且直接插入到你的Google+里。Larry Page的團隊仍然將自身視為一家網絡公司,他們最近推出了一個無所不在的工具條,覆蓋了Google所有網絡產品,并且能很好地連接到其它你沒在使用的Google服務。Google網絡體驗中心也明顯由Gmail轉向了Google+。
? Facebook面臨的問題和iCloud一樣——試圖自動同步用戶想自己控制的東西。Facebook試圖記錄所有你在網絡上的行為,包括音樂播放、游戲分數以及和朋友的交流,并且根據時間線展示出來。一旦你離開了Facebook的頁面或者是移動客戶端,你就享受不到相應用戶體驗了。通過Facebook Connect連接的應用就像大雜燴一樣,擁有各式各樣的界面,這是因為他們都是獨立應用,不受Facebook控制。
? Sony和微軟是這個陣營里最受挫折的公司,他們已經建好了基礎設施,并且在各自市場范圍內有很多優秀產品,但都沒能整合起來。微軟擁有Office和 Xbox,但在Windows Phone上僅僅做到讓這兩個產品可以進行獨立安裝。Sony擁有Vita、PS3以及PlayStation品牌,但仍然沒有將它們按照吸引用戶的方式進行整合。
?
總結
???????通過一個賬號,滿足用戶所有的計算和娛樂需求的夢想,仍然很遙遠。改編林肯的名言:某家公司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滿足你的某些需求,或者在某些時間滿足你的所有需求,但是無法做到在所有的時間滿足你所有的需求。用戶希望能夠在不同設備之間自由轉換,或者在啟用新設備之前,應用就已經裝好了等著我們使用。基于web的身份及云同步,并不能掩飾目前的現狀和夢想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們已經提供了足夠多的個人信息給這些公司,期望它們確切知道我們喜歡什么樣的應用,喜歡玩什么游戲,常出現在什么地方,但是獲取的反饋卻是令人很失望。造成這種結果的一些原因是法律問題,大部分是因為生態系統保護主義,還有一些是人類的野心超越了現有技術。
?你最終會采用哪一家的生態系統?你能忍受的極限是什么?忠誠于某一品牌不必依賴于他們提供的所有服務。用Gmail,沒必要一定用Google+。購買iPhone,不一定要依賴于iCloud。擁有PS3,不一定用Unlimited streaming服務。用Windows 8平板,沒必要用Zune Music Pass。到目前為止,這幾家公司對多個服務進行整合主要目的是打包賣自己的產品,而不是為了讓消費者或得無縫的數字體驗。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opic/archive/2013/02/18/2915349.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苹果到索尼:六大生态系统的崛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总:基于FPGA的OV7670摄像头显示
- 下一篇: android 歌词同步代码,andro